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談 緣起法--4

2012/09/26 09:07

  漚和者,具稱為漚和拘舍羅。譯為方便勝智,即方便善巧之意。所謂方便善巧者,本來畢竟空中無有諸佛,亦無眾生,以方便善巧說度眾生成佛。畢竟空中本無三乘人,說有三乘人,此方便善巧也。畢竟空中,本無三乘法,乃至無一切法,說有一切法者,方便善巧也。若菩薩無方便勝智,便不得成就無上佛道。若菩薩有方便勝智,便能終成無上覺。
  放光般若經卷二曾說:「複有菩薩無有漚惒拘舍羅。從四禪行六波羅蜜持是禪福生長壽天。不盡天壽來生世間供養諸佛。是菩薩輩諸根暗鈍不大聰明。舍利弗。複有菩薩行于四禪及四等意四無形禪念。三十七品大慈大悲。持漚惒拘舍羅禪福不能稽留。常生 諸佛所 教授處。當生是拔陀劫中成逮覺者。常不離般若波羅蜜。複有菩薩以行四禪及四等意四無形定。以漚惒拘舍羅不隨禪生。生於種姓大豪貴家。生梵志家生迦羅越家。所可生處常教眾生。複有菩薩行四禪及四等意四無形定。以漚惒拘舍羅不為禪所稽留。來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 常 教授諸天淨佛國土。教授眾生供侍諸佛。複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行第一禪。生於梵天於梵天中尊。從梵天已至十方諸佛轉法輪處。請諸佛世尊轉於法輪。複生一生補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具於四禪具四等意四無形定。三十七品空無相無願。具足三昧不隨禪處常見諸佛供事世尊。持清淨行便生兜術天。于其天上隨其壽命諸根具足。為無央數諸天人眷屬圍繞而為說法。已複來生世間人中。作阿惟三佛。」
  這一段文,是說明菩薩有方便智與無方便智的不同。無方便智不得成就佛道,有方便智可成就無上佛道。現在略解這段文。
  複有菩薩無有漚惒拘舍羅,從四禪行六波羅蜜,持是禪福生長壽天,不盡天壽,來生世間,供養諸佛。是菩薩輩,諸根暗鈍,不大聰明。
  無漚惒拘舍羅者,是無方便勝智也。所謂四禪,系指色界行人言。初禪三天,梵眾梵輔大梵。二禪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禪三天,少淨無量淨遍淨。四禪九天,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
  初禪至無想天凡聖外道皆有,例如無想天即是外道天。四禪中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五天,又名五不還天,或五淨居天。系三果聖人所居之處,無有凡夫外道。三果聖人居此,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更不還生欲界,故名五不還天。
  依成實論謂:「若生淨居天,是人不復到無色處,以樂慧故。若人生無色處者,是人終不生淨居天,以樂定故。」故知樂慧之人,從五淨居天出三界得無漏。樂定者,從廣果天生四無色天出三界得無漏。樂定之人不起化道,樂慧之人可回小向大。
  從四禪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者,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此六波羅蜜,是菩薩行。說明此人雖生四禪,但不忘菩薩行也。雖不忘菩薩行,但以樂定故,仗禪福,生於長壽天。長壽天者,四無色天也。非想非非想天壽八萬大劫,於三界內其壽最長,故曰長壽天。                        
  不盡天壽來生世間,供養諸佛。非想非非想天壽盡有兩種人,一種人斷煩惱,以斷煩惱故,出三界證無漏是為聖人。一種人不斷煩惱,以不斷煩惱故,為業力所追,還入生死是為凡夫。
