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報恩孝親經句集要--下

2012/07/21 09:25

  ——《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35、爾時信相菩薩為諸眾生。而作發起。前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眾生。為諸獄卒剉碓斬身。從頭至足。乃至其頂斬之已訖。巧風吹活而複斬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兒魁膾斬截眾生。故獲斯罪。第二複有眾生。身體頑痹眉須墮落舉身洪爛。鳥棲鹿宿人跡永絕。沾汙親族人不喜見。名之癩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壞塔寺。剝脫道人斬射賢聖。傷害師長常無返複。背恩忘義。常行苟且。淫匿尊卑無所忌諱。故獲斯罪。第三複有眾生。身體長大聾騃無足宛轉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為諸小蟲之所唼食。常受此苦不可堪處。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為人自用不信好言善語不孝父母反戾 時 君。或為帝主大臣四鎮方伯州郡令長吏禁督護。恃其威勢侵奪民物。無有道理使民苦悴籲嗟而行。故獲斯罪。


  ——《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36、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


  ——《地藏菩薩本願經》


  37、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貪生。有人樂死。何人貪生。其人生世。愚癡幽冥。不知死已。後世更生。違佛遠法。不遭明師。殺盜淫欺。唯惡是從。如是之人。貪生畏死。何人樂死。遭遇明師。奉事三寶。改惡修善。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和順妻子。奴婢眷屬。謙敬於人。如斯之人。惡生樂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應生天。受五欲樂。惡人死者。應入地獄受無量苦。善人樂死。如囚出獄惡人畏死。如囚入獄。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38、佛言。自愛之法。先三自歸。以法養親。慈愛人物。悲湣愚惑。見正喜進。平等普護。安濟眾生。施斯四恩。佈施窮乏。眾生無怨。諸天祐育眾橫不加。牢獄利劍諸毒消歇。親安族興。生無災患死得上天。常與明會。斯謂自愛者也。


  世尊又告王曰:眾惡之罪,最重有五。不孝不忠,殺親殺君,家滅國亂,重罪一也。羅漢之行,得空不願,無相之定,與佛齊意,拯濟眾生;而愚向之,重罪二也。佛者,眾罪已畢,景福會成,相好十力,法導眾生,慈悲喜護,心過慈母;而愚惡謗,重罪三也。清淨沙門,志清行高,懷抱經法,助佛化愚,諸佛相紹繼,眾生得度,皆由眾僧。佞讒交構,以致不調,僧不調,正法毀民狂走;正法毀,民狂走者,三道興,惱比丘僧,重罪四也。佛之尊廟,寶物水土,眾生赤心以貢三尊,愚人或毀盜之,重罪五者也。犯斯五者,其罪最重。


  ——《佛說自愛經》


  39、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若有不孝眾生。不念父母生養之恩。舍背父母與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醫藥。念給妻子不與父母。父母衰老出入無力。曾不生憂親近扶侍。于其妻子晝夜不離。得一美味不敢自啖持與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財寶。私共妻子歡樂食啖。父母善言不肯隨順。妻子惡語。信用無舍。或為妻子呵罵父母。或共親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於淫欲無慚愧心。如是眾生。攝在何等眾生數中。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父母恩重。至心孝養猶不能報。何況棄舍違逆教命。是名世間最大劫賊。


