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45

分類:法相宗
2012/10/23 09:08

佛告大慧: 一切法二種相, 外及


佛就告訴大慧了,一切法不過是二種緣相:一種是外緣相,就是外緣法;一種是內緣相,就是內緣法。者, 、柱、、水、木、人、工, 方便有瓶生。如泥瓶、縷疊、草席、種芽、酪酥等, 方便生亦複如是。是名外前後生。


外緣的法都是諸緣和合而生的。比如做瓶子,就是要有這些泥巴、柱子、輪子、繩子、工具和人這些諸方便條件,有這些緣了,我們才能夠生產製造瓶子。還有縷疊、草席、種芽、乳酪等,依此類推,也是都緣起的。“是名外緣前後轉生。”這些外緣法都是前物生後物,種子生種子,輾轉而生的,也就是諸緣和合而生。這些外緣都離不開八識,離不開識變。眾生不知道這些外境都是唯識所變,抓著以為外境實有。


雲何內緣 謂無明、等法, 名。彼生界入法, 所起名。彼 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


內緣法,像我們十二因緣所指的無明、行、愛、業等,經上沒有講全,就是把萬事萬物歸納為十二個緣生的現象。十二因緣就體現了內緣的法。內緣法實際上也是我們阿賴耶識所現的境界,種子變現行嘛。但是眾生不知道外緣都是由識變的,抓著不放,對外緣執著。小乘的行人知道內緣法,他能夠通過十二因緣知道因緣法的外緣都是由內識而生,他能夠通過十二因緣了脫生死(分段生死),但他認為十二因緣這個法是真實的,這還是執著,所以內緣法就是被小乘人抓著。所以經文講“雲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就是講十二因緣。“從彼生陰界入,得緣所起名。”就是從十二因緣裏頭生陰、界、入三科這些法。“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本來這些法是都沒有自性的,不應該有分別,但是愚夫(小乘)抓著不放。


2.次說六因


這是講因緣法的兩個緣相:一個外緣,一個內緣。講了緣,底下接著說因,六個因,就是把無始以來妄想種子的因分為六種:


大慧, 彼因者, 有六種。謂當有因、相因、相因、作因、示因、待因。


因緣嘛,緣講了兩方面,兩個緣相,那麼講因呢?佛就告訴大慧,有六種因。無始以來我們熏習的種子一共六種因。首先講,什麼叫當有因呢?


有因者,作因已,外法生。


當有因我們簡稱當因。我們妄想的識,他造業嘛,他作這個業呀,他一定遭到這個業的果報。當然要有果報嘛,所以叫當有因。你造的業,業力是不滅的,業力這種因它一定要有果的,有業因就有業果,業報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當有”,當要遭報。這個無明的業種是諸苦之因,所有的當因,最根本的因還是無明業種,這是當因的根本因吧。無明就是無始以來貪瞋癡這個業種。


因者, 作攀已, 外法生種子等。


什麼叫相續因呢?相續因也叫做相屬因。我們一念的妄心,內依八識,外依六塵,作業遭果。種子就熏現行,現行就熏種子,相續不竭,所以這叫相續因。藏識的種子受前面七識的熏,現行以後把種子回饋回來,藏識又提供種子給前面六識,我們說種子生種子,種子又生現行,現行又生種子,不斷地熏藏識,這叫相續因。“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攀緣嘛,種子變成現行,以後又變成種子,就這個意思,內外法生五蘊等這些種子。


相因者, 無間相, 生。


第三個是相因。這個相因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心念前後刹那無間斷地相續而起,就是相因。就是前念已經滅了,後念又接著起來,相續不斷。這是第三個因。第四個作因,也叫能作因。經上怎麼說呢?


作因者, 作增上事, 轉輪王。


作因就是它能夠做增上緣,幫助你。如轉輪王,像國王,他就很有力量,很有勢力。這種作因力量很大,就好像轉輪聖王的勢力一樣,能夠給你增上,增強你做事情的分量。我們現在講力度吧,它能夠加強你的力度,這個叫作因。


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作所作,如照色等


顯示因也叫顯了因,也叫了因。因為你妄想起來了,你所作的事情就產生了。比如說你心識的妄想是能作,你所作的東西就是你的業。打個比方,能作的是燈,所作的是色,燈一照,外界的色境就明顯了,就看得清楚了,顯現分明。所以這樣說“妄想事生已”,你這個妄想一生,就好像燈照亮色相一樣,顯現出你能作和所作的情況,這叫顯示因。


待因者, 滅時作相續斷 不妄想性生。


待因,就是觀待因、相待因。妄想滅的時候,涅槃還沒有生起,要妄想斷盡了,涅槃才能生起。等待著妄想斷盡了,使涅槃生起,這種因叫待因。這個就是講無始以來的妄想從原因上分析就有這麼六種。這是講六因。


