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十七集)

2013/05/04 07:4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十九面倒數第三行,從甲這個地方看起。


  「甲,上輩往生,唯是菩薩。本經明三輩往生,每輩再分三品,則同於《觀經》中之九品,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諸師,謂往生極樂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接著前面講到,「唯此淨土,奇特殊妙,獨標一格」。這是講所被根機,跟其他的經論不相同。自古以來許多祖師大德們他們說法不一樣,說法雖多,歸納起來也不外乎這三大類。第一類的人講,這上輩往生的,也就是上輩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個全是菩薩;換句話說,不是普通人。念公下面給我們做個簡單的說明,本經《無量壽經》裏面說的三輩往生,每一輩又分三品,跟《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九品就完全相同,三三得九。唐朝善導大師以前這些古德諸師,就是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主張「往生極樂上品上生者,是四地到七地已來菩薩」,這四個階位,四、五、六、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上品生。「上中品是初地到四地」,也是四個位次,這是上中品的。「上下品是大乘種性以上到初地已來菩薩」,這裏講的大乘種性,種是種子,就是阿賴耶識裏面,我們現在講印象,它有能生的意思,就像植物的種子一樣,種加上一個性,性是體性,性的意思是永恆不變。所以講的性體,就是什麼?就是《還源觀》上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在哲學裏面講萬有的本體,決定離不開它的。也就我們做比喻裏面講,體就好像電視的螢幕,識能生能變,它有生滅,是螢幕上顯現出來的影像。說種性這就是說能生、能現、能變全都包括了,都包括著,大乘教常講心現識變,這種性的意思。


  這種叫大乘種性,《瓔珞經》裏面講有五種性、有六種性,五種性是從因上講的,六種性是連因帶果,在這裏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第一個是「習種性」,我們中國諺語有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佛家常講的習氣,就是習種性。在大乘裏面這習種性,當然你在大乘裏面薰習很久,學習大乘經教,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薰修真有這個種性,真有這個種性它就起作用。起什麼作用?《還源觀》裏面講的五止六觀,它就起這個作用,這個作用就能照見五蘊皆空,能破見思煩惱。如果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見思煩惱斷不掉的,斷不掉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在《瓔珞經》上所說的是大乘,大乘有別教、有圓教,圓教、別教這個境界相差很大。《華嚴》都是講圓教,可是在一般所說的還是別教教義多,像《瓔珞經》上所說的,那就是別教的教義,因為他在三賢位中。見思煩惱斷了,斷證功夫等於阿羅漢,他到什麼境界?到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在《華嚴》裏面,他是十信位裏面第七信,沒有到初住,初住是證果不是因。十法界裏面佛、菩薩、緣覺、聲聞,在大乘教裏面都是因位,都是在修因。由此可知,空觀重要,「研習空觀」。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金剛經》在中國,算經典裏面它的知名度應該排在第一,很多人知道有《金剛經》,其他的經他說不出來,沒有不知道《金剛經》的。《金剛經》是破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叫我們修行從哪里下手?從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四相果然你看破,不再執著,無我相,不再把這個身看作我,真的把這個身看成像衣服一樣,我所有的,這是事實真相。把身看作我,錯了,出不了六道輪迴,修什麼樣的德行、什麼樣的好事,行善積德果報都在人天,出不了六道,什麼原因?把身當作我。


  一定要曉得,身確實不是我,它是我所有的一部分,它不是我,為什麼?身有生滅。縱然像中國傳統醫學裏面所講的,《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像這些裏面所講的,人的壽命應該有兩百歲,兩百歲還是要死。有長壽的,中國古典記載的,中國最長壽的人彭祖活了八百多歲,中國;在外國聽說也有一個長壽的,活了九百多歲。但是最後這身體還是要滅掉,它不是永恆的。靈性是永恆的,靈性是什麼?就是我們在此地講的種性,這佛教名詞,種性。唯識裏面叫神識,神識是講阿賴耶,真的,阿賴耶為什麼說是我?因為阿賴耶有我的習氣。習種性雖然斷盡,它習氣在,還有習氣;習氣要沒有了就講種性,習就沒有了,就不叫習種性,就叫種性。或者種都不能有,種有的時候種隱,隱現不二,它不起現行,它不起作用。所以以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這是屬於看破,學習空觀要常常作如是想。


