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2013/01/25 09:36


  印度的中觀學派,傳入中國發展成為三論宗,此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所依,而創宗立派。中觀三論的教義是直承《般若》、《華嚴》、《法華》、《諸法無行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維摩詰經》等諸大乘經而建立的。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理論,更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


  《中論》


  《中論》是三論宗三論之首,為龍樹菩薩的代表作。佛滅度之後由於對教理和教規教儀的認識和理解不同,使佛教開始分岐,形成部派佛教。由於對佛教教儀的分岐和部派的分裂,使佛教漸漸衰敗,外道興盛。所以佛滅七百年後龍樹菩薩依《般若經》著《中論》,以諸法實相畢竟空寂,一切法皆空的般若思想而破斥部派之邊見。眾生皆因有、無之見而不能真正悟入佛之知見,龍樹菩薩用般若之中道思想,以破上座部與大眾部等各家之爭論,振興大乘佛教於世間,教化眾生於沉淪。故《中論》是龍樹菩薩解釋佛經而引導眾生悟入諸法實相的著作。因此《中論》是闡述般若思想的代表作。


  《中論》亦名《中觀論》或《正觀論》。其內容是在說明中道正觀的真理,因此從所詮得名,所以稱為《中觀論》。如果從能觀的智慧而言,此是一種中道正觀,因此亦名《正觀論》。


  是正確真實之義,離顛倒戲論而不落空、有二邊。又是正而不偏,中正不邪之義。


  是用智慧觀察體悟,即觀察一切諸法的真實相。又是觀行、思量義,即觀諸法實相,以觀心而行于正法。


  是言論、文字,了別之義,即說明諸法實相,中道義理的語言文字等。


  《中觀論》羅什法師于姚秦弘始十一年(西元409年)翻譯為四卷,共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個偈頌。前二十五品,破對大乘之迷失,申大乘教;後兩品,破對小乘之迷失,申小乘教,令回小向大。故本論正破大乘迷執,傍破小乘異執。


  《中論》的主要思想在於談緣起性空的思想,唱自性本空的中道義理。有人說《中論》是有破有立,破有無立中道。其實立中道義是為了破有無,顯現空義。若有、無皆空者,空亦不立。造論的目的在於破除眾生之妄見和執著,如因病施藥,病除藥亦不留,唯有空有俱寂。雖有宛然而空,雖空宛然而有,非空非有,非非空非非有,離四句,絕百非,是為中道。因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中道實相,此是本論的中心思想。由於本論〈觀四諦品〉有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依世俗諦,二第一義諦。即依真、俗二諦闡述中道實相的義理,因此《中論》就依真、俗二諦為宗。


  《十二門論》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之所造。羅什法師于姚秦弘始十年(西元408年)譯出。本書雖由二十六偈頌與注釋組成,然其中有十七偈引用《中論》,其餘之偈頌亦與中論頗多類似。故吉藏大師在《大乘玄論》中說龍樹菩薩依般若造了《無畏論》十萬偈。由於太長,故精減成為《中觀論》,眾生覺得還是太長,於是就濃縮成為《十二門論》。故本書依十二門以破病顯理,悟入實相,發揮大乘空觀,為學中觀之綱要書。


  本論所以稱為十二門,因為是由十二章段論文破除十二類執著病態故名。十二為一個圓滿之教,一日為十二時,一年有十二月,佛說八萬法藏攝為十二部經,教義如十二因緣等。本論是依佛說十二部經創作的,所以開十二門以象徵圓滿。又本論觀諸法皆空,觀十二因緣也畢竟空,觀十二因緣空是還滅門,滅除生死,故置十二門以示意。惑執雖多,以此十二類法盡攝無遺;故理無不該,病無不除。


  本論思想主要在於論述大乘佛法第一義空的思想,此第一義空即是諸法真空實相,由此真空實相之境而發中道般若智慧,由境發慧,由慧觀境而有六度萬行方便法門廣度眾生,所以一切法門不出境智和合,因此《十二門論》即以境、智為宗。


