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46

分類:法相宗
2012/10/23 09:10

所以這個法身舍利很重要的。過去我們寺院裏頭,在佛菩薩像裏面,或者在寶塔、舍利塔里頭,他都要把這個偈語寫了放到裏頭去。我們現在佛菩薩像開光裝藏,裝藏什麼東西呀,不光是把金銀銅鐵錫五穀這些東西作為實物裝到裏頭,這都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要把法身舍利偈子,這個緣起偈子放到像裏頭。那麼,這像本身是物質嘛,好像肉身一樣,再把這個偈子裝進去呢,就賦予他法身了。所以佛教很重視這個偈語的,很多寶塔裏頭都有這個小乘的偈子。


2)大乘的緣起偈


大乘也重視緣起偈,不過後來又發展了,大乘的緣起偈在龍樹菩薩的《中論》裏頭講“三是偈”,或說“三諦偈”——空諦、假諦、中諦。這就是龍樹菩薩的那個偈語:“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是名中道義。”因為這個偈語講了三個是,所以叫三是偈。這個是大乘的緣起偈。


3)密乘的緣起偈


到密乘了,緣起偈講十緣生句,《大日經》裏頭講十個緣生句,文字稍微長一點,主要講的什麼呢,講諸法都是因緣生,一切法都是打十個比喻:幻,炎,夢,影,乾達婆城,響,水月,浮泡,空中華,旋火輪。一把火轉起來,像個火輪一樣的。這個叫十緣生句,十緣生句是密乘的緣起偈。北京的佛牙塔,塔的地宮在文化大革命當中被破壞了,後來要重修,趙樸老要我在佛牙塔地宮裏怎麼安裝佈置一下,我提出來在裏面裝上小乘、大乘、密乘這三種緣起偈,樸老說好,後來樸老親自寫了小乘的緣起偈、大乘的緣起偈和密乘的緣起偈,刻了碑,就豎在佛牙塔的原碑的旁邊。原碑被破壞了,但還是保留了不動,新碑放在旁邊。因為佛塔一定要放法身舍利的。佛牙是舍利,還是肉身舍利。所以就是說佛教非常重視緣起。但是這一段又講因緣相的時候,大乘的觀行,要看到因緣它的性是空的,說的這個意思,不是破壞因緣,不講因緣,那就把佛法根本放棄了,再三講,就說明這個意思。


(二)加行位——言說妄想


底下講第二位加行位。加行位就是講言說的妄想相。


爾時大慧菩訶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妄想相心。世尊,我及餘菩訶薩,若善知言妄想相心能通二種,疾得阿跋多三藐三菩提,以言二種趣,一切生。


佛告大慧: 聽,善思念之,當為。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 唯然受教。


這個地方宋譯本的“經”就是法門。你看我們經文上凡是講到“經”的地方都是講的法門。“言說妄想相心經”,其實就是講怎麼樣離開言說妄想的法門。“世尊,我及菩薩摩訶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要懂得這個法門了,“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我們就懂得了言語它說所說的二種意思,我們就能夠速證“疾得阿跋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眾生。”這一段是說加行位。前面講資糧位諸因緣相都是對地前菩薩說的,地前菩薩要修離垢,首先要懂得諸法因緣相,但懂得這個還不夠,還要進一步修行。所以到了加行位菩薩修習的時候,要排除言說妄想的遍計的習氣,才能夠通達能說的和所說的這兩種義趣的道理,由加行位就進入通達位,這樣才能證得無上菩提。“言說妄想相心經”唐譯本是這麼譯的:“言說分別相心法門。”這就容易懂一點。這個地方講“言說妄想”,“妄想”應該做分別解。我們前面不是講了五法嗎,相、名、妄想、正智、如如。妄想是五法中一個法,又叫分別。我們很多有為法都是由於意識上的分別而起的。由分別而起的法都是妄想,妄想和分別是同義詞。妄想就是分別。就是要懂得用言語表達思想這種分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它的自性是回什麼事,要弄清楚。因為我們很多有為法都是通過言語文字這種表像來說的。因為我們人本身的發展就是這樣子嘛,感受到外物了,眼耳鼻舌身對外物有感性的認識了,這個他就能夠提高到理性的認識,你看到個東西,你就想是什麼東西呢,就要給它起個名字來說明這個東西,這樣子,就慢慢有了語言,有了語言就有文字。當然現在世法上有專門的學問,研究語言學的,研究文字學的,這裏面都有個語言文字的起源問題。當然《楞伽經》不是專門講這個的,但要懂得語言文字這種載體。所謂載體就是你的思想是靠語言、靠文字表達出來的,所以它是你思想的載體。現在我們說的是資訊的載體。我們現在好多電腦,用資料這些來作載體。因為我們一般的眾生在生活當中他離不開語言文字交流思想、說明問題,都要靠語言文字,離開語言文字幾乎就不能生活了。我看著你,你看著我,你不說話,我不說話,究竟什麼意思啊?都沒有證得如來藏的境界,你不說,誰知道你想幹什麼,一定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那麼語言文字究竟是什麼情況呢,怎麼樣離開語言文字這種分別呢?


