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2

2013/01/24 10:07

這樣對不對?這就不對了,因為沒有那種東西嘛!又比如一個人只有兩隻眼睛,你說他有三隻眼睛,這根本連世俗話中求都不可得;然而世俗諦中求不可得,可是在概念裏,我們是不是會執看這種世俗諦?這我們就叫做虛妄世俗諦,不是正確的世俗諦。
  如果以佛教來講,上帝、人的第二個頭、第三只手、第三只眼睛,或者是石女兒【不能生育的女人】卻懷孕了,都是不可能的,那是虛妄中的錯覺、執看的概念,那是虛妄世俗諦,既使於世俗諦中求也不可得。像空花水月,有沒有空花水月?像金剛經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夢是有的,水泡也是有的,夢幻泡影在世俗諦中是假名世俗諦。如果是正常人可以清楚的看見、共同認知的就叫做正確世俗諦,山河花草一切合乎科學所印證的事貿,我們都承認它是世俗諦。然而眾生卻是顛倒,在這裏執著、著相、造業,連正確世俗諦我們都是,佛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迷而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有為法的世俗諦都是因緣所生,因緣生的就是沒有自性;緣起論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無自性--空。請問各位,宇宙中有一法是非因緣生嗎?
  中論有一段話:眾因緣生法【亦做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末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般若心經也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也是匯歸於空來說。所以中觀的勝義諦是不能離開世俗諦的境界而另外出現勝義諦的;如果把世俗諦否定了、抹殺了,另外出現一個勝義諦那就錯了,只要在世俗諦裏面通達如實觀,就會發現勝義諦。
  一切因緣所生的法、因緣所生的世俗諦的花草樹木、山河人地、人的悲歡離合、成敗得失、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一切的遭遇、和苦樂、好壞,當下都是緣起無自性,既然是無自性的就是空性;無自性就是沒有小變性、沒有永恆性、沒有實在性這三個意思,也就是說,不變性不可得、永恆性不可得、實在性不可得,所以他是緣起的、因緣生的。
  中觀有一句話: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以世俗諦來說,一切都是假名有的,因為凡存在的都是因緣和合的,離開因緣則它當下不存在。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裏面說到: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果是從因而生的,因果和合的事相都是依於理來施設的--事待理成;而事理的關係嚼於有,這個有是依空性而存在、而建立的。簡單的說,即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世俗諦又叫做有,勝義諦又叫做空,那就是空即有、有即空。世俗諦都是五蘊、都是十二處、十八界,五蘊在般若心經就用色受想行識,它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玄奘大師翻譯的大般若經的原文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每一句經都不馬虎,像這樣把五蘊講完了又講十二處,十二處講完了又講十八界,光是這一段就夠長了,但是當我們在誦讀這段經文的時候,從誦的觀想、思維中是幫助很大的哦!因為,受、想、行、識都是精神現象。
  ,有沒有一個第八意識可得?其實中觀是不承認有第八阿賴耶識的,印度的月稱論師寫了一本入中論就不客氣的把第八識否定掉,所以識也是空。金剛經就說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末來心不可得,所以心理現象無論是表面的、內在的、過去的、末來的,受想行識通通都是無自性,當下都是空,這才是中觀的究竟說。也就是說中觀人談有就是世俗諦因緣和合假名有;中觀人談空就是說緣起無自性,以無自性所以稱空,並不是破壞掉這個現象、抹殺掉這個現象。所以我常說:空只是概念的否定,不是現象的抹殺。它是一種概念的否定,一種超越。那麽,我們用唯識學來襯托就比較好懂啦!
