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十二集)
請坐。剛才我看到一個傳單,這份傳單,聽說是在網路上流行很久了。我把這一段念給大家聽聽,「來自淨空老法師。經過四川、緬甸的災難爆發之後,近來會爆發更嚴重的災難,是全世界遭遇瘟疫,可能會死上百萬人,比近來四川、緬甸災難更可怕,現在已經有幾個國家,如韓國、印度已經開始了」。這個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是什麼人寫的,這個事情我不曉得。下面有一段他說,「淨空法師呼籲全世界同修,每晚八點半開始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千聲一個星期,是迴向給全世界眾生消災免難,離苦得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請在收到此資訊後,發給更多善心人士,功德無量」。後面這一句話是他加的。我呼籲全球淨宗同學念觀世音菩薩給世界消災免難,這個我說過,這一段我說過;前面跟後頭這一句,我不知道。我說的,應該在華藏衛視他們那邊播出來。後面附的這是觀世音菩薩的藥方,這個藥方,我不懂中醫,這個最好能夠讓中醫大夫看看,看看做做參考,有沒有效果?這個事情慎重一點比較好。災難很多,尤其是最近這段時期,今天好像是臺灣又有地震,還有山崩。這麼多年來,我常常勸導同修要認真的學到十六個字,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癡慢。我們的心態端正,就能帶給我們身心健康,帶給我們家庭幸福,帶給我們事業順利,帶給社會安定和平,帶給世界和睦相處,這是我常常講的。災難不怕,我們端正心行就能化解災難,這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大乘教裏面說得很多,我們對這些理論有相當的認知,所以佛這兩句話我們認同,只要改正我們的心態就能化解災難。所以流傳的東西很多,借用我的名義,我不太清楚。過去國家宗教局葉局長曾經告訴過我,他到香港來訪問,訪問的時候,有一天早餐的時候邀我,邀我在旅館裏,他告訴我:國內有一些人冒充法師的名義,做一些不善的事情,這些事情法師你都不知道?我說我真的不知道。他說:這個事情由國家來處理。我說我很感謝他。所以附帶在此地把這個資訊告訴大家。他這個傳單,還沒有什麼大的過失,都是勸善的;但是勸善,觀音菩薩藥方這個我們就不知道,觀音菩薩藥方從哪里來的?我完全不知道。諸位瞭解就好,謝謝大家。
我們現在開始看經,請看《無量壽經解》第二十面,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積功累德品》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第一句是非常重要的,你看諸佛如來教導我們,真實智慧,這個東西重要。真實智慧在哪里?真實智慧不在外面,是我們自性本來具有的,而且是圓滿的,一切眾生都有。佛在《華嚴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過去我們對這句話體會的程度,說一切眾生大概是人,頂多到動物,我們體會的是這樣的。現在我們體會更深刻了,因為佛教裏面講眾生,它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這個定義就把所有的現象全包括了,哪一個現象不是眾緣和合的?動物,經上常說的四大、五蘊,這是眾緣和合。現在我們知道了,植物也是眾緣和合,植物物質那一部分就是色法,現在植物也有受想行識。
我們在最近十年住在澳洲,在澳洲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菜園,菜園裏面種了很多種類的菜,大概有將近十幾二十種,我們自己經營的。我們跟這些蔬菜,還有果木樹,最近四年我們種了竹子,所以今年竹筍的收成就很好,我們都不缺乏。我們跟這些植物溝通,發現它有受想行識,很好溝通,我們互助合作。對礦物,我們沒法子實驗;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發現水有見聞覺知,它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最近這幾天,我看到一個光碟,從網路上下載下來的,特別送給我看。美國科學家發現水有記憶,記憶是識,換句話說,礦物它有受想行識。這個範圍可就大了,佛說的五蘊身就包括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現象,無論是精神現象或是物質現象。精神跟物質是永遠分不開的,這在前面我們都曾經給諸位報告過。物質裏面都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精神,精神方面它有無表色,它不是沒有色。我們作夢,夢裏頭有色;我們想像,想像裏頭有色法。所以無色界天,實在講他還是有色,他的色叫無表色,我們一般人看不見,佛菩薩能看見,阿羅漢能看見,有這個功夫的人都能看見。所以住真實慧的意思可就廣了。這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粒塵沙、一滴水,經上講的一毛端、一微塵,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我們這樣解才是如來的真實義,不限於動物,動物範圍太小了。
