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下--《與心對話》摘錄




2010/02/12 08:29


學會放下--《與心對話》摘錄(4) 



 


第二章 放下


 


被佛像“收藏” 


 


為什麼很多人容易執著於慾望而無法放下呢?最主要是,人們會認為任何東西自己佔有後就會永遠不變。所以,擁有之後,人們就為這個不想失去而不斷地想一直擁有,讓自己的內心掙扎。


 


其實,我們知道這些東西誰都擁有不了,但從來不會說服自己那是會失去的東西,很多人還是想方設法去佔有。


 


以前窮的時候,經常想一日三餐能吃飽就很滿足了,多一頓消夜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能買幾件新衣服就已經非常滿足了。然而,有了這個能力後,衣服越來越多,根本穿不完,還是會去買。


 


以前貧窮的時候,人們的慾望就是以後有皮鞋穿,有好衣服穿,或者有小車可以坐,有一間房子就非常好了。等到房子有了,車子有了,什麼都有了,經濟能力增強了,新的慾望就又來了——想辦法讓房子越來越大,衣服越來越貴,都是名牌才好。到最後,不是為了穿衣服而買衣服,是為了買衣服而買衣服。到商店看到名牌衣服,這也要那也要,打包拿回家,掛在衣櫃裡;很長時間後,一看,衣服還掛在那裡,連標籤都沒有摘掉,更不用說穿在身上了。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當我們剛開始擁有兩件衣服,剛開始買得起一部車,買得起第一個名牌包包的時候,我們會很高興的。就像一個企業家擁有第一桶金,那是非常歡喜的,那種歡喜會保持比較久。再到以後就比較多餘了,像銀行的存款,第一筆存款是真實的,從沒有存摺到上面有數字,以後就只是後面的零加多少的問題了。這就是慾望一直膨脹、佔有欲有增無減的結果。如何控制這種佔有欲,如何在擁有後再放下,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西方很多有名的企業家,生長在有信仰的家庭裡,從小父母告訴過他們,一切都是從百姓那兒來的,擁有財富後要懂得回饋社會。把這種觀念實施出來,西方許多富豪如洛克菲勒、福特、比爾·蓋茨、韋爾奇等,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們的信仰有效地對他們的行為起了規範作用,使得他們在事業中能夠誠實經營,在生活中克己節儉,不忘在擁有之後奉獻社會。


 


東方人,特別是我們中國人,很少正規受過回饋社會的慈善心理教育,只想把自己的錢財等有形財產留給子女,或者瘋狂收藏一些所謂的寶物,這種收藏很多時候僅僅是為滿足個人的佔有欲而已。我認識一個人,很愛收藏古董,每次收藏到一件寶貝就會打電話告訴我,我每次都說很好。他收藏得太頻繁了,有一天我就跟他講:“你收藏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無非就是拿回去放到家裡,要么就放到銀行里,或者買保險箱放在裡面鎖上,這個跟你沒有擁有、埋在地底下有什麼差別?最多也就是你拿出來看一看,你有兩三件、十來件的時候你可以經常拿出來,看一看欣賞欣賞。當你擁有幾百件後還怎麼看?看也看不過來,自己擁有什麼東西只是看一下清單而已。”有一天他又告訴我說收藏了一尊唐朝的佛像,我就說:“你要搞清楚,你在這個世界上能活多少年呢?你50歲了,我祝福你長壽一點,你最多能再活40年,也就是說這40年的時間,看起來是你收藏那尊佛像;從唐朝到現在,佛像已經存在一千多年了,你才多大年齡,是你收藏佛像嗎?佛像暫時收藏你幾天還差不多。你要搞清楚你到底是乾什麼的,你在這個世界上不過是曇花一現,佛像是古董,就是因為它已經在這個世界上這麼久了,你不是收藏家,它才是收藏家,你還搞不清楚……”我說你醒一醒吧,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這裡。


 


我們的慾望就是在這種過程中不斷輪迴,形成了習慣。如果這個過程帶給我們的都是快樂,那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多時候帶給我們的是不快樂。有人喜歡購物,購物的快樂是短暫的,大概只存在於選東西和刷卡的時候,等刷完卡看到賬單實際上就開始後悔了,放在衣櫃裡穿不了更是後悔。買來的東西其實無用,會增加心靈的負擔。我經常跟人開玩笑說:一件衣服掛在商店裡,我們在外面看時最多就是覺得那件衣服好看而已,當我們確定要買這件衣服時突然有個人過來把那件衣服要買走,我們這邊就開始想了——那件衣服是我要買的,因為已經被我的慾望佔有了。當我們付完錢出來,如果有服務員不小心把咖啡倒衣服上面了,我們就會心疼,因為你的東西被侵犯了,就會覺得難過。這種難過就是負擔。


