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腿痿軟 ::治療方向
一、西醫解釋。 (1)長期劇烈運動使關節面磨損,軟骨受傷、表面粗糙不平、時間久了發生兩腿痿軟苦重重。 (2)姿勢不良或背重物,例如長期低頭、彎腰,造成頸、腰椎弧度加大,行動坐臥似衰翁。 二、中醫解釋。 (1) 肺熱傷津痿癈:症見四肢痿弱無力,漸致痿癈不用,可發於上下肢,尤以下肢多見,嚴重者可見肌肉萎縮,肢體變形。或伴有發熱咳嗽。 (2) 鼻乾咽燥,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脈細數。 兩腿痿軟苦重重,行動坐臥似衰翁。 肩井三里風陰市,承山陽陵效可從。 三、所使用之穴道及部位示意圖如下。 主治配穴; (1)肩井穴。(2)足三里。(3)風市穴。(4)陰市穴。(5)承山穴。(6)陽陵泉。 (1)肩井穴。 兩腿微軟苦重重,行動坐臥似老翁。 症狀注重配穴,每一穴道如中藥單 一藥方。 肩井 Chien1 Ching3 (g_21) 足少陽膽經 Gall Bladder 又名膊井。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陽明胃,陽維之會穴(孕婦禁針) 【主治】 1、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2、半身不遂Hemiplegia 。 3、肩背疼痛Scapula 。 4、副神經麻痺Accesoriss nerve palsy。 5、肺尖炎Pulmoal apicitis。 6、乳腺炎Mastitis 。 7、腦充血Cerebral congestion。 8、腦貧血Cerebral anemia。 9、產後子宮出血Postpartum Metrorrhagia。 【取穴】 1醫者中、食、無名指放在患者之缺盆,直上1.5寸之大筋上,三指並攏按之,食指靠近患者之頸部,中指按下之處,有凹陷按之有痠感是穴位。 【解剖】 有斜方肌,深層為提肩胛肌與岡上肌之間;有頸橫動脈靜脈;鎖骨上神經後支分布處;正當副神經本幹,有多數頸叢分支。 【方法】 肩井不宜深針,針5-8分,灸效果較差。 【應用】 1、日本摔角力道山,以肩井穴起家,輕擊半身麻痺,重及昏迷。 2、肩井如暈針悶倒,急刺足三里用補法(興奮法) 3、乳癰(血液循環不良而生之毒瘡):未化膿前,速針肩井穴,膽經一支脈由上,下走胸部與乳部,有消腫清熱。 4、中風前兆,中指必先麻木Numbnes over the fingers: (1)、速灸肩井。2、曲池各灸200-300壯。 5、肩。背痺痛。頸項據痛Stiff neck。頭痛Head ache。齒痛Tooth ache。反胃Nasea:1、速針肩井。2、需補足三里。 6、肩井;鎮肝降逆,疏風袪痰之功,經絡互通,是三焦、膽、胃、陽維四脈之會。 7、甲狀腺腫Goiter:1、肩井。2、中脘。3、足三里。4、曲池。5、三陰交。6、天突。 8、衝心性之腳氣Beriberi:1、肩井。2、環跳。3、髀關。4、腹結。 9、腳氣腫痛Beriberi:1、肩井。2、足三里。3、陽陵泉。 10、臂痛Brachialgia:1、肩井。2、曲池。 (2)足三里。 足三哩 San 1 Li 3 (S_36) 足陽明胃經 又名足三里、下陵、鬼邪。陽明胃經氣之所入,為合穴屬土,回陽九針之一 【取穴】 (1)、正坐屈膝,大姆指尖按膝蓋骨內側,余四指並攏自然下垂於膝蓋骨外側,當中指尖處是穴位。 (2)、適外膝眼之下方3寸,脛骨外緣1寸處。 (3)、脛骨由下往上摸至,脛骨微隆起處外側約1寸之二肌肉陷中是穴位。 (4)、外膝眼直下約3寸,脛骨外緣取之。 【方法】 (1)、針8分或1.5寸,留針15紛鐘,灸20~30分鐘,灸5~7壯 。 (2)、點刺放血。 