住是安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行化他,自行是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化他是影響周邊的一切眾生,這是住,全是真實智慧。當然這句話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為什麼?我們迷了自性,就是迷了真實慧。其實真實慧還是起作用,迷了的時候起什麼作用?起煩惱。所以要曉得,經上講「煩惱即菩提」,它是一樁事情,覺悟了,煩惱都變成智慧;迷了,智慧就變成煩惱。你看我們的迷悟能夠把自性裏面的東西產生變化,覺悟,那是最好的,圓滿的智慧;如果迷了,智慧就變成無量無邊的煩惱。由此可知,佛、菩薩住真實慧,他現身說法教導我們,我們跟他是一個自性,無二無別。他怎麼住真實慧?他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真實智慧現前了。我們跟他一比,我們起心動念,我們有分別、有執著,這些東西就叫做煩惱。起心動念,大乘法裏面叫它做無明煩惱,分別叫做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見是見解,思是思想,就是你的見解、思想裏面帶來這些煩惱。煩惱無量無邊,佛為了說話方便起見,把它分為這三大類。這個東西放下,智慧就現前。你看煩惱,你這放下了,煩惱就恢復原狀,原狀是智慧。那煩惱是什麼?煩惱是在病態。我們起了念頭,錯了,自性裏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的正常現象顯示出來的是智慧、是德能、是相好,這正常的。佛在經教裏面跟我們講的一真法界,跟我們講的諸佛如來的實報土,那是正常的。十法界呢?不正常。這個十法界從佛到地獄,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嚴重,最嚴重無過於地獄,這最嚴重的,迷得最深的。地獄裏面也有很多種類,也有淺深不相等,這個極深的叫阿鼻地獄,迷得重。所以佛度化眾生,原則是什麼?説明眾生破迷開悟。他不迷惑,他就覺悟了,他那些病態完全恢復到正常,這就得樂了。所以佛教化眾生、幫助眾生,全用的是教育,這個我們要懂。
所以我常常想著,也常常提醒大家,我們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真的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他們教導我們的跟佛經上講的沒有兩樣。老祖宗教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你只要把教學辦好,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把教育辦好。教育教的是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這是普通的教育,普遍必須要學習的。還有少數人向上提升的,那是科學的教育、哲學的教育,那是幫助你提升靈性,也是把教育擺在第一,佛法亦如是。世出世間最偉大的大聖大賢,在佛教裏面講,全都是佛菩薩;換句話說,都是從事于教育的工作者。在中國,古聖先賢也有從政的,堯舜禹湯,這是在王位上,從政的;但是也有專門從事於教學的,像孔子、孟子,也是一生都在教學。孔子雖然周遊列國,想求個一官半職,展示他的抱負,但是周遊列國期間,他的學生跟著他,很多沒有離開,天天在學習,像釋迦牟尼佛那個僧團一樣,不過孔子的僧團沒有釋迦佛規模那麼大,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孔子是周遊列國,覺得年歲也大了,諸侯雖然見得很多,沒有人願意任用他,這才放棄這個想法,回到家裏面,專門從事於教學工作。那個時候他老人家已經六十八歲,七十三歲走的,所以全部精神貫注在教學是五年。釋迦牟尼他全心全意教學四十九年,在古聖先賢裏面,教學時間最長的是釋迦牟尼佛,這是勇猛精進。
我們求智慧,學佛就是學智慧,就是把自己自性裏面的智慧把它挖取出來、挖掘出來,像寶藏一樣,它在礦山裏頭,把它開發出來。這個開發就是放下。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你的智慧就開始顯示出來,開始往外湧,不多,這在佛法裏面稱為阿羅漢,阿羅漢所得到的是正覺,正覺是智慧。繼續不斷的還得放下。我告訴同學,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放下五欲六塵,到什麼階段?給諸位說,到佛教的門口,沒進去。這個諸位要知道,不要以為我放下這麼多,自己以為很了不起,才到門口,沒進門。進門,得要用佛的標準。所以我說的是方便,幫助你先到門口,然後你自己再跨進去。真正進門,那就是經上常講的見思煩惱,見惑要斷掉,你很多錯誤的看法,你要放棄。錯誤看法很多,佛把它歸納為五類,第一類「身見」,放下,知道身不是自己,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扭轉過來。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體像衣服一樣,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所以身體用個幾十年不好用了,再換一個,就像衣服穿髒了,你很歡喜把它脫掉,換一件新的。這一關突破之後,你對於生死就沒有恐怖,我換一件衣服而已!沒有恐怖,給諸位說,你這個衣服就愈換愈漂亮,愈換愈好;貪生怕死,那就愈換愈壞了。這佛對我們的恩德就很大!我們瞭解真相,身不是自己,不要為這個身起貪瞋癡慢,就錯了,它不是自己。
第二個要放棄對立,佛教的名詞叫「邊見」,二邊,我們現在講對立,大家容易懂。這個對立是所有煩惱罪孽的根源,因為宇宙之間,在法性裏面講沒有對立,找不到對立。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一體你把它分成對立,這就錯了,不能分。所以《金剛經》一開端告訴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句話講得好,四相離了,它是整體,一體!你怎麼能把它分?哪有這種道理!所以我們要學不跟一切人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為什麼?他迷,他沒有覺悟。我現在明白了,我覺悟了,我要再跟你對立,不是又迷了嗎?所以沒有對立。跟人不對立,跟事不對立,跟一切萬物都不對立,跟山河大地也不對立,為什麼?一體,它是我的依報,都是自性變現的,像《還源觀》裏面講,從一體起二用,雖起二用,二用還是一體,二而不二,所以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個看法是正確的。