  ——《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


  40、佛語寶積。未來眾生具五因緣。得聞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何謂為五。一者慈心不殺。具佛禁戒。威儀不缺。二者孝養父母。行世十善。三者身心安寂。繫念不亂。四者聞方等經。心不驚疑。不沒不退。五者信佛不滅。於第一義心如流水念念不絕。佛告寶積。若有眾生。具此五緣。生生之處常得聞此二菩薩名。及聞十方諸佛菩薩名。聞方等經心無疑慮。以得聞此二菩薩名。威神力故。生生之處五百阿僧祇劫不墮惡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41、時普賢菩薩。遍於十方一切淨刹。現成正覺。化眾生者。告德藏菩薩言。佛子。若欲證得此三昧者。先應修福集諸善根。謂常供養佛法僧眾。及以父母。所有一切貧窮苦惱無救無歸可悲湣者。攝取不舍。乃至身肉。無所吝惜。何以故。供養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諸眾生。皆獲安樂。供養法者。增長智慧。證法自在。能正了知諸法實性。供養僧者。增長無量福智資糧。致成佛道。供養父母和上尊師及世間中曾致饒益賴其恩者。應念倍增報恩供養。何以故。以知恩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滅。作諸惡業。故諸如來。稱讚知恩。毀背恩者。又常湣濟諸苦眾生。菩薩由此廣大善根。永不退失。若人有能勤修福德。常念報恩。悲湣眾生。則為菩提。已在其手。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42、世間雖樂不得久留。王當是時當何恃怙。唯有孝順慈養二親。供事高行清潔沙門見凡老人當尊敬之。所有財寶與民同歡。當以慈心施惠於民。無以讒言殘害民命。為王之法當宣聖道。教民為善。唯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諸聖咨嗟。天龍鬼神擁護其國。生有榮譽死得上天。身死神去當何所恃。惟恃善耳。火盛煒煒恃水滅之。饑渴之人惟恃水穀。老恃機杖。盲恃有目。冥恃燈火。疾病困篤恃良醫藥。船行巨海風浪盛猛恃彼榜櫓。道有盜賊恃藏匿處。身死神去惟恃修善。猶逢彼難各恃其事。


  ——《佛說諫王經》


  43、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44、無以嬖妻,遠賢不親,女情多欲,好色無倦,違孝殺親,國政荒亂,萬民流亡。本志惠施,以戒自檢,軟心崇仁,蒸蒸進德,潛意寂寞.學志睿達,名動諸天,明齊賢者。自穢妻聚,惑志女色,荒迷於欲,妖蠱姿態,其變萬端。薄志之夫,淺見之士,睹其如此,不覺微漸,遂回志沒身,從彼妖媚,邪巧之辭,或 危親殺 君,悋色情蕩,忿疾怠慢,散心盲瞑,等行禽獸。自古世來,無不由之亡身滅宗。是以沙門獨而不雙,清潔其志,唯道是務。奉此明戒,為君即保四海,為臣即忠,以仁養民,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婦貞。優婆塞優婆夷執行如此,世世逢佛,見法得道。


  ——《孝子經》


  45、為菩薩時。于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


  為菩薩時善受師長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滿相。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以手摩洗師長父母身。除去垢穢香油塗之。是故次得手足軟相。


  為菩薩時。終不欺誑一切賢聖父母師長善友知識。是故次得手過膝相。


  為菩薩時。于無量世頭頂禮拜一切聖賢師長父母。尊重讚歎恭敬供養。是故獲得無見頂相。


  善男子。我於往昔為四事故捨棄身命。一者為破眾生諸煩惱故。二者為令眾生受安樂故。三者為自除壞貪著身故。四者為報父母生養恩故。


  善男子。如佛說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佈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湣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優婆塞戒經》


  46、爾時如來現如是等身已告阿難言。及十方諸來大菩薩摩訶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等。如來今者以正遍知。宣說真實之言。法無言說。如來以妙方便。能以無名相法作名相說。如來本于生死中時。於如是等微塵數不思議形類一切眾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眾生亦曾為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舍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輦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于無量阿僧祇劫孝養父母衣被飲食房舍臥具。乃至身肉骨髓其事如是。以此因緣自致成佛。


  爾時世尊大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爾時如來游於無量甚深行處。欲拔眾生三有劇苦。欲發五蓋並解十纏。欲令一切眾生俱得解脫安處無為。即為開示二種福田。一者有作福田。二者無作福田。所謂父母及與師長。諸佛法僧及諸菩薩。一切眾生修供得福。進可成道。


  父母眾僧。宜應讚歎軟語常念其恩。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內最勝福田。何以故。眾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供之得福進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懷抱。推幹去濕。乳哺長大。教誨技藝。隨時將養。及其出家修得解脫。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眾生。佛告阿難。父母眾僧。是一切眾生種二福田。所謂人天泥洹解脫妙果因之得成。


  ——《大方便佛報恩經》


  47、菩薩摩訶薩,于昔無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尚、諸師上座長老。于無量劫常為眾生而行佈施,堅持禁戒,修習忍辱,勤行精進,禪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


