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談 緣起法--1
自 序
佛法甚深,不可思議,言其有卻是無蹤無跡,言其無卻是橫遍豎窮。故世尊自言說法四十餘年,未曾說著一字。若謂說法四十餘年,何得言無?未曾說著一字,何得言有?如此有而不有,無而非無,非無而無,不有而有,是則緣起之妙用也。
世尊所有言教,無非緣起法。良以真實第一義,不可以言宣也,若不借緣起妙用,則佛法實義,便無由流布於世。故緣起即是第一義,何以故?能顯第一義者,非是別有也。第一義即是緣起,何以故?佛法第一義,以緣起流布於世間也。故曰實相無相,無相者無不相。無相與無不相,不二不別,一皆實相也。
斯法甚深不可思議,是以久欲為文,而始終未敢執筆。唯恐謬解聖意,自誤誤人。
今雖成文,不過略撮其要,以饗讀者。此法甚深,自慚智意愚昧,難得真旨。雖志欲望魚,猶恐落筌蹄之失也。
一、緣起的重要
諸法緣起,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一切外道不知。外道迷因緣為自性,佛法明自性是因緣。外道問佛,瞿道問佛,瞿曇!汝所說何法?佛答曰,我所說緣起法。
緣起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是緣起。緣起即是如幻假相,如幻假相既是緣起。緣起既是中道義,中道義即是緣起。所以緣起義,即是佛法義。若知緣起義便知佛法,不明緣起義,便不知佛法。見緣起即是見佛,見佛者可得解脫。
馬勝比丘,威儀端嚴人見起敬。舍利弗行路遇之,問曰汝師何人?馬勝回答說,我師釋迦牟尼佛。
舍利弗又問,汝師向汝說何法?馬勝回答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聞偈,當下即證初果須陀洹。回去以後,目犍連問他,路上曾遇何事?舍利弗便把路遇馬勝比丘事,說與目犍連聽。目犍連聞因緣偈後,亦證初果須陀洹。於是二人各率弟子一百人,捨棄外道,隨佛出家。出家後佛為說法,皆證阿羅漢。
我們可以知道,一切法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於法棄無所有。法本是空,故不生亦不滅。不生不滅是第一義諦,因緣生滅是世諦。佛所說法,即依如是二諦所說。故緣起義者,誠佛法之精義也。
所以甚深緣起,為佛法所宗。法華經雲,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知緣起者,即一乘義。何故緣起一乘義?因為緣起即第一義空,即中道義,是故即一乘義。
一乘者,一切乘皆是一乘也,此取同教義。餘乘漸至,不能頓得,故三乘不知一乘義,此取別教義。然無論同教一乘,或別教一乘,佛種皆從緣起。何以故?因為諸法無性,隨緣而成故。
緣起法約因言,名般若。約果而言,名為薩婆若。經雲,般若波羅蜜,出生聲聞緣覺乃至諸佛。般若在闡明真空義,而真空義即是緣起。何以故?諸法緣起,故其性空。因其性空,方成緣起。
所以一切無非緣起。從大的方面講,豎窮三世橫賅十虛,無非一大緣起。從小的方面講,無微塵許法,而非緣起。若無緣起,十方世界,便歸斷滅。
佛說十波羅密,皆緣起法。以緣起故,方能修因致果,而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等十度。波羅蜜者,到彼岸事究竟也。到彼岸事究竟,即是緣起之功德。緣起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是緣起。以畢竟空即是緣起故,乃能建立一切法。以緣起即是畢竟空故,所以一切法皆歸畢竟空。如是十波羅蜜方得成就,無上菩提方得究竟。
十二因緣即緣起法,故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雜阿含(二六二)阿難尊者教闡陀比丘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言,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
此生故彼生者,無明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滅,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此滅故彼滅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於是可知,此中唯有因緣生因緣滅,而無人亦無法。何以知之?因為實無老死其法,不過因生有老死,生無則老死亦無。同理可知實有生,因為生緣“有”而生。乃至無有,緣取而有有。實無有取,緣愛而有取。實無有愛,緣受而有愛。實無有受,緣觸而有受。實無有觸,緣六入而有觸。實無有六入,緣名色而有六入。實無有名色,緣識而有名色。實無有識,緣行而有識。實無有行,緣無明而有行。
無明者虛妄,不如實知見假名無明。虛妄者非為實有,故本無明其法可得。若人洞達緣起,則知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於法無所有也。
是知十二因緣,即是緣起。緣起即空,空故緣起。如是知見者,為如實知,知實見也。
四諦法是緣起。四諦者,苦集滅道也。四諦總說,只是一個苦字。集是苦之因,滅是苦法盡,道是盡苦之方法。故具足說,應為苦諦,苦集諦,苦滅道諦。
然苦法實無。何以故?因為集生則苦生,集滅則苦滅。而集的本身,即是虛妄無明。如果明覺,則集本無有。苦諦既無,故無苦滅。既無滅諦,馬用道諦?
