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劍解義》 --5

2012/09/22 08:48

第五課


  癸二、依何因比量:


依何能知何,即因彼宗法,
同品異品遍,三相全無誤。


  依靠任何一個因比如用煙或者所作等諸如此類的因來進行推斷,最後了知山上火的存在或者柱子的無常,這叫做此等所立的推理或因。


  因在宗法(有法)上成立還是不成立?如果成立,這叫做宗法成立。我們觀察推理的時候,首先要看它的因在有法上面成不成立。如果不成,首先就可說不成,不成的話下面的同品遍和異品遍絕對不可能成立。如果成立才觀察第二步:比如,柱子無常,所作之故。是所作是不是無常?如果是所作則必定是無常,這叫做同品遍。如果不是無常或者無常已經倒轉那所作也不存在,這叫做異品遍。這樣的宗法、同品遍、異品遍三者齊全就叫做三相齊全,這是一種無誤的推理。這些內容在因明當中我們剛剛學了,所以現在分析起來比較簡單。


  法稱論師在《釋量論》第一品的開端說宗法彼分遍,是因彼為三。意思就是宗法、同品遍和異品遍這三者齊全就是正因的法相。我們要知道三相齊全就是真正的推理。通過什麼樣的因來進行比量推理呢?應該以三相齊全的因進行推理。大家應該清楚因和所立之間有隨存隨滅的關係。


現量所抉擇,因中能推測,個別隱蔽分,


  昨天講了比量推理的根本是現量,不管是四種現量當中的哪一個現量,它所抉擇的意義都可引生比量的推理。比量依靠現量作為基礎。依靠現量所抉擇的因推理,我們一定能知道一些現量根本見不到的隱蔽事物。


  比如說,你因明學得很好的話,本來未來對你來講是一種抽象的、隱蔽的事物,但是對於自己的來世存在的道理通過教量或者正確的推理(比量)推斷後,最後會知道人一定有後世,一定會有前世,因為推理的論式完全正確的緣故。以三相齊全的推理來進行論證,自己也好他人也好不得不承認。可見,世間很多隱蔽的東西是通過比量來了知的。可是現在世間千千萬萬的人根本不懂這些道理,所以,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識根本沒有辦法照見的時候,就把它們劃為神秘現象:這是一種神秘物!這樣來判斷。但這是不合理的。


  現在,世間分別念非常重的人,不管是記者也好,或者是探索家,真的有時候很可憐,他們天天都拿著儀器,想用庸俗的分別念來抉擇特別甚深的事物,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照相機再怎麼好,來世也不可能照下來,前世也不可能照下來。但他們仍舊花大量的資金去提高照相機的品質,無論再怎樣提高非對境也不可能照下來,這在日常生活中也看得出來。如果你真的有智慧,那通過這種推理就能知道名言中前世後世存在,或者說三寶的加持不可思議,等等。這是依靠現量而推測隱蔽的事。


  那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推斷呢?當然是比量。比量分幾種呢?分三種。怎麼樣分的呢?頌詞講:


依系證所立,果因自性因,


  根據依靠不同關係證成所立可安立為果因和自性因兩種。什麼樣的關係呢?同體相屬和彼生相屬。前面已經學過,依靠彼彼相生的關係,用果來推知因,這叫做果因。比如:山上有火,有煙之故。以煙的果來推斷火的存在,這就是果因。還有,依同體相屬的關係了知對方,比如說柱子無常,所作之故。以所作的因推斷柱子的無常性,這叫做自性因。這是從建立方面來講的,它包括這兩種因。


不得相違得,破所破不得,如是歸三因。


  從遮破的角度來講,有本體不可得因和相違可得因兩種。當然這兩種遮破因可以包括在不可得因當中(這在《量理寶藏論》中已經講了),也就是說不可得因分這兩種。其實這兩種都是遮破所破的因。本來這個東西只要在前面存在就可以見到,但沒有見到,所以不存在,這是以本體不可得因來遮破的。比如:我前面不可能有瓶子,因為我沒有現見之故。本體不可得因就是用這種方式來進行遮破。還有,我前面不可能有強大的冷觸,因為強烈的熱觸存在之故。以這種方式來遮破相違的法。


  總而言之,上面所講的所有比量包括在這三種因當中,也就是自性因、果因和不可得因,依靠這三種因我們可以了知隱蔽的事物。


  佛陀在《解深密意經》中講,理有四種,即:作用理、觀待理、法爾理和證成理。因此我們應該通達這四種理,並以之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這樣自相續當中一定會對佛教以及世間的正理生起不共的信心。


