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89

2012/12/03 11:29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外道涅,各各起妄想;斯心想生,方便。愚於縛縛者,離善方便;外道解想,


脫終不生。智各異趣,外道所通;彼悉,愚癡妄想故。一切癡外道,妄作所作;


有品,彼悉。凡愚妄想,不慧;言三苦本,真實滅苦因。譬如中像,


雖現而非有;於妄想心,愚夫有二。不心及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不生。


心者即種種,離相所相;事無現,如彼愚妄想。三有惟妄想,外有;妄想種種


凡愚不能了。經經說妄想,不出於名;若離於言,亦有所


就是佛講的涅槃都是要善知自心現量,善知心現,不起外境,離於四句,具如實見,所以不墮二邊的能所。這個偈語重新講了二十一種外道的妄想,外道他認為有個涅槃可取,這就把他束縛了,不知道他所說的都是妄想,也沒有善巧方便,實際上還是不能解脫。外道涅槃的見解,眾說紛雲,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說了各種所謂的涅槃,但是這些說法,都是在能所上、有無上,所以不得解脫。而且抓著名相,抓著言語召苦,不知道離言可以滅苦。了知自心現量,就妄想不生。要能夠離開心能所種種相,不但三界內生死流轉的妄法,就是諸佛經中所說的也都是名詞而已,都沒有真實意義,均不可得,都是自心的現量。這個偈語主要是講種種的對涅槃的想法,外道對涅槃的想法是你自心所現,就是佛家講的涅槃也是你自心所現。所以修離垢證如來藏,善自心現是很重要的。這是第十二個辨涅槃差別。這個辨涅槃差別裏頭呢,又分別說了三個大問題,就在這一段下面。第一個問題,叫辨如來覺性。


1)辨如來覺性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一切佛心品第一之四


爾時大慧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三藐三佛陀。我及餘菩訶薩善於如自性,自覺覺他。


佛告大慧:恣所欲,我當為問說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作耶?不作耶?事耶?因耶?相耶?所相耶?為說耶?耶?為覺耶?耶?如是等句,異、不異?


大慧希望佛說“三藐三佛陀”,就是希望說佛的正覺、佛的覺性,因為講了涅槃的問題嘛,所以大慧進一步問,什麼是佛的覺性。佛就說,你問吧,我給你說。於是大慧菩薩又問了一連串的問題,就是如來要證得正覺,是有所為還是無為?是果還是因?是有自相還是所見之相?是能說還是所說啊?是能覺還是所覺啊?而且這些問題是異還是同啊?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於如是等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故。


大慧,若如是事者,或作,或常。常故,一切事是如。我及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所得故,方便空,同於兔角、大之子,以所有故。


佛就回答他:如來應供等正覺和你所問的問題毫不相干,跟你講的問題非因非果,所以沾不了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這些問題“俱有過故。”你問的語句都有錯誤。“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如果像你說的,如來是事相的果,而且這個果是被創造出來的,那麼這個果呢,有作就有壞,那就是無常的。如果無常也是如來事相的果的話,那麼一切事也就是如來了,也就是佛了。因為一切事都是無常的嘛,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和諸佛如來,那還修什麼道啊,覺什麼東西啊,一切事都是如來了,跟如來跟佛都一樣的。所以你這個說話都有毛病,因為你說的什麼因哪事呀,相所相呀,能說所說呀,能覺所覺呀,這些詞句跟我說的如來的正覺根本不搭界。如來正等覺不是有作所作,那是不是無作呢?“若非所作者”,假使如來正等覺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就根本無所得,“無所得故,方便則空”,那如來只是一個方便假說而已,就根本沒有成佛這回事。這又成了斷滅空了,無有空了,好像說兔子頭上有角,石女生子,沒有的事。“柴大”是指石女。大慧問的不對,那應該怎樣說才對呢?下麵,佛就告訴大慧:


大慧,若因者,非有非。若非有非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若出四句者,四句。不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亦如是。


這就是前面反復講的,要“出於四句”,離開四句。不墮四句,才是智者所採納的。“一切如來句義亦複如是”。一切如來說的話都是離開四句的。不是像你那麼樣問的,作不作呀,說所說呀,覺所覺呀,等等那些句義。