底下講因緣。我們講二緣的緣相、六因的因,你說它漸生俱生,


都是妄的,根身器界都是唯識所現的,沒有實際因緣的,也沒有自


相共相的。要修這種大乘觀行,觀因緣生,觀因緣相嘛。這是資糧


位。所以底下就是說這個意思。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 次生, 不俱生。所以者何? 若複俱生者,作所作, ,不得因相故。若次生者, 不得相我故。次生不生, 如不生子, 父名。


大慧, 次生, 方便, 不然, 但妄想耳。因攀 次第增上等, 生所生故。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漸次生,就是先後有次序的漸漸而生,這叫漸次生。俱生,就是同時生。就是說世界的萬法,不能把它說成是同時生或者是先後生。“所以者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凡夫執著萬法以為有實有,所以才妄想分別漸生俱生。“若複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一個法你說它是同時生,能作跟所作的因果關係你就分別不清楚了。“不得因相故。”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個法在起主導作用,你看不清它的因。所以你不能說是同時生,不能說俱生。“若漸次生者,不得相我故。”如果你說是先後生,那麼究竟是哪個為主,誰生誰呢?也不清楚,所以“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就是先後生的這種現象,就好像是先有父親還是先有兒子?說先有父親,但沒有兒子怎麼會有父親的稱呼呢?“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先後生,相續方便,都不是這樣。在小乘講因緣問題的時候都是講業力。我們前面講了種子它之所以能夠活動都是靠業力在那裏組織,把塵土組成泥沙。小乘講業力的時候,他也講體相用。小乘講業力、講因緣還是講得非常細緻透徹的,也是佛法的一部分。不能說我們講佛法講業力,就認為不對了。現在我們說要學因緣相,還是要真正懂得小乘講的因緣,才能夠真正懂因緣相。佛為了破愚癡凡夫的執著說因緣相,佛不是破因緣,而是說因緣相怎麼幫助你離垢。


一般小乘講業力的體相用的時候,講體他是講四大,地水火風。雖然萬事萬物我們不能抓為實有,但是從現象上來看,還是地水火風四大種來生成萬物。那麼小乘講業力的相,他也講六因,這個六因和我們現在經上講的不一樣。經上講的六因是講的無始以來生妄想的因。小乘講因緣法的六因,是講普遍的萬事萬法它生成的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講的這個六因。由這六因還有緣。因是內在的根據,緣是外在的條件。緣一般講四緣,就是經上講的:“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因”也就是因緣,“攀緣”就是所緣緣,“次第”就是等無間緣,還有增上緣,這個叫四緣。經上講的是這四緣。然後五果: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異熟果、離系果。這六因、四緣、五果就是業力的相。業力的用就是三業:身業、口業、意業。小乘講六因四緣,在這裏佛並沒有破,還是講。四個緣,色法只有兩個緣。色法就是一切物質上的法,它有兩個緣,一個因緣,一個增上緣。也就是一個因,一個條件。心法,四個緣都要具備,要有因緣、等無間緣。為什麼要等無間緣?因為心法它一定有一個條件,就是前念生,後念跟著來,這才能完成一個心理的作用啊。所以相續不斷就等無間。所緣緣,就是我們的心識它要緣的時候,總有個物件,眼一定看色,耳一定聽聲,這個色、這個聲就是你眼、耳所緣的物件,叫所緣緣。心法有四個緣。四緣“生所生故”。


3.謂因緣漸生頓生皆妄


大慧,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著相故,次俱不生。自心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


大慧,次俱不生。除自心 妄想故相生。是故因作事方便相, 次俱


你說它先後生是不對的。你要曉得無論是漸次先後還是俱同時,“漸次俱”,漸次先後生也好,俱同時生也好,都不生的。因為都是你“自心現受用故”。還有“自相共相”這都是沒有自性的,“外性非性”。


“大慧,漸次俱不生。”一個法生起來的時候不是同時生,也不是先後生,都是你的自心所現,“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都是你無始以來,種子的妄想熏習所成的。“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所以你真講因緣的話,看到因緣的事相,因緣實際上也是唯識所變,沒有事相可著。你應該“當離漸次俱見”,不要作有前後想或者同時想。對因緣的生起,實際上就說你看到因緣相就要離開因緣相,這才能夠離垢除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 偈言:


一切都生,亦緣滅;於彼生中,而起因想。


非遮複生,相起;唯為斷凡愚,癡惑妄想


無緣起法,是悉有生;氣所迷是三有


實無,亦複一切有


受及所,舍離惑亂見;非已生生,亦複


一切所有,斯皆是言


佛說這個偈子就是把前面的話總結了一下,總的講因緣法。因緣法不是漸生,不是先後生,不是俱生,不是同時生。你要講同時生的話,那麼能作之因、所作之果兩者就分別不出來,不能分別。如果因果不能分別,因果相就無法成立。所以不能夠說它俱生,你不能抓著俱生。那麼你如果抓著漸生,漸生就有先後,但沒有結果之前,那個前因也得不到,好像無子之父,不能稱父。這裏講了有四緣漸生諸法,就是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上並沒有說這四緣不對,並沒有排斥小乘講的因緣,這很明顯。因為這個六因、四緣、五果也是佛說的。佛對小乘都是講因緣相的。但是對大乘來說呢,看到這些因緣相,但不執著這些因緣相,從四緣上來看實無能生所生之法。你要認為四緣能生這些法了,那也是妄計。所以漸生法也沒有法成立。我們現在所講的已進入了正宗分第二個部分。正宗分講的第一個部分是“說如來藏”。第二個部分,“修離垢證如來藏”,這部分很多方面都講修持上的事情,修離垢來證如來藏,修離垢證如米{成就是空如來藏。就是把心識的污染能夠空掉、除掉。首先講的說四行,四種觀行法門,就是:善自心現,外性非性,離生滅見,自覺聖智。我講了,善自心現這是講的修行之教,外性非性是修行之理,離生滅見是修行之行,自覺聖智是修行之果。教、理、行、果。說了這四種觀行法門之後,接著講“別說三位”,就是菩薩修離垢也有這麼三個階次吧。首先說資糧位。資糧位是講因緣相,加行位講的言說妄想相,修習位是講遠離四句相。我們上午講到說因緣相。釋迦牟尼佛講了,兩種緣相,外緣,內緣。又講了六因,然後又總起來講因緣,不要看它是漸次生,也不要看它是俱生,不要有先後想,也不要同時想。最後世尊說了個偈子。上午講這個偈子的時候停電,停電說明一個什麼呢,緣生則生,


緣缺則缺,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有了電,我們就能夠講了,電沒有了,沒有這個條件,我們講也講不成。世尊說了個偈子,頭一句:“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於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諸法本無生滅,亦無因緣的生滅。我說了,釋迦牟尼佛教導凡夫,不要抓著外界的境界不放,所以講因緣。但


是從大乘菩薩的觀行來看呢,因緣本身也是無自性的,所以講,你不要抓著因緣不放。“非遮滅複生,相續因緣起;唯為斷凡愚,癡惑妄想緣。”是為了凡愚才講了因緣的問題。“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真實無生緣,亦複無有滅;觀一切有為,猶為虛空華。”就是一切有為生滅之法都是像我們眼花的人一樣,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是你眼睛昏花的緣故,本來沒有的。“攝受及所攝,舍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複無因緣,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已生”就是已經出現的,“當生”就是未來將出現的。就說你離開了能攝所攝的分別,離去妄想,離開言說,那麼當體就能夠自證聖智境界。這個偈子在唐譯本講得比較清楚,對照看:“無能生所生,亦複無因緣,但隨世俗說,而說有生滅。”為了教導凡夫,所以我們才說因緣,但實際上,因緣本身是沒有自性的。所以在大乘修觀行的時候,因緣也無自性,這就到更高一層了。讀《楞伽經》這一段講因緣相的時候,要注意一點,不是佛原來說因緣,這裏又說無因緣,不是說破掉因緣這個法。這說的是什麼呢,要看到緣起而性空。對凡夫,他說萬法因緣生,講緣起。但緣起的本身呢,它沒有自性的,是空的,要懂這個道理。所以這段話,不是說不要因緣。因為在佛法來說,一個講緣起,一個講實相。這是兩大法系。所以緣起法是不能破的,你也破不了的。這裏說明的,不是破緣起,講無因緣是要曉得因緣本身的法,它的自性也是空的,講這個道理。


4.緣起偈——法身舍利


我講緣起,這是我們佛教很重要的一個法寶。佛教的很多觀點都是從這個基本觀點產生的。拿現在話來說吧,常講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緣起的觀,這是佛教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基礎。所以佛教非常重視緣起法。


1)小乘的緣起偈


講因緣大家都知道佛教有一個緣起偈,馬勝比丘頌的一個偈子,後來在很多經上,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偈子。緣起偈也叫緣生偈,也叫緣起法頌,也叫法身偈。這個偈子有幾種翻譯,比如:“諸法因緣生,我說即是因,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翻譯很多。我們在北京佛牙塔的原址遼塔里頭發現的緣起偈的偈語,他是這麼譯的:“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講諸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謝了呢,法也就滅了。吾師大沙門,釋迦牟尼佛,常常這麼說。這個就是緣起偈,又叫法身偈,也叫法身舍利。舍利有兩種,一種是肉體上的舍利。佛,聲聞緣覺,高僧大德有修行的人,他們圓寂以後,全身留下來的舍利,叫全身舍利。粉碎了以後的舍利,像火化了的,這叫碎身舍利。這都是肉體上的舍利,叫肉身舍利。相對的呢,還有個法身舍利。什麼是法身舍利?這個偈子就是法身舍利,法身偈嘛。佛說過,你見了緣起,你就見到佛了。就是說你懂得緣起了,就等於你看到佛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