佛告大慧: 有四種言妄想相。相言妄想著言始妄想言


佛告訴大慧,一切言說的妄想分別有四種。首先說,什麼叫做相言說呢?相言者, 自妄想色相著生。這四個妄想言說,


第一個,叫相言說,就是我們前五個識: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對著外面的境界,分別色聲香味觸這些相而生,就是說“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這個相言說是從前五識生起來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嗅到,身體接觸到,乃至於我們意識想到,這都是由於識的分別起來的,這個叫作相言說。言說對境而生,我們的六識對六塵,對境而生,所以叫相言說。者, 先所境界, 隨憶念生。從覺已, 境界性生。


第二個,夢言說呢,這裏著重講意識。第六意識回憶過去的經曆,回憶往事,好像夢境一樣。“先所經境界”,就是以前所經歷的境界,“隨憶念生”,隨著憶念生起的。“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這個夢醒了,覺醒了以後方知夢境無自性。就是說夢想的分別,過去的經歷已經過去了,但回憶過去的經歷,腦子裏想像這個不實的無自性的境界,這個叫夢言說。妄想著言者, 先怨所作 隨憶念生。


第三個,是過妄想計著言說,這個是講第七識末那識了。我們先講的相言說是前五識的事情。夢言說是第六識上的事情。這個過妄想計著言說呢,是第七識的事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這就是說第七末那識,他又恒又審嘛,第七識沒有休息的,他老是抓著第八識的相分做自內我,“我的我的”。這樣他就執持過去,拿我們人來說吧,總是抓著過去的種種怨仇、罪業,憶念懊悔,傳送到第六識就生起了“過妄想計著言說”。“過”就是錯誤,“妄想”就是分別,“計著”就是執著。也就是錯誤的、分別的、執著的言說。這種錯誤的分別的執著的言說是哪里來的呢?就是第七識末那識抓住我不放,他使種子受污染傳給第六識,這種言說是這麼來的。這就從七識說明瞭三種言說的來源。相言說,說這個是紅的,那個是白的,這是牛,那是馬,由前五識產生的。眼耳鼻舌身嘛,你看到的,你聽到的,形成的概念,這叫相言說。夢言說呢,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事情,能夠回憶,能夠計量,能夠分別,種種心理活動都是夢言說,都是第六識。過妄想計著言說呢,錯誤的、分別的、執著的,這種言說都是第七識的,抓著我的不放,給了第六識,使第六識產生很多錯誤的看法、錯誤的判斷、錯誤的思想,都是這麼來的。所以這講三種言說。《楞伽經》這個譯本文字確實有些詰屈聱牙。


第四種呢,無始妄想言說。無始妄想實際上講的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的言說。始妄想言者, 虛偽計 自種氣生。是名四種言妄想相。無始以來的虛偽、執著、錯誤,這種言說是哪里來的呢?“自種習氣生。”是從你的種子習氣生,是阿賴耶識第八識產生的。自種習氣生。


“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所以講言說的分別就這麼四種。這四種都是我們八識裏頭產生出來的。四種言說裏第四種是最根本的,無始妄想言說是最根本的。前面講的,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都是從這個言說裏頭產生的。這是很明顯的。第七識第六識還有前五識這些種子都是第八識產生的,第八識是種子識嘛。下面這一段講四種言說境界裏頭,前面三種境界怎麼產生的,關係怎麼樣,下麵講這個。


爾時大慧菩訶薩 複以此義勸請世尊: 惟願更妄想所境界。世尊, 何故, 雲何何因生妄想言生。


講了四種言說妄想,請您進一步講它們所表現的境界。就是說眾生的分別言說是從哪里從何處生,是什麼緣故,為什麼生的,請您給我們說一說,請佛開示吧。佛就跟他說了:


佛告大慧:、胸、喉、鼻、唇、舌、和合出音


我們身體,頭胸喉鼻唇舌斷齒,斷就是我們牙齦,和合出聲音,這幾部分的活動出音聲。因為言說要靠聲音嘛,沒有聲音怎麼說話呀。這聲音是載體。所以佛很直接了當地說這個問題,你問言說是從哪里來的,就是你身體幾個部分的動作和合它就生出來了。


大慧白佛言: 世尊, 妄想, 不異?