  唯識談空與二諦
  唯識學講空,只是空掉偏計所執性,又在依他起性建立清淨心和雜染心的和合。                             
  唯識也講空,但唯識對二諦是怎麽解釋的呢?唯識談空是用三性--偏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唯識對世俗諦的解釋不同,世俗諦分假、實,假的那個該空,實的就不能空了,由修行所證入的圓成實性是離言自性,也是禪宗所說的語言文字道斷、心行處滅的那一種,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不可思議的、佛的境界,叫做圓成實性。偏計所執性在唯識學的經典常常做一個譬喻:好比說,在黑暗中誤將繩子當成蛇,結果燈一點亮發現是繩子,蛇只是一個妄想、錯覺的執著。這個蛇的錯覺是不是要空掉?這就是偏計所執性,是要斷除、要否定、要空掉的。在燈點亮之後發現是繩子,這個繩子能下能空了,繩子就叫做自相有、叫做依他起性;依它就是因緣的意思,依種種因、種種緣而生起的意思,依他起就是因緣起,每個因、每個緣是不能空的。譬如五蘊。我們的身、心,就是五蘊所成。色就是物質的地水火風四大,受想行識就是精神的。把五蘊執著我,有我執我見,我執我見應不應該空?對五蘊執著有我相、人相,這個我執要不要空?這個我執、我見就是生死根本,就叫做偏計所執性,唯識學認為需要破我見、斷我執。
  但是五蘊的每一個蘊能不能空?唯識學認為不能空,如果把這個空掉就破壞緣起法了,所以每一個蘊叫做--法有我空,我空法不空。我們說斷我執而沒有斷法執就是這樣的意思。
  小乘果只斷我空而沒有證法空,嚴格來說,唯識也是如此,但唯識人不承認,唯識人自以為也是斷我空、斷法空。但是部派佛教對於五蘊的個個法、十二處的個個法或十八界的個個法,傾向空的主張是慢慢發展出來的,像犢子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這些,有的人就首先把法當做過去法與末來法是沒有的,而現在法是有的,即所謂過未無體,現在法有
  部派佛教之所以會那麽複雜,就是由於對的認定,五蘊的法、十二處的法、十八界的法,到底通通是空或不應該是空?或者說過去已經過去了是空,未來未生也是空,現在法因為還在所以不能說空;就在這些爭執的見解上產生不一樣的修行觀念。諸如此類,可以看印順導師寫的性空學探源唯識學探源這些書就是在探討這類問題;事實上這些在知見上和我們的修行有很密切的關係。
  那麽,中觀對於世俗諦沒有另外再分假、實,凡世俗諦都是無自性、都是假名,沒有將世俗諦又分成一個可空的假和一個自相有。唯識學主張假必依實」,好比說叢林、樹林,它是依一棵樹、一棵樹聚集而形成的,叢林、樹林只是一個名相,是假的,但是一棵棵的樹卻不能說它是假的,如果沒有一棵棵的樹就不可能出現一大片樹林,所以一一法的種子性,唯識學是主張有的。
  不過,唯識學雖然說法有,然而對於色法心法又有一點差別。部派佛教對色法是執看有極微--物質分析到最後的那個極微;類似現代科學家說的分子、電子、原子那一類。唯識學說物質的、色蘊、色法極微不可得,極微就是將色法一直分析到最小,請問它還有沒有方分【力位】?唯識學說如果物質的最微粒點還有六方分【即東西南北上下六個空間概念】就還可以再分,所以應該沒有極微,如果有極微就可以再分。唯識學就用這個方分不可得來破斥部派對極微的執著,所以色法畢竟空。
  可是唯識執看心法不能空,說有刹那分--心的刹那、刹那,最微細的那個刹那還是有;阿賴耶識如瀑流,一刹那、一刹那連續起來就成了相續的心法。但是中觀卻破斥這個心法,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裏對這方面做了破斥。為什麽龍樹菩薩沒有去破斥它?因為龍樹菩薩在世時,阿賴耶識的思想不太明顯流行,唯識學是在龍樹之後發展組織形成的,前人怎麽去破斥後人的觀念?好比現代的太空梭,你說明朝的人曾評論太空梭如何、如何,這不是笑話嗎?