【主治】 (1) 、消化不良dyspepsia 。 (2) 、胃痙攣stomack spasm 。 (3) 、食慾不振anorexia 。 (4) 、口腔疾病oral cavity disease。 (5)、腹膜炎peretonitis。 (6)、便秘constipation。 (7)、四肢倦怠、麻痺、神經痛 。 (8)、腳氣beriberi。 (9)、頭痛headache。 (10)、眼疾及其他慢性疾病。 【應用】 (1)、足三里主瀉胃中之熱、發炎,針療時針感到足背部,亦可到胃部。 神經衰弱neurasthenia用『點刺法』。 (2)、主降上逆之濁氣,生下陷之清氣,治濁氣上塞之症。 (3)、小兒麻痺後遺症及消化不良之腹瀉lienteric dirrhea。 (4)、鼻疾rhinopathia的重要穴。 (5)、胃潰瘍gastric ulcer a、足三里 配b脾俞。 (6)、急性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 a、足三里 b 中脘 。 (7)、凡上身針灸後,必灸足三里以利行氣。尤其針肩井後,必針足三里,以利調氣。 (8)、常灸足三里,元氣大增,腸胃消化及吸收增強。 (9)、小兒忌灸足三里,三十歲以上方可灸,否則反生疾病。但 只針不灸不在此限。針足三里對小兒適應症很廣。 (10)、小兒麻癖症:a、陽關b、陰谷為主穴。c、再針健側足三里,臨床上甚佳。 (11)、預防中風apoplexy:常灸足三里,以保健康。在半年內,足部脛骨常感痠麻、重癖。此為中風之前兆。 (3)風市穴。 遍體搔癢苦心事,【中藥】服溫青飲病情除。 風市 Feng1 Shih4 (g-31) 足少陽膽經脈。 【部位】 膝上外廉兩筋之間。 【主治】 1、中風apoplexy。 2、腳氣beriberi。 3、下肢神經痛neuralgia in lower limb。 4、遍身搔癢itching。 5、下肢麻痺paralysis in lower limb。 6、痲瘋leprosy。 【取穴】 直立,兩手下垂,中指所至之處取之,約在中瀆穴上2寸部位。 【解剖】 擴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脈肌支;股外側皮神經谷神經肌支。 【方法】 針5~8分。灸10~18分鐘,灸1~3壯。 【應用】 1、風市穴為經外奇穴,神龍皇帝鍼灸圖,資生經,大全,入門,大成,金鑑,經穴指掌圖原始,重修銅人,針灸問對,采艾篇等,共屬膽經。 2、坐骨神經痛sciatica;針刺風市穴。環跳穴。承山穴是特效。 3、下肢風濕症;風市穴是要穴。是風聚召之所。有袪濕、疏風、通絡之效。 4、腿腳無力asthenic leg;風市穴、配陰市穴。 5、足麻痺foot numbness;風市、配肩隅、曲池穴。 (4)陰市穴。 陰市 yin 1 shih 4 (s_33)足陽明胃經脈。 又名陰鼎。 【部位】 在膝上3寸。 【主治】 1、 腰腿膝蓋部之厥冷 2、 膝蓋部麻痺 3、 腳氣berberi 4、 下腹部神經痛subabdominal neralgia 5、 腹水ascites 【取穴】 膝上3寸外開少許,骨邊是穴位。 【解剖】 股直肌和腹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及股前皮神經,正當股外側皮神經處。 【方法】 針3~4分灸10分鐘。 (5)承山穴。 貧血至極痛可追,虛弱無言體力虧。 承山 Cheng2 Shan1 (b_57) 足太陽膀胱經脈。 又名腸山、肉柱、魚腹。 【部位】 委中穴下八寸,肭肉之間。 【主治】 1、局部性痙攣local spasm。 2、吐vomiting。 3、瀉diarrhoea。 4、腰神經痛lumbago。 5、顏面神經痛facial neuralgia。 