  我們六根接觸到外面境界,這個境界是意念在起作用,意念極其微細,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是什麼?物質,變現出物質。「形皆有識」,每個物質裏面都有受想行識。這個物質現在科學稱為粒子,或者稱它作光子,它是無常的,剎那生滅。佛法裏面講的生滅同時,生滅不二,就是講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種性。常作如是觀,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它變現的,是它累積成這麼一個幻相。為什麼這個現象千差萬別?我們今天講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有虛空,這是波動的頻率不相同。頻率慢的就變成礦物、山河大地,頻率再快一點就變成植物樹木花草,再快一點就變成動物,更快的它就變成光、變成電,振動頻率不相同,這個頻率千差萬別,是這麼個現象。能不能得到?不可得。這《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我們身體算起,我們這身體能不能得到?不能得,「不可得」。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不可得,你要認為你有可得,那是一個幻覺,那不是真的。你看講「得」,這個抽象的概念,在大乘百法裏面它排列在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不相應頭一個就是得,自己以為得到,其實是假的。不相應行法是有這麼回事,它與心不相應,與色不相應,與心不相應就是與精神不相應,與色不相應是它與物質不相應,與心所有法也不相應,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叫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就是純屬抽象概念,沒有實體。我們往往執著這個東西,就變現出輪迴的現象,你被它纏縛住,你就出不了這個範圍。哪一天一下覺悟,錯了,這是個幻覺,你把它放下,六道就不見了。所以身相是假的,與身相對立的才出現人相,我、人,與人對立的就眾生相,與眾生對立的產生一個時間的觀念,壽者相,壽者相是時間,這些全都是屬於抽象概念,你得看破!看破之後,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這個時候你立刻就還源,你的境界出現,是清淨心現前,清淨心是正覺。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三樣東西我們都有,迷了,現在把它找回來,正覺找回來了,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先把正覺找回來,正覺找回來,你對於一切法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決定沒錯誤,跟佛、菩薩看法是一致的。


  再進一步能夠把分別也放下,分別是塵沙煩惱,分別放下就是「性種性」。性種性這是「十行位,不住於空」,空放下,「而能教化眾生,分別一切法性」。這個能力不是外面求得的,是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這個能力現前,這個能力現前你就能教化眾生。凡事一定有先後的順序,你沒有法子躐等,習種性是破見思煩惱的,就是破執著的,你不執著你才有能力教化那些執著的眾生,你比他高一等,你才能教化他。你跟他是同等的,你沒法子教他,你教他東西是自以為是,其實不然。由此可知,我們要教別人,先把自己教好,才有能力教別人。自己沒有把自己教好,哪有能力教別人?四弘誓願裏給我們排的順序,當然第一是要發心,要發大心,大心就是大菩提心,度眾生的心。要度眾生那一定要成佛,不能成佛怎麼能度眾生?要想成佛首先得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成就自己的德行,回歸到自性,這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才能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得到,這叫開悟,悟了之後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全都現前。如果不見性,你學到哪一劫?學不完,永遠學不完的;一見性全明白了,這個時候叫成佛道。成佛道,初住菩薩就成佛道,雖成佛道還有十法界裏無始無明習氣,習氣斷盡,連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莊嚴土除外,沒講這個話,實報土也是虛妄的。最後唯一真實出現了,常寂光,常寂光是自性的本體,這才到究竟圓滿。


  所以十行位的菩薩就能教化眾生,別教,必須要遵守老師的教誨,老師是佛陀。要是不依佛陀的教誨,依自己意思去講,那就會有偏差、有錯誤,那要負因果責任。像古人所說的「錯下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師這個公案給我們很大的警惕。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深深能體會到,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放下,一定要看破。放下五種見惑,你才能證得十信位裏面初信位的菩薩,他斷證的功夫相當於小乘須陀洹。你就曉得,二信位是二果向,三信位是小乘的二果斯陀含,四信位是三果向,五信位是三果阿那含,六信位是四果向,七信位是阿羅漢四果,你就很清楚!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薩,十信位是佛,十法界裏的佛,從《華嚴經》看好清楚。無始無明破了,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十信位再往上提升就初住,圓教初住等於別教初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真的。十信位沒見性,向上再提升他就見性;換句話說,他到見性的邊緣,就差一點點。功夫再一提升他就見性,見性之後那才能普度眾生,在一般講阿羅漢就有資格在六道度眾生,他度眾生的時候他就是性種性,他不住於空,所以他是大乘。小乘阿羅漢他不度眾生,不度眾生他住在空裏頭,差別在此地。那個空是什麼?偏真涅槃,阿羅漢所證得的。他證得,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就是大乘,迴小向大。


