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10
序 分
——本經的緣起與法義
一、羅婆那王勸請品(魏、唐譯本)
下面講本經的內容,開始進入對經文一段一段的解釋了。在講經的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把宋譯本沒有而魏譯本、唐譯本有的“勸請品”先說一說,這樣才好連接下麵本經講的正文。“勸請品”在唐譯的全稱是“羅婆那王勸請品”,在魏譯是叫“請佛品”,內容都是一樣的。下面我大要地說一下這一品的內容。經的開頭講,一時,佛住在大海濱摩羅耶山山頂楞伽城中。魏譯本還描寫了山頂的勝妙。爾時會眾有兩大類:一類是大比丘眾,一類是大菩薩眾。大比丘眾沒有提名字,只說是和大菩薩眾一樣都是從諸佛國土而來;對大菩薩眾則是特別地加了讚歎語,並也說是從種種佛國土來此會的,以大慧菩薩為上首。序分一般分為通序和別序,通序一般有六種成就——時、地、主、眾、聞、信。大比丘眾和大菩薩眾兩類大眾就是講眾成就。佛先是在海龍王宮(摩羯海)中說法,過了七天佛從大海中出來,有無量億梵天、帝釋天等護世諸天,還有天龍八部等來迎接佛。
在魏譯本裏講,無邊大眾都隨著佛向海的南岸去了。這個時候佛舉目一看,看見了摩羅耶山頂的楞伽大城,釋迦牟尼佛就微笑,說道:過去諸佛皆於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也就是說自己內證的心識狀態吧。佛接著說,這個不是諸外道也不是二乘聲聞緣覺所能夠知道的,現在我也應該為羅婆那王(即楞伽王,也就是住在楞伽城的十首藥叉王)開示這個法門。
這個羅婆夜叉王以佛的神力加持,聽到佛這麼說,過去諸佛都在這裏講法,釋迦佛自己也準備來這裏講。羅婆那王看到諸天護衛著佛從龍宮裏出來了,而且看見這個海呀,波濤非常洶湧。經裏寫道:觀察眾人“藏識大海,境界風動,轉識浪起。”心識起的波浪,念念不停啊,像波浪一樣。羅婆那王看到這個現象,發歡喜心,就在楞伽城中高唱:我啊,應該到佛那裏去,請他進楞伽城,令我和諸天世人在長茫的黑夜當中,得大利益。羅婆那王說完以後,就和他的眷屬乘花宮殿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地方去了。到了以後,下了殿,右繞三匝,圍著佛轉了三個圈,作眾伎樂,供養的音樂奏起來了,在樂聲當中他說偈子讚揚佛,同時以歌聲唱頌請佛入城說法。釋迦牟尼佛就告訴羅婆那王,過去諸佛都曾在這座山裏受請說法,未來的諸佛也會這樣,“此是修行甚深觀行現法樂者之所住處。”這句話很重要,講這個楞伽城,為什麼過去諸佛在這裏說法,我現在也到這裏說,將來的那些佛也會到這來說法,就是因為這個楞伽城是修行甚深觀行現法樂者之所住處,過去諸佛到楞伽城說法,未來諸佛也要到楞伽城說法,我及諸菩薩現在也應該哀湣受請,也應該接受你的邀請到楞伽城去說法。佛說了這個話就不做聲了,默然而往,就到楞伽城了。
再說羅婆那王,坐著他的妙華宮殿迎出來,這個藥叉王啊,是坐著宮殿來的呀,不是坐著轎子,不是騎著馬,神通的力量嘛,乘坐大宮殿出行。我們現在科學這麼發達,恐怕還不能讓宮殿跟著走吧(眾笑)。於是乎,羅婆那王請佛上他的宮殿,一起去楞伽城。佛坐在上面,羅婆那王和諸菩薩就前後護衛,很多美麗的仙女歌詠讚歎。佛到了楞伽城以後,羅婆那王和眷屬又做種種的上妙供養,夜叉眾、童男童女拿寶羅網供養佛,羅婆那王還拿寶瓔珞給佛和菩薩戴到頸上,大興供養啊,不但供養佛而且還供養跟佛一起來的菩薩。佛及諸菩薩受了供養以後,“各為略說自證境界甚深之法”。羅婆那王和他的眷屬還特別供養大慧菩薩,大慧菩薩就是這部《楞伽經》的請主呀,就是當機請佛說法的上首菩薩,領頭的菩薩。