  菩薩以願力故,既不證涅盤,又不隨業力墮入生死。所以不盡天壽,來生世間供養諸佛。不盡天壽,是表示菩薩,非因業力落入世間也。供養諸佛,是表示菩薩不忘失菩提心也,以行六波羅蜜之功德,還生佛世也。
  是菩薩輩,諸根暗鈍不大聰明。如是菩薩以無方便智故,所以諸根暗鈍,不大聰明。不大聰明者,不得大智能也。以上說菩薩無方便智者,有此大過。
  舍利弗下,明第二種菩薩。複有菩薩行于四禪及四等意四無形禪念,三十七品,大慈大悲。以下順次說菩薩有方便智的功德。
  四禪已如上釋,四等意即四無量心。四無量心者,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慈悲喜舍者,四種梵行也。此四無量心皆為度眾生而發,眾生無量,故心亦無量,曰四無量心。佛於經中方便說「修慈極遠生遍淨,修悲極遠生空處,修喜極遠生識處,修舍極遠生無所有。」遍淨是第三禪天,悲無量心以上,均生無色界。
  若依毗曇,謂喜無量心在初、二禪。餘慈悲舍三無量心,在四禪。若依成實與大乘,均謂四無量心,修之可得八禪之報。總之四種無量心,均不出色無色界,故曰四種梵行。                              
  四無形禪念,即四無色定也。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三十七品,大慈大悲。三十七助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聲聞乘人,為求出離而修三十七道品。菩薩卻是為度一切眾生,修三十七道品,故曰大慈大悲。
  持漚惒拘舍羅,禪福不能稽留。是說這些菩薩,因為有方便勝智的關係,所以不味著於禪定。故曰禪福不能稽留。
  常生 諸佛所 教授處以下,是明這些菩薩,勤求佛道,常生佛所,受佛教化。以勤求佛道故,所以將來生於拔陀劫中,逮得正覺。常不離般若波羅蜜者,不離行菩
  薩行也。這是說如是等菩薩,以方便智慧上求佛道,便能成就覺道,不失菩薩行也。
  複有菩薩以行四禪及四等意四無形定。以下明菩薩不但有方便勝智,並且更能不舍度化眾生,所以功德益為殊勝。
  四禪四等意四無形定,已如上釋。以有方便智,所以不隨禪定而生。卻不畏生死,下生人間,故生於種姓大豪貴家。
  生梵志家。梵志即婆羅門,婆羅門有四種。一者,七歲以上在家學問,二者十五歲以上游方學問,三者,年至四十歲,取妻生子,在家修道。在家修道之婆羅門,稱為梵志。四者,年滿五十歲,入山修道。故梵志者,是在家修道的婆羅門。 
  生迦羅越家。迦羅翻譯為居士。所可生處,常教眾生。明如是等菩薩,不但上求佛道,且能下化眾生也。
  複有菩薩行四禪四等意四無形定,以漚拘舍羅不為禪所稽留,來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此菩薩以方便智不味著於禪定,來生欲界天中。若為禪所稽留者,則住色無色界。不來欲界矣。此菩薩為度眾生故,來生欲界,生六欲天中。
  菩薩生六欲天中,為度化諸天及人。 常 教授諸天淨佛國土,淨佛國土者,菩薩自不造粗業,亦教別人不作粗業,此之謂淨佛國土。令佛國土,無諸惡道也。同時是諸菩薩,教授一切眾生供侍諸佛。眾生雲何供侍諸佛?眾生欲供侍諸佛,便應斷
  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複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行第一禪……。如是菩薩,不但有方便智,並且以方便智行般若波羅蜜。雲何菩薩摩訶薩以方便智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應以無住為方便行般若波羅蜜。應以無取為方便,以無舍為方便,以無分別為方便,以無得為方便,以不見一切法為方便,行般若波羅蜜。
  雲何菩薩以漚惒拘舍羅行第一禪?菩薩雖入初禪,但以無住為方便,以無取無舍無分別無得無所見為方便,故能不味著於禪。