  第三叫「道種性」,道種性是「十迴向位,修中道妙觀」,就是二邊不住。二邊不住還有個中道,又變成二邊,空有是一邊,中道是一邊,所以佛後頭又補充一句話,「二邊不住,中道不存」,你才真的住中道。在中道裏面連中道這個念頭也沒有,二邊念頭都沒有,這才叫中道。你還有空、又有有、又有中道,那就攪和了,你的心怎麼能清淨?實在講性種性住清淨位,道種性住平等位。《無量壽經》經題上「平等」,到聖種性的時候就覺悟,見性了。這是我們修行不僅是淨宗,無論修哪個法門,勘驗你的功夫就在此地。我們學佛到底修得怎麼樣,看什麼?清淨心,我們的心是不是比以前真的清淨?清淨心是沒染汙。順境裏面不受境界染汙,就是什麼?沒有貪戀,在順境裏頭,一絲毫貪戀的念頭都沒有;在逆境裏面,一絲毫瞋恚的念頭都沒有。你的心像池塘的水一樣,永遠保持著風平浪靜,沒有染汙。要曉得外面境界,順境、逆境、惡緣、善緣統統是外面境界,順境、逆境來測驗你的心清不清淨?善緣、惡緣看你的心平不平等?所以我們修行在哪里修?不能離開環境,離開環境你怎麼能修成功?人事環境裏面修平等,物質環境裏面修清淨,這叫真功夫。天天讀誦經教、研習經教,那是什麼?提醒你,怕你境界現前又糊塗、又迷惑,那就錯了。每天訂的課程,那是天天在測驗自己,有沒有被境界風動?物質環境裏面有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那是染汙,人事環境裏面起心動念,平等就失掉,像池塘水它起了風浪,錯了。


  經教是課堂上課,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那是修行,那是真幹,那是練功,要在那裏練。光是課堂上課沒有練功不行,不能成就,練功沒有課堂標準也不行,那沒標準,你練雜了,沒個標準。所以解行兩門不能夠缺少,課堂是解,順逆境界那是行,有解有行你才會有證。所以十迴向位,這是「修中道妙觀,因而通達一切佛法」,你看通達,通是障礙沒有了,達是明瞭,真的明瞭,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證得,所有法門全證得!《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會學的人就在一門上下功夫,一定要學通,不通絕不放手。你還沒有通,「我換個法門吧!」這個麻煩,這是最大的忌諱,天天換來換去,一輩子也不會通。如果一個法門你守定,你決定不變,我們在古大德傳記裏面看過,在《五燈會元》裏面看過,一般的情形,三、五年他就得三昧。得三昧是什麼?得清淨、平等,他心清淨、平等,我們一般講他得定。得定不是打坐,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不是盤腿面壁,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保持心平氣和,這是定。他能夠不受外面境界干擾,在境界裏面自己能做得了主,應該三、五年可以得到的。得到定,在其他法門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如果是在念佛法門裏面,你決定往生淨土。在凡聖同居土裏那一定是上輩就是上三品,很可能你晉升一級到方便有餘土去。定上一段期間,咱們中國古人講「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再加幾年功夫他開悟了,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輩往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唐朝善導大師以前這些古大德們,他們說的話也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這就是講道種性,總是要不斷向上提升。