第三放下「成見」。成見是什麼?自以為是。中國人常常說,「某人成見很深」,成見是什麼?成見是執著。成見有兩種,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在六道裏。六道裏面的眾生都很執著,這屬於嚴重的執著,自以為是,這是錯誤的。為什麼錯誤的?佛在經上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曉得一切現象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就沒有成見,沒有成見才能夠隨緣,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菩薩都沒有成見,一切眾生,你怎麼說怎麼好,佛都能隨順,佛一點都不勉強你。你造善生天堂,你造惡下地獄,佛很清楚,但是佛不阻撓你,為什麼?你喜歡那樣做,那有什麼法子?到你幾時真正覺悟,向佛請教,他就教你。你不向他請教,他不教你,為什麼?教你不肯接受,那就造罪業了。這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顯示出來的,那就是真實的德能、真實的相好,它自然就顯示出來。
「勇猛精進」,這段經文是描繪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的修行,我們應該要學習,向阿彌陀佛學習。我們今天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是不是智慧?是智慧還是情識?情識就是煩惱,情是末那識,識就是阿賴耶。佛經裏頭講得清楚,情是什麼?情就是我見、我愛、我癡、我慢,這是情。大乘經裏面常講的貪瞋癡,我,我後面跟著貪瞋癡,還有個慢,貪瞋癡慢,四大煩惱常相隨,那是情執。所以不是用智慧,那就是變成情執,肯定是這樣的。勇猛精進,要把自性找回來,要把智慧找回來。這樣一向,你看一個方向,專門就是莊嚴妙土,這個妙土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成的,真正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阿彌陀佛心想的一個極樂世界出來。我們是不是想了一個世界出來?也想出來,我們想地球這個世界出來的,這個地球是我們心想生;我們的心要是沒有想,地球就沒有了,這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給我們解釋,這是黃老居士給我們解釋的。「真實之際者」,什麼叫真實之際?「真如實相之本際也」。真是真如,實是實相,際是本際,也就是說真如實相,際是個界限,是個邊際,這個邊際有沒有?沒有,沒有邊際,其大無外,佛在教學裏面稱為真實之際。「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也」。這就說明,這部經講的是什麼?講真實之際,講這些真相,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就是邊際;無外、無內,這就是說它的邊際,它沒有邊際。「極樂妙土乃真實智慧之所莊嚴成就者」。這句話重要!為什麼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在這個地方辦了一個學校,極樂世界是個佛教大學,也可以說是真實之際的大學。十方世界十法界裏面的眾生,十方世界都有十法界,十法界是迷而不覺,這些眾生覺悟了,想回頭了,而找不到方法,尤其是找不到一個很妥當、很快速的方法。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了一個方便之門,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去,在那個地方去進修,那個地方的修學條件一切都非常完善,這就是莊嚴成就。前面我們看到三種成就,莊嚴佛的成就,莊嚴菩薩的成就,莊嚴妙土的成就,這三種成就,這是經上講的三種真實成就。
我們煩惱習氣重的,迷得很深的,佛在經上所講的,我們明白了,做不到。我們能信,為什麼能信?因為這個道理我們聽了之後能肯定,這是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我們能夠相信、能夠理解,但是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放不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放下就能契入,就入境界,剛才我講的,走到門口了,你要不把這三樣東西放下,你就進不去。你把身見放下、邊見放下、成見放下,你才能進得去,你這個不放下,你進不去。這一進去,給諸位說,就叫聖人,就不叫凡夫,在小乘就是須陀洹,初果;在大乘,《華嚴經》上講,十信位菩薩你證得初信,你看第一個階級,初信。十信好比是佛教的小學,這小學一年級,這個學校有十年級,從一到十,你才小學一年級,聖人了。跟凡夫差別在哪里?你只要進入這個學校一年級,你決定不墮三惡道,雖然沒有出六道,保證不會墮三途。你的學習空間天上人間七次,肯定脫離六道輪迴,你得到保證,這是三種不退的位不退,你的地位不會退轉,佛家講三種不退,第一種你得到了。第二種是行不退,是菩薩。第三種是念不退,那是法身大士,那是佛,菩薩還做不到。所以這三個層次,這個境界慢慢向上提升。
這是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幫助我們這些沒有能力斷煩惱的,只要專念阿彌陀佛,你就能往生。這阿彌陀佛你只管念,不要去分別。阿彌陀佛的意思很廣,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這是梵文,不是不能翻,能翻,為了要尊重不翻,就是無量。佛呢?佛是覺悟。無量覺,無量覺是什麼?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的名號。你要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佛號是念自性,這叫自性彌陀。天天念自性,自性就放光,自性就透出來。不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嗎?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念佛見佛,臨終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引你,那是什麼?那全是自性變的,自性彌陀、自性觀世音、自性大勢至,連西方淨土也是唯心淨土,是自己真如本性現出來的。你明白這些道理,瞭解事實真相,你對於念佛往生就有把握,你有信心,你不會再懷疑,哪有不成就的!所以善導大師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之所以念佛不能往生,是什麼人?對這個法門有懷疑,第二個是修學這個法門裏頭雜念太多,夾雜,你的心不純,這就不能夠相應。