為什麼羅婆那王要特別地來供養大慧菩薩呢?就是請大慧菩薩在佛到來的時候提問題,請佛說法。
這時佛以神通的力量,在摩羅耶山中化做無量的寶山,每個山上都現佛的身體,每個山上都出現羅婆那王在楞伽城請佛說法的景象。而且十方所有一切國土都在這個山上現出來了,每一個國土都有佛,每一個佛前都有羅婆那王和他的眷屬。你看看,這個楞伽城的阿輸迦園是這麼莊嚴的。而且每一個山,每一個所現的景點,都有大慧菩薩來請問,佛向他開示自證智境,以百千妙音,說此《楞伽經》。你看這個經真是微妙。
經文所描述的現無量寶山,每個山都有佛在說法,這就是“因陀羅網”的比喻。帝釋天不是有“因陀羅網”嗎。我們現在是資訊時代,講“英特網”(Internet國際互聯網),我們佛教早就有了“因陀羅網”(眾笑)。這個因陀羅網也叫帝網,網上的每一個結都附上寶珠,其數無量,每一個寶珠都映現出一切寶珠的影子,而每一個影子又再映現出一切寶珠,這樣互融互攝,重重無盡。《華嚴經》以因陀羅網譬喻法界的重重無盡,理法界、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重重無盡。當時武則天請一位僧人講《華嚴經》,當講到因陀羅網時,武則天不懂,說你想個辦法讓我明白。僧人說好,你做十面鏡子,四面八方,還有上下都放上鏡子,你看就知道了。鏡子照鏡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很簡單地現出了重重無盡景象。武則天說我懂了。這是《華嚴經》講法界觀。
這裏佛講《楞伽經》,你看看,佛是在重重無盡的現實的境界裏頭講這部經的,而且重重無盡的佛國佛土都在講這部經。佛講《楞伽經》,就是講他的聖智證法,就是講他內心內證的境界。所以這部經印心啊,因為都有佛性嘛,都有如來藏嘛。佛的內證境界,他在這裏講了,拿佛講的,你看看是不是,來印心,看你自己到了什麼程度。好,佛及諸菩薩說了“自證境界甚深之法”後,就在空中隱而不現,連同那些無量寶山也都不見了。羅婆那王就只好自己一個人回到宮中,他就作思維,就考慮,有兩層思維:第一層思維,他想,“向者是誰?”我剛才見到的是誰呀?“誰聽其說?”誰聽的這個法呀?剛才這些佛啊,國城眾寶山林啊,是誰見到的呀?現在這些東西又到哪里去了?這是夢還是幻呢?是乾達婆城(海市蜃樓)?還是眼花了?是陽炎還是旋火輪哪?是石女生孩子?這是他的一層思維,就是所看到所聽到的是什麼,是誰在看在聽,為什麼又都不見了。
第二層思維,羅婆那王所想的是什麼呢?他想啊,一切諸法的法性可能都是這樣,都是由自心分別境界顯現的,凡夫他迷惑、無明,他不能解了,實際上呢,沒有能見所見,也沒有能說所說,如果是見到佛法聽到佛法,這都是分別;如果是分別,不能見佛;如果不起分別,那就能夠見佛。這是羅婆那王看到那種境界以後的思維,想得還是很深的。在魏譯本還加了六句話:“佛法真實體,非有亦非無,法相恒如是,唯自心分別。如見物為實,彼人不見佛,不住分別心,亦不能見佛。不見有諸行,如是名為佛,若能如是見,彼能見如來。智者如是觀……”我們看羅婆那王就這麼一思維,他這個思維不是我們現在只是考慮呀、量度啊、想法啦,他這個思維是深思維、定思維。這麼一思維,能見是誰呀?所見又都哪去了?哎,他覺悟了。為什麼說他悟了呢?“證唯自心”,他明白自己的心識狀況了。“住無分別”,沒有分別心,沒有能見所見嘛,不再去找我看見什麼東西,我聽見什麼東西。