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念佛進步的情形」上

分類:佛法禪理
2012/11/19 21:49


什麼是「念佛進步的情形」上

釋法音



以下是採擷老和尚的《佛七講話》分散在不同地方所談,什麼是「念佛進步的情形」及閱讀的心得。


首先解釋老和尚所說「進步」的定義。種種進步的情形,歸納起來,不出「自利、利他」。因此接著以「自利、利他」的角度來了解,什麼是「念佛進步的情形」。在「自利」方面,分成身、口、意三業清淨來看念佛進步情形。三業中,意業為主導,意業若清淨,自然身口二業也清淨,所以介紹順序從「意業」再「口業」最後「身業」。


意業由煩惱輕開智慧來了解;口業則以不喜歡多說話來了解;身業則是散發出慈悲的氣質來了解。念佛進步另外一種情形,在「利他」的方面就是起菩薩行,會起度化眾生的心。



【本文目次】


一、前言


二、念佛「進步」的定義


三、自利-三業清淨


()意業-煩惱輕 開智慧


1.遇事不計較


2.我執輕 能隨緣


3.心近乎平等


4.漸斷貪愛


5.不見人我是非


6.對境不起煩惱


()口業-不喜歡多說話


()身業-散發出慈悲的氣質


四、利他-起菩薩行


五、結論



一、前言


這個題目是選自於老和尚在《佛七講話》中談「念佛進步的情形」[1],老和尚說念佛法門是行門不貴言說,這情形自己觀察,好好勉勵自己。



為什麼選這題目做為研究內容,因為覺得這是修行用功的指南,深入去了解可以知道走的路是否正確;另一方面覺得佛法很可貴,佛法可以改變一個人,而念佛正可以如此,在這裡看到信心、希望,人有無限的可能性,給正確的緣就能走向正確的路。


有過走路回家的經驗,走對了路一定可以回到家,怎麼知道走對了路,知道了,也了解了,這條路沒有錯,那一定可以回到家。念佛也是一樣,走路就好比是念佛,家好比是極樂世界,路上的景色,路標就好比是念佛進步的情形(念佛路上好風光),這樣子念佛,慢慢走向回家的路上,會很清楚走對了方向,反之走錯了路,就要重新檢討是不是沒有下功夫念佛。



二、念佛「進步」的定義


以下採擷老和尚在《佛七講話》分散在不同地方談到念佛「進步」所說的不同情況。


「念佛的進步,並不是直線上升。進步一個階段,一定停止。但你不要灰心,繼續努力念佛,過一段時期,它自然又有進步。」[1]「用功就有進步的關係,所以就知道久久用功是必要的。」[2]所以念佛進步不是一下子見看見成果的,它會有進步,一天念佛就有一天的進步,天天念佛天天就進步。


「善根已發,念佛真正有了進步了。……就心清淨,沒有煩惱。如果你平時心還不清淨,亂想太多,想法很急迫,那你沒有善根。」[3]「你過去沒學佛時,一遇到煩惱忍耐不下,現在能忍下來,就是多少有一點進步了。」[4]「第一步。你感覺自己進步沒進步,看看害人之心重不重。遇到事情,總有一個想法:唉!讓他一步算了。這是往生的資糧。……進一步,斷煩惱。……如果你感覺自己煩惱比以前確實輕了,應該起慈悲心。……再進一步,看自己心清淨不清淨。清淨到一絲不掛,一塵不染。」[5]所以知道善根發,心清淨,無亂想,遇到煩惱能忍下來,沒有害人的心,斷煩惱,起慈悲心,就是能夠自利利他,就是念佛進步。


從這些可以了解到老和尚所談的進步有很多角度,若將之歸納起來,不出「自利利他」。因此本文以「自利利他」作為念佛進步的指標,藉由老和尚的開示,來了解念佛人如何累積「自利利他」的往生資糧,了解所謂的念佛進步,究竟在「自利利他」上有什麼變化。



三、自利-三業清淨


念佛進步在「自利」方面,從三業可看出來,如果三業逐漸清淨可知念佛有進步。因此在「自利」方面,分成身、口、意三業清淨來看念佛進步情形。三業中,意業為主導,意業若清淨,自然身口二業也清淨,所以介紹順序從「意業」再「口業」最後「身業」。意業由煩惱輕開智慧來了解;口業則以不喜歡多說話來了解;身業則是散發出慈悲的氣質來了解。