真實慧從哪里來?從清淨心來的。你夾雜的時候,你的心就不清淨;心不清淨,不生智慧,它只生煩惱。煩惱就是妄念,這個妄念,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它永遠不停,一個接一個,這是煩惱習氣,這個東西很嚴重。在修學法門,也就是說轉這些煩惱雜念,恢復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叫菩提,恢復真實智慧,念佛這個方法妙極了,八萬四千種方法,念佛這個方法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直捷,所以選擇這個法門,大智慧!有很多老阿公、老阿婆,沒有文化,不認識字的,你教他,他就相信、就肯念,他真智慧嗎?是,真智慧,他自己還不曉得,真正的善根福德因緣。為什麼你講給別人聽,他不相信?講給高等知識份子聽,他還不相信,為什麼?他障礙多,煩惱障重,所知障重,這二障把他障住了。障什麼?障他的智慧,障他的善根,障他的因緣。所以不能瞧不起這些阿公、阿婆,不可以瞧不起他們。他們為什麼能接受?他前世有薰習,這一世一接觸生歡喜心,過去生中阿賴耶裏頭有佛法種子,有淨宗的善根,不是沒有道理的。
「彌陀世尊攝此妙土,宣此妙法者,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這個人,他住在這個地方,宣揚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就是《無量壽》,就是這部經裏面所說的。宣揚這個法門,目的是為了惠予眾生,這個惠是佈施,給予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黃老居士說,「此三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真實利益,這三個真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真實本際裏面,一定有真實慧、一定有真實利益;真實之利裏面,一定有真實之際、有真實智慧,一而三,三而一,「方便究竟,不可思議」。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門,而淨宗是方便門中的方便門,真的是太簡單、太容易了。因為太簡單、太容易,所以很多人不相信,當面錯過的不知道有多少。我們不能夠輕視別人,我們自己在過去多生多劫也是多少次當面錯過。沒有過去世那麼多善根福德因緣,今生遇到了也不會相信,所以相信這個法門不容易,叫難信之法,它不是假的。
「極樂依正,淨土法門,舉體是真實之際,故雲本經以實相為體性也」。這到最後總結這部經是以實相為體,這部經所說的就是諸法實相。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從經上講,正報是阿彌陀佛,依報是阿彌陀佛居住的環境。我們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正報是我們自己,阿彌陀佛是我們的依報環境。你到極樂世界之後,你才真正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漸漸都放下,然後知道阿彌陀佛跟自己是一體,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極樂世界跟自己是一體。如果具足真實智慧,現前我們想想是不是極樂世界?是的,一點都不錯。但是很多人沒有這個體會,為什麼?你的心態沒轉過來。你的起心動念跟經上完全相應,你就能體會,沒有一處不是極樂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在極樂世界裏頭,為什麼?它沒有大小,微塵裏頭都有世界,世界裏頭有微塵,微塵裏頭還有世界,它怎麼不在裏頭?到那個時候,處處你都見到阿彌陀佛,一切依正全是阿彌陀佛,恭喜你,你成佛了,你成的這個佛了不起,你成的是阿彌陀佛。本經體性我們就學到此地。
下面我們看第三段,第三個單元,「一經宗趣」,這部經的宗趣。「經之所崇尚者,名之為宗。宗者要也」。這個「要」有三個意思,主要的意思,重要的意思,遵從的意思。「全經之宗旨」,宗是宗旨。宗旨,它下頭一句說出來了,「又宗者,修行之要徑也」,就是重要的途徑。我們講這一部經的宗旨,就是這部經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這就叫做宗。「故知宗者,為全經之綱領。綱舉目張,領提衣順,是故於辨體後,首應明宗。體是理,宗是行。」這把這兩大科的意思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前面是辨體,辨別經體,經體是理論依據,這部經依什麼樣的理論講出來,它講的是什麼。這在前面我們學過,它是依實相,事實真相。它說的呢?說的也是實相。現在我們談怎麼修法,怎樣學習,所以這講行,行門。「體者,乃宗所依之體。宗者,即是顯體之宗。二者互相表裏。宗是會體之要行,故應崇尚」,這幾句話說得很好。體是宗之所依,也就是修行所依靠的、所依據的,這是體。宗,宗是行,修行最高指導原則,這個修行能顯體,能把實相從你的生活行為當中顯示出來。顯示是說什麼?真實的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你要不修行,這三種真實顯不出來。可見得淨宗真正修學的人,你細心觀察,你看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肯定與這三句相應,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逐漸往上提升,逐漸擴大,這種殊勝的利益到哪去找?