6、大腿部之神經痛neuralgia in thigh。 7、足根據痛painful ankle。 8、四肢麻痺quadraplegia。 9、庤hemorrhoids。 10、腸出血enterorrhagia。 11、腺腫adenocele。 【取穴】 1、直立,兩手上舉,扶壁,足尖站地,足跟離地,在腓腸肌下出現「Λ」字型下取之。 2、患者伏臥,下肢伸直,足掌挺而向上,其腓腸肌部出現「V」紋,從其尖下取之。 【解剖】 在腓腸二肌腹交界下端;正當小隱靜脈,深層脛後動脈、靜脈;正當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則為脛神經通過處。 【方法】 針1~2寸針,尖為向上,為斜刺,灸不如針,可用點刺法。 【應用】 1、足轉筋;灸治承山穴。 2、舒筋。袪寒。下肢肌腱因營養,過勞,寒冷引起轉筋。 「治療」;針刺承山穴。 3、鐵打損傷;先在痛處針刺後,再針刺承山穴。有化氣、散滯、行淤、通絡之功效。 4、腸風。腸痛。新出血;針刺承山穴、配長強穴。 5、心胸脹滿;針刺承山穴、配陰陵泉。 6、足轉筋cramp。頭目眩vertigo。「治療」針刺承山穴、配魚際、崑崙穴。 (6)陽陵泉。 貧血至極痛可追,虛弱無顏體力虧。 陽陵泉 Yang2 Lin2 Chuan2 (g_34) 足少陽膽經。 筋之會穴,足少陽膽經之所入,合穴屬土。 【部位】 在外膝眼下1寸,外尖骨前之陷凹處。 【主治】 1、膝關節炎gonarthritis。 2、半身不遂hemiplegia。 3、腳氣beriberi。 4、下肢痙攣lower limb spasm。 5、習慣性便秘hemiplegia。 6、顏面浮腫facial edema 。 7、膽石病cholelithiasis。 8、胸膜炎pleurisy。 9、肋間神經痛intercostal neuralgia。 10、遺尿enuresis。 【取穴】 屈膝垂足,膝外側關節之下,腓骨小頭之微前下陷中取之。 【解剖】 在腓骨小頭前下方,腓骨長短肌中;膝下外側動脈、靜脈;正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及腓深神經處。 【方法】 針7分~1.5寸,針尖須向足三里方向進針,宜留針15~30分鐘。 【應用】 1、陽陵泉是八脈會中之筋會,難經有云:「筋會陽陵」。疏曰:「筋病至此」。滑伯仁曰:「膽與肝為配,肝者筋之合,故為筋會」,所以陽陵泉統治一切筋病。 2、所謂「筋」者,就是現代之肌腱。 3、治療關節之筋遲緩。筋痙攣。腫痛:陽陵泉是必用穴。 4、胃潰瘍gastric ulcer:針陽陵泉為特效穴。 5、尿閉anuria、腹部膨脹tympanites:針陽陵泉、關元、大腸俞。刺後小便既出。 6、內臟出血、子宮出血metrorrhagia:針陽陵泉。 7、止月經、止白帶:灸陽陵泉。 8、升陽氣降濁氣。止痰。消除吞酸口苦。泄瀉嘔吐:針陽陵泉、配足三里。 9、胸脅痛。支滿。脅下腫痛。搜風去痰。舒筋利節。 上肢神經痛upper limb neuralgia:針治陽陵泉。因它與陽維脈相通,繞於臑俞,肩俞。 10、頭皮屑,生瘡furuncle:陽陵泉灸之過多是因,速灸三陰交解之,因它有排泄瘀滯作用。 11、腳氣腳痛beriberi pain:1陽陵泉。2肩井。3足三里。 12、膝腫痛:1陽陵泉。2陰陵泉。3足三里。 13、風濕冷痺:1陽陵泉。2環跳。 14、週身疼痛難忍、四肢痺痛,外受風寒:『治療』 「方法」: (1) 毫針直刺,外關1寸,中渚4分,肩隅1寸,曲池1.5寸,後谿3分,環跳2寸,陰市8分,陽陵泉1寸,足三里1寸,崑崙3分,內庭3分,痛者用瀉法,麻者用補法。 (2) 灸:1外關。2曲池。3陰市。4風市。各3壯。 |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