  唯識學講空,只是空掉偏計所執性,又在依他起性建立清淨心和雜染心的和合,叫做真、妄的和合。那麽,如果修唯識觀,把依他起性的雜染心轉過來,就成了清淨的大圓鏡智也就是圓成實性。大圓鏡智一轉,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前五識就轉為成所作智,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分別的識而成為清淨的智。
  中觀人講有,除了剛才說的世俗假名有之外,我再補充兩個觀念。世俗唯假名,這叫做名假--名相、名稱是假,中觀談假名分三種:第一種是名假,第二種是受假,第三種是法假。假名無自性,所以學佛的人對於名相、名稱應該最容易超越才對,別人稱呼我什麽、罵我什麽都是假名,無所謂,一切都是假名施設的。如果古時候把杯子叫做茶壺、茶壺叫做杯子,那我們現在不也跟著這麽叫慣了嗎?美妙、醜陋、好、壞……這些名稱都是約定俗成的嘛!所以名假容易懂。受假--領受的受,受也沒有真實性,受是因緣和台、是因緣生滅的,沒有永恆性、不變性,所以無論苦受、樂受、舍受,最後還是假,中觀最究竟的還要通到法假
  如來藏系統談空與二諦
  如來藏真常唯心系認為,世俗諦都是假的、該空的,勝義諦則分兩類……
  如來藏真常唯心系怎麽講空?他們同樣從二諦來看,如來藏真常唯心系認為,世俗諦都是假的、該空的;勝義諦則分兩類。如來藏真常唯心系【法界圓覺宗】把勝義諦分兩類,唯識則把世俗諦分兩類,而中觀說世俗諦通達實相,當下就是勝義諦。那勝義諦不就是解脫了嗎?為什麽如來藏真常唯心系還要把勝義諦分為兩類?因為他們把勝義諦分為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就是如來藏性可以空掉一切貪、嗔、癡、慢、疑、見等煩惱錯誤;不空的就是常、樂、我、淨,解脫之後所證入的常、樂、我、淨、神通、智慧、慈悲和佛陀的種種變化不能空,這些若空就不是真空妙有,而是一種偏差了。
  觀空
  可分為:分破空、觀空、自性空三類,這三種空,應加何解釋?
  從印度的部派小乘到大乘,講空大概分三類--
  第一種叫做分破空又叫做分析空,比如當兵的人要分解槍,槍一分解還有沒有槍的體?有沒有槍的相?有沒有槍的用?它的體、相、用可得不可得?當然下可得。房子也一樣,分析起來都是鋼筋、水泥和台而成的。樹也一樣,一棵樹要有種子、士壤、養分、水分、人工灌溉才能長出來,沒有這種種因、種種緣,它也是不會有。所以是因緣和合而形成它的體、形成它的相、形成它的用,若把這些因緣分解掉,結果就發現它是空了。這是第一種懂空的方便,這也可以稱為鈍根人懂空;他不相信房子是空的,你把房子拆掉,房子沒有了,他不得不承認空;若他不相信宇宙是空的,有一天宇宙成住壞空也分解掉了,他只有接受了,這就是分破空。佛書上常講到因緣是空,我們最常能看到的就是分破空這種講法,都是因緣和合,因緣一散就沒有了,所以世間也是空的。
  第二種觀空是修唯識的人發現空的方法,是用觀想、觀照、唯識的--用心轉境界。最普遍的唯識人的修法是修十遍處觀,把十種境界觀想轉變叫做十遍處觀;玄奘大師翻譯為遍處,鳩摩羅什譯為一切處--十一切處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修唯識觀的人觀照地之堅固性不可得,他證入通達空性之後就能得神通,穿牆入地都可以;又水是軟性,用觀想證入空性後,則履水如平地;發現水和火沒有實在性,是空性,因此而能將水轉成火、火轉成水,就像這樣到最後十種境界變化自如。識也一樣,歡喜的念頭、不高興的念頭是隨著境界在轉的,也是空;慈悲心在那裏?貪嗔癡的心在那裏?這都是找不出來的,因為它是沒有自性的。但是因緣和合就生出貪嗔癡,因緣和合就生出慈悲心,不管善心、噁心都是無自性的,人家侮辱我,我就發脾氣,嗔心不用你請它就出來了,看到可憐人、看到快死的小鳥,生起悲湣心去救助,這時慈悲心就跑出來了;這就是因緣生,心與一切因緣關係密切。
  進入禪定中的人,大概來說必須到四禪以上他的心才不動,四禪以上就是無色界,無色界的眾生或是四禪天的眾生,他們的業是不動業,即不是善業也不是惡業,他們心念沒有動,不落入善、不落入惡,始終都是無記、享受禪悅。初禪、二禪還有法喜、還有喜悅,尤其初禪,那種喜悅是很明顯、很感觸性、有觸覺性得喜悅;二禪以上就比較微細,三禪以上更加微細。
