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乘之空有四意不同

2013/01/24 10:17


如果說小乘講一空(我空),而今既然皆是二空,那大小有何差別?此是外人意,不明空義之故,應該說小乘有二類:一是只談我空,不談法空。如一切有部等,講一切諸法實有;二是既講我空,也講法空。如《成實論》等大眾部,認為五陰四大皆空。唯有真如不空。此說只有中觀諸論講小乘講二空,但空義不同,但唯識等瑜伽諸論皆說小乘只有我法,不說法空,這也許是大乘兩家對小乘的不同看法。小乘講二空的文有《智度論》卷十八,引《阿含·大空經》談法空義,雲:是經中佛說法空,若說誰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生空,若說是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法空,乃至無明亦如是。由此可見有文明小乘也講我法二空。今答意雲:小乘雖也講二空,但二空之空義不同,略說有四種:一者,小乘析法明空者即拆開,也有說析指分析,如房屋是由磚瓦木石等眾緣而建成,如果將這些材料全部拆開,把一個整體分解成若干小的部分,再分解成分子,直到空,房屋也就沒有了。故叫析法空。也就是小乘之空是滅法之後,法滅明空。而大乘是本性空寂。本體自性空,即諸法沒有實在的本體,所以自性是空。自性空是說諸法沒有絕對本體的自性,不必把事物毀壞而後說空,事物當前就是沒有自性。因此大乘之空是從事物本質上說當體即空,而不是滅法名空。《維摩詰經》雲: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般若經》也說: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即是說大乘之空是說事物的本性是空,與小乘之滅法空是截然不同。二者,小乘三界內人法二空。即小乘聲聞智慧淺,不能觀到三界外之事,只能觀八萬劫之內。因此聲聞所知是三界內之事,故說小乘之二法是三界內之空,不出三界,即空義短淺。而大乘是五眼六通,能知三界外及八萬大劫以前的事,因此大乘是三界外人法並空,其空義長遠。如《般若經》說: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如夢。三者,小乘但明於空,未說不空,而大乘不僅見空,亦說不空。因為佛法有真俗二諦,空有二門,不可偏廢,雙照空有,即是中道。成實只講空,而不知不空的一面,故其空義是偏空。大乘談空,空不離有,有不離空,故言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色無礙,空有不二,名為中道二諦。如《涅槃經》說: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即是說,聲聞但見空法不見緣起,落於偏空,大乘不僅見空,亦見不空的一面。空有雙照,不偏二邊,名見中道,中道名第一義諦,第一諦名佛性。四者,小乘名為但空。即小乘之空,但住於空。因為小乘認為涅槃之空是實有,故住於空。而大乘名不可得空,即此空亦不可得,故不住於空。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七雲:空相應有二種: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但行空墮聲聞辟支佛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則無墮處。即是說小乘主張但空不講不空,墮於二乘之偏空,大乘既講空,也講不空,即是非空非有中道,為不可得空。由此可知,大小乘雖然皆講二空,但空義不同。而成實之二空是小乘空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