(一)意業-煩惱輕 開智慧


念佛進步,總說初初煩惱輕,再進一步逐漸可以開智慧。老和尚說「念佛進步是怎麼個情形呢?煩惱輕。你發現你的煩惱輕了,進步了。」[1]「不起煩惱了,智慧慢慢慢慢增加」[2]


初煩惱輕,至智慧開發,其中有:遇事不計較,我執輕能隨緣,心近乎平等,漸斷貪愛,不見人我是非,對境來時不起煩惱等情形。



1.遇事不計較


老和尚提到念佛進步遇到事情,總有一種無所謂的感覺。老和尚說「初初煩惱輕的時候,遇到事情,總有一種無所謂的感覺。唉!不用計較了 有這種感覺。」[3]



有很多人,煩惱很重,遇到事情,雖然是草刺般大小,在他認為,天大的煩惱。……煩惱漸漸輕了。有人說話你不愛聽,你念佛進步了,就不計較了……別人罵你,你不生氣,自己反而感覺好笑,那你的心就得清淨了。[4]



這裡提到念佛進步煩惱會轉輕,那是什麼情形?遇到事情不去計較了,無所謂的感覺,別人說不好聽的話,不計較了,別人罵你,你不會生氣,反而覺得好笑。


老和尚說「人講話不好聽,你先忍,久而久之,就感覺無所謂。你修忍修定的時候,都是心不動。心不動,自然念不起。沒有起心動念,自然情念不生。」[5]煩惱輕的話,外在的一切不會那麼在意,有什麼好計較的,念佛求往生才是值得追求的,所以別人罵你,自己就不會生氣,萬般皆下品,唯有念佛高,這就是


念佛有進步了,可以做心的老師,心可以轉法而不被法所轉,自然心不動,與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內心就會安心,慢慢智慧增加。


《大乘起信論》提到三細六麤,首先是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1],心動才有後續的能見相、境界相……起惑、造業、受苦,遇到境界了,先念佛,伏下煩惱讓自己心不動,能忍則安,才不會造業、受苦,遇到境界肯讓一步,就是修行,不管是有理還是無理,因為有理無理皆是執。



2.我執輕 能隨緣 


老和尚提到,念佛只要有一點進步,就會我執心輕。



如果多少有進步一點點,就有一種感覺,我執心輕了。有一點點隨緣的作用。例如有人違拗你要這樣作,你會隨緣想,好!就這麼辦。慢慢我們會有這種風度。你要是沒有經過念佛修行,便會執著,我認為要這麼辦,一定要這麼辦,你不同意我,就不行。[2]



這裡提到念佛進步會有一種感覺,我執心輕了,能隨順因緣,不執著一定要這樣子作才行。無我的人,才能隨緣,不能隨緣,都是我執作祟。


老和尚這麼說很有道理。隨順因緣就是隨緣不動心,若動心不叫隨緣。老和尚說「要想心安神寧,一定處處隨緣。所謂隨緣不動心,不動心隨緣。」[3]「不管什麼因緣來,我的念佛心不動,稱為隨緣。」[4]


我執堅固的人,不能叫真念佛。惠敏和尚提到放下我執才是真正念佛



好比一個僕人聽到主人的命令,沒有第二句話就馬上行動,為何他能夠如此?因為做為一個僕人,不會有「我」,他完全依照主人的命令行事。所以平常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他按照因緣法則而行。[5]



所以我執減輕了,表示念佛進步。



3.心近乎平等


老和尚說,念佛念到攝心以後,會產生平等心,漸漸不會有人我分別。



攝心以後,漸漸地,你的境界就不同了。首先你發現,你的心近乎於平等,可是一般人不知道。沒念佛以前,你見到你周圍的人,唉呀!這個人我看得很順眼很不錯,你的歡喜心就起了;假使看到那個人不順眼,說,真討厭,我不希望看見他,怎麼又遇到他?你分別人我是非的心很重。念佛攝心用功久了,這個情形就慢慢淡了,和你親近的人,固然知道,但沒有愛染心;和你不對的人,你也知道,可是你沒有仇恨心。……總是以平等心看待。把你的冤家和你的親人平等看待。[1]



這裏提到心平等與不平等的差別。心不平等遇境生染,順意的就歡喜,不順意的就討厭。若念佛念到攝心時,心就能平等地看待一切人事,知道那是親近的人,但不起愛染;知道那是與我作對的人,卻不敵視他。這是般若經所說,知法不住法。如此漸漸沒有人我分別,把冤家和親人平等看待。


