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百忍自無憂



分類:心靈分享

2013/02/08 00:00



 




 


(  貫明  )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


有些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一副謙恭待人的好氣度。


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



也許有人會說,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

 

誰不曾遇到過生氣彆扭、令人氣憤發怒的事呢?

 

然而,生氣發怒無論從人體養生還是修心養性上講,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

 


古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

 

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論語‧衛靈公》中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小不忍害大義”;

 

民間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

 

“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養太和”的諺語。

 


唐代張公藝寫的《百忍歌》中說:“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懸著“制怒”的警言,

 

這說明古人對發怒的危害性早有認識。

 


林則徐官至兩廣總督,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無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

 

當他抬起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制怒”二字,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因此立即謝絕了僕人的代勞,自己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表示悔過。

 


與人相處時,不分是非曲直、話不投機動輒發火,這是一種沒有涵養的表現。

 

火氣太大的人,應該像林則除那樣,要有自知之明,

 

加強修養,注意“制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

 

不可放縱心頭無名之火,否則既傷害他人又傷害自己。

 


古代的中醫,對於“怒”有著精闢的論述。

 

中醫認為,怒皆由氣而生,氣和怒是兩個孿生的兄弟。

 

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發。

 

怒氣會使“血氣耗,肝火旺,怒傷肝”這些常識早巳被人們所熟知。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生氣、盛怒而身亡者。

 

俗話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

 

歷史上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

 

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

 


世人的許多怒氣大都來自貪欲與私心,

 

鄰里之間的爭吵,馬路上的爭吵無非為了一點小利,或受了一點小損害。

 

如果能用一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

 

怒氣自然就小了,也就不會為了一點小小的得失而大發雷霆。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讓一般人感到生氣的事。

 

但是如果我們能把發怒的心態轉換為感激的心態,就能化怒氣為祥和,

 

到達高尚的精神境界。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智慧;

 

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了忍耐;

 

感激生命中所有結緣的眾生,因為他們的存在使你的人生豐富多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