  癸三(以何方式比量)分三:一、以所量而安立三種、六種;二、以建立方式而安立四種;三、以緣取方式而安立二種。


  子一、以所量而安立三種、六種:


真實諸顯現,本來等性故,
心淨見清淨,住淨自性中。


  我們通過勝義的量來進行觀察會了知,一切諸法在真實性中是本來清淨的、等性的。本來清淨和等性這二者,一個是勝義的實相,一個是世俗的實相。勝義的實相,我們以中觀和密宗的一些推理進行分析會認識到,輪回和涅槃所攝的一切萬法最後在真實勝義中是不可區分的、是遠離一切戲論、沒有任何執著的。就像中觀所講的離八邊的實相,我們在顯宗當中叫做等性,密宗當中也稱為等性或者空性,這是通過金剛屑因或離一多因等推理來進行論證的。釋迦牟尼佛的第二轉法輪所講的道理就是一切萬法最後抉擇為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這就叫做等性。


  勝義的實相是等性,在名言中也有名言的實相:在心清淨的智者面前,比如佛陀的盡所有智或者聖者出定的智慧面前,一切萬法在名言中有清淨的顯現。就像一碗水,地獄、餓鬼、旁生以及人類各有不共同的所見:有些覺得這是鐵水,有些覺得這是膿水,有些覺得是乾涸的河流,有些業障清淨者覺得是天人的甘露或者法性,等等。雖然各不相同,但它的實相是清淨的,這一點在名言中決定是存在的。我們現在看見的不清淨的繁雜之物,其實在實相當中全部是清淨的。


  以前釋迦牟尼佛的面前來了一位具髻梵天,當時他跟舍利子進行辯論。具髻梵天說:這裏的刹土全部是清淨的,沒有一個骯髒不堪的事物。而舍利子不承認這一點。最後釋迦牟尼佛說:我的刹土就像具髻梵天所說的那樣本來是清淨的,只不過舍利子你沒有看見而已。


  現在五濁惡世的時候,我們眼前顯現的這些不清淨的東西其實在真正的諸佛聖者面前全部是清淨的刹土。這是真正的名言實相。《大幻化網》也講了:為什麼它是清淨的呢?因為諸佛菩薩見到清淨的緣故。應該可以這樣說。如果說諸佛菩薩的量是不正確的而凡夫的量正確的,那這是誰也不可能承認的。以有垢的識來違害聖者無垢的智慧是不可能的。通過這樣的論證可以說明,一切諸法在勝義中全部是空性的、遠離一切戲論;在名言當中,暫時我們看見的是不清淨的,但是在具有聖者智慧的人面前是清淨的。就像在有眼翳者面前海螺不管怎麼樣也是黃色的,但是在遠離一切眼翳者面前海螺的真相是白色的。這就是名言當中的實相。


  明年我們《現觀莊嚴論》講完了以後在講《大幻化網》或者密宗的時候,這方面我會講一點。大家也應該會瞭解一些新的知識,在中觀和因明中根本沒有提及的這些道理在有關論典裏有竅訣性和理論性的講解方式。


有實依緣生,無實依假立,
是故實無實,自之體性空。


  世間任何一個柱子、瓶子等外面的事物以及心和心所裏面的事物全部是依靠不同的因緣而產生,而虛空等無為法、石女的兒子等無實法全部是眾生的分別念進行假立的。既然有實法全部是依靠各種不同的因緣而產生,那它們就像《中論》裏面所說的一樣:決定是空的。假立而產生的法也不存在實有,因為石女兒子等的實質本來就不存在,只不過是我們的分別念和語言進行假立而已。因此,對世間所有有實法和無實法真正用智慧來觀察的時候,它們的本體都不存在。只不過世間非常多的可憐眾生反而錯誤執著,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學過因明和中觀,無上密法的清淨和平等無二的境界就更不用說了。為什麼每天都迷迷糊糊追求錢財的這些人們都不知道因緣而生即是空性的道理呢?其原因就在這裏。如果他們都懂得這些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那就會了知它們都不可靠,對不可靠的東西自然也不會特別去追求。


  現在很多世間人對生活的問題、感情的問題以及對家庭、單位、工作等方面的問題都想不開,問題出現的時候始終認為它是實有的,一直執迷不悟。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他們根本不懂這個道理:有為法(有實法和無實法)和無為法所包括的一切萬法全是空的、全是假的,因此一直耽著。在自相續中也積下了很多不好的種子,以此而在漫漫無垠的輪回中一直流轉漂泊。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從真實義的角度來講有實法和無實法的本體全部是空性的。