所以理體不能離開事相,離開事相就變成玄學。事相沒有理,這個事相就是違背了自性,不是隨順自性,那就違背自性。所以二者互相表裏,表是事,裏是實相。會體之要,顯體,剛才講了,重要的一種手段,重要的手段,所以要遵從、要崇尚。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中華傳統文化以孝為體。孝是什麼?孝就是實相。你看中國這個孝字,所以中國文字不能改,它是智慧的符號,它讓你看到這個符號,你就曉得它的意思。孝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顯示一個什麼?顯示一個倫理的關係。上面還有上面,那是祖宗,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所以外國人講代溝,中國人沒有代溝,中國人要有代溝叫大不孝,你看看這個字,這個字裏頭的含義,好像也有三種真實的味道在裏頭。所以中國文化是個孝文化,從孝延伸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宗,我們講體、講宗,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趣,趣向。我們講中國整體的文化,體、宗、趣,應該沒錯誤,跟大乘佛法相應,你說這些祖宗他不是佛菩薩再來,他從哪來的?肯定的。李老師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理上真的是講得通。
「《香象心經疏》雲:言之所貴曰宗,宗之所歸曰趣」,這是解釋宗趣兩個字。言是講教,言教。言之所貴,這是教學指導裏面,貴是最重要的,這就是宗,宗的意思。宗之所歸,它以後回歸到哪里,這叫趣向。所以宗是因,趣是果,這裏頭就講因果,修因證果。我依你這個宗去修,修到最後我得到什麼,那個果就是趣,修因趣果。下面「圭峰大師」,就是宗密,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圓覺略疏》雲: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識所歸趣之處」,這個解釋就很清楚。趣是什麼?歸趣,你回歸到哪個地方,心意識所歸趣之處,這是趣向。「可知,趣者,歸趣也。是故依經宗旨,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為趣。」依照這部經典指導的原則你去修行,你知道他的所為,你知道他的所求。他所為,惠予真實之利,這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講經演教,這個演不是研究的研,表演,他把教做出來,表演,說經演教,為什麼?為給眾生真實的利益。這是人不明白,真明白之後,他對佛教那個恭敬心是油然而生,他自然生起,這還得了嗎?我們對這些講經說法的佛菩薩、這些祖師大德,我們對他沒有什麼好處,他把好處給我們,而且給我們是真實之利。我們給他不真實,他給我們是真實的。世間有這麼樣的好人,到哪里去找?這你明其所為。識其所求,他求的是什麼?他求的是你開悟,説明你破迷開悟。悟了之後,究其所至,你離苦得樂了。這是佛經這樣教人。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除了教學,沒有辦法能做到。
中國古代的帝王,從黃帝堯舜禹湯,一直到末代,哪一個帝王不是遵循老祖宗的教誨?世代相傳,教學為先,都把教育擺在第一位。佛教到中國,湯恩比博士說得好,中國人的心量大,量大福大,他能夠包容不同的文化。佛教是印度文化,到中國來被中國完全接受,變成中國自己的文化,這要很大的心量!不排斥。而且印度佛文化到中國,確實把中國本有的文化大幅度的向上提升,為什麼?用佛經來解釋。像我們剛才講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孝是體,倫常八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趣,這就是我們用佛的文化來解釋,把中國傳統文化提升,跟佛法《華嚴》、《法華》、《無量壽》是平等的,這就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今天講傳統文化,儒釋道是一家,決定分不開,你要是講不用儒,講不通,你就沒有辦法自圓其說。我們老祖宗提這個綱,沒有細講,佛到這邊來,他細說了,跟我們綱一對合,完全吻合,太難得!古人比今人聰明,古人比今人有智慧。這是把什麼叫宗、什麼叫趣,這兩個字解釋明白了。
下面再看我們這部經的宗旨,「魏譯《無量壽經》之宗趣,古有多解,其例非一」。魏譯就是康僧鎧譯的本子,在五種原譯本裏面流通最廣。這個原因是,康僧鎧譯的本子我們讀起來方便,比其他的幾種本子好讀,而且裏面講的也很圓滿,很難得,所以古德用這個本子做註解的有好幾家,像底下《嘉祥疏》裏面所說的。「此經宗致凡有二例,一、彌陀修因,感淨土果;二者,勸物(指眾生)修因,往生彼土」,這是《嘉祥疏》裏面講的宗趣。他說的宗趣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阿彌陀佛的修因,感淨土果,這是經上講的。極樂世界,實在講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成就的,四十八願成就的。第二,勸物,這個物是眾生,他不是說勸人。如果說勸人,十法界裏頭只有人道;如果勸物,那十法界全都包括,這範圍就大多了。人包在物裏頭,人不能包物,物可以包括人。所以就是勸一切眾生修因,往生彼土,這是趣。非常明顯的,在此地講,前一句是修因,後一句是趣果。這兩重,一種是彌陀修因,感得極樂世界的圓滿成就。極樂世界確實沒有一絲毫的欠缺,是性德圓滿的流露,功德莊嚴。怎麼成就的?是智慧,所以前面講的三種智慧具足。