  第四「聖種性」,聖種性是講十地,前面十住、十行、十迴向都叫賢位,叫三賢。三賢,給諸位說,三十個位次。十迴向修滿證得初地,初地以上這叫聖。在大乘教裏面,我們常念「菩薩摩訶薩」,菩薩是三賢菩薩,三賢位;摩訶薩是十地位,十地稱摩訶薩,是大菩薩,聖人。聖賢,十地是聖,十住、十行、十迴向是賢,三賢十聖。菩薩摩訶薩,這叫聖種性,這都是修來的。再往上提升等覺位,「等覺性」,這個地位的菩薩往後看,後面是妙覺還差一等,往前面看那他超越了,超越三賢十聖,這個位次是後補佛,等覺位是後補佛。第六,這是到極處,叫妙覺性。第六是「妙覺性,妙極覺滿。此中性雖通於六位,而種局在於因。故前之四位,正名為種。」等覺雖然還是在因位,但是它比前面殊勝太多,它不稱因,它稱為覺,十地之前都是在因位,等覺不叫因,等覺叫覺,這是覺位。「不謂為種也」,種是種子,種子只到十地位,等覺不稱種,這個意思是什麼?不生不滅。用《華嚴》教義我們能夠體會到,十地菩薩無始無明習氣還有很微細的作用,到等覺,無明習氣沒斷乾淨,它不起作用,真不起作用,所以它不叫種。起作用還是種,種子起作用;它不起作用,但是它還是有,所以它叫覺不叫種。到妙覺位,那個覺圓滿,稱為妙覺,妙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說什麼叫大乘種性,大乘種性也就是說別教十住以上,就是別教初住以上一直到十地,聖種性,都稱之為大乘種性。「大乘種性以上到初地已來這些菩薩」,他們生什麼?上輩下生,上輩下品是這些人。「中品上生是小乘三果」,為什麼不稱小乘四果?小乘四果是上輩下生,上下品。所以中輩上生是小乘三果,這古大德所說的,這都是聖人,見思煩惱斷了。下面念公給我們說,「若如是解,則九品之中,上品唯是菩薩聖眾所生,中上品是小聖所生,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好像凡夫沒分,不是這麼一個意思嗎?這是善導大師以前,祖師大德有這個講法。


  我們看下一段,「乙」這一段,「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這些人主張的跟前面不一樣,這是「善導大師于所著《觀經四帖疏》」,這《觀經》的註解,這個四帖,帖就是卷,它這註解一共是四卷,所以稱之為四帖疏,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的疏。在傳說當中,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我到日本前後訪問了六次,接觸日本淨宗的這些大德很多,我向他們請教:善導大師聽說是阿彌陀佛應化再來,你們日本人怎麼看法?「日本人都相信。」日本一些寺廟都有善導大師的塑像,木雕的、泥塑的、彩畫畫的,到處都能看到。他們對祖師非常崇拜,對祖師那種崇拜超過對菩薩,所以他們有祖庭,祖師殿。很多淨土宗寺廟都是用善導命名,善導寺,你一看善導寺就曉得這淨土宗的,對善導大師非常崇敬。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裏面,「破前說曰」,前說是善導大師以前,就是前面所講的專為菩薩,善導大師不以為然。「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幹大小聖也」。這話說得好,我們聽起來放心,上上品往生我們也有分,不是菩薩。這十六種觀法,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修淨土十六種觀法。但為,可以說專門是為了常沒眾生,常沒是什麼?六道裏頭出頭沒,是為六道眾生。不幹大小聖,與大聖、小聖,大聖是菩薩,小聖是三果,與他們不相干。專門為六道眾生說的,這話是善導大師講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個話就是阿彌陀佛親口告訴我們。底下「意謂佛說《觀經》中之九品往生,只為沉溺之眾生」。常沒就是常常墮到三惡道去,真像是在大海游泳一樣,頭伸出來時間短,呼一口新鮮空氣,一頭栽下去了,那時間長,只要在六道,真的就像這個情形。所以六道眾生到人天來時間很短,到三途時間就長了,常住在苦地。「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專為菩薩的,也不是專為阿羅漢的,是專為六道生死凡夫,這要認識清楚。


  「又雲」,這也是善導大師講的,「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個話講得太好了。善導大師給我們說的話,意思簡單的講: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怎麼形成的?總在遇緣不同。如果緣非常殊勝,這個人就非常可能上輩往生,要遇到緣不勝可能就是下輩往生,這很顯然。譬如說過去的社會交通不方便,資訊沒有,法師們講經都在寺廟,哪些人緣比較殊勝?讀書的人。教書的這些私塾的老師,他們在逢年過節放假時間長一點,會到寺廟裏面聽法師講經,有這樣殊勝的緣分。他能聽到淨土經典,能接受這些出家人教導他修行,他這個緣殊勝,他明理,知道方法認真修行,往往他的品位就提升。一般人不認識字的人多,不可能到寺廟去聽經,聽別人說阿彌陀佛好,西方極樂世界好,你只要專念就能往生。他也行,他就專念,就老實念,念到三年五載,功夫成就了他也往生,那品位就不高,大概都是生凡聖同居土。這就是遇緣不同!