  中觀最後的自性空,當下即空,也不須要將這些境界分解掉才發現它是空,也下必用觀想的方法把境界轉化才是空,不須要那種神通的觀想、觀照。中觀修空就是直接成當--一切境界當下就是空,一切境界當下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心經是講六不,中論是講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生、滅就是有、無,生就落入有、滅就落入無,我們在這裏沒有談有、無而談生、滅這是相通的;有沒有實在性、永恆性、不變性?當然沒有。有沒有實在性、永恆性、不變性?也沒有。所以生、滅沒有自體性、沒有實在性,這就否定了的體、相、用和的體、相、用,所以用一個字來詮釋它。這是存在不存在的第一個層次問題,是通般若心經的,般若心經的第一個也是不生不,也就是說境界的有或無是不生不滅的,不能說是實有,實有就落入常見,不能說是實無,實無就落入斷見。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都不是實有,實有就落入常見;也不能說實無,實無就落入斷見。
  般若心經第一個說不生不滅,生、滅就是體性、存在,是有是無的問題,這是屬於哲學的形上學在處理的層次。第二個說不垢不淨,垢、淨是性質、是好或壞的問題。第三個說不增、不減是量的問題.這三句話就是體、質、量
  如果說不生不滅,那我們說現在是造業啦、六道輪迥啦!怎麽會沒有生命呢?其實,那是說究竟解脫相的時候,眾生相不可得,沒有真正眾生可度,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是不可得。所以,我們追問生命最初是從那裏來?宇宙的最初因、創造因是什麽?那就是頭上安頭、是妄想、是無明的邪見;通達般若性空的人知道不必這樣問。譬如說無明,無明從那裏來?無明□□最初一念妄動;有沒有一個無明?必須先假設有一個無明、無明是實在性,然後才能問它的最初因,一念妄動是那裏來的,然而無明已經是虛幻的、無實的,根本沒有無明,怎麽還會去追問無明從那裏來?這不就叫做頭上安頭以妄逐妄了嗎?所以無明只是一種執迷的、一種錯覺概念,悟,則當下就沒有無明瞭,差別只在迷與悟罷了!也是如此,悟到了理,則事相上來說也應該是這樣。以上是談到般若心經的六不。
  六不以量來說,眾生到底數量是多少?由凡夫成佛,最後有多少佛?如果說凡夫一個個都成佛了,凡夫就越來越少,佛越來越多,到最後連一個凡夫也沒有了,通通都是佛。這些都是我們凡夫的戲論、妄想,沒有這樣的事;聖、凡,染、淨,畢竟都是緣起、假名、施設、無自性、不可得。時間的長短,不論無量劫或最短的一刹那,都不可得,它沒有真實相。空間也是這樣。天文學家說:人類自以為是宇宙的主人,這一時代已經過去了,宇宙是沒有中心的。宇宙那裏是中心?有中心就有邊,中邊就可得,有空間的觀念仍是落入中與邊的,緣起性空無自性,宇宙沒有中、沒有邊的。現在天文科學家在討論說黑洞爆炸了,大家都往黑洞收縮了,我看這是科學家還在那邊捉迷藏,因為宇宙、山河大地只是眾生業力所現的依報,所以佛經說有的世界像一棵樹,有的世界像一隻狗,有的世界是三角形、碟形、螺旋形、有的像條河……多得不得了,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是不可思議的。
  生命也是不可思議,現在我們會分別有你我他,這都是凡夫的世界,解脫後就沒有那個差別了。以前有一位禪師,他開悟時說了一句話,我時常拿出來說: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象--真如界內就是解脫的境界。絕生佛之假名--就是超越的意思:就是眾生、凡夫:是聖;意思是說超越了眾生與諸佛這種聖凡的假名概念。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象,就是說,在真如平等的實相解脫的一真法界【實相即沒有差別相的、平等性的】,如華嚴經所描述的一真法界,平等性也沒有自他、你我的形象;不能以為你成你的佛、我成我的佛,彼此分別是你、是我。也許大家會懷疑,諸佛度眾生不是個個佛不一樣嗎?其實那都是方便示現。有一次我當面請教印順導師:諸佛菩薩度眾生有沒有自由意志?導師回我說:無思普應我再求證說:是不是就像太陽光一樣?他說:對!佛菩薩不會分別這個眾生要度或不度、喜歡不喜歡,沒有這個分別相,是應因緣而示現的;妙法蓮華經說佛來娑婆世界是應因緣,若度化眾生的緣盡了,他就離開這個世界,所以大菩薩與佛度化眾生是無思普應,如太陽普照一切,若有人沒有被陽光照到也是因為自己躲在陰暗的角落,不是太陽不照你,是你無明業障太重,不敢去接受或是接受不了,邪見太深、煩惱業障太嚴重就接受不到了;佛經上常做這種種的譬喻。