「海東元曉師」,此地講的海東,現在是韓國。元曉師,這也是在中國留學,回到韓國之後,是韓國一代高僧,祖師大德。我沒有去閱讀這些資料,在我想,元曉師是唐朝時候人,很可能是親近善導大師的,這是淨土宗的一個祖師。他的註解叫《宗要》,這裏面說的是,「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為其宗體,攝物(指眾生)往生以為意致」。元曉師講的跟嘉祥非常接近,是一個意思,裏面也是兩重意思。「曇鸞」,有人認為他應該是淨土宗的祖師,可是淨土宗祖師裏頭沒有他的名字,他對於淨宗貢獻非常之大。他說「以佛名號為經體」,始終就是不離名號,這個說得也有一點道理,這個體裏面把這些宗、趣也都包括,因為一句名號你就能往生。自古以來,執持名號而成就的人很多,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到往生的時候,他能夠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無疾而終,告訴周邊的人,佛來接引,真不容易!這是修學任何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的。但是這個成就,關鍵是在信願,堅定的信願,決定沒有疑惑,他能做得到。甚至是經都不需要學習、都不要去讀,就是這一句佛號,肯定成就。念這一句佛號是萬緣放下;他成就品位的高低完全是看他放下多少,他要真正是《華嚴經》上講的於世出世間的執著統統放下了,他生方便有餘土;如果他能夠把分別放下,就非常可能生實報土。生實報土必須是放下起心動念,那放下分別執著能嗎?能,因為往生的時候佛光注照,把他的功夫提升一倍。這是臨終的時候見佛,佛力加持,這一加持,你修多少的功夫,它會加一倍,就提升一倍,所以他就到實報土去了。用什麼方法修成就?就是一句佛號。
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講得好,這後面他都會引用到。這是其他人沒說過的,蕅益大師講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真信切願,沒有一個不往生;品位高下,就是四土三輩九品,位次的高下決定在功夫的淺深,你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是什麼?你放下多少。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不肯放下?不肯放下,對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品位上造成很大的障礙。你能夠徹底放下的話,往生確實就能夠到實報土。這裏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你不能不知道,你修其他的法門,分別執著放下了,你只能夠生十法界裏面的佛法界,你還沒有辦法出離十法界,為什麼?你的妄想沒斷。但是這種功夫,在淨宗法門裏面決定生實報土,為什麼?佛來接引,佛光一照,把你功夫提升一倍,就提上去了。這個資訊重要!這個多快!等於說是你到十信位的時候,第十信位,他一下就把你提升到初住菩薩,一下就提上去,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阿彌陀佛的恩惠、恩德。所以你能夠放下執著,佛就能幫助你,往生的時候你的分別就沒有了。不但執著你沒有,分別也沒有,他提升了,這在四土九品裏面是很大幅度的向上提升,這個我們不能不曉得。
「善導師雲」,這是我們淨宗第二代祖師,唐朝時候人。「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體(體字即指宗趣之趣)」,這個註明瞭,我們就不會把它的意思錯會了。同樣一個字,它指的是什麼,這個很重要。體就是宗趣的趣,它的趣向。以念佛三昧為宗,跟上面曇鸞師以佛名號為經體是一個意思,他那個體是宗的意思,善導大師講這個體是趣的意思。所以同樣是一個字,你看它上下文,你就知道它所指的是什麼。以念佛三昧,這就是這部經裏面所說的「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放下,一向專念那就是念佛三昧。一心回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歸宿。「日釋觀徹《合贊》雲」,他的註解叫合贊,《無量壽經合贊》。「此經念佛為宗,往生為體(即趣)」,這個體也是趣的意思,也是這個說法。「一經所尊專在念佛,故以念佛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為經體(即趣)」。這一段是《合贊》裏的文。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淨宗稱《無量壽經》為大經,《阿彌陀經》為小經。蓋此二經僅有詳略之別。故蓮池《疏鈔》稱大經為大本,小經為小本,良以二者實同一經也」。這些是屬於淨宗的常識,我們要知道。「《阿彌陀經》之宗趣,亦有多說」。因為它是一部經,這個宗趣是可以做參考的,也都是一回事情。底下,「茲擇其精要者,如《疏鈔》」,蓮池大師作的,「依正清淨,信願往生,以為宗趣」。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無不清淨,這是宗;信願往生,這就是趣。深一層的意思,我們修淨土的人,我們現前的依報、正報,要以清淨為標準,跟我們的經題相應。經題上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宗要,「清淨、平等、覺」,這是因。我們的正報,我們自身要清淨,我們的環境要清淨,環境怎麼樣清淨?我們的身清淨了,環境就清淨,它影響環境。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這個為宗趣。「《圓中鈔》雲:以信願淨業為一經宗致」,宗致就是宗趣,深信切願,專修淨業,這個就是淨宗修學指導的綱領。「《彌陀要解》曰」,這蕅益大師註解的,「以信願持名為宗」。深信切願,執持名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老人引用《彌陀經》三種註解,這三種是最重要的,蓮池的《疏鈔》、蕅益的《要解》、幽溪法師的《圓中鈔》,大本、小本既然內容是一致的,所以宗趣也不例外。