實相義空基,空性無異故,
現空離說一,各別自證知。


  剛才講五根識面前顯現的這些東西(柱子、瓶子等諸如此類的法)全部是空性的,遮破了瓶子等的無瓶、無柱等遮破(否定)方面的不存在的法也是空性的,所以空和現實際上是無二無別的。眼睛看見的這些事物,雖然我們認為它們是存在的,但是它們的本體的的確確是空性的;雖然是空性,但它們與法界自然光明無二無別。《心經》裏面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原因就是這樣的。也就是說一切萬法都是現空無二、現空雙運,是這個意思。


  真正現空雙運的境界凡夫人確實不能了知,就像以螢火蟲的光不能衡量日月的光一樣,凡夫非常狹窄的分別念要了知真正現空無二的智慧實在不行。因為我們的境界當中,現的不能空、空的不能現,這兩者不能同時生起。但是,通過自己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以及長期串習,我們相續中一定會有這樣的現空無二的雙運智慧生起來,這就是諸聖者們各別自證的行境,這就像《般若經》裏面所講的那樣——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這些境界一定會在我們的相續中生起來。大家不斷努力的話,相信在相續中會生起超越我們境界的智慧、悲心,那個時候就會知道:佛法的威力和加持真的不可思議。經常讓凡夫的境界保存在自己的相續當中的話,那始終都會沉溺在輪回中而非常苦惱。當自己有了禪宗修行人所獲得的境界或者密宗修行人所獲得的境界,任何人也推翻不了,自己也知道自己已經超越生死輪回。我相信這種境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相續中都會生起來。


  子二、以建立方式而安立四種:


所有諸建立,歸集證有是,
所有諸遮破,無遮非遮攝。


  世間當中一切所知的觀點建立的形式可以包括在證成有和證成是兩種當中;世間當中所有觀點的遮破可以攝於無遮和非遮當中。


  第一,我們要建立任何一個事,要麼是,要麼是存在,除了這兩者以外沒有其他形式。就像山上有火,有煙之故。用這種推理來進行建立,它是果因也是存在(建立的意思)。而柱子是無常的,所作之故。這裏柱子的本體以來建立。所以我們詳細分析的時候,世間當中凡是肯定一個東西,要麼肯定”——它是什麼;要麼肯定存在,除了這兩種以外,其他的肯定方式是沒有的。


  第二,所有的否定或者是不是,或者是沒有,除了這兩者以外沒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在我前面沒有瓶子,因為現量沒有見之故。或者黃牛的法相不是瓶子,因為不具足它的法相。其實任何一種現量或者比量,只要是否定,或者是無方面的,或者是非方面的。,已經包括了所有否定的意義。所以凡是否定為的, 我們稱之為無遮;凡是否定為不是的,我們以佛教專用名詞稱之為非遮。


  在我們所學習的一些基礎的文法中肯定和否定也是這樣安立的。漢語裏面有些肯定否定的詞語並沒有像因明講的那樣精確。希望你們詳細觀察。


  子三、以緣取方式而安立二種:


依量破立理,如理確定已,
他前亦合理,能說破與立。
破者即運用,三相自續因,
依于他承許,以應成語破。


  我們應該依靠現量等無誤的正量來遮破非理(這是否定)或者建立合理(這是肯定)。無論是建立也好遮破也好,我們前面通過現量和比量已經正確地瞭解了正量,之後在別人面前將自己的合理觀點進行建立或者遮破對方觀點的時候(進行建立是針對合理的觀點;進行遮破是針對非理的觀點,有這兩種情況。),我們必須要像《量理寶藏論》所講的一樣運用自續因和應成因。也就是說,在自己和他人相續當中建立一個合情合理的觀點,這是以自續因來進行建立的;這種觀點別人如果不承認的話,那麼我們用應成因來推翻對方的觀點。因此在別人面前合理的能說有破和立兩種,破的話一方面我們可運用三相齊全的自續因(自續因剛剛在《量理寶藏論》也講了),另一方面可以用應成因。


  所以遮破別人觀點的話,我們最好是用他利比量:首先遣除對方的邪見,然後用自性因或者其他的方式在別人的相續當中成立正確的觀點(這是以自續因來進行建立的)。


  壬二(分類)分二:一、真實分類;二、攝義。


  癸一(真實分類)分二:一、名言量;二、勝義量。


  子一、名言量:


  這裏的量就像《中觀莊嚴論》裏面所講的一樣分了名言量和勝義量兩種量,首先講名言量。 


名言亦有二,實現符不符,
依于清淨見,不淨觀現世,
二種名言量,如天及人眼。


  這個頌詞的意義還是很重要的。其實《解義慧劍》比較接近密宗的教言,裏面也講了很多密宗的教言。一般來講《釋量論》等因明當中只講了觀現世量,而淨見量根本沒有提及。我們在這裏已經提及淨見量,其實密宗的很多教言直接間接加在裏面了。