  生於梵天於梵天中尊。初禪有三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大梵天為於梵天中尊。大梵天王護持佛法,諸佛成佛時,大梵天王必至佛所請佛說法。因為諸
  佛初證得無上菩提,知菩提者,清淨寂靜平等無諍,故默然而住。以法無因緣不起也。待大梵天王請佛轉法輪,佛始為眾生說法。世尊釋迦牟尼佛成等正覺後,默然而住。大梵天王請佛轉法輪,佛始從座而起,往鹿野園,為五比丘轉妙法輪。諸佛成等正覺以後,若無人請轉法輪,佛即入滅。如須扇多佛,成佛以後,眾生善根不具,大梵天王未請佛轉法輪,於是須扇多佛,朝成佛,暮即取滅。
  以如是故,大梵王從梵天已(以)至十方諸佛轉法輪處,請諸佛世尊轉於法輪。
  複生(複生應為複有)一生補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拘舍羅,具於四禪,具四等意四無形定,三十七品,空無相無願……空無相無願是三種三昧。又名三種解脫。由此三者可入涅盤極理,故曰涅盤有三門,即空、無相、無願。一切法性皆空,故曰空三昧門。一切法相如幻,故曰無相三昧門。既然一切法空無相,故一切法無生,無起無作,不可取不可願不可求。故曰無願,亦曰無起無作三昧。
  具於四禪具四等意四無形定之「具」字,是具足圓滿義。此具足義,直冠至空無相無願。應為具足四禪、四等意、四無形定、三十七品、空無相無願。故最後雲具足三昧。一生補處菩薩是等覺位,鄰極亞聖,一切具足,唯化生之緣待滿而已。
  不隨禪處。如是菩薩跡近妙覺,已得大自在,故不隨諸禪處。常見諸佛,供事世尊。等覺菩薩,望佛則曰菩薩,望菩薩則曰佛。
  持清淨行,便生兜術天。兜術天是欲界第四天,故此天尚有淫欲。然此菩薩雖然示現生兜術天,卻是持清淨行。生於兜術天內院。
  於其天上隨其壽命。兜術天壽有限,人間四百年為兜術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天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兜術天壽四百年,而等覺菩薩雖生彼天,然壽命不受此限。例如彌勒菩薩,于第十小劫中,人壽減劫至八萬歲時,下生人間,兜術天人,絕無如此長的壽命。故雖然示現生於兜術天上,但卻隨其壽命住世也。     
  諸根具足以下,是說菩薩相好圓滿也。為無央數諸天人說法,施行度化。
  已複來生世間人中,作阿惟三佛。菩薩因緣具足以後,下生人間,示現作佛。佛為天人師,因為佛為天及人說法,天及人可得無上菩提。佛亦為余道眾生說法,但余道眾生不能直接證無上菩提,以聞法因緣,只能生人天中。
  阿惟三佛,譯為現等覺,即成佛也。上來順次說菩薩有方便智,可直至成佛。至此解釋這段經文竟。
  所以有方便始成智慧,以智慧方能成等正覺。在因地修行,其智能曰般若。若證得無上菩提,般若便轉名薩婆若。薩婆若譯曰一切種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也。所以有智慧具方便,始能成就無上佛道。故曰智慧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三
  世諸導師,皆從此法出。
  菩薩摩訶薩具般若智能,知五陰、根、塵、識、內身、外事、乃至一切法相,唯是假名無實有體。菩薩雖如是知如是見,然為憐憫一切迷惑眾生,方便行般若波羅蜜。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只為利益眾生,而不立知見。不見一切法有,不見一切法無,不見一切法或常或無常,或樂或苦,或我或無我,或淨或不淨,或有相或無相,或有為或無為,或善或不善,或有煩惱或無煩惱,或世間或出世間。菩薩若能如是不見一切法,即是見般若也。何以故?若菩薩強立知見,皆無明本也。若起無明,雲何能度眾生?
