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自己的天才
看見自己的天才
盧蘇偉(2004)。看見自己的天才。寶瓶文化。
本書作者盧蘇偉,是現任板橋地方法院少年調查官,八歲的時候因罹患日本腦膜炎導致腦部功能受損,這使他的求學歷程比他人坎坷好幾倍,小學五年級才開始學會識字,國中就讀啟智班,智力測驗只有70分,勉強讀完高職後,花了七年時間,考了五次才考上大學。但這個被認定學習有障礙的「慢飛孤鳥」,卻在大二時找到飛翔的方法,在馬傳鎮教授的協助下,發現他在整合、分析、創造方面有很強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天才後,終於能夠在知識與工作的領域中,自由自在的遨翔。
這本書是他的傳記,描述生長與求學的歷程,全書分成三章:從童年「撿回來的生命」,到求學時期的「孤鳥慢飛」,最後終於「看見自己的天才」,他說:「世界上沒有行為偏差的孩子,也沒有天生不會讀書的孩子,只要能看見自己的天才,發揮自己的專長,每個人都值得期待!」
一、童年
盧蘇偉的家庭原本是相當富裕的,父親年輕有才華,任公職,在一次地方派系與財物的糾紛中,家族產業遭查封,被判入獄,從此家庭生活便陷入困難。為了家計,母親到礦場工作,像男人一樣做最吃重的工作,盧蘇偉便是在這種困境中出生的「雷公仔子」,家裡的人都希望他的出生可以帶來好運。他是家中唯一的男生,因此備受寵愛,不過命運女神似乎並不眷顧他,在一次感冒中不慎引發了日本腦膜炎,導致他的腦部功能受損,家人擔心他可能從此不能說話,不會生活自理,更別談讀書、工作,但是他卻奇蹟地復原,只是生病後,記憶、思考、表達的能力變很差。雖然如此,家人並沒有對他放棄希望,反而更呵護備至。爸爸媽媽不因為他的能力差而感到羞恥或是責備他,而是嘗試各種方法協助他學習,在爸媽眼中,他的學習遲緩不是障礙,而是一個挑戰,一定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他學會,只是還沒找到而已;拙劣的能力不等於他的個人價值,他的價值只是被隱藏起來,等待有一天被挖掘出來,發光發亮;生活中的挫折也不是命運的惡意玩笑,而是為了培養他堅忍的生命態度。家人無條件的關愛,讓他看見自己生命的可貴,血緣與手足親密關係的充分支持,讓他對生命永遠懷有一種「正面積極」的態度,凡事總往好處想,「幸運來自於我們正向積極思考,永遠都養成臉面向陽光的習慣,當我們面向陽光,黑暗自然在我們腦後,當我們往好處想,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有益於我們,事情沒有好壞,只有想法不同,為什麼要詛咒自己呢?」(p96)
【延伸思考】
● 家庭背景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力
不可否認地,盧蘇偉能夠有現在的成就,家庭絕對佔關鍵因素。媽媽不在乎別人的異樣眼光,陪他到學校一起上課,學會課本的內容後,用淺顯易理解又有趣的方式教他;爸爸不以成績否定他的努力,總是不斷肯定他、支持他,告訴他說「阿偉很聰明,而且愈來愈聰明。」;兩個姊姊也是犧牲時間照顧他,或指導他的學業。盧蘇偉在書中多次提及「愛」,對他而言,這種愛意味著父母親以及姊姊給予他的照顧,為了愛他而無條件的付出勞力,時時刻刻準備妥當,以回應他的各種需求,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能夠尊重他,認知他獨特的個人性,以整個家庭的力量協助他照他本來的樣子去生長、去發展。
史丹福大學的推 孟 博士(Lewis Terman,1877-1956)曾做過一系列天才兒童特質與發展的研究,他於1921年,利用智力測驗工具,選取了1470位資優兒童(平均智商在140以上,智商最高達200),利用將近60年的時間,追蹤他們的學業成績、婚姻狀況、疾病、心理健康、工作升遷…等。他曾經把其中730個長期接受追蹤調查的個案,長大成人之後的表現分成三組。其中A組(155人)是表現最好的一組,他們都是成功的標準範例,包括律師、工 程師和 教授。個案中有60%屬於B組,他們的表現尚可,還有另外的150人屬於C組,他們是屬於「小時了了」型的資優生,儘管智商超人,最後卻只能當郵差、會計等,圖個餬口,甚至有人長期失業。
A組和C組的差別在哪裡?Terman分析、研究每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男女氣質量表、嗜好和職業興趣等,也比較他們的智力測驗分數,最後發現,影響他們日後表現的關鍵因素只有一個:家庭背景。A組幾乎都來自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家庭,家中藏書豐富,有半數的人父親教育程度都在大學以上。C組則恰恰相反,許多人的父母親在八年級以前就輟學。
