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11 〉




2009/11/03 09:45


〈三歎品第三十〉


本經一共是分九十品,現在是第三十品,名為〈三歎品〉,就是諸天聽佛和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的法門,心生歡喜,三次的讚歎,所以就用「三歎」做為品的名稱。我昨天曾經說,全部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分五個部分:第一分舍利弗般若,第二分是須菩提般若,第三分是信解般若。現在的文就是第三分「信解般若」。


「信解般若」從〈天王品〉開始。現在的文就是……這個「信解般若」分三大段:第一段是須菩提回答三個問題,這就是說的「三三昧」,這是第一段;第二段就是須菩提解釋十種疑惑,第二段是解釋十種疑惑;現在是第三段,諸天聽須菩提尊者說法,疑惑解除了,生大歡喜,所以三種讚歎,所以這一品是這樣生起的。


爾時,諸天王及諸天,諸梵王及諸梵天,伊賒那天及諸神仙并諸天女,同時三反稱歎:快哉!快哉!慧命須菩提所說法,皆是佛出世間因緣恩力,演布是教。


「爾時,諸天王及諸天,諸梵王及諸梵天,伊賒那天及諸神仙并諸天女,同時三反稱歎:快哉!快哉!」這個「諸天歡喜三反稱歎」這一段文,又分兩大科。第一科是讚歎須菩提說般若法門;第二科就是第二段,讚歎修行般若法門的人,分這麼兩段。


這是第一段,就是讚歎須菩提說般若,先說誰讚歎呢?「爾時,諸天王」,就是那個時候,就是須菩提解釋疑惑以後。是那個時候,「諸天王及諸天」,「諸天」這句話呢,佛法裡面說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就是他們的境界高過人的境界,人所不如的,人的福德、智慧都不如他們,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呢,這個欲界天、色界天的人身體有光明,我們人間的人,這個身體沒有光明,要靠日、月、燈的光明做事;那麼欲界天、色界天的人,他們的身體能發出光明來,他們不需要日、月、燈的光明,他們的果報和我們人間的人不一樣。


現在說「諸天王」就是指欲界天的人。我們人間的人有欲這件事;這個欲界天的人分兩種:一個是地居天、一個空居天。就是在地面上居住的,但是他們是在須彌山上面住;另外一種呢,在虛空裡面住,他們有宮殿,在虛空裡住。這兩種天,雖然有地居、空居的不同,但是也都是有欲,都有男女之欲。


但是「諸天王」這句話呢,就是天有人民、也有王,也類似人間的這種事情。這個諸天王,就是不是一位,就是諸天之王。那麼一個王,可能統治了很多的天,但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有六層天,每一天裡面都有王,所以,諸天王;「及諸天」,及諸天王所管治的,所管理的這些天。


「諸梵王及諸梵天」,就指色界天上的人,色界天上的人,他們也是有形相的身體,但是沒有欲了,不像欲界天和人間的人有欲;色界天上的人有禪定,有高深的禪定,他們沒有欲,但是也有有形相的身體,所以稱為「色界天」。可是「諸梵王」這句話呢,就指初禪天。色界天分四個部分: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個初禪天有梵王,「諸梵王」這個「諸」字,就是很多梵天的人的王,是這樣。和前面那個「諸天王」的「諸」字有一點不同。「及諸梵天」,還有不是王的梵天,但是他們都是有禪定的。


「伊賒那天」,「伊賒那天」翻到中國話,是翻個「大自在天」。那麼這個大自在天有兩種說法:一個是第四禪天的人,稱為大自在天;第二個說法呢,就是忉利天王的一個大臣、一個大將軍,稱為大自在。現在這裡應該說是色界天,色界第四禪天的一位高深禪定的人。


「及諸神仙」,這個「神仙」應該說兩種:一種就是人,他不是天,他是人,這個人,修學禪定成功了的人,在深山裡面住,他有禪定,又有神通,我們就稱之為神仙;另外一種呢,就是這種人死掉了,生天了,也稱之為神仙,這應該說是四王天以下的,四王天在須彌山的山腰那個地方住,這個神仙應該在四王天以下,這些人。「并諸天女」,就是欲界天每一層天都有女人,并諸天女。那麼這是很多的天和神,還有男女的不同。


「同時三反稱歎:快哉!快哉!」他們同時的三次、經過三次的讚歎,怎麼讚歎的呢?「快哉!快哉!」,就是非常的快樂,快樂的意思,就是聽聞佛法生歡喜心的意思。這個生歡喜心這句話,應該有不同的原因。若是按我們人間的人來說,譬如說是我有病痛,我看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也沒有好,心裡面感覺到很痛苦,最後遇見一個醫生,把我的病治好了,我心裡面快樂,那麼應該說就是快樂!