 


現在很多人買車子,車子放在展廳裡面,那是人家的車,我們交了定金後就不一樣了。買了新車,如果有人用鑰匙刮了一下車子,就如同刮到我們心了,痛得不得了。房子也是一樣,我們沒有交錢的時候人家敲敲打打根本不關我們的事,我們交了那一筆錢,佔有欲就開始有了,再有人對房子敲敲打打就會讓我們火冒三丈。


 


人有佔有欲,並不是說完全就不好。人來到這個世界,從一個軀殼開始,到珍惜我們的身體,到有個充實的生活,然後讓身體在生活中滿足必需,那是必須的。而在超過後就變成額外的了,如果想做到不讓外在的東西來掌控自己,這種靈活就很重要了。


 


放下慾望,解脫自己 


 


佛教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解脫自己,應該是來快樂地過日子的。但是,因為我們的慾望太大,佔有欲太強,總是想方設法去拼命佔有。賺錢到最後就成了一種遊戲,多一個零我們就高興,慾望滿足了,然後我們拼命為了後面再多個零而去努力。還在乎自己的名聲,即使當面聽不到別人說什麼,也要想方設法去打聽別人是如何傳播自己的。所有這些,都是佔有欲在作怪。


 


一個人隨著能力的增強,佔有欲會越來越強。一個人做平凡人的時候他是平凡人的樣子,而做了名人,他的慾望就不一樣了。從小員工到小白領,到做老闆,甚至做領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他的慾望和思考問題方式都在變化。如果他能夠不受周邊環境創造出來的這些物質的困擾和指揮,就是件好事,很多人正是被這些外在的東西所左右。就像我們講的賺錢方式,一個人有能力去賺錢那是好事情。我們有能力讓一堆員工、我們的親朋好友過上好日子,讓大家都能夠有一個祥和的家庭,都是好事。就怕我們把很多物質佔為己有後,就被慾望給駕馭住了,然後人變成物質的奴隸,被物質所掌控。被物質掌控我們還有辦法解決,可以從物質裡面逃脫;如果被慾望掌控,那是看不見的,要想從中解脫會很難。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一直買別墅,擁有很多別墅。他給我打電話說又看上了一棟別墅,我說:“你幹什麼呢?你買這個很歡喜還是怎麼樣?那麼多別墅你要怎麼住?”“你沒有發現,你變成你們家最大的佣人了嗎?每天為了你買的這些東西去打工,一個月就有幾天在家裡,而你們走了,你們家傭人卻可以蹺著二郎腿在家看電視,看完電視去游泳,一應俱有。一個星期你最多就星期六晚上回來睡個覺而已。只有一天時間你家的佣人才是真傭人,其他時間他才是主人,讓他住在豪華的屋子裡面,你要給他工資,給他交電費,把所有的開銷都給他。五六輛車子你一個月能坐幾輛?大部分時間還得讓車子停在那裡,還要給車子保養,交各種費用。你有沒有好好想過,你到底是老闆還是傭人?我倒覺得你是傭人。你能擁有的很多了,因為你能力很強。但是你能用的有多少?一天三頓飯,大吃大喝吃膩了,五穀雜糧就已經讓你很滿足了。你也要學學人家比爾·蓋茨,到了這把年齡了,想想怎麼回饋社會才是正事……”


 


有一些東西該放下就要放下,要不然就放不下了。


 


有個人開公司專門生產一種在國際上很名牌的摩托車,我經常跟他講要休息。剛開始做公司的時候,他說佔有幾個國家的市場就行了;他的摩托車特別好,從占有幾個國家到佔有歐洲市場,最後變成佔有全球市場了。我說你生意已經做到全世界了,你也沒有那麼多精力,快六十歲的人了,要多休息。他信佛,我說你就偶爾把這些工作放一放,念念經,然後把自己的這種慾望稍微降低一點。你下面有很多很優秀的人才,他們能繼續把這個品牌做到全世界去——他們可以做,你已經創出了品牌,應該學會讓自己緊繃的大腦稍微停一下。他每次都說好,過陣子就好好休息。說完了,還繼續老樣子,不停地工作。後來聽說他審核報表時猝死在辦公桌邊,人很壯實,才五十六七歲。


 


所以,人要在適當的時候知道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慾望,而不被慾望所控制,要學會放下,這樣才能活得從容自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