  名言有兩種,一種是實相和現相不一致的,還有一種是實相和現相一致的。實相和現相不一致的量叫做觀現世量。除了凡夫人眼耳鼻舌身意的現量、比量的對境之外,還有一層更深秘的清淨部分,這就是真正的名言實相,但這種實相我們凡夫人見不到。這就像海螺的黃色是眼翳者親眼所見,但海螺真正的白色只有無損害的眼睛才能看見一樣。也就是說,見到海螺的白色才算實相和現相一致,見黃色則說明實相和現相還沒有一致。


  對這樣不同的名言顯現我們可以通過觀現世量和淨見量來了知。觀現世量包括在現量和比量(自續量和應成量)當中。《量理寶藏論》和《釋量論》所講的絕大部分是觀現世量,聖者的淨見量並沒有廣講。相對觀現世量的是淨見量,淨見量是聖者的量,聖者所見到的事物本體並不像我們所見到的那樣,前面我也用餓鬼、天人以及聖者等對一碗水有不同的所見來分析過。所以有清淨的見和不清淨的觀現世見兩種,我們將這二種量都稱為名言量。這在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中講得比較清楚,顯宗當中講得像《解義慧劍》那樣清楚的可能很少。


  這兩種量都是名言量,它們就像人的所見和天人的所見一樣。天人不但自己的境界見得到,而且人所見到的部分他也能見到,從這方面講它相當於聖者的淨見量。聖者的淨見量不但能看見我們可憐眾生面前所顯現的迷亂現象,而且它還能見到名言的真正實相;也就是說,它不但能看見眾生所見到的紅色柱子等迷亂顯現,而且還能見到名言實相的清淨部分,這就像天眼一樣。而人的眼睛只能見到自己的境界,這就像觀現世量,觀現世量只能見到柱子等部分,柱子等後面的微妙實相部分(名言中的清淨部分)它就根本見不到。就像我們看一碗水,作為人只能看見水根本看不到甘露,更見不到瑪瑪格佛母的本相,這就是觀現世量的過失。下面(指《解義慧劍論釋》)還從因、果、本體、作用四方面對觀現世量與淨見量作了分析。


  大家要知道為什麼《普賢行願品》講一塵中有塵數刹,這是因為這在聖者的淨見量前完全能見到。可是凡夫的觀現世量只能看見粗大的微塵,最細微的微塵根本看不見。當然這也是量,就像因明所講的那樣:作為凡夫,他的量只能以不欺惑來安立。但以聖者的後得智慧來衡量,這也不算什麼量。但是暫時我們只能這樣安立,這有點像眼翳者看見黃色的海螺就算見到了海螺一樣,如果要求他看見白色的海螺,雖然海螺是白色的,但是眼病還沒有好之前他就根本見不到,但也不能說他未見到海螺。作為凡夫人應該清楚,名言真正的實相並不是自己所見到的那樣,在沒有到達一定的境界之前根本見不到。


  這方面還有很多很殊勝的竅訣。如果我們懂得了淨見量和觀現世量之間的差別,尤其是對《大幻化網》等所宣說的密宗見解有了進一步認識之後,對它們的理解就會更深入。其實,密宗裏面的這些見解與顯宗《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等經典所講到的甚深部分可以互相圓融。不要說這些,就是光通達觀現世量也可以,但大多數人連觀現世量也不懂。沒有學過因明的人,什麼叫做現量、比量都不知道,全部憑自己的庸俗分別念去操作。現在世間有些智者、學者,表面上看來他們好像很了不起,自己也很傲慢:我是哪個大學 畢業的 博士生、研究生!名稱倒非常好聽,但實際上連一個觀現世量也沒辦法抉擇,這種可憐的人世間非常多。


  依靠這樣的論典就會了知,有一部分以正量可以照見,有一部分雖然現在還不能照見,但是有充分的理由,也就是說我們堅信我們所見的背後肯定有一個更清淨的東西存在。比如眼翳者是位有智慧的人,雖然他的眼睛怎麼看海螺都是黃色的,但是他從道理上完全明白:我的眼翳什麼時候好了,我就能見到白色的海螺,他心裏面這樣堅信不疑。同理,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一切都是清淨的境界,但是只要自己不斷努力,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像聖者一樣,對任何事物都能從本體上觀為空性;在顯現上也能照見清淨的實相部分,這就是名言的實相,並不是勝義的實相。


  可見學習這部論典非常重要!哪些是勝義的實相、哪些是名言的實相?名言實相分哪兩種?這些問題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