「綜上大小二本,中外諸家所明宗趣,皆以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為本。於是廣參諸家之說,據本經之文,標明本經宗趣曰」。後頭是黃念老做出一個結論,「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就是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以圓生四土、徑登不退為趣」,這個歸趣。圓生好!圓是圓滿,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彌陀智慧弘願的圓滿。為什麼?第十九願裏,就發菩提心這個願,裏面有這樣的一個依據經文,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念公圓生這個圓字就從這裏來的,阿惟越致就圓了,這個很不可思議。我們在《華嚴經》裏面讀到的,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三不退,三種不退他都具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證得,但不能叫圓。圓證三不退是什麼地位?七地以上,這個位次提升多少?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裏面到達七地,這位次提升多少?提升三十六個位次。
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實在講這就是非常難信。你說一般菩薩修到這個位次,多辛苦,費多少時間才達到這個位次,你怎麼一生到極樂世界就達到?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佛講淨宗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對淨土法門猶如隔羅望月。古時候沒有玻璃,羅紗,綾羅綢緞,羅是很細的紗,隔著這個紗看月亮,還是隔一層。只有成佛了,他才究竟明瞭,才知道是一回什麼事情。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不可思議,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你能夠跟七地菩薩的享受一樣,就是待遇,今天講待遇、享受,跟七地菩薩一樣。阿惟越致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圓證三不退,這多難得,這真的是不容易相信。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我們在四十八願裏面讀到這段經文,阿彌陀佛並沒有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在外,他沒有說這句話;沒說這句話,就是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那個世界叫平等的世界,真的平等。
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解釋《彌陀經》上阿鞞跋致,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阿惟越致。接著這句他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說你是菩薩,你的煩惱習氣沒斷,一品也沒斷,下輩往生你沒斷;說你不是菩薩,你的享受待遇跟七地菩薩一樣。所以蕅益大師講,不能說你是凡夫,也不能說你是菩薩;也可以說你是菩薩,也可以說你是凡夫,到極樂世界是這樣的身分。極樂世界這些身分,真正修成自己到阿惟越致了,那就不需要阿彌陀佛再加持,你自己已經生活到這個水準,不需要阿彌陀佛幫助你,那還要一段時間。真的是下下品往生,《觀經》裏面講,要在那裏修十二大劫,這個大劫是我們人間的大劫,修十二大劫。可是在極樂世界,你的壽命是無量壽,所以十二大劫也不過好像我們十二天吧,很快,那裏時差跟我們這裏不一樣。所以到極樂世界的成就就特別容易。我們如果對這個事情瞭解得不夠透徹、不清楚,往往在這一世耽誤了,為什麼?不專心搞了。把我們的時間、精力完全投注下來,修這個法門,很快成就。真的要放下,不放下那我們就吃大虧。所以,經是佛說的,翻譯的三藏法師,祖師大德註解,都不是凡人。從這些地方看出佛菩薩他們對於這些六道裏面的眾生,迷惑顛倒的眾生,真的關懷,真的照顧,無量無盡的恩惠在裏頭。不知道!知道,這才知道報恩,知恩才會報恩;他不知恩,他怎麼會報恩?怎麼報恩?依教修行,這一生當中就能往生,那就報恩了。生到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報佛恩,佛歡喜!沒有辜負佛祖。宗趣兩個字就說到此地。
下面這才說到本經宗趣,為我們細說。第一段「甲、首明宗」,先來講本經修行指導原則。「經中《三輩往生品》中,所有上中下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這一句經文,三輩往生這一品一共有四段,前面三段,就是上輩、中輩、下輩,末後一段,慈舟法師的科判叫一心三輩。那一段講什麼?講修大乘的人,不是專修淨土的,修大乘的。修大乘的人,不管修哪個法門,臨命終時將他所修學的迴向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的心量大,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只要你具足這個條件,統統能往生。可是你要記住,這裏頭非同小可的資訊,無論修行哪個法門,因為你真正往生,還是最後信願持名,還是最後,不管修什麼法門,那個功德都是幫助你到極樂世界提升品位的,了不起!大乘,你要大乘心才行。
大乘是什麼?大乘是自利利他,這就是大乘。只講自利,不講利他,這是小乘。大小乘不是經典的差別,不是教相上的差別,是自己心量上的差別。明瞭這個意思,我們學其他宗教行不行?一生學基督教的,一生學伊斯蘭教的,臨命終時念佛能往生嗎?肯定往生。他修的那個功德,一定也是提升他的品位,這個法門多大!在宗教教學裏面,淨宗是多元文化,什麼宗教都包括,這一點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讀《地藏經》的人很多,你看《地藏經》,你們念到婆羅門,你們念到外道,那是什麼?那是其他宗教,佛不排斥。佛陀當年在世,不管你信仰什麼宗教,他絕對沒有叫你放下那個宗教跟他修,沒有。信教,你還是信你的教,你還是照你這個教去學,佛給你講的是智慧。所以佛當年教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無論你是哪一種文化背景他都不反對,只要你來學都歡迎,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佛是這種教法。