  應知一切法不可得,即是般若波羅蜜。因為真實不可得,無分別故。虛妄不可得,非實有故。所以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蜜多時,於一切法都無所
  見。其心不驚不恐不怖,於一切法心不沉沒,亦不憂悔……。於一切法都無所得。」
  菩薩若于一切法有所見,便是無明。於一切法有所得,便是無明。菩薩般若智慧,利如金剛,能斷無明惑,故於法無見無得。以如是故,菩薩于一切法,如實知而不著。于五陰法如實知而不著,於十八界十二入如實知而不著。于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外道法佛法,乃至一切法,皆如實知而不著,是故菩薩心至極清淨。心清淨故,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盤。心清淨故,能入三界度一切眾生。
  所以取著法相者,便是無有方便智。應知一切法相,緣起如幻,畢竟空寂。經雲色究竟即不名色,受想行識究竟即不名受想行識。十二入十八界究竟,即不名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法究竟,即不名一切法。何以故?一切法究竟,即歸空寂故。
  一切眾生,不知法相緣起虛妄,竟執為實有,以致落入生死。佛度眾生出生死入涅盤,其實無生死可出,亦無涅盤可入,不過拔出眾生虛妄執見而已。所以大般若經中佛告善現說:「善現!菩薩所化之有情,皆住於名相虛妄分別中,諸菩薩摩
  訶薩,為度眾生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過從彼名相虛妄分別中,救拔令出而已。」
  楞伽經所說五法,即相、名、妄想、真智、如如。眾生不知一切名相虛妄不實,反而妄想執著,是故名為眾生。若能不虛妄執取名相,便可獲得真智如如了。相
  、名、妄想三者,名為凡情。真智如如二者,是為聖智。此聖智者,即清淨心也。
  今人學佛,每將佛法當學問作。不知學問者,皆相、名、妄想也。若如此求佛法者,誠如緣木求魚也。
  所謂一切法究竟者,即是真如也。真如甚深不可思議,所以緣起法相亦甚深不可思議色究竟即真如,受想行識究竟即真如,一切法究竟即真如。真如者即是真智如如,亦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緣起法中,無有少法可得,無有少法是實,無有少法生,無有少法滅,無有少法相應不相應,無有少法積聚不積聚。何以故?因為諸法緣起皆不實故,諸法緣起皆無生故。若人謂法可得,法有實,法有生滅,法有相應不相應,法有積聚不積聚,如是之人便為邪見。
  若人了知一切法悉皆如幻,一切法緣起皆悉無實。雖分別一切法,而不取相想著,知如是分別悉如幻事。因為分別一切法至究竟處,皆畢竟空故。如是即得真智,即得如如。
  所以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例如變礙是色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領納是受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取相為想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造作是行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了別是識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苦惱聚是蘊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乃至不顛倒是真如相,不虛妄是四聖諦相,無擾惱是四靜慮相,無喧雜是四
  無色定相,無系縛是八解脫相,能出離是三十七道品相……。如來悉如實知,是為無相。
  何以故?因為一切法究竟,即是畢竟空。於畢竟空中無變礙、領納、取相、造作、了別、苦惱聚、顛倒與不顛倒、虛妄與不虛妄、乃至無出離與不出離等相。故如來如實知悉為無相。是知我們學佛,不應取著於相。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見如來者,即如實知如實見也。如實知如實見者,即知一切法悉畢竟空也。