慧者知,如我所一切法我,知此我性是我,一切法有自性他性。如牛


大慧,譬如非牛性,非牛性。其非有非,彼非自相。


如是大慧,一切法非自相有自相。但非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生、自性,如是知。


就說一切法無我,無我的含義,就是打破我執,就是離開我執,不要抓著我。一切法都是各有他自己的自性的。牛就是牛,馬就是馬。你不能說牛有馬性,馬有牛性吧,各有各的自性嘛。“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相”。我們講非有非無,不墮兩邊,但並不否認事物(諸法)都是各有各的自性。所以大慧啊,一切法既不是無自相,也不是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這句話是倒裝句,實際應該是,但無我非愚夫所能知。愚夫不能了知無我的含義。這裏進一步講如來覺性,就是名言假說有一個如來覺性,但是這個如來覺性是要內證聖智,應該自己修行來證得的,佛的境界不是言語上能夠完全說得清楚,也不是妄想能夠覺察出來的。像“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這些東西都是要親自證悟才能領會。下面講了:


如是如,非異非不異。若不異者,常。若異者,方便空。若二者有異,如牛角相似故不異,短差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


大慧,如牛右角異左角,左角異右角,如是短種種色各各異。


大慧,如界入,非異非不異。


我們講,佛跟五陰,色受想行識,是相同呢,還是不相同的呢?佛說,是“非異非不異”,也相同也不相同。為什麼呢?如果佛跟五陰相同,佛就是五陰,那便是無常的了;因為色受想行識五陰是假和合,是無常的。所以你說佛等同五陰,那就錯了。佛在五陰的問題上,實際上我們前面說過了,他修四念處,對五陰都解脫了,所以不能說佛是五陰。但是能不能說佛不同於五陰呢?也不能那麼說。因為佛並沒有離開五陰,說離開五陰只能是一個方便說法吧。佛跟五陰有異有不異,好像牛的兩支角一樣,同是一個牛頭上生的角,當然相似,可以說不異嘛。但畢竟還是兩個角,還是長短不同,分左邊和右邊的角,還不能說都是完全一樣的,還有差別,還是有異的。那麼如來正覺和他身上的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關係,也是這樣,有異有不異。佛也是五陰所組成的,因為佛也是人,由凡夫修成佛的嘛,他當然是具備五陰,這個是不異嘛,但是你又不能說佛就同於五陰,因為佛已經在五陰上解脫了,所以你也不能說跟五陰沒有差別。


如是如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以解。若如異解者,色相成;色相成故,應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得相應無,而修行者。是故非異非不異。


從這個道理來推,不但是如來跟五陰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跟解脫的關係也是一樣的,也是非異非不異。你不能說不同,也不能說完全同。比如,“如來以解脫名說”,如來也叫做解脫。如果如來不是解脫,那他就一定由色相所形成。像一般凡夫的色相都是無常的,那佛就是無常了,顯然是不對的。所以不應該說是相異。解脫了,他那個身體是法身了。如果如來是解脫者,那麼修行者所得的相,就應該無能證所證的分別了。但修行者所見呢,確有分別。所以如來跟解脫非異非不異。


如是智及炎, 非異非不異。


大慧,智及炎非異非不異者,非常非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無為,非非所,非相非所相,非非異,非非所,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離一切量則無說則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則自性涅。自性涅則無因。則無緣則一切虛偽。出一切虛偽則是如。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


大慧, 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


大慧, 三藐三佛陀佛陀者, 離一切根量。


“智”是佛的智慧,“爾炎”是凡夫所知的障礙,也就是妄想。佛的智慧和凡夫的妄想,從本質來說也是非異非不異的,為什麼呢?因為智慧和妄想都是“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等等,又因為“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等等這些緣故,它又是離一切量的。量,一般指認識事物的標準、根據。離開了一切量,就無言說,“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就是佛了,佛證得了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超過一切虛偽。“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就是佛,如來就是三藐三佛陀,就是正覺。“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正等覺的佛是離開一切根和量的境界的。凡是陰界入的境界都是根和量,要離開這些境界了,才能到自性涅槃。就是佛在五蘊上修,他觀身(色)不淨,他淨了,成法身;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行無常,這樣他得瞭解脫嘛;識,轉識成智,他得般若了。這樣能夠證得般若、解脫、法身,這是涅槃的三個德相;或者是常、樂、我、淨,涅槃的四個德性。這個是自性涅槃了。自性涅槃就是佛,就是正等正覺。那麼前面的色受想行識,只是陰界入的境界,那就是識的作用,是無明妄想。這一段就是講佛自證的涅槃境界。所以我說辨涅槃差別裏頭,辨如來覺性就是講如來的自性涅槃。底下,佛又說了個偈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 偈言:


悉離根量,事亦因;已離,亦離相所相。陰緣等正,一異莫能


者,雲何而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