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印與一實相印

2012/09/26 08:49


判定佛法真實義之準繩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前 言
  根源於佛陀自覺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傳,為了有益於人心,為瞭解決世間的苦痛,法門競出:或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或說世間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說不淨觀是甘露門;或說無我我所離貪嗔癡,真是波瀾壯闊,浩瀚無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即在契機(適應不同根機)的原則下,將一切法門(不論是主張空或有)以四種悉檀(宗趣、教法)加以統攝,並以第一義悉檀許為真實而不可破壞的究竟了義。
  與佛有緣的朋友,不論是新學或老參,假如他是真誠的關注生命,而且不一味的信仰增上(以信仰為先,不重視理性的分別觀察力,致缺乏適當的簡擇批判精神),應當會觸及一個終極關懷的問題:法海汪洋,固然是法喜無量,在遍嘗法味雲深不知處時,到底洲渚(彼岸)在何方?本篇習作除嘗試會通三法印與一實相印外,更願意與道友們共同探討、尋找並歸向那清淨解脫寧靜第一義洲渚
  古代聖典的啟示
  面對多方面傳出的經與律,應如何的不輕信、不誹毀,古來在南北傳阿含及各部律典中(如《增壹阿含》聲聞品及《長阿含》遊行經等)即有四大教說的提示。四大教說的大意為:各處傳來的經律,如果與固有經律之文句相合;經審慎查考探究又與法義相應,則認可其為真佛法,應當受持,否則就要抉擇而棄舍。基本上這種勘辨真實佛法的方法,即是一般所說的佛語具三相:相應于修多羅(經);不逾越毗尼(戒律規範)及不違失法性。以不盲信的原則來追求真理,在更早的《雜阿含經》五七四經質多羅長者的一段話可做為借鏡:不以信故來也,……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這是以智為導而非以信為先的學佛態度。
  如何具體的抉擇經論(或眾多的祖師說),我們可參考說一切有部的百科全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的看法,該論說:素怛纜(經)次第所顯……,毗奈耶(律)緣起所顯,……阿毗達磨(論)性相所顯,謂阿毗達磨應求諸法真實性相。以上這段話,比照佛語具三相的內容,我們可以作這樣的詮釋:經典有許多是不了義經,戒律(生活規範)之內容也有可能因時空因素而改變;唯有不違失法性的阿毗達磨(論)才是直接探究諸法的真實面貌。阿毗達磨玄奘譯為對法,即現觀法(直接親切的體驗法),根據學者們的研究,最古典而原始的阿毗達磨所討論的即是三十七道品等聖道修證的內容,這是直暢解脫道的。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審慎地下結論:判定佛法真實義的準繩,應該考察其是否為不違失法性入佛法相以聖道修證為中心。其具體的內容為四聖諦開展出來的三十七道品,更簡要地說即是印定佛法的標誌-三法印。從大乘的立場來說則為一實相印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及依智不依識)。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由來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三句並列的經文,最早出現于《雜阿含》二六二經,是描述佛涅槃以後,阿難以《化迦旃延經》來教化闡陀的一部經。該經南北共傳,但很明顯是王舍城五百結集(佛教史上第一次的佛經編審大會)以後才編入阿含的(因為該事件發生在佛陀涅槃之後),當時這三法句尚未被稱之為法印。阿含聖典中與法印有關的為《雜阿含》八十經-經義為:透過無相無所有三種禪定(三昧),最後以觀無我我所而離慢習、得知見清淨的修行方法,名為聖法印。由於空等三種三昧即是三解脫門,其內涵與一切行無常等三法句之精義是相應的,因此,三法句後來被定名為三法印有可能是脫胎於八十經。有關以聖法印為經名的,有西晉竺法護所譯的《聖說佛法印經》及趙宋施護譯的《佛說法印經》,基本上,後二部經的內容與三法印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三法印出於《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緣起品(為說一切有部最原始的論書)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為該部之廣律)。分析三法印成立之過程:《雜阿含》八十經開始討論聖法印,而《雜阿含經》為說一切有部之誦本;又三法印之定型句均出現在說一切有部的早期論書及廣律中。南傳聖典及《清淨道論》說行道智見清淨品雖亦有三法印之實質內容,但並未立法印之名。綜此,幾乎可以推論三法印應系說一切有部所獨自結聚傳承,後來成為印度大陸的部派佛教及北傳大乘佛教之定論。
  至於一實相印又名一法印。《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稱為實相印,而龍樹《大智度論》卷廿二說:摩訶衍(大乘)中有一實,今何以說三實?答曰: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論的意思為:佛陀是說三種實法印(即三法印),大乘則略說為一實法印。一實相印是指一切法空性,盡括並印定一切佛法,反映了初期大乘經的精神。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會通