  施三種人,果報無盡:一病人、二父母、三如來。


  ——《大般涅槃經》


  48、使我疾成無上正真道者,皆由孝德也。


  ——《孝子經》


  49、眾生惱亂父母,令心憂惱,得多病報。供養自己父母及諸病人,得少病報。于父母所無愛敬心,得醜陋報;愛敬父母尊長,得端正報。于己父母及賢聖所,無心奉侍,得少威勢報;于己父母及賢聖所,恭敬奉迎,得大威勢報。不知敬父,不知敬母,得下族姓報;善知敬父,善知敬母,得上族姓報。于父母所,滅撤生業,得少資生報;于父母所,供養生業,得多資生報。


  ——《業報差別經》


  5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雲何為二法。供養父母。是謂二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若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是謂。比丘。施此二人獲大功德。受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是故。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為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度父母;三者無信之人,立於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將來佛決。若如來出現世時,當為此五事。


  ——《增壹阿含經》


  51、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賢愚因緣經》


  52、問:比丘教白衣不祭一切之人,為是理不?答:非。假使父母不食,敬心供養,亦得其福。問:人出家,王法父母不聽,為得戒不?答:不得。


  ——《目連問五百輕重經》


  53、于師僧父母,心為卑下,用少功力,獲大深法。隨所紀念,法入心耳。若貢高我慢,不伏師僧父母,當知是人已被魔鉤之所鉤著。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54、普賢菩薩告言:佛子於十方處,一切清淨圓滿佛刹,諸眾生類,其中示現無量佛事。諸菩薩等積集種種福德善根,應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孝養父母,常不斷絕。一切貧窮困苦孤獨亡匂,菩薩皆應悲哀攝受,乃至自身血肉,隨應施與,勿生慳吝。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55、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大集經》


  56、若有眾生知返複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況大恩?設離此間百千由旬,猶近我不異,我恒歎譽。若有眾生不知返複者,大恩尚不憶,何況小者?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著僧伽黎,在吾左右,此人猶遠。是故比丘當念返複,莫學無返複。


  ——《增壹阿含經》


  57、佛告阿難、難陀、羅雲:汝等舉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是時釋提桓因及諸天天王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舍利弗告諸天:止止,此是如來所應修行,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


  ——《增壹阿含經》


  58、爾時,世尊在靈鷲山,以天眼遙見父王,病臥著床,羸困憔悴,命欲向終。告難陀曰:父王淨飯是我曹父,今得重病,宜當往見。難陀受教唯然。今宜往詣,報育養恩。阿難白言:淨飯王是我伯父,聽我出家為佛弟子,得佛為師,會欲共往。羅雲白言:世尊雖是我父,棄國求道,我蒙祖王育養成就而得出家。欲往奉覲祖王。佛言:善哉!王見佛到,痛恨即除。佛言:唯願大王莫複悲憂,即以手著父王額上。無常對至,命盡氣絕,忽就後世。而以棺斂著于師子座上。佛共難陀在喪頭前,肅恭而立。阿難羅雲住在喪足。難陀長跪白佛言:父王養我,願聽難陀擔父王棺。阿難合掌白佛言:惟願聽我擔伯父棺。羅雲複前而白佛言:惟願聽我擔祖王棺。爾時世尊念當來世,人民兇暴,不報父母養育之恩,為不孝之者,為是當來眾生之等,設禮法故,如來躬自擔于父王之棺。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59、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摶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衹,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佛告目連:十方眾僧, 七月十五日 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目連複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不?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複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于 七月十五日 ,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 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佛說盂蘭盆經》


  60、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彌沙塞部五分律》



附:


  佛教以孝為本論


  印光法師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故儒之《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顯跡,不知盡孝之極致。每見出家釋子,輒隨已臆見,肆其謗讟,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間法亦無不重孝。蓋世之所謂孝者,有跡可循者也。釋氏之所謂孝者,略於跡而專致力於本也。有跡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力於本者,晦而難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勞奉養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發揮。故《禮》之祭義雲: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于四海也。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然其為孝,皆顯乎耳目之間,人所易見。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于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雖然,儒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乎?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托,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所以長蘆有養母之芳蹤,(宋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于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住長蘆寺,迎母于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見《淨土聖賢錄》)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穀貴,負母入華山,自辟穀,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戰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餘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故《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非孝道擴充。故《梵網戒經》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又雲: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因茲凡所修持,皆悉普為法界眾生而回向之。則其慮盡未來際,其孝遍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則在跡不無欠缺,約本大有餘裕矣。惜乎不見此理者,不謂之為妄誕,便謂之為渺茫。豈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眼圓見,若視諸掌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