故大乘法中,說無苦集滅道。大乘法中明四諦是假有,實例畢竟空寂。以緣起故,而說有四諦。
大寶積經雲,由不生故,苦得清淨。不攀緣故,集得清淨。滅得清淨。由修習故道得清淨。
大般若經亦說,以無所得為方便,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名四諦智。
故知苦集滅道者,緣起無性,無性緣成。
我們已經知道出世間法皆是緣起,今說一切世間法,亦為緣起所攝。世間六道輪回,無非緣起。
世間六道,皆從世人善惡緣起而假現,六道並無實體。如果六道有實體的話,實體則不應轉變。若不轉變,應無輪回。若無輪回,應無六道。
故六道本經,以眾生善惡因緣而現。以因緣現故,於是因緣有則六道有,因緣生則六道生。因緣無則六道無,因緣滅則六道滅。換句話說,無明行愛取有生,則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死則生。無明行愛取有滅,則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則滅。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生者,則有六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滅者,則無六道。以十二因緣迴圈不已,於是構成六道輪回。如果眾生無明頓息,則六道輪回便無。六道輪回無者,假名涅槃,稱作法身。是名迷時分明有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為此之故,佛為世間說知苦斷集。所謂知苦者,即知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死皆苦也。所謂斷集者,即無明行愛取有皆應斷。如是法身圓顯矣。
或者有人說,雖然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緣起,但有一法應非緣起。何者一法?即是涅槃是。涅槃寂滅,豈是緣起?應知緣起無性,即此無性,稱作涅槃也。
天臺宗立藏通別圓四教,無非在明因緣法性。因緣法性者,即緣起之要旨也。
藏教在明因緣生滅,示生滅四諦。通教明因緣即空,示無生四諦。別教明因緣只是假名,示無量四諦。圓教明不思議因緣,示無作四諦。
是知因緣法為四教所秉。生滅四諦,是說緣起的無常義。無生四諦,是說緣起的如幻假義。無作四諦,是說緣起的中道義。
若人深入緣起,便可入第一義。若入第一義,便可入究竟涅槃,證無上菩提。若人不知緣起法,必不知第一義。不知第一義者,是不知佛法也。
第一義即是實相,故不知緣起法便不明實相。第一義是中道,故不明緣起的道理,便不入中道。第一義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不知緣起者,不證無上菩提。
所以緣起在佛法中的重要性,實是不可忽視的。明緣起者,能破外道六十二種邪見。因為外道所生邪見者,皆以不明緣起故。
佛法大海,深不可測,其唯明緣起者為能入也。願有志於法者,其深信之。一切功德由緣起生,一切智慧由緣起生也。
緣起者,體之大用也,而以無性為體。體必具用,用必依體,體用一如,不二不別。所以無性方式成緣起,緣起乃無自性。我們稱無性為性,緣起為相。相為性之相,非性外別有相。性為相之性,亦非相外別人性。
理虛玄而不可見,必假緣起,至理方顯。故智者見緣起事相,便達其理。理性虛無,故知法而不住。愚夫不明即事即理,執事相而不舍。以住著事相故,所以不入佛法。
華嚴五教止觀引經雲,因緣故法生,因緣故法滅,若能如是解,是人疾成佛。所以深達緣起的道理,即是成佛之坦途也。
華嚴宗立三乘緣起,與一乘緣起。謂三乘緣起者,緣集即有,緣散即無。於有無而觀緣起,於事相而見有無。故知三乘緣起者,取於事相。