  一般的說法為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阿含經及部派聲聞佛教確實是多說三法印,而初期大乘經(論)則說實相印(以一切法空性為究竟了義)。由於歷史上的大小乘共諍,《般若經》又有觀無常生滅為相似般若非真般若之批評,因此兩種法印間似乎隔礙而不相容,龍樹在《大智度論》已作簡要融通,筆者溯本追源于阿含,提供另一種會通的線索。
  《雜阿含》269299經上記載:佛陀以其經驗告訴弟子,他是覺知緣起法而成正覺,也以此教化大眾,並宣說緣起法,非其創造也非其他任何人所創。它是存在於世間真實諦如不顛倒的普遍性軌律、真理,人人皆可依此而成就聖道,這樣的真理被稱譽為法性、法住(定)、法界(真理之本然性、安定性及普遍性)。從這裏可凸顯出佛教所說的佛法僧三寶是以(緣起法)為根源為重心。293經佛陀又說緣起法是甚深難通達(其實是指人類等有情在理智及情感上之錯誤慣習難以扭轉覺醒),又名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法(這裏的出世是指聖者是超脫於世間的迷情染著)。以上三部經,明確地指出通往聖賢解脫道的緣起法是必須與相應,也透露了緣起法即是判定佛法真實義的準繩。相對於大乘所主張的一實相印”─一切法空性,不就是世間一切緣起法,其法性均與空相應的緣起即空嗎!這無疑是秉承佛陀的教化,呼應阿含的精神。
  至於三法印與空的關係為何?佛陀所說的緣起法是以十二因緣法為中心,它是探討五蘊、六根的生命世界。《雜阿含》232經的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眼空(眼為六根之代表)是描述六根所觸的世間狀態,而此性自爾可說與296經的法性之意義相通,因此232經表達了五蘊六根的生命緣起法之共通性為:空無常恒法也空無我法,正說明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世間的真相及普遍軌律。273經的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空無我無所所。更清楚地道出,空的當下即是無常無我的展現。以上的經文,充分解說了與無常、無我法印的關係空與空。至於涅槃寂滅(靜)的空,《雜阿含》的看法為空於貪嗔癡567經);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262經)。南傳相應部則將稱之為出世間空性相應335經也有第一義空的暗示。
  基於緣起法為佛法源頭的最優先指導原則及緣起法的空相應性質,一實相印與三法印應該可以在空義之下彼此銷融。《大智度論》之結論為: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觀察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雖然有時被稱之為三大理性或一大理性,但它們並非建築於形而上的空中閣樓,而是聖者們透視鳥瞰危脆敗壞的世間所提出的修道指南,值得愛好真理的朋友共同來品嘗。筆者謹將讀書心得及觀察之淺見條陳出來,提供同修們一起來開墾這片法印的園地。
  三法印的觀察不宜以套公式的模式進行,那是倒果為因。例如時間的相對意義是透過沙漏中的沙量(或時鐘裏時針跨越的刻度)之變化而顯現;同樣的,諸行無常的永恆意義必須先觀察那具體的五蘊生滅現象,體會了五蘊熾盛的七苦後,從諸多苦果當中,分析抉擇其因緣為無常故苦而肯定不移於諸行無常的普遍性真理。三法印的觀察次第,從危脆敗壞的世間苦下手,與四聖諦以苦聖諦為入道初門是一致的。
  三法印有其法次法向,如《雜阿含》270經所提示的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大智度論》也指出無常等二法印為因,涅槃寂滅為果。筆者認為三法印乃四聖諦的具體實踐化,無常為苦諦,為集諦,無我為道諦,涅槃寂靜則是滅諦。以諸行無常的修道心勇猛精進,勘破了我執,體驗了諸法無我即是證初果入聖流,若繼續將我慢餘習斷盡,就是涅槃道果的完成。三法印的重心在於我我所的適當解決,無常法印的觀察,若僅停留于名利等外色的不可得而悲觀厭世,不能擴展到內心自我情見的反省,終與聖道無幹,因此,三法印是以無我為核心。
  無常觀是一種微觀,如顯微鏡般精細的觀察生命世界的生滅變化,它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如苦諦),無我觀則是宏觀(钜觀),擴大視野,從因緣和合的立場觀察世間,人我相互的關係,它提供了事情怎麼發生的,其原因為何(集諦)及如何解決問題(道諦)的訊息。基本上佛陀教導的無常觀是從五蘊生滅下手,在五蘊的觀察當中特別重視心法(受想行識和合之內在精神自我)之不可系執為常住的(這是眾生的大病,如《雜阿含》289經所說);至於無我觀,佛陀是以根境識三者和合,如同二手掌相擊出聲之比喻來彰顯因緣的無我性,六根門頭在內外境諸多雜染因緣中,如何警覺體驗無有染著的內外空(無我我所的世間空)。靜態中較易觀察四識住的五蘊生滅(含攝無常觀及無我觀),動態中應從六根出入觀察,病痛時除觀五蘊外亦可在六界觀上用心。
  一實相印的觀察,個人覺得必須建立在無常無我二法印有深刻的體驗基礎後,才能如實知緣起空寂性的可生可滅(即中道的觀察法)。也就是說必須先經歷無常無我的次第,否則容易走上違背因緣法的神秘經驗之岐路上。《般若經》也說這是甚深的法門,是不退轉的無生法忍菩薩才能成辦,從理性現實的立場來解說,一實相印的實修應有破我見證初果的體驗,才可談其技術性的修持次第。

  結 語
  佛法整個思想體系,是建立在有情生命的經驗上-“身心的交涉及業果的相續。從這具體的現實世間,作理性的思辨,再進而作直覺的體悟,這種以現實生命為實驗室的分析、推理、直覺(直觀)的修行方法,即是思擇與現觀合一的三法印實修法,值得大家一起來學習。至於如何在聞思修證的學佛道路上,以三法印的精神簡擇並實踐真佛法,我想印順導師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妙雲集》下編第三冊第一章),應可供吾等參考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