那麼這裡面說「快哉」呢,就是若是感覺到人生是苦、諸天也是一樣,諸天雖然比人間快樂,在地居天有和阿修羅作戰的苦惱;在空居天沒有和阿修羅衝突的問題,但是也有死亡的一天,死亡了的時候,他們可能跑到人間來做人、也可能是做豬、也可能做毒蛇、也可能跑到地獄去了。我們人間的人沒有神通,自己死了以後,自己也不知道到那裡去,自己不知道;等到那去,你才知道,後悔也來不及了!但是諸天有神通,他知道!他知道若死了,知道到那裡去;如果他若是來到人間去做一條蛇、做豬的話,心裡非常痛苦,但是也沒有辦法,沒有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人間的人有很多的苦惱,諸天也有他的苦惱。


另外諸天有一種苦惱,因為諸天的那種,他的五欲的享受超過人,人還要去工作,才能得來衣食住的所需,生活所需;諸天是不需要工作的,他的衣食住是自然的,他也沒有病痛、也不老,這些如意的事情,死亡以後都失掉了,失掉了這些可愛的、如意的境界,心裡面苦惱;來到人間、或者下了地獄受苦,更是苦惱。他們也有這種苦惱。


現在聽須菩提尊者說般若法門,有解脫一切苦的希望了,所以心裡面快樂,和我們人不同。我們人,這個非佛教徒不要說,就是佛教徒聽佛法裡面講,有六道輪迴的事情、有三惡道苦的事情,但是未必生恐怖心:哎呀!我將來會墮落地獄嗎?或者我將來墮落畜生道受苦吧?不見得有這種恐怖心。所以聽聞佛法的時候,那不一定是快哉!快哉!未必有這種想法。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呢,就是聽聞佛法這件事,聽不懂,不知道是說的什麼道理。若一般淺顯的佛法也可能容易明白,般若法門在佛法裡面說是甚深的法門、高深的法門,這個道理不容易一下子聽得懂,這是要你有學習的經過,你才會有這種感覺。現在聽須菩提尊者說般若,聽懂了!心裡快樂!快哉!快哉!有這種快樂。


「慧命須菩提所說法,皆是佛出世間因緣恩力」,這也是讚歎的話,是讚歎須菩提說般若。「慧命」,這「慧命」兩個字呢,就是智慧的生命。這個智慧的生命這句話,應該再重新解釋,就是你的思想、行為,都是由智慧來決定,這叫做「慧命」。「命」這個字,有個命令的意思。這個軍隊的活動聽總司令的命令;現在我們人做什麼事情,不一定是用智慧做總司令的,用什麼做總司令?用情感、用愛來做總司令,我的愛來決定這件事,應該這麼做、應該那麼做。現在,須菩提是大阿羅漢,他經過佛法的學習,他得阿羅漢道,他把這個愛這件事取消了,就是什麼事情不用愛來決定,用「智慧」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所以叫做「慧命」,智慧命。這是一個解釋。


這個「慧命」,他的生命就是智慧,他的生命的存在,就是他智慧的存在,他智慧的存在就是有生命的存在。我們平常人,說這個「命」就是壽命,我的壽命長,我心裡歡喜;壽命短,我不歡喜。我重視壽命的長,叫做壽命。現在須菩提尊者不是重視壽命,重視「慧命」,我的一切時,我內心的思想上的活動,我身、語的,我身體表現出來的行動,我發出來種種的語言,裡面都是智慧,這叫做「慧命」。如果我的行動裡面不是智慧,就是失掉了慧命了。現在這上面說,阿羅漢是以智慧為命,他的舉心動念,一切時發出來語言、行動,裡面都是智慧,這叫做「慧命」。其實這件事呢,這句話等於是一個尊稱,對於須菩提尊者有這樣的一個程度,是對他的尊稱。但是這也看出來佛法,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重視智慧的,這個聖人是這樣子。我們不是聖人,我們有的時候處理什麼事情,可能不完全是智慧,可有這個問題。


這個「慧命須菩提」,須菩提是一位大阿羅漢的名稱,翻到中國話,翻個「善吉」、也翻個「空生」。他降生的時候,他家裡面的器皿通通都空了,倉庫很多的穀、菜,還有財富,都空了,後來又出現了,有這樣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家裡的人不明白,這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就會去請問這些有學問的人,一問,說是好現象!是善!是吉!所以稱之為「善吉」,就是這樣。「空生」,就是他降生的時候,家裡面的器都空了,所以也叫做「空生」,他有這麼個名字。