一乘緣起者,緣合不有,緣散不無。因為理空寂而事如幻,故一乘緣起者,不取於相也。是知三乘緣起有所得,一乘緣起無所得。唯一乘緣起,乃為不思議緣起,法界緣起也。
例如華嚴宗所說的互攝互入,即是緣起義。緣起相由,故成互入。此入彼,則彼攝此。彼入此,則此攝彼。此能成彼,故此有力。彼不自有,依他力而成,故彼無力。同時彼能成此,故彼有力。此不自有,依他力而成,故此無力。有力無力,同一緣起。
杜順和尚立三觀十玄,無非在明法界緣起。故法藏大師,舉十門以釋緣起之義。謂諸緣起法,要具此十義。十義者,一、諸緣各異義。二、互遍相資義。三、俱存無礙義。四、異門相入義。五、異體相即義。六、體用雙融義。七、同體相入義。八、同體相即義。九、俱融無礙義。十、同異圓備義。以此十義,方成緣起。此十義者,不外說明緣起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此是圓教之法,理無孤起,起必依緣也。
諸緣各異義者,謂大緣起中,諸緣相望,要須體用各別,不相和雜,方成緣起。
互遍相資義者,謂此諸緣,要互相遍應,方成緣起。一具一切,一切入一,一切複遍一切。如此互遍資,方成緣起。
俱存無礙義者,謂凡是一緣,要具各異義,及互遍相資義,方成緣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應。遍應多緣,方是一故。
異門相入義者,謂諸緣力用互相依持,互形奪故。以如是故,緣起方成。例如此成彼,彼亦成此。如果此不依彼成,或是彼不依此,便是自性有。以此成彼故,彼全是此,則此奪彼。以彼成此故,此全是彼,則彼奪此。如此異門相入,方成緣起。
異體相即義者,謂諸緣相望,全體形奪,有有體無體義,緣起方成。例如此奪彼,則此有體彼無體。彼奪此,則彼有體此無體。有體者緣起,無體者性空。性空即緣起,緣起即性空。有體即無體,無體即有體,緣起方成也。
體用雙融義者,謂諸緣起法,必須力用交涉,全體融合,方成緣起。體無不用,用無不體。
同體相入義者,謂一緣所具多緣,而多緣各各為一,是名多一。而一緣與多一,多一與多一,皆悉同體。而一與多,相依相成。故一能攝多,多便入一。一入於多,多便攝一。如此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方成緣起。總而言之,一入多,多便攝一。多入一,一便攝多。有此攝入關係,方成緣起。
同體相即義者,謂一緣所具多,亦有有體無體義,是謂相即,例如一攝多一無體,由本一而成多一。多一攝一,則一無體,由多一而成本一。故相即者,相攝也。
俱融無礙義者,同前體用雙融,即入自在。即入自在者,攝入自在也。
同異圓備義者,謂以前九門,總合為一大緣起。致令多種義門,同時具足。
以上略述十義若此,詳見華嚴經探玄記。茲略引台賢二宗,以明緣起深義。總之世尊所說,無非緣起法。以畢竟空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說也。說而無說,是緣起性空。無說而說,是性空緣起。
二、諸法悉由緣起現
所謂一切法者,若總說便是色法與心法二種。若分別說,諸如陰界入,百法,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等,名一切法。
然一切法皆空,空法為能得見?一切法無生,無生法馬能得見?當知眾生見一切法者,皆因諸法緣起,幻現假相,以假相故,乃得見之。是知若非緣起之功,則諸法不可得見也。據因則曰緣起,約果則曰緣生。而緣起緣生,皆悉是空。故起而無起,無起而起。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故諸法一性而萬現,雖萬現而不失一性。
縱觀一切法,無非因緣而起。既然法屬因緣,則無自性。如果定有自性,便不必待緣。法無自性,故知一切法空。以性空故,方能隨緣成一切法。法隨緣成,故而性空。