  我們這一生來說,我們遇緣實在講太殊勝了,無比的殊勝,空前的殊勝,為什麼?我們能遇到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本子,這是無比的殊勝。過去人要學《無量壽經》,就是學那個五種原譯本,這個我們在《大藏經》上能看到,現在我們把《無量壽經》九個本子統統印在一起,大家一看就明瞭。這個本子太好了,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世尊的講解,真的叫一句不漏,這本子多難得。又有緣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這都是無比稀有的因緣,我們遇緣多殊勝!同時我們還遇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法華》、《楞嚴》,這許多大經大論,讓我們對大乘,對淨宗往生的典籍有了認識,有了深刻的認識,我們懂得方法,依照這些方法修行,這一生上輩上生拿不到,上輩下生有分,上輩下生就可以,為什麼?也是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上輩生實報土,中輩生方便土,下輩生同居土,我們是真有把握。現在就是肯不肯放下?不再執著,這個不再執著要記住,放下身見、放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學隨緣、學和諧,不跟人對立,這是什麼?所有一切煩惱都伏住。放下成見、自以為是這些錯誤的見解,統統都放下,放下怎麼樣?你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生正覺,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提升,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再能夠放下,分別心都放下,你得到平等心,平等心是中上品;再進一步,那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生實報莊嚴土。念佛的功夫不提升,那怎麼行?


  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什麼?學吃虧,這點比什麼都重要。不肯吃虧、不肯上當,那是什麼?那是執著。這個念頭不能放下的話,那我們往生是同居土,沒有辦法到方便土、到實報土。你要想往上提升的時候,萬緣放下,人家騙我、坑我,好事,我很感激,絕不在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就這麼修成的。絕對不被外面境界動搖,心就平等。絕對不為外面這個境界去起七情五欲,七情五欲是染汙,喜怒哀樂愛惡欲,外面境界現前,你起了這個心,被染汙了。在境界裏面有高下的心,那就是不平等;沒有高下心,一律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看任何一個眾生都跟看佛一樣,修平等心。這樣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練,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在練功。念頭才動,無論是高下的念頭,是七情五欲的念頭,那個念頭才動,「阿彌陀佛」。古大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是什麼?念頭是無始無明習氣,它怎麼不起?它要不起你不就成佛了嗎?你就不叫凡夫了,凡夫肯定起念頭。起念頭不怕,念頭一起馬上就覺悟,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這是真念佛,這會念。不會念的人那不行,不會念他還是有分別、有執著,那就是我們講的夾雜。懷疑、夾雜,不會念!會念的人沒有懷疑、沒有夾雜,用這一句佛號把自己所有一切念頭全都換過來,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叫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真功夫。


  所以這一段文裏,《觀經》講的定善,它講的善有定善、有散善,定善是定課,散善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後,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五濁惡世的六道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我們這一生沒遇到真正的聖人菩薩,佛菩薩沒有遇到,遇大凡夫,大凡夫我們可以稱他為大善人,善知識。他們因緣殊勝,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正知正見,修戒、修定、修慧,可以做我們的老師。「中品三人」,中品就是上中下,中上、中中、中下,「遇小凡夫」。在我們這世間也是好的善知識,善友,也能幫助我們成就,生方便有餘土。「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惡凡夫是什麼?煩惱習氣很重,他也是學佛的,他自己能不能往生沒關係,他教我修這個法門,我就聽話,我就認真幹,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由此可知,能不能在這一生成就,關鍵在哪里?關鍵在自己不在別人。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說得好,他說「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不能行是惡凡夫,他可以做我們的老師,我們只要聽話,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那是什麼?那是大凡夫,是國寶。他自己能教你,他自己做不到,你要真正有恭敬心,不在乎他行持不善,不在乎這些,他講的東西對,講的東西善,我們依教奉行,我們能成就。所以中國有一句諺語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就是老師他會教,他自己做不到;教出來的學生,學生真幹,學生成就超過老師。老師沒有什麼成就,學生真成就,道理就在此地!學生為什麼成就?尊師重道,他把這個做到了。老師善不善不放在心上,只要他教的跟經論相應就行,他沒有把經論講錯,指點我們的方向、路子都正確,這就很難得。