大慧說了,就是這種分別的言語跟他分別的妄想,是異還是不異。就是他的思想跟他說的話是一樣,還是不一樣,是不是一個東西?這是大慧問的。


佛告大慧:言妄想,非異非不異。


言說就是你說的話,妄想就是你意識的分別,這個言說跟妄想,就是你說的言語跟你所表達的思想,不是不一樣,也不是一樣,非異非不異。


所以者何?彼因生相故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言語跟這個分別,都是互相聯繫著的,都是互相為因的。因為言說還是從意識上分別而起的,你要分別才能言說嘛。而意識的分別又要用言語來表達。所以:


大慧,若言妄想異者, 妄想不是因。


你要說你的言語跟你的思想是不同的呢,那麼你的思想,“妄想不應是因。”因為你意識指導你說這個話,意識分別是說話的因。你要說言說跟妄想不是一個東西,那就好像說意識不是說話的原因了。若不異者, 顯義 而有示。是故非異非不異。“若不異者”呢,若要說它相同,但語言又不能夠完全表達他的思想,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嘛。同樣一句話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說,不同的人聽,意思都不一樣。“是故非異非不異。”所以語言跟分別的意識,不是不一樣,也不說一樣。


大慧複白佛言:世尊,即是第一者是第一


大慧繼續請問佛:世尊,請問您,到底是言說是第一義,還是所說出來的言語是第一義呢?第一義,就是究竟的真理。言說是能說,所說是表達的意思。究竟是能說是第一義呢,還是他所說的東西是第一義呢?


佛告大慧: 非言是第一 亦非所是第一


不是言說是第一義,不是言語是究竟的真理,也不是所說出來的是第一義,都不是第一究竟真理。


所以者何? 第一


為什麼呢?真正講第一義究竟真理那是聖智上的事情,不是言說分別上的事情。


所入是第一 非言是第一


不是說他所表達的言語是第一義,言說本身它不是第一義。而“言說所入”,言說指示修學所入的那個境界才是第一義。


第一者,聖智自所得,非言妄想境界。是故言妄想,不示第一


只有聖智才能夠得到第一義諦,得到究竟真理。那不是言語分別所能夠覺知的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


者,生滅動搖起。若輾起者,彼不示第一


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頭、胸、喉、鼻這些器官等條件輾轉,互為因緣生起來的言語,這種生理上的語言聲音活動它是有生滅的,是變易動搖的,所以不能夠顯示究竟真理。


大慧, 自他相性故, 相不示第一


語言的自他相都是沒有自性的,言說這個現象本身它是沒有自性的,所以它不能夠來表示第一義諦。


複次大慧,入自心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妄想不示第一。是故大慧, 離言說諸妄想相


言說妄想的境界只能夠得到諸法自他共相。第一義,我們講是究竟真理,是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是離開能所兩邊的,是一種自覺的聖智境界。你靠言語來說明諸法實相的境界,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禪宗上講,因指見月,用指頭指月亮,言語起的作用只能夠是指頭的作用,再怎麼說也不是月亮,不是第一義諦。“故種種相外性非性”。當然了,後來我們也講了文字般若,但那個是觀照般若,那已經不是分別上的事情,不是言說妄想。言說妄想只能夠得到諸法自相共相,不能得到法的真實實相,不能顯示第一義。因為再怎麼說,言說文字都是生滅法,動搖無常,輾轉相生,緣起而生,而第一義是沒有自他相的。“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你要真正懂得第一義究竟的真理,就應該離開言說這些分別的執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 偈言:


自性,亦複;甚深空空,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法如影;自聖智子,實際我所


“諸性無自性,亦複無言說。”諸法無自性,不是言說所能安立的。“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就是講的第一義諦,甚深空空義是由無分別智才能夠顯露的,愚夫是不能瞭解的,不能了知的。“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言說是生滅法嘛,如夢幻泡影一樣的。“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自覺聖智的佛子,應該悟到諸法都是假名言說,要證得離妄想無分別的境界,才能夠真正離開這些污垢。不然的話,言說妄想就是我們自覺本性的很大的污染。種種言說分別都是污染。因為污染源都是七識、八識而來的,八識就產生了四種言語妄想。這四種言語妄想都是生滅法。我們離垢啊,就要離開這四種言語的妄想。所以我們要證得聖智第一義的境界.就應該離開生滅法的言說妄想。特別是我們修禪宗的人,對言語、文字這些東西,都要離開。不立文字嘛,要離開語言文字。因為真實的境界,諸法實相,你要去領會它,不是一般語言文字所能夠領會的。你這個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都是你思想意識上的分別執著。所以你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諸法實相,表達第一義,這是不行的。


我前面已經講過,我們語言文字有局限性。我舉過例子,你說來說去無非是有句、無句、亦句、非句。你用語言文字能夠說的都是要麼肯定,要麼否定,要麼矛盾,要麼不定。你在四句之外,言語就窮了,言語說不出來了。你在肯定、否定、矛盾、不定。這四種形式之外,你再說一種不是肯定,不是矛盾,不是否定,也不是不定的那種形相出來,你說不出來。語言有局限。用語言用文字它都是我們分別執著種種概念,離不開這些概念。用名詞用概念來分別事物,來瞭解理解事物,這種思維都是第六意識的邏輯思維。這種邏輯思維是有限度的,如果鑽到這個裏面不出來呀,是不能夠了解諸法實相的。所以不立語言文字。我前面講因緣法的時候講了,佛說要離因緣,無因緣,並不是說否定了因緣法,而是為大乘的修行,更進一步看到因緣法無自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