為了使大家容易瞭解緣起的關係,我們先以分析法說明緣起。但大家要知道,分析法是不究竟不了義的。我們為了循序漸進,暫借其為方便而已。
譬如面前的桌子,是空是無生的。因為桌子不過是木材人工等因緣而現罷了。如果真有桌子,應該離開木材,離開人工,還有桌子才對。然而離開木材人工等,便沒有桌子,是知桌子空,桌子無生。桌子不過是因緣起因緣生罷了,實無桌子其法。
如果深一層來說,緣起當下即空,空當下即是緣起。此法不可思議,不可分別。如果稍落分別,稍生執著,便失真實。
佛法說自性是因緣,外道執因緣為自性。例如外道不識緣起無性,無性緣成。竟謂有鄰虛塵。且謂鄰虛塵至微,不可分析。若分析之即成虛空。如此邪見,不但執有,且複執無。不知鄰虛塵若有,必有上下東南西北與四維。若無此十方分,即說明無此鄰虛塵。既有十方分,馬得謂鄰虛塵不可分析?細究之,鄰虛塵實空,不過十方分緣起而已。鄰虛塵既空,怎可說此“空”可分析不可分析?故知如此之論,實屬戲論。
並且鄰虛塵系十方分,故知鄰虛塵空。而十方分之每一方分,複是十方分,故知十方分亦空。是知緣起故性空,性空故緣成。十方分重重無盡,故曰無盡緣起。無盡緣起當下即畢竟空,畢竟空當體即是無盡緣起。正以無盡緣起方成畢竟空,正以畢竟空方成無盡緣起。無盡緣起不異畢竟空,畢竟空不異無盡緣起。無盡緣起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是無盡緣起。此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議。外道不識,卻強分有無,強立知見。
再如中國名家惠施有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此亦執有之見,不知緣起深義。現在不問至大無外謂之大一,且問至小無內謂之小一。此至小若有,必有十方分,若無十方分是無此小一。此至小尚可分之為十,何止無內乎?此諸不正知見,皆由執有執無所生。執於有無者,皆邊見也。
緣起法遍一切處一切時,換句話說,一切處一切時無非緣起。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無非緣起,謂之法界緣起。所謂遍一切者,即知一切法無無有自性。如果法有自性,勢為自性所局,必不能遍一切矣。以無自性故,始能隨緣成事,遍一切處遍一切時。
一切諸法,無性為性。無性方能隨緣,隨緣而成萬法。法隨緣成,故無自性。是知萬法由無性而成,無性還歸空寂。法相雲興,而本性空寂。猶波現萬象,而水性不動。據理可知,生死轉變,而體現湛然也。眾生迷性,致令法身常六道。雖然六道輪回,而法身常不動。故迷時法身流轉六道,覺時六道本是法身。所謂真如隨緣成六道,六道無性是真如。
故法性無性,虛寂寥曠,是中一法不立。無生無滅,無來無去,法相緣興,萬象森羅,是中不舍一法,不礙諸法生滅來去宛然。法相宛然,即是法性湛然,以法相如幻故。法性湛然即是法相宛然,以法性隨緣故。
是知本無六道,以眾生虛妄造業因緣,隨緣而現六道之相。六道之相,唯是眾生心造。眾生於一切法上,不了自心,妄謂心外有法,於是妄起攀緣。以攀緣故,生貪瞋癡。以憎愛故,造十種業。以業因緣,妄受諸報。於果報中,現六道相,謂是有生有滅,有來有去。如是諸相,則謂之曰染。
為求離染,複求涅槃。眾生皆以染著為病,涅槃是藥,為病而設藥,藥到則病除。不知百病息其攀緣,病本無有,何用於藥?若得病藥雙泯,方是本來清淨也。
即此本來清淨,便是一切法性。法性清淨,故曰是空。此之性空,與世人所謂之空不同。世人所謂空者,乃“心所”法也。故世人所謂之空,實則是“有”以有外立空,空即是有也。故世人口雖說空,心在有中。
緣起之空,非是有外立空。而是隨緣無性,當體即空。空即無性,當體便是隨緣。此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二即緣起,不二即性空。故緣起而非有,非有而有,有是離有邊有。性空而不無,不無而無,無是離無邊無。不似世人,執空有二邊。聞緣起執實有,實有是礙空之有。聞性空則執定無,定無是礙有之無。執于邊見,失乎中道。