  所以依世諦安立一切法,依世諦安立一切法相,乃至依世諦安立諸法緣起,不依第一義諦。於第一義中,一切法無相無名,無說無示,一切法性不可分別故。 
  是以菩薩智慧,以無所得為方便攝受一切法。凡夫不如實知,以有所得心取著一切法。取著一切法者,不過取著於假相假名而已。以取著假相假名故,於是自生妄想。以妄想故,於是生煩惱。因煩惱而造業,因業而受報,以致輪回六道。
  若能不取著一切名相,則能無煩惱。無煩惱則能不造惡業,無惡業則不受苦報。所以凡夫若能不取於相,便可三業清淨,業障消除了。
  諸法真實義者,一者相有,二者性無。若約法而言,便是二諦,如約智能言,即是般若與漚和。如此分別,皆緣起性空義也。就緣起言,佛法以緣起故流布於世間。像五陰、六根、六塵、四大、善不善無記、生法滅法、去來現在法、有為法無為法、見聞覺知、受持修行、乃至菩提涅盤等,皆以緣起而流布世間。以緣起故,佛法得以流通益物。
  如就空義言,所有緣起諸法,如五陰、六根、六塵、四大、善惡無記,生滅之法、去來現在法、有為無為法、見聞覺知、受持修行、乃至菩提涅盤等,其性悉無。如此性無,即是空義。
  眾生無方便智,見緣起乃執為實有。以致顛倒迷入生死。諸佛具足權實二智,
  所以說空說有,一皆如實。而如實者名為中道,諸佛世尊以此中道智,除斷一切障礙。是故中道智,又名一切智。
  眾生顛倒計著有二種人,一者計著緣起一切法有真實性。是人由於執有,不識中道義。二者不信緣起諸法,流布世間。是人由於執空,不識
  中道義。若人執有執空,皆永失佛法也。
  如果眾生無如此二過,便知緣起者,隨世俗而有差別也。雖然隨俗差別,而差別者只是因緣幻現,法則實無有性。即此無性,正是世諦之體也。故世諦者順乎於性,即無分別。如此即是順乎第一義諦體也。
  知世諦即第一義諦,是曰方便實智。知第一義諦即世諦,是曰實方便智。菩薩具如是智能,便於一切法不生執著。因為如實知一切法悉畢竟空不可得故。若於法生有所得想者,即為著想。若著想者,則於佛法以外,起有為想。于有為法外,複起無為想。於是于佛法便生解執,如是便不能向無上佛道矣。         
  所以菩薩有智慧與方便,乃於一切法不取相不執著。有人誤會不取相不執著之義,於是產生不正知見。有一次一位居士問我:「法師修何法門?」我回答說:「老實念佛。」
   那位 居士很不以為然地說:「修行人不應取相,不應執著。法師念佛求生西方,豈非取相,豈非執著?」
  我很鄭重地問 那位 居士:「請問居士修何法門?」 那位 居士頗為自負的說:「我修禪,禪是無相的,禪是無念的,是無執著的。不像念佛法門,執著相執著念。法師要知道,若生執著,是不能獲得解脫的。」
  於是我向他說:「如此說來,我念佛是執著於相,執著於念。那麼你修禪,豈非執著於無相,執著於無念嗎?」居士頗覺愕然。
  我告訴他說:「要知道,不執著是不顛倒義,如實義,空義,畢竟淨義,無住義,無分別義,無相義,平等義,無所有義,不可得義也。非謂『有』不執著也。
  亦不是無立場,便是無執著。有立場便是執著。若謂『有』不執著,便成邊見。」
  「例如你說我念佛是執著,那麼你不念佛亦是執著。你說我不參禪是執著,你參禪豈不亦是執著?諸如信佛是執著,不信佛亦是執著。忠孝是執著,不忠不孝亦是執著。仁愛是執著,不仁愛亦是執著。信義是執著,不信義亦是執著,和平是執著,不和平亦是執著。」                         
  「再如你吃飯是執著,不吃飯亦是執著。睡覺是執著,不睡覺亦是執著。作事是執著,不作事亦是執著。行走是執著,不行走亦是執著。若如是者,何處找不執著呢?應知如是戲論,無有是處。居士卻不知如是戲論,卻正是執著也。」
  於是我告訴他說:
  「居士不知,不顛倒即不執著。何以故?以不顛倒則知一切法畢竟空。於畢竟空中,無有法可執著,亦無有法不可執著。如是故假名曰不執著。
  再如法如實則空,無住則空,畢竟淨則空,無分別則空,無相則空,平等則空,無所有則空,不可得則空。空中無執著無不執著。知無執著則曰實智,知無不執
  著則曰方便智。具如是智能者,是名無執著也。」  
  所以菩薩以智慧方便故,乃能於一切法不取相不執著。以不執著故,所以能如實知一切法。
  七、結論