  十二門為:觀因緣門、觀有果無果門、觀緣門、觀相門、觀有相無相門、觀一異門、觀有無門、觀性門、觀因果門、觀作者門、觀三時門、觀生門。根據般若中觀教義,認為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就佛果,必須修習和徹悟諸法法性本空才能達到目的。若不能徹悟真空法性就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行,同時也就不能成就菩提佛果。因此修行,若曆別而言,十二門教之次第,乃循次漸進修觀之次第。如先總觀因緣,次則別觀因,又次則別觀緣。如是漸進,遂有十二門觀之先後次第。若融通而言,則明如是理,起如是觀。上智利根通達實相者,單舉初觀因緣門,已具足方便六波羅蜜,隨之以起萬行,由觀第一門即能頓入無生法忍,可直至成佛不退。


  《百論》


  《百論》有二卷,印度提婆菩薩所造。提婆菩薩是龍樹菩薩的上首弟子,他學識淵博,才辨絕倫。《百論》是他與外道當面一問一答辯論的結果,是與有學識的異學交鋒的紀實,直截了當,言簡義該,其理趣和言詞非常深奧。《百論》的立名,因有一百個偈頌故名,全論共二十品,每品皆有五偈,共一百偈,故名《百論》。羅什法師于姚秦弘始六年(西元404年)翻譯時,以為後十品無益此土,只譯了前面十品,但還是仍用原名《百論》。另外還有《四百論》、《字百論》,但三論宗主要用的是此二卷十品的偈《百論》。


  本論內容繼承龍樹《中論》之說,以大乘佛教之空、無我等義理,破斥數論、勝論等外道之執見。本論初品為〈舍罪福品〉,說世間人天福、善雖好,但還是無常的,仍屬生死輪回,猶處三界火宅。欲了生死、出火宅,必須舍離三界人天福報。欲舍人天福報就要修真空般若法門,即是依空才能超脫三界,成就菩提。但外道不接受提婆所主張的無相、空義,便立神我神我即是靈魂一類的東西,於是便有第二〈破神品〉。提婆闡述了佛教的無我。外道不服,又舉他們的理論來救,外道理論雖然繁多,但認為一、異為萬法的大綱。為了破除一、異兩種邪執,故有第三〈破一品〉和第四〈破異品〉。但外道又執當前事相肯定實有,故又立內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外塵(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以明不空。故又有第五〈破情品〉和第六〈破塵品〉兩品。外道不解空義,認為若無當前根塵諸法真實的存在,豈不破壞了世間因果法則?為破外道所立的邪因邪果,所以又有第七〈破因中有果品〉和第八〈破因中無果品〉。自上以來,破其為無常之法,使其不能成立,外道又舉恒常不變之法以明不空,故又有第九〈破常品〉。上來九品,舍罪舍福,破我破法,常無常等,一切法皆被破。外道說:若一切皆不可得,便墮於空,既有於空,亦當有,若空有俱在,哪是一切皆空?為了徹底的破有,為了破此相對的空,故最後〈破空〉一品,明空亦空,空也不可得。一法不立,究竟無餘,無言之道,正顯於茲。此破邪即是顯正,破邪之外別無顯正。有即不存,空也不立,非空非有,即是中道,亦名實相,亦名無所得。此是方等的淵府,般若的心髓,《百論》的旨趣。


  提婆的言論之所以有力地摧伏外道,正是由於論主胸中具有甚深的智慧,同時又有權巧方便無礙的辯才。提婆深得般若正觀實智,由此實智發生出善巧的方便智,因有此二智,才能摧伏各種外道。摧伏外道,功由二智,所以三論一家相傳,《百論》以權、實二智為宗。


  此三部論,《中論》從所顯的理實為名,即是此論所說是中道實相之理;《百論》從偈數得名,即是此論有一百個偈頌;《十二門論》從言教開通立名,即此論有十二章段言教。其實這三部論,宗旨大致相同,皆是闡述中道實相義理。以上所釋充其量不過是對三部論的簡介,若對中觀三論感興趣,只有對三部論詳細研讀,才能感受到中觀玄門的奧妙無窮。所以這三部論是學習三論思想的主要著作,也是研究佛教性空思想的主要論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