  自己做到、做不到,或者是自己相信、不相信,那是另一回事情,與我們不相干,我們這樣修學才會有真成就。學到之後,自己功夫得力,這個學是不能中斷的,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學到一個階段之後,那就像善財童子一樣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什麼意思?人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是我的老師,他所表現的、他所談吐的善法,我聽了之後要對照自己,我有沒有?如果沒有,要認真學著去做;如果有,好!要繼續保持,不要失掉,我就學到。惡人他造惡那種樣子我看到,是我的老師,反面教材,我看到、聽到,想想我有沒有?有,要改;沒有,要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失。善人正面教我,不善的人反面教我,全是老師,他這一生成佛,他對這些老師感恩。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個不是老師?一切人是老師,再告訴你,一切動物也是老師,花草樹木也是老師,山河大地也是老師。所以善財童子能夠在一生當中證得妙覺位,他怎麼學的?他會學!就這麼回事情。我們今天遇到一個好老師,對他懷疑,自己得不到利益;遇到不好的老師,嫌棄他,這個人不是好人,咱們不要親近他,遠離他。好人那裏沒學到,壞人那裏也沒學到,你這一輩子能有什麼成就?一定要像善財童子那樣的存心,我們就成功。善財童子存的什麼心?一切眾生都是佛。他行善,他在那裏表演,做給我看的;他做壞事,他也是在那裏表演,做給我看的,統統是來教我的。他表現的善與惡,是表現給我看的,不是他真的善、真的惡,他是老師,我是學生,他來教我的,表演得很逼真,讓我能感動,讓我在這裏面能夠領悟、能學習,這麼回事情。


  所以普賢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這裏頭沒有差別的。諸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我們在《大藏經》裏面看到《佛名經》,這裏面一萬多尊佛的名號,有過去的、有未來的、有現在的。最重要的,《佛名經》裏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是未來的。未來佛在哪里?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以三世諸佛最重要是講未來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會成佛的。我們現在得罪一切眾生,就是得罪未來佛,你怎麼能成就?你不能成就。《華嚴》講得更圓滿,「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有情,有情是講動物,是未來佛,花草樹木也是未來佛,山河大地也是未來佛。為什麼?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就是諸佛如來證得究竟果位的一切種智。你看情與無情共同圓滿一切種智,不就是連山河大地都成佛了嗎?《還源觀》裏面給我們講三種周遍,舉什麼例子?舉一微塵,一微塵是什麼?現在講的基本粒子誇克,肉眼看不見,最小的物質現象,這一微塵「周遍法界」。你要曉得,那麼小的這些微塵是什麼?它波動。物質現象怎麼來的?波動形成的。所以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波動形成的,它那個波動周遍法界。要多久才能周遍法界?立刻,當下就周遍法界,在那個境界裏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所以它的速度快。我們現在講的光、講電磁波比不上,差太遠了,光波從太陽到地球這近距離還得八分鐘。那個一微塵的波動立刻就周遍法界,十方諸佛如來、阿羅漢都能夠收到資訊,他們心細,我們是粗心大意沒有法子接收到。不是他沒有感,他真的有感,我們沒有法子應,這裏頭有障礙。這些聖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這些人,他們已經恢復到清淨心、平等心,所以他們能接收到。這是第一個,周遍。


  第二告訴我們「出生無盡」,出生無盡是講變化,變化無量無邊,沒有數量、沒有邊際。它這個變化是憑藉什麼起這些作用?給諸位說,意念,識!識在佛法裏面講受想行識,這都叫識,受想行識剎那剎那不一樣,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隨著微細的念頭在產生變化。這是許許多多預言裏面講的,化解災難的原理。我在這本書裏面看到,它舉了個例子,是一個腫瘤,一個婦女得了腫瘤很嚴重,三個大夫,還有個護士,同時在的還有個攝影的,一個錄影攝影的人員,好像有五個人在這病房裏面,真的叫放下萬緣,同一個意念、同一個念頭,看著這個腫瘤。因為在攝像機裏面,他可能是用X光把它照出來,大家都看到,看到有腫瘤,給它一個意念,「走了,腫瘤走了,腫瘤走了」,口裏念著這個,心裏想著這個它走了,二分四十秒腫瘤真的不見了,這人完全恢復正常。這種醫療的方法,科學怎麼解釋?沒法解釋,用意念把它化解。這在佛法有根據,佛法能解釋,「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得病也是想出來的,那個瘤愈來愈大也是想出來的,你不想它它就不會,你常常想著它,它就出現,天天想著它,它愈來愈大。現在叫你換個念頭,「它走了,它不見了」,二分四十秒,也沒有動手術,也沒有用藥物,就沒有了。提出一個報告,科學怎麼解釋?現在科學真的也有,量子力學,量子力學跟《還源觀》裏面,講微細的波動產生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它講到這裏,這個就是理論依據。