緣起法則不如此。法從緣起,皆無自性,無性故空以無自性故,則空是不礙有之空。即不礙有,當知空即不空。如果空是礙有之空,則此空是斷滅空。有非定有,緣起而有。緣起無性,故有是不礙空之有。既不礙空,當知有即不有。如果有是礙空之有,此有便是自性定有。
故空是離空邊空,空不可得。有是離有邊有,有不可和。緣起之法,空有皆不可得,當體即是中道。若論相成,則亦空亦有。若論相攝,則非空非有。
因為緣起是有,有是成空之有。性空是無,無是成有之無。無不礙有,有不礙無,故是亦有亦無。若論相攝,則有全攝空,則空全是有,如是則空相盡。空全攝有,則有全是空,則有相盡。如是則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顯俗諦中道。非空非有,顯真諦中道。故知緣起者,即中道義也。
緣起為相,性空為性。相是幻有,假而非實。故相不自相,因性而現。以性收相,相無不盡。有相是假,無相是實,故曰實相無相。
但無相是相之無相,以性空是緣起之性空故。如果相外更立無相,此無相便是斷滅。既然無相是相之無相,故相全徹無相。是故實相無不相。
實相無相,是約性空邊說,實相無不相,是約緣起邊說。此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議。離一切而即一切,即一切而離一切。
離一切則離有相,離無相,離亦有相亦無相,離非有相非無相。若論即一切,則說有相一切有相,說無相一切無相,說亦時一切亦相亦無相,說非時一切非相非無相。以實相一相故,實相無二故。故緣起法者,實相法也。
是故萬法常起而常寂,體性常寂而常興。萬法常起而常寂,則一法不立。體性常寂而常興,則一法不舍。一法不立,是為真諦。一法不舍,是為俗諦。然真俗不二,一際圓通,故一切真,一切俗,一切亦真亦俗,一切非真非俗。
此法畢竟不可得,而不可得亦不可得。不可得則體性空寂,不可得亦不可得則萬法繁興。如是之法,唯心所現。故須是無住心,方會無得之法。
心若無住,自然無有障礙。無有障礙,自然歷歷明明。歷歷明明,則虛靈不昧。自然心不隨境轉,久久熏習,便得一心不亂。
凡夫攀緣住心,於是心隨境轉,妄生貪瞋癡。以三毒造十惡業。以惡業因緣,妄見六道三塗之相。受諸若報,不得出離。不知大千本來空寂,三界唯是心造。諸法猶鏡華水月,妄于鏡華水月中,受生死流轉。
正以六道無性,方隨業報因緣而現。正以我本無性,方隨善惡因緣而流轉。如果諸業不起,六道生死自息。故欲了生死,先止其業。欲止其業,應莫生煩惱。欲煩惱不生,須心無所住。雲何心無所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
三、十二因緣
佛為迦旃延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便是說明十二因緣,亦即是緣起之精義。不過二乘人只能會到一半,不能徹底瞭解罷了。
舊譯為十二因緣,新譯為十二因緣。佛於菩提樹下,便是觀十二因緣悟無上覺。所以世尊常說,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見法即是見佛。
實在說來,般若空義,即是甚深緣起。凡夫所瞭解的空,是對有之空。世俗眼見生謂之有,見死謂之空。見物在謂之有,見物不在謂之空。
二乘人以分析明空。例如衣是佈施的因緣而有,所以衣空。布是縷的因緣而有,所以布空。如果依照這種分析的方法,勢必否定一切法的存在。所以我們說二乘的緣的緣起觀,是偏空滯寂的。
大乘人瞭解到一切緣起法是假,而法性本空。這種認識,不離二邊,依然不究竟。