「所說法」,是指前一段文,說這個諸法皆空的道理,他所宣說的法。


「皆是佛出世間因緣恩力」,須菩提尊者前面這一大段文說的佛法,使令我們生大歡喜心,但是我們應該感恩須菩提尊者,但是深一步地來說呢,應該感恩於佛。因為什麼呢?「皆是佛出世因緣」,須菩提尊者能得阿羅漢,也是因為佛的關係。須菩提尊者在這個《般若波羅蜜經》的法會上,為大眾宣說般若法門,也是佛命令他,他才宣說的,也是承佛神力的加持,才為大眾宣說的,所以須菩提尊者說法,這都是佛出世間的關係,是佛的恩力,佛的大慈悲心的力量,所以應該感念於佛,是這樣意思。


「演布是教」,所以須菩提才能夠演揚、傳佈般若法門的聖教。這一段就是讚歎須菩提說般若,是佛的慈悲,這樣意思。


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我輩視是人如佛。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而有三乘之教,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


「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我輩視是人如佛」,這是第二段,讚歎學習般若法門的人,學習般若法門的人有大功德,是這樣意思。這時候諸天繼續說,這是諸天在讚歎的話。「若有菩薩摩訶薩」,這個「菩薩」,印度話應該說是「菩提薩埵」,我們中國人歡喜簡略,就留兩個音,菩薩,這兩個音,其他那兩個音就簡略去了。「摩訶薩埵」是四個音,把那個埵又略去了,就是留三個音,加起來就是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是八個音,略去了三個,剩下來五個,就是五個音,「菩薩摩訶薩」。


這個「菩提薩埵」,翻到中國話呢,這個菩提,是聖人的智慧,聖人原來是凡夫,他經過一個時期的修行,得到清淨的智慧了,所以叫做「菩提」。這個「薩埵」,也翻一個有情、也翻個勇猛,就是勇猛學習佛法,得成無漏的清淨智慧的人,那麼就叫做「菩薩」。這樣說呢,阿羅漢也可以叫做菩薩、辟支佛也叫做菩薩。我們中國佛教習慣的稱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都可以稱之為「菩薩」:所以這個「菩薩」是三乘聖人的通稱,都可以稱為「菩薩」的。


「摩訶薩」呢,這個「摩訶」昨天講過,是大菩薩,這個人是超過了阿羅漢和辟支佛,他有得無上菩提、廣度眾生的意願,那就是名為「摩訶薩」,稱之為「摩訶薩」。那麼這樣合起來,叫做「菩薩摩訶薩」。


但是這個地方,我這樣講呢,這是唯限於聖人,你是阿羅漢也好、你是辟支佛也好、你是緣覺也好、你是大菩薩也好,這是指聖人說。但是這個地方呢,似乎不是專指聖人說,就指學習佛法,而發無上菩提心了的人,就名之為「菩薩摩訶薩」。如果你是發出離心,你是想要得阿羅漢,想要滅除去、消除去生死苦惱、想要得涅槃、不發心,不願意廣度眾生呢,這樣的人就不是大菩薩了,不是摩訶薩了。


那麼,現在是說發無上菩提心的人,還沒有得聖道,只是對於佛法有信解心而已,有信心、正在學習的時候,還是在凡夫的時候,這樣人,他發了無上菩提心,也名為「菩薩摩訶薩」,就是這樣意思。譬如說這個佛、法、僧,「僧」這個字,這個「僧」這個字呢,就是指得聖道的出家人,叫「僧」;但是沒得聖道才出家的人,也放在一起,也名之為「僧」,是這樣意思。現在這個菩薩摩訶薩,是指得聖道的這些人,現在沒得聖道的,但是你也發了無上菩提心了,也放在一起,也名為「菩薩摩訶薩」,是這樣意思。


「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這個「行」就是修行,也就是學習。佛法裡面用學習的「學」這個字,和一般社會上讀書人有一點不同,社會上的人:我在讀書!那麼叫做學;佛法裡面這個「學」有什麼意思呢?就是學習戒定慧、斷煩惱,叫做「學」,這裡面包含著修行的意思,「修學」,常是這樣並用,學和修放在一起,修學;那麼這裡也有這個意思,就是你學習、你修行這個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句話,在前面舍利弗般若、須菩提般若,乃至前面一大段的信解般若,已經講了很多,我們現在簡單地說,就是「觀一切法空」,你觀一切法空的智慧,叫做「般若」。觀一切法空的智慧,我們初開始這樣學習呢,你還沒能到彼岸,但是你將來能到彼岸,所以也稱之為「波羅蜜」,就是這樣意思。