什麼是平等心呢?老和尚說「就是清淨心。」[2]「平等心無有高下,無有彼此,不分好壞,沒有分別。……平等心壞,念佛三昧就壞了,空念佛號不得成就。」[3]


真的達到心平等時,自然不會分冤家或親家,對別人所說的都能往「善意、尊重、信任」,去解釋對方所做的行為。當心不平等時,冤家所做的事或所說的話,都往不好的地方去解釋,就會有仇恨心;而親家所做的事或所說的話,都往好的方面去解釋,容易有愛染心。


念佛進步時,這種情形就淡了,和你親近的人,固然知道,但沒有愛染心,;和你敵對的人,你也知道,可是你沒有仇恨心,這就是看到眾生的佛性,能夠冤親平等看待。冤家與親家也是無性,有改變的可能性,是在因緣之下產生,不同的因緣又會改變關係,看到這一點(無常),就會很釋懷,沒有永遠的冤家或親家,如對冤家釋放出善意,就有可能改變,沒有絕對不變,所以心可以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4.漸斷貪愛


老和尚提到念佛進步之後,首先減少的是貪念,名利心也會減輕。



念佛有一點點進步以後,首先減少的是貪念,貪愛之念。念佛與減少貪愛是相輔相成,你要是念佛用功,貪愛之念自然減少;如果不用功,貪愛之念自然增加。……初初貪愛之心減少以後,名利心也就減輕了,慢慢地念佛用功,婬欲之念即先厭,厭惡了,而後伏,而後斷。



這裡提到念佛進步首先貪念減少,貪念減少名利心也會輕。慢慢再用功,對婬欲產生厭離,逐漸可伏,最後可斷。


為什麼念佛有這樣功德?貪念的根源來自於我執,念佛就是在對治我執,我執有消融了,貪愛的心也會減少。


什麼是貪愛?惠敏和尚說「只要我們對某一種對象有雜染的時候,我們就感覺不對勁了。……不管任何對象,你只要有雜染,那都是貪愛。」[1]「看到他今天沒有照顧我們,就想『他是不是怎麼了?』看到別人多接近他一點,我們就吃醋....,種種情緒幾乎很微細、很微細地在我們的心裡盤繞著。」[2]


什麼是名利心?蕅益大師說「名關不破,毀譽動之;利關不破,得失驚之 別人讚歎或毀謗,名關如果沒有破,就容易動搖;利關如果沒有破,得到或失去什麼就容易在意,從這裡去檢討,念佛進步了,名利心就減輕了、不會太在意外在的一切。老和尚說「人生一大樂事,不在名利。如果檢討起來,一生沒有虧心之事,是最大樂事。心地光明,於心無愧,是最大樂事。」[3]


念佛人怎麼看待貪念?老和尚說:



如果要有貪念的話,隨緣過,過了就不要憶念它。如果時常憶念,放在心裏憶念,就成了種子了。在八識田中下了種子,遲早你還要受果報。譬如說今生你貪戀眷屬,來生還生到娑婆和他在一起。[4]



知道是貪念了,沒關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要隨著它走就好了。老和尚說「每一個人的情念都很重,所以不出六道輪迴,……將情念轉成道念……,只要一起念頭,教它起念佛的念頭。」[5]「大家對父母要盡孝,不必貪愛﹔對子女要慈,不必貪愛﹔……對朋友要信義,不必起貪愛心。把貪愛心除掉以後,四維八德就具足。」[6]


惠敏和尚說「從恭敬心可以去除自己內心雜染的執著,你不會束縛你所喜愛的對象,要求他只有對你好,你也不會犧牲、傷害別人,去成就你所喜愛的對象。」[7]為什麼念佛可以讓我們起恭敬心?因為藉由對阿彌陀佛的信願,引發對十方三世一切佛恭敬。另一角度把對方及自己想成佛菩薩,來對治貪愛的心,因為我們對佛菩薩,會很恭敬,而佛菩薩對眾生以照顧子女的心這樣呵護。



粗重的貪愛就是婬欲(愛、著、染、婬),眾生皆以婬欲而正性命,它不容易斷?先從粗重煩惱的地方下手,先斷婬慢慢斷染再斷著最後斷愛,老和尚指出對治婬欲?「教大家治婬欲-治不好!找較輕的治。念佛是一服藥。」[1]