另外,A組的父母親重視子女的教育,他們的教養風格是一種「協同式的培養」,他們會積極評估孩子的才華、意見和技能,提供學習資源給子女,努力培養孩子的能力;C組的父母親則大都採放任孩子自然發展的態度,他們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子女的教養上,也不重視孩子的表現。在這兩種差異的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也很不同,A組的學生機靈、泰然自若、注重穿著打扮,也比較有吸引力,C組的學生則和A組學生的表現差異極大,甚至讓人覺得是兩種人。
C組的人到底欠缺什麼?他們不是腦袋不好,因為小時候他們也和A組的學生一樣聰慧,他們之所以最後表現平庸,無法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缺少栽培,生長環境惡劣,他們白白浪費天才,而沒能對社會做出貢獻。這些C組的天才學生如果能得到如同盧蘇偉的爸爸媽媽一樣的付出與關懷,日後一定會有極不同的成就與貢獻!
● 要審慎評估父母親對孩子的可能影響
盧蘇偉在書中說道「父母曾有的悲或苦,它們早已悄悄的植在我們生命的深
處,支配我們追求什麼,或逃避什麼。」(p34)他講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親的言行、生命態度、價值觀會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孩子,我們必須深入瞭解父母親對我們的影響,分辨哪些是父母的想法、情緒,哪些是自己的想法、情緒,才不會迷失自己。
上述的理論是佛洛依德學派的論調,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與行為是由童年的早期經驗塑造,他們認為心理衝突或適應不良行為是由父母不當行為造成,例如一個人如果有說謊習慣,那是因為他在童年時期,被迫感到有責任保護某些屬於家人的秘密,如父親酗酒、母親與人幽會;如果一個人有完美主義、凡事吹毛求疵,那是父母親在他小時候太重視小便的訓練;如果一個男人有三段失敗的婚姻,那是因為他打從心裡相信,沒有任何女人值得信任,就像他的母親…。
這樣的教養思維其實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否則,父母親在教養孩子的時候,可能會感到綁手綁腳,由於害怕因為沒有處理某個很小的教養問題,最後會毀掉孩子的人生,於是惶惶終日。
對這種佛洛依德式的教養觀,至少有下列三點疑慮:
首先,佛洛依德宣稱,成人適應不良的行為及人格扭曲是由早期的童年經驗所導致,但此因果關係並未獲得科學的確認,甚至,根本無法確認。例如有研究發現,人在三歲以前並不會形成可信的、長期的記憶,但如果沒有確切的早年經驗,要如何與現在作連結呢?另外,過去與現在之間有無數種連結的可能,治療師或個人可以依自己的需求做解釋,但卻不知道真正的因果關係為何。例如一個人遲遲不肯結婚,治療師可以解釋為因為父母親婚姻失敗,所以他才恐懼婚姻,但若發現其父母親其實婚姻很美滿,治療師可能會說,這是因為他自認無法擁有像父母親一樣美好的關係,所以卻步不前。換言之,只要治療師想找,他可以找到無數個過去與現在連結的解釋,但就是沒有一個是有辦法驗證的。
其次,童年經驗確實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人格,但其影響是很難預料的。負面的童年經驗不必然造成生活的困擾,美好的童年經驗也不保證成人生活會無憂無慮。許多生長在弱勢家庭中的人,仍有辦法從逆境中活出美好人生,而一些生活在優渥家庭的人,卻誤入歧途。佛洛依德學派忽略人生最強大的力量就是個人本身的自由意志,人的確受早期經驗、文化因素、社經因素、同儕壓力影響,但人有自由意志,能超越這些影響因素,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途徑,努力的自我成長。以盧蘇偉的故事來講,他其實大有資格自暴自棄,因為他遭受太多他人的排斥、譏諷與輕視,他甚至曾經想要尋死,這麼多負面的失敗經驗怎麼沒有使他一蹶不振,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的心裡有很強烈的「正向思考」,在每個可能出岔的人生路口,他不斷引導自己回到正確的路上,最終克服所有困境,成就自己。
最後,也最嚴重的是,佛洛依德的理論是一種免責的理論,容易使人對自己的行為找藉口,不認為孩子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起全責。當父母將孩子的問題行為歸因給理論性的心理動機時,會出現一些無可避免的後果:
1、孩子不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該負責任的是父母、老師、同儕團體或孩子生命中的某個事件。
2、孩子從犯錯者變成受害者,而他無法掌控這一切。例如一個孩子因生氣而打了母親,心理學的解釋是因為母親做了不該做的事,惹得孩子生氣,孩子打母親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用其他方式告訴母親他很生氣。於是,打人的孩子成了受害者,被打的母親則是罪有應得。
3、孩子的行為被討論中的行為給正當化。孩子做錯事是無辜的,是心理趨力逼使他做出錯誤的行為,而這股力量他並沒有能力理解或控制,於是,孩子的行為便被正當化。
4、父母的管教能力陷入癱瘓。孩子的問題行為都不是孩子該負責的,父母怎麼能夠因為孩子做了無法控制的事情而懲罰他呢?於是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父母的管教能力因此癱瘓。
總之,父母親仍是影響孩童的最重要因素,童年經驗也確實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人格,但父母親仍須謹慎評估,不可「因曀廢食」、「投鼠忌器」,父母親仍需把握教養的願景,保持教養的一致性、連慣性,讓孩子感受到明確、清楚的教養。
二、求學
盧蘇偉的求學歷程可用「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來形容,在他遇見馬傳鎮教授前,讀書與考試對他而言不只是煎熬,而是一種酷刑,折磨身體,也扼殺心靈。但是他也很幸運的遇到一些貴人幫助,例如國中一年級國文老師林麗珍,每次作文分數都給超高的80分,用各種不同角度告訴他的長處和優點,給他深深的肯定和鼓勵;高二國文老師張靜文,鼓勵他參加校內小說與散文比賽,並拿到第一名的佳績,「這在我灰沈自卑的生命裡,綻放出光芒。」;高中導師符繼起教官,給他思想上的引導,教他如何獨立思考、分辨是非;還有讓他看見自己天才的馬傳鎮教授…等。另外,他的好朋友「阿成」,因為他的鼓勵,自己才能勉強完成國小的學程,並有基本的識字、閱讀能力。然而,在整個求學過程中,盧蘇偉仍有深深的挫敗感,在小學畢業典禮上,他哭得很傷心,這種傷心不是不捨,而是無法理解為什麼讀書、上學如此痛苦,為了什麼目的要上學呢?
【延伸思考】
● 對傳統教育體制的批評
盧蘇偉很明顯的不太適應我們的教育體制,至少他是花了很多時間才適應,如果不是他有「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很少人能夠或願意花七年的時間,就只為了上大學。假設他出生在其他家庭,是否能夠全力支持他擠進大學的窄門?如果學習是一件好事,為什麼我們的教育體制有那麼多限制?盧蘇偉在書中多次提到教育制度的不公平:不重視個別差異,統一教材、教法;實施分流教育,限制青少年心智發展;成績至上,分數至上,人的價值都被單一化了。
1、能力分班,忽視個別差異
以前的教育不重視個別差異,「我們的教育制度用一種教材、教法,要每一個學生跟著學習進度循階而上,跟得上的成為被肯定的好學生,跟不上的就要被整個制度犧牲」(p116)。以前學校雖然實施能力分班,但並未按不同的能力而實施顧及全體學生利益的教學。所謂能力分班,事實上是集中照顧部分學生以達成升學的目的,分班之後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並未給予特別的診斷和補救,仍是按同一教材、同一進度、同一考試標準施教,說穿了就是放棄那些最需要照顧的學生,讓他們自生自滅。被編在「後段班」的學生本來就有學習困難,因為得不到及時的補救,困難累積愈來愈重,最後得到的經驗只有失敗、永無成功,結果是失去了求知的動機和興趣,喪失爭成求勝的鬥智,青少年時期最需要的自信、自尊、自我價值等人格特質也就無從建立了。
國中能力分班,原本的目的是想配合學生的個別能力差異,實行因材施教,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為了達成「升學目的」而辦理的能力分班,勢必得放棄那些無法增加學校升學率的「後段班」學生,並集中資源照顧那些有能力升學的「升學班」學生;另外,為了通過聯考以增加升學率,學生必須集中力量,針對考試內容加以準備,於是形成考試考什麼,學校才教什麼的現象。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的目的是升學,讀書的習慣為被動,讀書的方法為記誦,讀書的範圍僅限於課本,幾年下來,學生在興趣、能力、知識等各方面,都因僵化而窄化了。許多學生「十年寒窗苦讀」,一旦進入大學後,由於目的已經達到,讀書的動力也消失了。
2、實施分流教育,限制心智發展