  總結
  中觀與唯識各有它契機的適應性,我們都應該尊重,不要去譭謗。  
  現在歸結來說,中觀就是二諦圓融:世俗唯假名,勝義畢竟空;世俗當下就是勝義、勝義當下就是世俗,不是世俗諦之外還有一個勝義諦,它是二諦圓融,空即有、有即空。而唯識學就將世俗諦分成假、實兩類,假就是偏計所執性該斷除,而自相有,因緣生的這個法執--依他起性是不能空的,假必依實,唯識認為因緣生法的這個假,一定要依著依他起性的實才能現出來,然後在依他起性又認為真妄和合,而後修唯識觀,轉識成智,把妄心斷掉,真心都現前、清淨心、無垢心都現前,就成為大圓鏡智,就是圓成實性,也就是離言自性--不落入語言施設,這是唯識講的不同處。如來藏講的不同處,就是把世俗當作是顛倒,完全要斷滅,然後在勝義諦又分成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這是區別三系的一個重點。
  中觀的空是無自性。常有人問我說:無明先有呢?還是真如先有呢?無明與真如是一還是異呢?兩者是一元的還是差異的各別二元論?同時那一個先?那一個後呢?邪與正也一樣,比如說上帝先有,還是撒旦先有呢?是誰造誰?這不是二元論的一種矛盾、進退兩難的地力嗎?依中觀來說,邪正、善惡、真妄都是世俗諦的施設,唯假名、無自性的,如果證入解脫的境界,則當下真妄、邪正、善惡都是畢竟空。所以般若經才會說是煩惱空、菩提也空,眾生空、佛也空。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就會覺得可怕,以為佛也空那我還要成佛嗎?事實上這一切都是方便的施設,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真妄、染淨、邪正都是在世俗諦施設的,證入勝義諦就發現這些都是戲論,都是畢竟空。既然畢竟空那裏還會有真如產生無明?還有這種執看讓你去顛倒?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超越能、所的相對待,像六祖壇經說的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我們的念頭落入邪正的能、所相對待,就不能解脫,這個能所相對待跟染淨、邪正通通平等觀,類似莊子說的齊物論一樣,萬物等量齊觀,各呈風姿。初發心修行的人是要有分別心,分別抉擇什麽是因、什麽是果、什麽是善、什麽是惡?真正修到家了,觀照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觀一切法都是平等性、觀一切法都是無相,善惡、邪正的念頭都要超越。所以,修行不能老是覺得自己妄念真多應該要經常保持正念,如果想要用正念打擊邪念,則永遠不會開悟。修行人對任何念頭都不會去喜歡它或恐怖它,觀照這些念頭的因緣生、因緣滅,念念都是無自性;過去心、現在心、末來心都是了不可得。
  這個題目本來就很難講解的,一個中觀學在佛學院就要教二年,一個唯識學在佛學院也要講二年,我們今天只是重點式的提供各位作參考,主要目的是要讓各位瞭解這個跟修行、悟入、見理,抉擇得中道不中道?有沒有合乎不二的中道,才能圓融,理事相應。理事相應,修行才能坦然,才能心無□礙,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學佛的這條道路上問題相當多,我的感覺是,目前學佛的人理路弄不清、知見弄不正,才是當前最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平時對理事、邪正太不下功夫了,只知跟著別人湊熱鬧。有一次文殊雜誌社訪問我,我告訴他:學佛不是形象的滿足,學佛不是偶像的崇拜,學佛不是感情的寄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