  所以他破解這些預言,預言是不是真的?是真的。為什麼?現在地球上居住的人集體的意識,他想什麼?現在人都在想災難。災難從哪里來?是從不正當的意念裏產生的,起心動念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這造成災難。現在災難現前,大家又在想災難,那災難就愈來愈擴張,愈來愈嚴重,這都從心想生。懂得這個原理,如果居住地球上的人回心轉意,我們不想貪瞋癡,我們就想戒定慧,我們不想災難,我們想和睦相處,想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這災難馬上就沒有了,就像腫瘤一樣它就不見了。所以法沒有一法是定法,全是活的,都是一個波動現象。所以預言家看到那些災難,他也不敢說它不會改變,為什麼?剎那剎那念頭在變,你念頭在變,它馬上就變。他一點都沒說錯,你前一念惡變出災難,後一念善,災難就沒有了,就這麼個道理,集體意識力量比什麼都大。所以在古代許多宗教懂得,佛教對這個更深刻,瞭解更透徹,我們大家在同一個時間來做祈禱,或者佛法裏講念佛、念佛菩薩名號,同一個時間,全世界人,我們把時間對準同一個時間,念阿彌陀佛、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上半個小時,心裏想著:菩薩幫助我們。這災難化解了,真的就沒有了,不是假的。我們怎樣去做?現在可以用電視,用電視向全世界播放,全世界時區不一樣,時差不一樣,但是我們把時差調整,調在這一個時間,同一個時間。澳洲這裏八點鐘,臺灣那邊六點鐘,這就我們在同一個時段,全世界每一個地區,我們都調成同一個時段,大家在一起念,這個力量不可思議!真能改變。災難化解,改變了,要把你的善心永遠保持,我們這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就變成華藏世界,這不是難事。


  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美好?沒有別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居民「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它美好。那個世界人沒有惡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實報土裏面的居民都沒有起心動念,它怎麼不好!佛給我們介紹上善之人,那是什麼?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裏面的居民沒有一個惡念的,道理在此地。我們明白了,我們能夠遵守佛菩薩的教誨,信仰宗教的人遵守自己宗教神聖的教誨,念念都是善念,沒有一個惡念,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天堂、就是天園、就是極樂世界。不是做不到,覺悟就做到,轉變都在一念之間,沒有先後。這些道理很深,大乘經裏面都有,賢首國師從《華嚴經》裏面把它歸納成六條,簡單明瞭,把宇宙萬物的事實真相寫出來。我們在之前學過兩遍,對我們的修學,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大有利益,幫助我們調節身心健康,遠離疾病、遠離衰老,這有大幫助,再擴大幫助我們化解社會的動亂、自然災害。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想像得到,過去湯恩比博士說的話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要用中國孔孟學說、大乘佛法。能說出這樣的話不簡單,他對於事實真相通達明瞭,我們認真學習就能化解我們現前許許多多的問題。