在二十世紀初的二十年代,心理學中有兩個觀念對教育科學產生很大的影響。第一是認為人格的發展,在兒童末期即已定型;第二是認為智力的發展在十六七歲左右達到高峰,過了二十五歲即衰退下降。這兩個觀念反映在教育上,就成了以後「國中重試探、高中重分化」的教育科學依據,這也支持政府以經濟發展為目的,進行人力規劃來實施分流教育。
「分流教育」是指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社經地位等條件,參酌學生的表現,給予不同的教育內容,分配不同的教育資源,允許不同的發展途徑。但由於發展是被規劃的,教育內容是被選定的,於是,人的發展一旦被設定,便少有流動的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許多人是在沒有清楚的釐清自己的興趣,沒有好好的探索自己的能力,沒有工作準備的情況下,就被「分流」了。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國、高中生,身體發育尚未完成,價值觀尚未建立,情緒與人格也不穩定,他不知道他能做什麼,也沒有能力判定什麼是對他最適合的,在這個階段卻要強迫他對整個人生方向作選擇,這無異削足適履,難免造成心理困擾,在教育上有意限制青少年心智的發展,其結果可能是有害的。
而且就通識教育的意旨來說,各學科之間本是互通互助的,每一個學科要能長足進步,必須仰賴其他學科之幫助,例如數學是理工科的基礎,哲學與文學又為文法科所不可或缺,歷史與地理密不可分;另外,自然科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實際的問題,人文社會學科則幫助我們探索、瞭解人生及社會問題,解除心理與情緒的問題,有多方面興趣或知識,不但生活可以較充實與滿足,更可以在「不務正業」中激盪出解決「本業」瓶頸問題的靈感火花。眾所周知,台積電董事長 張忠謀 先生愛好文學,他的許多決策便是在閱讀與思考中產生,還有愛因斯坦喜歡拉小提琴,音樂能幫助他沈澱、醞釀新的理論思維。對資優生來講,培養多元的知識趣味,豐富精神心靈尤其重要。智力對一個人的影響只到一個程度,一個智商145的人與一個智商200的人其實沒有多大差異,因為對於要適應社會中的讀書、考試、求職、工作,這種聰明才智已經綽綽有餘,但是如果想要當一個成功傑出的人物,就還需要其他東西:創意、解決問題的靈感、觸類旁通的整合能力…等,這些都不僅僅是考試考100分就能獲得。
3、成績至上,忽略學生的其他價值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是研發人類心智的專家,他曾說過,社會上有三種偏見,導致在教育上很難展開心智潛能的開發,這三種偏見是:1、測驗主義過份強調智商的重要性和知性的考試;2、西方主義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衡量與比較上,不理會東方微妙的、直覺的、非邏輯的智慧;3、甲等主義則過份重視成績單,對生活中的智慧不重視。由於以上的偏見,我們對於學業成績平庸的學生,往往忽略了他們的才華和潛能,以致埋沒了人才。
在台灣,文憑主義盛行,父母深信子女未來的成就繫於升學競爭的成敗,任何學業不佳的子女,似乎從小就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注定只能在較低的社會階層中隨波逐流。
在學校,老師關心的不是學生的興趣,不是什麼才是適合學生的生涯發展,而是考卷上的分數。但是,現今標準化測驗多只集中在測驗記憶等能力上,缺乏對分析與理解能力的測驗;此外,它最大的缺點就是,忽略了一個人在智育以外的其他特質或能力,而且依據學生測驗分數加以分類或排序。
其實,社會上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性都應該為所有人所尊重,不應被幾個單一數字所掩蓋,而個體之間的比較,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不同的價值如何能夠透過相同的標準來加以衡量呢?那就好像是拿一個體重計,卻要同時測量體重、身高、視力…等。
因此,教師應該在測驗中減少分數與量化的成績,同時也要謹慎的實施同儕間的比較,讓評量只是單純的反應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不是成為將學生分類的工具,讓用分數將學生標籤化的方式遠離教育。但是,放棄分數、減少同儕比較的意義不是放棄競爭,而是不要讓任何單一的標準凌駕於個人意義之上,讓每一個人的各種才華都能用較為平等的方式被尊重、被欣賞,而不是單單由幾項可用標準化測量的能力,被放大到掩蓋其他同等重要的多元智慧上。
三、看見自己的天才
