楞伽經講記--75

2012/11/14 12:11

3.辨法有無相


好,我們接著說經文。下麵在化他智裏頭講第三個問題:辨法有無相。辨這個法是有還是無。


爾時,大慧菩世尊:惟願為說一切法有有相,令我及餘菩訶薩離有有相,疾得阿跋多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慧:聽,善思念之,當為,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此世依有二種,依有及性非性,欲不離離相。


大慧就問,因為自得的和本住的這二種密意,所以您沒有說一個字,那麼您離言說,但實際上還是存在一個問題,就說一切法究竟存在還是不存在?言說說出來的法,或者是世界上實實在在的這些法,究竟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是有還是無?這個問題還沒弄清楚,所以惟願為說一切法有還是無有,說這個道理、這個法義,令我和諸餘菩薩離開有、離開無有這個相,能夠不執有無,證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認真聽,我跟你說。大慧說,“善哉世尊,唯然受教。”聽佛開示。


佛就回答了,“此世間依有二種,謂依有及無。”此世間,我們這些人對世界的看法,都離不開兩種思想,要麼就說有,要麼就說無,一切的看法、觀點、見解都是從這個根本點作為依據來說的,“謂依有及無。”“墮性非性”,實際上他們說有說無,都是沒有看到一切法自性空的,說有無,實際上墮到性非性,就是存在不存在。


“欲見不離離相。”想見自性而去離相,實際上還是未離相。實際上還是想找一個第一因。“不離離相”,找個第一因。根總是有個根源嘛,根源到底是有還是無,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這又回到前面講過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問題最困惑人。我們說了這半天呢,講了半天法,佛跟大慧前面說了這麼多,還問這個問題,確實是大慧菩薩慈悲代表眾生,因為這個問題不但是自證上要弄清楚,在化他上也要弄清楚。你不弄清楚的活,你不能化他。哪怕你自證了,對這個自性的問題,世界存在不存在,有無的問題,你自己明白了,你還要使他人明白,這是兩回事呀。你要化他的時候,你還得有一種化他智。你自己明白了,這是自證,你還要化他,使他也能明白。這個所謂以己昭昭使人昭昭,你自己不明白,怎麼能化他呢?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吧,沒有的事情。你自己昏昏那就使得人家也昏昏,全都稀裏糊塗的。所以講化他智的時候,大慧又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從化他智方面來說,怎麼樣來講有講無這些問題。


下面佛就回答大慧的問題:


大慧,云何世依有?有世生,非不有。有生,非有生。


大慧,彼如是者,是間無因。


大慧,云何世恚癡性已,然後妄想恚癡性非性。


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謂諸來、聲聞、緣覺,不取恚癡性為無


佛就講了,“云何世間依有?”為什麼世間的思想依於有,說有呢?“謂有世間因緣生,非不有。”就是他們的確認為世間的這些現象,這些事物,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而且都是從各種因緣,各種條件而產生的,並不是沒有的,世間這一切都是從有而生,並不是無中生有。“大慧,彼如是說者,是說世間無因。”他們認為形成世間的一切,根本沒有另外別的原因,就是因緣的生滅。這是一種說法,是說有的。還有一種說法:“大慧,雲何世間依無?”為什麼說世間是不存在的,沒有的,講無的?就是“謂受貪恚癡性已,然後妄想計著貪恚癡性非性。”這個就是看到世間外境都是內識的貪恚癡變化的,然後知道這些貪滇癡是沒有自性的,是不實在的。凡夫外道對因緣所生也不是一點都不瞭解不認識,而且外道他也講因緣,下面我再說。“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靜故”,你如果不取有性,那性相都寂滅,“謂如來諸聲聞緣覺”,他們不執著這些東西是有是無。


大慧,此中何等壞者?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恚癡性,後不復取。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


大慧,非但恚癡性非性壞者,於聲聞緣覺及佛亦是壞者。所以者何? 謂內外不可得故,煩惱性異不異故。


大慧,恚癡若若外不可得。恚癡性身故,取故,非佛聲聞緣覺是壞者。佛聲聞緣覺自性解故。因非性故。


大慧,若有者,因故。


大慧,如是壞者,是名有相。


大慧,因是故,我寧取人須彌山,不起所有增上慢空


大慧,所有增上慢者,是名壞。自共相希望,不知自心量,外性,那輾壞。界入相,流注變滅,離文字相妄想,是名壞者。這段講得很深一點。就是說,像聲聞緣黨和佛不取貪恚癡這些性是有是無,因為知道因緣所生法。但是,在這些認識世界的有無問題上,有依於有的見解,有依於無的見解,這兩種見解當中最不好的,最使得人們發生錯誤認識的是哪一種見呢?佛說,是無見,空無見。比如說緣起性空,萬事萬物都是沒有第一因,沒有它的獨立自主性,都是變化活動的,是講這個性空,這個空,不是沒有了。如果沒有了,這就是依無見。就是以為沒有了就是空了,用這個見解來講空,是最錯誤的了。這個比講有更壞。講有還有辦法來幫他逐步逐步地解脫。講這個無,什麼東西沒有了,這種空見是惡取空,是方廣道人的那種頑空。佛教常這麼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取空見如芥子許嘛。就是寧願抓著人我、法我不放的這種有見如須彌山,像須彌山那麼高,那麼多,但是我也不取無所有增上慢的空見。無所有就是我剛才說的,沒得了,沒有了,這是空有,空無所有,佛說我不取個空見。這個無所有的增上慢是名為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是二,乃至心境界;除彼境界,平等心寂取境界性,所有;


有事悉如如,如聖境界。種而有生,生已而複;因有非有,不住我教法。


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餘;因所集起,雲何而得集因有,而複


見論生法,妄想。若知所生,亦複此悉空寂,有二俱離。


比較容易理解的,就不多說了。講這個有無的問題,因為牽涉到我們對緣起性空能夠更透徹地瞭解,所以我想還是要再說一說這個有無相。


因為緣起性空講中道,離兩邊,離開有無兩邊嘛。但是你要離開有無兩邊,你先要認識有無兩邊,你要知道有無兩邊。我們講一切法是空,自性空,這個空不是沒有了,不是斷滅了。斷滅不叫空。原來有後來沒有了,那個叫斷滅空。佛講的空也不是物外空。說這個東西空,就這個事物的本身就是空,不是在這個事物以外有一個空。事物以外有個空,就是物外空。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種外道,方廣道,他們修的一種禪定叫無心定,無心定是什麼呢?就是修這種空無的空,什麼東西都沒有了。什麼東西都沒有了,這種斷滅空,這個是在《楞伽經》上再三講的,這種空是最壞了。說有,那倒有辦法來幫他、來救他、來解脫他;說這種空,就是要對治他都不容易。關於有啊無啊,存在不存在這個問題,古今中外科學、哲學都在論證這個問題。釋迦佛在很多經上,在《楞伽經》上也多次談這個問題,而且批評、駁斥那些外道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當時印度六師外道裏面,對這個問題說得最多而且最有系統的有兩個派,一個派是《楞伽經》上講的僧怯派,再一個就是毗舍尼派,也就是一個是數論派,一個是勝論派。我先把他們這兩個派的見解說一說。這不是說要你們學這個東西,因為你瞭解他,你才曉得佛說他的意思在哪里。所以我說,你要離兩邊,你先要認識兩邊,不然的話,說緣起性空,光是從佛這方面說,到底外道說的什麼東西,你還是不清楚,那你還是認識得不明白。所以我不厭其煩地來說這個問題,就是這個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