  諸佛世尊,方便智不可思議。例如佛方便示現,為眾生說法。於一會之中,有見佛身是金色,有見佛身是銀色,有見佛身是琉璃色。有見佛身八尺,有見佛身丈六,有見佛身無量由旬。有見佛不具相好,有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見佛八萬四千相,相有八萬四千好,有見佛具無量相,相具無量好。
  其實佛本無相,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為眾生故,以方便智現如是諸相。眾生不如實知,竟以思議心測度於佛。佛為是等人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緣起法若至究竟處,便是真如。真如無性能隨緣,便是緣起。真如甚深不可思議,故緣起亦甚深不可思議。真如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何故非有?以真如無定性故。何故非無?以隨緣成萬法故。何故非亦有亦無?以無二性故。
  何故非非有非無?以具足無量功德故,成就一切法故。
  緣起法亦複如是,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何故非有?以如幻故。何故非無?能成事故。何故非亦有亦無?以不可得故。何故非非有非無?以具大用故。
  若能了知緣起法,即是無上菩提。我們講過,若計著緣起法為實有,便成智能之障。若知緣起法悉畢竟空,便是智母。故能知緣起法者,即得無上菩提。菩提性
  空,何故性空?以緣起故性空也。
  菩提性空,故無增無減,非凡夫法,非聖賢法,不可取不可舍。緣起法亦複如是,無增無減,非凡夫法,非聖賢法,不可取不可舍。
  菩提無知故無不知,緣起無成故無不成。以無知無不知,無照無不照,契合無法無不法,無成無不成,如是則無以為名,假名曰菩提也。
  涅盤不可思議,以涅盤不生不滅。何故不生?以涅盤中無一法可得故。何故不滅?以涅盤者,常樂我淨故。不生則無來,不滅則無去。所以謂之涅盤者,即非涅盤,不過假名涅盤而已。故佛言,我不畢竟入涅盤。便是因為涅盤不生不滅,無來
  無去,終不可得故。故涅盤法,即不可思議也。
  緣起法亦複如是不可思議,因為緣起法,亦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也。何故不生?因為緣起法幻現非實故。何故不滅?因為緣起法本無生故,無生焉得有滅?以不生不滅,當知緣起法亦無來無去不可思議。
  諸佛法身不可思議,緣起法亦複不可思議。諸佛法身者,非身非非身,非相非無相,非可見非不可見,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無,非一切法非非一切法。何以故?因為法身如虛空,所以非身、非相、非可見、
  非有、非非無、乃至非一切法。法身雖如虛空,然而虛空無邊即是一切法。故非身能現報身化身及一切身,非相能現一切相,雖不可見,卻能令菩薩于一切法中,即見法身。例如見報身者,即是見
  報法身。見化身者,即是見化法身。乃至見日月山河,無非見諸佛清淨妙法身也。
  以虛空無邊即一切法故,所以非非有、非無、非非一切法。以如是故,諸佛法身不思議。
  緣起法亦複如是,因為緣起法隨緣幻現一切身,故曰非非身。隨緣幻現一切相,故曰非無相。隨緣所現令眾生見,故曰非不可見。隨緣幻現一切法,故曰非非有,非無,乃至非非一切法。
  雖然如此,然隨緣幻現即非實有。故曰非身、非相、非可見、非有、非非無、乃至非一切法。以如是故,所以緣起法與法身,同樣不可思議。        
  第一義不可思議,緣起法亦同樣不可思議。因為第一義離言寂靜,絕意無為,
  故不思議。緣起亦複如是,所現如幻非實,終無一法可得。如是空法,欲言無以措其詞,欲慮無以置其思。言語道斷,思慮路絕。佛于眾生興大慈悲,而以文字說法行化,誠不可思議也。天王般若經雲,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大悲方便力,離文文字說。所以緣起法者,誠不可思議也。
  于此可知,佛說真如、菩提、涅盤、法身、第一義、畢竟空等,即是說緣起法也。是故知緣起法甚深,不可思議。若人知緣起法,即知法性。若知法性,即是見佛。若人不識緣起法,即永處佛法邊外也。