而般若所明緣起精義,是一切不可得,謂之畢竟空。緣起非有,則有不可得。性空非無,則無不可得。而不可得亦不可得。有不可得,則不礙性空。無不可得,則不礙幻有。不可得亦不可得,則不礙緣起性空二者惋然。如此則一法不立,一法不舍。一法不立,故畢竟空。一法不舍,故法界緣起。法界緣起,湛然畢竟空。畢竟空寂,宛然法界緣起。空假中而無空假中,無空假中而空假中。說空時,中假皆空。說假時中空皆假,說中時空假皆中。等虛空而橫遍堅窮,橫遍豎窮而等同虛空。此所謂一切不可得也。
大般涅槃經雲,觀十二因緣有四種觀智,所謂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聲聞人以下智觀,不見佛性,以不見佛性故,得聲聞道。緣覺人以中智觀,不見佛性,以不見佛性故,得辟支佛道。菩薩以上智觀,見佛性不了了,以不了了故,得菩薩道。佛以上上智觀,見佛性了了,得阿耨多羅三藐菩提。
故佛於菩提樹下,觀十二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上上智觀十二因緣。非如緣覺乘人,以中智觀,不見佛性,僅得辟支佛道也。
佛言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又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者即是佛性。因為佛性圓顯,即名為佛。佛由佛性而得成就,故曰佛即佛性。不過眾生雖具佛性,而無功德智慧,故不名為為佛。
佛性非有,體即空寂。佛性非無,用彰緣起。佛性非亦有亦無,不住空緣二邊。佛性非非有非無,離兩邊不住於中故。離無邊則非非有,離有邊則非非無,一切無住,則四句皆離。
所以大般涅槃經雲,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亦亦字。總而言之,一切無所得,名曰佛性。
十二因緣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愛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如果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是則一切優悲苦惱皆滅。
故知三界生死,以無明為本。無明者煩惱也,行者業也。煩惱業若滅,生死即滅。所以佛告迦旃延,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若人覺悟諸法皆由十二因緣所生,則不起無明。無明不起,則證法身。法身等同虛空,無生死流轉。若起無明,即便造業,造業因緣,即受業報身,落入生死。大般涅槃經雲:“法實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為世諦。十二因緣和全生者,名第一義諦。”因為十二因緣和合生者,體性皆空。即此性空,便名第一義諦。
如果迷惑,便起無明。因無明而生行,因行而生識,因識而生名色,因名色而生六入,因六入而生觸,因觸而生受,因受而生愛,因愛而生取,因取而生後世有,因有而生生,因生而有老死。如是生死流轉無有休歇,這便是生死流轉門。所以生死流轉,只是一念迷而已。
如果一念覺,便破無明。破無明者,如實如緣起性空也。無明滅則不起惑造業,於是行滅。既然行業滅,便不受生,於是識滅。如是乃至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滅。這便是還滅門。還滅門者,不過是一念覺而已。
所以生死還滅,皆一心造。一心能現生死,一心能現涅槃。生死本無,涅槃非有,原是一心所現而已。修道之人,的須修心。修心法門。廣說無量,約其簡要,略有三種。曰不貪,不瞋,不癡。如果能不貪不瞋不癡,則無明可破,生死可以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