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80
(2)依智不依識
複次大慧,智識相,今當說。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得阿跋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慧,彼智有三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
云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
云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
云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入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
佛繼續對大慧說,我現在應該跟你說智識相,智跟識這兩個方面的情況,它的行相。如果菩薩能夠善於分別智和識,通達智和識,他能夠依智而不依識的話,很快能夠證得正等正覺。這一段首先講智跟識是有差別的,不同的,菩薩要善於分別智跟識。首先講智,下面佛就說了,有三種智,“彼智有三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智。三種智,世俗的智慧,出世間的智慧,出世間智慧的上上智。世間智是世俗凡夫的智慧,出世間智就是聲聞緣覺的智慧,出世間上上智就是佛菩薩的智慧。這三種智是有區別的。底下就說了,“雲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什麼叫世間智啊,就是外道凡夫,他抓著世間的一些問題,是有啊,還是無啊,這就是世間智。“雲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這個出世間智就是聲聞緣覺;但是他們也陷入對法自相共相希望計著不放。他雖然悟了四諦,悟了十二因緣,他知道人我是不實在的,去了人我執,但對四諦十二因緣這個法,他還是執著不放,這就是還有法我執。這就墮到自共相希望執著。他的這個智也是不徹底的,是出世間智,當然比世間智高得多了。“雲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這種上上智是諸佛菩薩能觀無所有法,見到不生不滅,離開有啊無啊這些東西,登入如來地,也破了人我法我,“緣自得生”,是從這個方面,證得的上上智。這一段是講了三種智。因為佛說法的時候,有講智方面的事情,有講識方面的事情,你應識依智不依識。為說明這個問題,講了三種智。下麵就接著講智跟識的差別。什麼是智,什麼是識,佛又說了:
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
復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
復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
復次,有三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
復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
復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
復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這段講了智和識的差別。上面講了三種智,三種智很顯然應該以出世間上上智為真智。那麼其他的呢,就不是真智。智和識有差別,“彼生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生滅有為法是識,不生滅無為法是智。說的這個意思。“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增長習氣的是識,不增長習氣的是智。“複次有三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就是有三種智,前後不是講了有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嗎,這三種智境界不同,世間智他知道生滅,出世間智知道自共相,只有出世間上上智才知道不生滅。三種智,三種不同的認識嘛。“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無礙相是識”。講礙是束縛,不得解脫。無礙,就是解脫了嘛。煩惱束縛有礙是識,沒有礙的是智。“複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三事和合就是,六根、六塵、六識,講根塵識這三事。三事和合而生是識,就是根塵識三方面和合因緣而生是識。但是看到三事根塵識是無自性的,就是三事清淨了,這就是智。
“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得相就是抓看不放,執著。對上面我們講的三事和合抓著不放就是識,不執著就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就是得自覺聖智境界,他是不出不入的,這種不出不入的境界猶如水中月。聖智境界不出不入,只有自己證得才知道,這個境界也是說不出來的,說出來也是幻的。所以這個叫依智不依識。我們講問題,聽佛說法,看佛經,都應該要依智不依識。這個是講善於語義第二個方面,要依智不依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採集業為識,不採集為智;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則名為慧。
縛境界為心,覺想生為智;無所有及勝,慧則從是生。心意及與識,遠離思維想;
得無思想法,佛子非聲聞。寂靜勝進忍,如來清淨智;生於善勝義,所行悉遠離。
我有三種智,聖開發真實;於彼想思維,悉攝受諸性。二乘不相應,智離諸所有;
計著於自性,從諸聲聞生;超度諸心量,如來智清淨。
“採集業為識,不採集為智;”就是吸收採集業力習氣的是識,不吸收採集業力習氣的是智。“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能夠依著無所得的境界來看一切法,徹底通達無所有,徹底瞭解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無所有不是沒有了,我昨天說了,如果沒有了,那就變成空無了。無所有就是沒有獨立自主性,沒有永恆性。“逮得自在力,是則名為慧。”這樣子,慧就從這裏生了。智和慧原來是有區別的,嚴格地來分別,慧是智的一種,或慧是智的表相,後來智跟慧多半都是聯繫在一起了,除非在特定的場合下才嚴加區別,一般就沒有分了。“縛境界為心,覺想生為智;”如果心受到外在的境界束縛,不得解脫,那是識,如果從這個裏頭解脫出來了,自覺內證的,那是智了。“無所有及勝”,能夠證得無所有這種境界,前面講了,通達無所有,到了這種境界,到了無所有的聖境了,超脫了,離開束縛了,那“慧則從是生。”“心意及與識”,這是講八識,“遠離思維想;得無思想法,佛子非聲聞。”心和識遠離有相無相,遠離空、有,遠離出世、入世,都無所住,這樣和一切聲聞緣覺他們所證得的涅槃、空寂的境界都不一樣。所以接著又講:“寂靜勝進忍,如來清淨智;生於善勝義,所行悉遠離。”如來的寂靜他都是“遠離勝進忍”,就是講如來的涅槃境界,他是清淨智,“所行悉遠離。”不但是世俗的五蘊不行了,就是包括聲聞緣覺的那些寂靜境界他也不行了,所行都遠離。這是屬於佛的最勝義,就是證得第一義諦的境界才會這樣。“我有三種智,聖開發真實;於彼想思維,悉攝受諸性。”佛說上面三種智我都有,佛不但有出世間上上智,也有出世間智,也有世俗智,所以說“我有三種智”。佛他是滿的,他不光就是一個上上智和出世間智,他要是沒有世俗智,怎麼能化他呀。因此有三種智,就真正得到聖自在的境界,所以佛說,對意識妄想這些東西我都瞭解,對世俗的我也知道。“於彼想思維”,‘彼就是指愚夫,也指聲聞緣覺。佛說,對聲聞緣覺的境界,或者對愚夫凡人的境界,他們的思想思維我全知道,因為我完全瞭解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悉攝受諸性”,我完全能夠容納歸納這些諸法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我都瞭解。“二乘不相應,智離諸所有;”以聲聞緣覺的智慧,是不能了解這些東西的,他們的智慧離諸所有,離了有,進入無,但他抓著無還是不放,就講二乘還是有法執。“計著於自性,從諸聲聞生;”聲聞他看到有是虛幻的不實,他就證入空了,但是如果抓著這個空不放,雖然人空空了,但法空不能空,那還是計著於自性,“從諸聲聞生,”這是聲聞的境界,這都不能像佛有三種智一樣,聲聞只有離世間的智。“超度諸心量,如來智清淨。”只有如來超過世俗的心量,也超過二乘的心量,所有的凡愚的、外道的都超過了。“如來智清淨”,如來具各種智,如來智,上上智清淨。這個講依智不依識,講三種智,對三種智的分別,在偈語上又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下面是九種轉變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