  我們再看下面文,「復雲: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霑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這都是善導大師講的,引經據典來給我們做證明,目的是希望現前善惡凡夫,無論你是行善、是作惡沒有關係,都能夠同霑九品。換句話說,只要你有信願行都能往生,都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生信無疑,這最重要的你要生起信心,引經據典無非是幫助你生信,斷疑生信,這一點非常重要。乘佛願力,悉得生也,我們要依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本願威神加持,無論是行善、作惡統統能生,這我們要有信心。因此我們一定要改變錯誤的心態,不可以嫌棄惡人,不可以輕視作惡的人,不可以。真正是個修行人,功夫得力的人,看到人作惡,生憐憫心,不是厭棄、不是排斥、不是指責,那個錯誤!要生同情心、憐憫心,他為什麼會作惡?無知,沒人教他。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中國老祖宗教得好,「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他的天性、是他的自性。之所以變成不善,那是習性,沒人教,學壞了,尤其是現代社會,沒有真正一個好的人教他,他不可能不學壞。裏面有煩惱習氣,《百法》裏面告訴我們,六道凡夫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的心所有二十六個,也就是說你本身惡習氣就多於善的習氣,而且惡的習氣力量很強,善的習氣力量很薄弱。外面的誘惑,現在善的誘惑幾乎沒有了,惡的誘惑非常強大,在這個社會能不作惡嗎?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個社會上不作惡,那就是再來人,不是再來人是決定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想到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幾句話,慈悲到了極處,這是對於那些作惡的人講的,我們什麼心態去看他?先人無知,沒人教他,他父母沒教他,祖父母沒教他,至少是三代沒有人教他!「先人不善(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能怪他,今天整個社會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聽了佛這幾句話,心平氣和,好好去想想,不能怪任何一個人,也不能怪政府,也不能怪制度,為什麼?這個原因由來已久。往上推溯至少一百年,這一百年當中疏忽了聖賢教育。這裏面最大的一個誘惑就是科學,我們相信科學,把老祖宗東西疏忽了,把神聖的聖賢的東西疏忽了,只偏重在科學技術。現在遭遇這些問題,怎麼辦?這世間有聰明人,不是沒有聰明人,聰明人回過頭來去找老祖宗,正確的,找古聖先賢,去找宗教。可是你要曉得,宗教、古聖先賢在此地也被人搞亂了,所以大家疑惑,不能生起清淨的信心,這什麼原因?習氣造成這種障礙。我們能夠對這個有信心,是學來的,我們相信老師,這是一個很好的因,相信老師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個方向,一個目標。


  我學佛五十九年鍥而不捨,沒有一天不讀經,沒有一天不講經。在講堂是講,不在講堂,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個人就對一個人講,遇到兩個人就對兩個人講,沒有一天空過。一天要講多少時間?至少八個小時,到現在還是如此。來見我的人很多,我對哪個人不講話?一開口全是講經。都是把佛菩薩、聖賢這些大道理,我學了,我說我學習的心得跟大家共用,現在人說與大眾分享,一天沒有少過八個小時。這個世間染汙儘量避免,染汙最嚴重的電視、媒體、報章雜誌,我對這個東西至少四十五年不接觸,我不看。我沒有權叫你不播映這些節目,我沒有這個權力,但是我有權不看你的,為什麼?不受染汙。這些報章雜誌我不看,我看佛經、我看聖賢書,養成這個習慣。這裏頭有最豐富的營養滋養法身慧命,同樣也滋養我們的身命,你心清淨,心生歡喜,你身上每個細胞、每個分子、每個原子、電子都是健康的,都是正常的,人怎麼會不快樂!所以接受聖賢教誨,我們就懂得怎麼過日子,怎樣享受幸福美滿的人生。


  底下這一段文,「又於《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這些話全是善導大師講的,善導大師在《行卷》,這本書我沒看過,黃念老在這本書末後,他引用經論目錄裏頭有,有《行卷偈》。善導大師開示《大乘無量壽經》的根機,就是什麼樣的根機能契合這部經論,能依照這部經論修行得到殊勝的果證。他說其機則一切善惡、大小(大乘、小乘)、凡夫、愚人,統統都包括在這裏面。所以這部經,釋迦牟尼佛在《法滅盡經》裏面說,這在還有九千年之後,佛法的經典全都沒有了,在這個世間消失,最後還留一部經就是這部,就這《無量壽經》。為什麼?它能夠契合一切善惡根機,修善、修惡統統都能往生,大乘、小乘、凡夫、愚人沒有一個不契機的,真的是「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講得太好了。我們今天遇到的緣是無比殊勝,真的能把這個機緣掌握到,不空過,肯定生實報莊嚴土。古人講我們發心是求上上品,上上品得不到還能得到中上品,這話說得很有道理,目標要定在上上品。絕不能夠說是我做壞事沒有關係,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這就不可靠了。總得要做有把握的事情,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帶業往生是帶舊業不帶新業,這是古來祖師大德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的。這裏頭有很深的道理,但是這個道理我們能懂,我們能接受,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