發覺自己對治名利、愛欲的力量實在很薄弱時,才會覺得阿彌陀佛的願力及念佛法門的可貴,將整個身心皈投佛菩薩。日常生活在對治貪念,間接就是對治婬欲念。若念佛用功上路,慢慢會厭惡婬欲,而後伏,進而斷。



5.不求感應 不見是非


老和尚說念佛有進步是非心輕了。



念佛進步,並不在於見神見鬼,有什麼感應,不在那裏。在你心清淨不清淨。所以,經上講,佛門當中,唯在修心,沒有他務,沒有別的事情。


你怎麼知道有進步沒進步呢?自己觀察自己。第一個,煩惱輕不輕?如果煩惱輕,是你進步了。我見輕不輕?如果我見輕,你念佛有進步。是非心輕不輕?如果是非心輕了,念佛有進步。 [2]



這裡說念佛進步不在見佛在於內心清淨,看煩惱輕不輕?我見輕不輕?是非心輕不輕?如果輕了,念佛有進步。


老和尚說得對,念佛進步不在見佛或是求感應,那都是向外求的。無所得、放下才是正確的修行路,「空」才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貌,往內心去下功夫,內心清淨了,不起煩惱了,我執減少了,就是念佛進步了。


境界是反射內心,對別人有什麼想法,都是八識田所現的種子。所以,念佛人應「常省己過,莫訟彼短。」


若內心起不好的念頭,要懺悔。而我們不可能都起好的念頭,所以才更要念佛,讓八識田多下一些善種子,薰習久了,就有力量。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段很有名的公案,可說明境由心所現的道理。


蘇東坡問佛印禪師說「你看我像什麼?」佛印禪師回答「像一尊佛。」蘇東坡說「我看你像一堆牛糞。」而這兩人到底誰贏了?看別人很像什麼,表示心是那樣的,修行人愈有修行,看人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念佛如果有進步,內心清淨,所現的境也是清淨的。所以老和尚說「不見是非,即見佛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却非心,打除煩惱破。」[3]這是要學習的,訓練不講是非,慢慢意業也可清淨。所了解的,或所見的,都是識心所現,不一 定是正確的。藉由念佛所現的境,就是佛法界,若見一切人皆是阿彌陀佛,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之時。



6.對境不起煩惱


老和尚說念佛再進步,對境來時不起煩惱。



如果你念佛再進步,對境不起,縱然有煩惱境來了,不受其干擾。這個時候你將開大智慧了。因為對境不起稱之為念佛三昧。[1]



這裡說念佛再進步,縱然有煩惱境來了,不會受影響,就是「知法不住法」。


什麼是對境不起?老和尚說「對境不起的人,不管好境壞境,他那個心是不動的。心不動,就是清淨心。於一切處心不動,叫平常心,平常心為道。」[2]心怎麼不動?「十種惡業不犯,就不動了。」[3]


念到什麼情形心是不動?「念到心與虛空一樣,風吹不透,雨打不濕,那是很高的境界。到這個時候,你的心不被一切煩惱所破,而能破一切煩惱,這叫金剛般若波羅蜜,……也叫念佛定。」[4]念佛進步了,有煩惱來,不受影響,知道要生氣了,先念佛,伏下煩惱,不造現行業,要起貪愛心了,先念佛,讓心總是平平的,沒有高低起伏,才有智慧。


凡夫看到事情有來有去(事相),智慧者看到的是無生(理體),一切法本來就不動,是仁者心動才見法生。煩惱是因緣生,也會隨因緣而滅,不是那麼實在,提起念佛心,清淨心圓顯了,知道煩惱是虛妄的,皆因取著,才覺得真實,若學著放下,就能得大自在。所以最高超的斷煩惱,是知道「沒有煩惱可斷」叫「斷煩惱」,就是般若智慧。


對境來時,心不起煩惱,知道該怎麼做,做一切事情、對一切境,念佛心不退,不生煩惱,想想也許是自己不對,若能反省是否有錯,就是念佛進步了,境界所反射的就是心,轉心即能轉境。


在意業方面這幾點,筆者覺得最難做到的是「對境來時不起煩惱」,這是相當要有念佛功夫的,其它的幾點也是不容易做到,不過這些是可以慢慢學習而走向正確的路,意業煩惱根源是「我執」,當我執消融了,這都不是問題了,所以要好好念佛,朝著無我的方向走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