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展現的,就是現在人講的多元文化。佛菩薩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不同宗教也好,不同文化,跟自己是一體。不但你是在地球上生的跟我們是一體,其他星球上還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一個體,他怎麼會有分別?怎麼會有執著?我們的人,他們的人,這是什麼?這是凡夫知見,這是輪迴心。輪迴心學佛也是幹輪迴業,也出不了六道輪迴,心量太小了,不可以不知道。凡夫有這種觀念,佛菩薩沒有,修淨土的人也應該沒有,這才行,這叫菩提心。菩提心是個覺悟的心,這到後面我們會細講。菩提心的體是真誠心,覺悟之後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的,用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他受用,用什麼心去對待別人,大慈大悲。慈悲是什麼?真誠的愛心對別人。你沒有這個菩提心,不是一向專念,這不是修淨宗,淨宗一開頭,這是修學最高指導原則。
下面他就引用到了,這很好,「又彌陀第十九願曰: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段經文重要!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字字句句都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所以第六品全是阿彌陀佛說的,這還能有虛假嗎?你看看第十八願,「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宗;十九願,這是趣向,宗趣,生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十八願,他也說了,這裏也引用。接著是「第十八願曰: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地方,造五逆罪能不能生?能生,只要你不譭謗正法,你能信、能願,都能生。所以他末後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你譭謗是什麼?你不肯接受,那就沒辦法;只要你肯接受,沒有一個不往生。所以臨命終時,乃至十念,都能往生。這個例子很多,古時候所記載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記載的,我們看到;現前我們念佛同修當中,我們也見到。
我親眼看到的這個例子,在美國周廣大居士。這個人是個老實人,是個好人,一生不信宗教,沒有宗教信仰。在美國開個麵包店,得了癌症,到了末期,醫院拒絕給他治療,跟他家人說,抬回去,他的壽命沒有幾天了。這個時候家人,家人也不相信宗教,這個人快要臨命終了,這才去求神,希望能有奇蹟出現。我們在那個地方正好有個佛教會,華府佛教會,在華盛頓DC。他找到我們那邊,我們就有一些同修去幫他助念,到他那裏看到這個情形,告訴他,確實是沒有法子治好,就勸導他,不要求病好,跟他講西方極樂世界,講人命無常,不要留戀這個世間,到極樂世界去怎麼好,跟他講。他聽了之後非常歡喜,接受了,告訴他家裏,他的太太、小孩、女兒,跟他們講,「你們不要求醫、求我病好,你們統統念佛幫助我往生。」念了三天三夜,他就走了,瑞相非常稀有,火化還有舍利。這就是講臨終十念必生,他在臨命終時才相信、才接受,五、六個跟他家裏面的親人,大概十幾個人,三天三夜輪流幫他助念,就成功了。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例子,走的時候安詳,不驚不怖,沒有恐怖,走了之後身體柔軟。經上講的不假,這個可以說是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成就了。在一般很不容易!一說他就接受、就歡喜、就真幹,他真的得到受用。
所以下面說,「可見第十九願重在發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願重在至心信樂,一向專念。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全部大經之宗要,往生必備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經所崇,全在於此,修行要徑,唯斯捷要,故為本經之宗也」。這個結論做得好,全是依據經上的原文。修學指導最高原則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日本有一派,也是修淨宗的,他只著重一向專念,他沒有發菩提心,所以叫本願念佛,那個不行,他疏忽掉了,他只取十八願,他沒有學十九願。所以他們的一些同修來找我,我說你們錯了。他說:這也是祖師傳下來的。我說沒錯,祖師傳下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每一願裏面都圓滿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是,那就對了。如果你是單獨這一願,其他的都不包括在其中,這不行,這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一定得搞清楚、搞明白。發菩提心重要,菩提心是覺悟,菩提心才能放下;沒有菩提心,放不下。放下,這一向專念才能收到效果,才真正與阿彌陀佛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所以這個指導原則就正確,因正,果當然正,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