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創始人為「鼻祖」?



分類:歷史故事

2011/03/10 16:50





 






     ■為什麼常常稱創始人為「鼻祖」?


     這跟鼻子有關係嗎?


     要解釋「鼻祖」的來歷,首先還得從「鼻」字說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時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寫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樣,那時候,「自」的讀音和「鼻」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裏說:「自,讀若鼻。」


     應該說,「自」的本義就是鼻子,人們在說到自己的時候常常指著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 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稱代詞。「自」的這個意思後來被廣泛運用,結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義---鼻子了。


  因此人們另外造了一個形聲字:在「自」之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形成了一個新字「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為「自」的引申義有「從」的意思,再引申為「開始」的意思,所以「鼻 」也繼承了創始、開始的意思。


  《漢制考.說文》裏有「今以始生子為鼻子」的說法,意思是把第一個出生的兒子稱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創始人就被稱為「鼻祖」。







     ■為什麼罵人時一般說「不要臉」而不說「不要面」?


     為了宣洩對某人的憤怒不滿之情,常會罵「不要臉」,意思是說這人不顧顏面,不知羞恥。但卻不會罵「不要面」,這是為什麼呢?


  這主要是因為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面」屬於書面用語,多用於文學作品之中,相對而言,「臉」是口語,時常出現在口頭對話之中。


  比如我們在日常對話中會說洗臉、擦臉,卻很少說洗面、擦面。俗語說某人臉比城墻還厚,如果說成面比城墻還厚,便失去了口語生動活潑的效果。


  口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可在書面中採用文學化的語言表達:比如不要臉在文學作品中,可以說成不顧顏面;洗臉亦可說成凈面等等。另外,「不要臉」在發音上擲地有聲,鏗鏘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實,臉最早並不完全是口頭用語。明代之前的「臉」和「面」都是書面用語,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唐代詩人岑參有詩:「岸花仍自羞紅臉」,李清照詞云:「香臉半開嬌旖旎」,白居易「猶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都將臉、面用進了文學詞句。後世才逐漸有了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


     臉和面現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卻是有差異的。臉是晚出的字,大約是魏晉以後才產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頰,常常指婦女目下頰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銷殘黛臉銷紅」,指的就是這個部位。


  除此之外,「臉」在古代還有「瞼」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這裡的「臉」就指眼皮。


  而面的範圍要比臉大,包括整個頭的前部,臉只是面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演進,臉的語義逐漸擴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鉤手指表示對自己說的話負責,鉤手指是怎麼來的?


     小孩子喜歡鉤手指發誓,他們常常鉤著手指,同時一本正經地念道:「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鄭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諾言,說話算數。情侶間耳鬢廝磨,浪漫之餘,也喜歡鉤著手指說一番山盟海誓,以見證忠貞不渝的感情。


     這種鉤手指發誓的來歷並沒有確切可信的資料,以至有人以為,鉤手指是從西方引進的,源於西方一個男女雙方鉤手指所引發的愛情傳說。這個說法看似確鑿,卻因為缺少事實依據而很難使人完全信服。


     推敲鉤手指的來歷,可能與手指的作用有關。指,具有「旨」的含義,代表著個人的內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鉤就有交流內心想法的意味。


  再加上國人有指天為誓的發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鄭重其事地簽名畫押,有時還要割破手指,歃血為盟。


  有鋻於此,人們便簡單地以鉤手指表示約誓,同時借手指溝通表達互相心意的認可,有時還將兩人的大拇指相摩擊當作蓋章簽名並以此為證。


     ■手的第二個指頭為什麼叫「食指」?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個指頭叫「食指」,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區別,與食指的大小、位置無關,卻從字面上看來與食物有關,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食指最早還真的和吃有關,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習慣用這個指頭試探湯水、食物的冷熱、味道,然後放到嘴裏吮一下,古人這樣做並不奇怪,因為上古時代的人們可是用手直接抓起東西來吃的,因此,古人專門將這個手指稱作食指。


  之所以選擇食指來做這個工作,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其他手指來說,食指較為靈活,嘗起食物來非常方便的緣故吧。


     說起食指,還有段有趣的故事:


  春秋時期,鄭國貴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動,第二天必嘗異味。他出使晉國,食指大動,便吃到了石花魚;出使楚國,食指大動,就吃到了天鵝肉;後來吃到合歡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動,屢試不爽。依此看來,食指與食物之間還真是有著深厚的淵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