說是這個人,他現在已經是大學生,但是還沒有畢業,沒有畢業,但是我們也就稱他為博士,因為他將來一定要得博士,我們現在早一點給他一個名字,也有這種味道,這樣意思。


「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這個「不遠離」,就是你心裡面舉心動念的時候,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你同人說話的時候,也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你有各式各樣的行動,也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你的身、語、意這個三業,都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就是「不遠離」。或者我午前,我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我心裡面在思惟,思惟「般若波羅蜜」的道理,那你心裡面就有了「般若波羅蜜」的氣氛了;你向人說話的時候,也有這個氣氛;你做事情的時候,也有這種智慧的氣氛的話,叫做「不遠離」。若初學的人呢,靠不住,有的時候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有的時候沒有,也有這種問題。


現在是說「不遠離」,「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譬如說是有人讚歎你,讚歎你的時候,你心裡面用般若波羅蜜的氣氛的時候,這個「讚歎」是如幻如化的、如夢中境的、是虛妄不真實的、是畢竟空的,你心裡這樣想呢,那麼你就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了;你向別人說話的時候,也能這樣觀想,那就叫做「不遠離」。如果你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思惟沒有力量,別人毀辱你的時候,或者是你受到嚴重傷害的時候,你內心裡面的憤怒的力量強過你般若波羅蜜的這個正念的時候,般若波羅蜜的氣氛就沒有了,那就是遠離了般若波羅蜜。現在說是「不遠離者」,這個「不遠離」這件事,我們說一個譬喻,譬如有人學這個武功,或者是練什麼拳,你常常練,練得很熟了,這個土匪來了的時候,你的拳能夠伸出去可以打;但是你若練得不熟,這個敵人若來的時候,你這個拳,你不能打,你就是受人家的攻擊,你不能還手了。


現在是說,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你學習般若波羅蜜的力量若不夠的時候,也會同樣有這個問題。這個可愛的境界出現、可恨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你這個般若波羅蜜學得不夠,你就不能保持住正念,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力量就失掉了、就遠離了。所以應該說是你在心平氣和的時候,你應該閑居靜處,照理說這個寺院就是閑居、就是靜處,在這裡常常地訓練自己,應該修奢摩他的定,然後修毗缽舍那的觀,就是修四念處觀,常常這樣訓練,常常這樣訓練。訓練,你的這個正念,這個清淨心有力量了的時候,這個可愛的境界出現的時候、可恨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你心不動,你就是不遠離般若波羅蜜,你有這種境界。「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這上面並沒有說,你決定得聖道,沒有這句話,但是能夠不遠離也不容易了。


「我輩視是人如佛」,這個「我輩」是諸天,諸天在說:「我們諸天視是人如佛」,看這個「行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這個人是「如佛」,他不是佛,但是與佛相似了。佛能夠心能離一切相,心裡面能遠離一切相,能夠心裡面無分別,但是我們凡夫看佛在說法了,佛現出種種的神通了,怎麼怎麼樣度化眾生了,但是佛還無分別。佛就是因為這個「般若波羅蜜」修成功了,這個無分別的境界還有這種作用。


現在「行般若波羅蜜不遠離」這個人,雖然沒有到那個境界,但是已趣向那個境界去了,與佛的那個境界相似,有一點相似了,所以說「我輩視是人如佛」,這是諸天讚歎這個人,讚歎這個人了不起了!當然的確是不容易,因為這個人也一定是把世間上塵勞的事情看淡了,然後他才有精神、有時間學習般若波羅蜜,而能夠減少睡眠、乃至減少飲食,他能忍受這些清淡的境界,努力地學習,然後才能達到這個境界,「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這個心平氣和的時候,閑居靜處的時候,他能夠「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就是到塵勞的世界的時候,他也是不遠離般若波羅蜜,所以諸天看這個人「視是人如佛」,這樣讚歎這個人。在前面的舍利弗般若也提到,諸天來護持這個人、來護念這個人。當然你沒得聖道的時候,你也不知道諸天來護你;但是在前面的文,諸天他是發這樣的好心腸,來護念這個修行人,來護念的。「我輩視是人如佛」,這是「作如佛歎」,讚歎這個人「如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