  所以佛法者,即緣起法也。佛法以緣起為宗,緣起法即是佛法。龍樹菩薩偈雲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因緣所生法者,是藏教也。藏教者,修生滅因緣也。我說即是空者,言通教也。亦名為假名,則萬法繁興,言別教也。亦名中道義者,圓教也。故知自聲聞以至於佛,無非緣起也。
  所謂思議者,即有所得也,即是取相也。所謂不思議者,即無所得也,即是無相也。一切法本來無相無差別,無相無差別即是實相。故諸法實相,不可思議。只為眾生取相妄想,虛妄分別一切法耳。
  眾生虛妄取相,複依相立名,依相名而起妄想,依妄想生煩惱,依煩惱造諸惡業,於是流轉生死。如果知一切法無相不可得,便如實知一切法如如,不二不異了
  故楞伽經雖明五法,相、名、妄想、真智、如如。而五法者,無非緣起。既是緣起,故知五法悉皆空寂。如是空寂,便成真智如如。若生有所得心,則成相名妄想凡夫法矣。
  一切法本來無相,隨緣故幻現諸相。諸相幻現,故起滅無常。致令眾生妄見生死,知見為實。以知見為實故,乃於無生死中,虛妄落入生死。如果妄想不生,我我所心滅,便可不受生死也。
  是知地獄畜生餓鬼修羅人天,六道輪回,皆悉如夢。夢中所見,妄生愛憎,以愛憎心不出六道。若能精勤求覺,一旦醒來,便知勤苦修習,原是昨夢。故吾人修
  行,但應曉夜忘疲。抖擻令覺,大事即辦也。
  故凡用思議心者,皆如夢中事也。佛法不可思議,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而凡夫無智能,妄以思議心測度佛法。於是於畢竟淨中,妄生有無生死諸見。以執著有無生死見故,乃于諸法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以不如實知見故,乃於無生死中,虛妄執著生死。即此虛妄執著,便成六道輪回。
  智慧者知諸法如幻,無所有不可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以如實知故,不住於法,不取於相。以不取相故,乃不見我人,不生憎愛。
  以無憎愛,故無諸煩惱。煩惱為因,生死為果。既無煩惱,便無生死。煩惱斷生死了,假名解脫。其實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畢竟空中,無縛亦無解。    
  一切修行法門,無非依緣起而立。若無緣起,則一切法無修無證。若能徹見緣起,便能深信大乘。若能徹見緣起,便能深信因果。若能明乎緣起,便知真修行路也。修行法門雖多,總須假乎緣起妙用。
  凡夫人天,須假三皈五戒十善四無量心緣起妙用,修人天之因,得人天果報。
  聲聞緣覺二乘人,須假四諦十二因緣之緣起妙用,修無漏因,得無漏果報。菩薩須假六度萬行妙用,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曆無量劫普行化道。修菩提因,證菩提果。
  三世諸佛,假緣起之妙用,勤苦修行。學行窮滿,過無不盡德無不圓,除二障,了二死,空二我。徹證緣起即是無上菩提究竟涅盤,無所著成等正覺。      
  緣起正性即是無生,即是十方虛寂,即是菩提,即是涅盤,即是真空大覺。諸聖隨分得其正性,於是隨分得其解脫道。凡夫外道不識此正性。竟於緣起妄執其有,妄生愛見。乃於無生中妄見生死,於十方虛寂中,妄見流轉。
  聖者覺悟,知緣起即是依他起。依他起無性即是圓成實,會入圓成實,故證菩提涅盤。凡外無知,卻於如幻緣起生遍計執。以遍計執故,永不出生死。故一切凡外賢聖均不出緣起,只為覺迷不同正誤有別,致令天壤懸殊也。若人修行能徹了緣起,能不違緣起正性,無論何人,皆已入佛法正宗矣。
  緣起非有,但亦不可作「無」見。緣起不無,但亦不可作「有」見。見有見無,皆是凡夫情見,猶病目之見空花也。若能放舍情見,則不見有亦不見無。卻又有
  不礙無,無不礙有。
  是知緣起正性,佛教所宗。緣起甚深不可思議,造乎究竟,可成無上覺。
  篇後語
  這篇文章,泛談緣起。既欲明深義,又須顧及凡夫事修。如果不明深義,則失篇旨。如果不顧事修,則落空談。故為文時,頗費斟酌。致令深淺並出,文相雜陳。尚祈讀者大德,垂鑒為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