盧蘇偉在書後結尾中總結,一個人要能夠賞識自己、疼惜自己、愛護自己、發現自己、懂得自己、知道自己,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天生笨蛋,只是聰明和別人不一樣,「沒有學不會的,只有還沒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而已。」在追尋自己的過程中,他一直保持一種正向的信念,也就是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一個白癡因為相信自己是聰明的,而愈來愈聰明」,不要一味羨慕別人擁有什麼,而是要檢視自己,找出自己的優勢能力在哪裡,上天給我們關上一扇窗,一定會為我們開啟另一扇窗。
【延伸思考】
● 自我實現的不易
盧蘇偉應該是屬於「自我實現」的人,他找到自己的能力,並充分發揮,在生命歷程裡,他都想不斷的充實自己,也盡力為之,最後造福社會許多人。但是,能夠真正達到「自我實現」的人並不多!自我實現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自我實現」是心理學家Maslow提出的,他認為人有許多不同的需求,包括生理、安全感、愛與隸屬、自尊、自我實現等,自我實現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是一種成長的需求(growth need),是一個人為了追求更有意義、更豐富、徹底實現自我理想的條件,這是選擇性的,是為了豐富自己存在的意義,故又稱為存在的需求(being need)。自我實現和生理、安全感、愛與隸屬、自尊等基本的需求有一差異,就是它並非強制性的,而是選擇性的,缺少並不會帶來立即痛苦,因此,並非每個人都有強烈自我實現的動機。根據馬斯洛統計,事實上能夠達成自我實現的只佔百分之一。他分析原因是:1.自我實現的需求是選擇性的,故本質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因阻礙、壓抑而放棄;2.社會上的環境不利於個人自我實現;3.約拿情節作祟,有些人雖然具有潛能,但卻害怕承擔太多責任,進而自暴自棄,最終失去成長的勇氣。也就是說,馬斯洛雖然肯定人的內心具有一種想要提升生命的動機,但很可能因為現實環境中得不到溫飽,生長在不健全的環境,缺乏他人的關愛與尊重,在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個人失去自我實現的勇氣,甚至自我放棄。
盧蘇偉之所以能夠實現自我要歸因於他有一個全力支持他的家庭、某些良好的機緣,當然最重要的是還是他有一顆永不放棄的決心和毅力。然而,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如此!
以前述Terman的天才兒童特質與發展的研究結果來講,當初他由全國中、小學中挑選出來的智商在140以上的1470位學生,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只有一少部分的人表現較突出,但大部分的人和一般人並沒有兩樣,他們大都從事一般行業,還有不少人一事無成,似乎印證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而在表現傑出的少數人中,他們有人出書、發表學術論文,有人經商得利,多人從事公職,兩個當上高等法院法官,一個擔任地方法院法官,兩個擔任參議員,還有一個成為重要政府官員,然而,幾乎沒有人成為全國知名人物。在Terman挑選出來的天才中,無人得到諾貝爾獎,但是,當初因為智商不夠高而被Terman淘汰的小學生中,竟然有兩個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1956年獲獎的半導體之父William Shockley以及1968年得獎的實驗物理學大師Luis Alvarez。
這樣的結果讓Terman頗為沮喪,他曾失望的表示「才智和成就之間的確沒有絕對關係」。不過,他分析表現突出的天才兒童與其他表現泛泛的天才兒童最大的差別在於,表現突出的那群人能夠長時間專注在一件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他所要做的事情上,於是他在那一件事情上就比較容易成功,而且對一般人來講這個原則也適用。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資優不意味著一定成功,如果缺乏目標與熱情,資優便與一般無異。因此,培養資優生對學業、工作的興趣與熱情,培養他能夠專注的能力,才是關乎他日後能否有資優表現的關鍵因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