“得如實見,不隨他物”。不是被眼前的東西牽著走。“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常樂遠離心意意識。”這一段就是說啊,羅婆那王聽到佛說法,又看到種種境界,在佛講完以後,羅婆那王他入了定,一思維,他開悟了;悟了以後,他的心就離開了識的污染,入如來藏,進入佛的清淨心識狀態,處於佛地,他是由空如來藏進入不空如來藏。羅婆那王悟了以後,就聽到虛空中和宮殿內都發出聲音讚歎羅婆那王,並且勉勵他應該如實地修大乘行,不要跟外道走,不要貪著二乘(聲聞、緣覺)的境界,要學大乘。這時羅婆那王就作思念:唉,我希望能再見到佛。
我前天講了,萬事萬物是從哪里來的?沒有個來的,沒有第一因,無生。懂得了萬事萬物沒有來源,沒有第一因,無生,那就是無生法忍。我們這麼一講,你可以瞭解一點無生的意思,但是你沒有證得它的境界。你要證得了,哎,真的沒有個第一因,那你就是得無生法忍了。所以佛一說法,很多人悟無生法忍啊,這是實在的,他證得了,特別是在佛的面前嘛,一加持,證無生法忍。我們現在修持比不上佛在世的那個時候,但是先從初步理解無生法,然後再實際去修,也可以證得無生法忍。還有因緣忍、慈悲忍都可以證得的,以至於修阿羅漢道都是要證得的。佛知道了羅婆那王證悟無生法忍,就變現其身,佛又現身了。羅婆那王就又看到了無量山城,十方諸佛國土,原來隱而不現的又都現出來了,跟以前的一樣,沒有差別。這個時候佛普觀會眾,看這些參加會的人。他是以慧眼來看的,不是拿肉眼來看的。看了以後,欣然大笑,很高興地笑起來了。笑的時候,在佛的身體上,包括眉毛、兩臂、脅、腰、頸、肩等等,每一個毛孔都放出了無量的妙色光明。這是表法啊,是真實不虛的呀!諸菩薩及諸天眾看了以後,都念道:世尊,于法自在,因何因緣?就是您怎麼大笑起來了,怎麼大放光明了?這時,大慧菩薩,一方面曉得參會菩薩們的心理,一方面看到未來一切眾生都是喜歡執著語言、執著文字,隨著語言來取義,會因為語言的障礙而生迷惑。生迷惑就容易執取小乘的東西、外道的東西,這是當時大慧菩薩就已經想到了的。同時大慧菩薩又想:諸佛世尊已經離開了諸識的境界,已經不是藏識,不是阿賴耶識了,所以欣然大笑也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大慧菩薩對這一點是清楚的,但是為了向大眾解釋這個疑惑,就來請問佛:您因為什麼事大笑呢?佛就讚歎大慧菩薩,說你問得好,並告訴大慧菩薩:此楞伽王,即羅婆那王,曾問過去諸佛兩種法義,今天他也想問,未來也會是這樣的,這兩種法義的差別之相,一切二乘、外道都是推測不了的。
佛知道楞伽王要問這個意思,就促其速問,告訴楞伽王有問題就問,我都答復,並使你得到法益。楞伽王得到佛的許可,就在寶山頂上,從座而起,諸眾彩女之所圍繞,化做無量勝妙香花、幢幡、冠佩瓔珞以及音樂、寶羅網、衣服等等以為供養,把這些事情辦完了,他就升到虛空中,在虛空中又像下雨一樣地做種種供養雲,並作諸音樂,然後從空而下,坐在第二個寶山頂上,“歡喜恭敬而作是言”,就說啦:我今天想問如來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我曾經向過去諸佛問過,過去諸佛也為我說過,但那是變化佛說的,不是根本佛說的;根本佛說三昧樂境,不說虛妄分別所行;所以願世尊哀憫慈悲,為我說這兩個意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