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陀羅尼經講記--4

2012/11/21 13:41

  貳、傳譯者


  唐西天竺沙門伽﹙ㄍㄚ﹚梵達摩譯,這個伽梵也有念伽﹙ㄑㄧㄝˊ﹚,伽梵達摩,翻作中國話,是翻作尊法。其他的經典,玄奘法師或者鳩摩羅什法師,都說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三藏法師玄奘譯,是這樣子。而這個地方就是:沙門伽梵達摩譯。


  沙門翻作勤息,就是很精進地用功修行,能調伏自己的身口意,滅除去一切煩惱,努力地修行,想要得涅槃,就是這麼一個修道的人,叫做沙門。而這樣的義,這個名字,通於佛法,也通於外道,在外道裏面修行的人,也稱之為沙門;佛教裏面的修行人,也稱之為沙門的,這個名字不限於佛教徒。西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翻作中國話,翻作什麼呢?日本是乙太陽立名,印度是以月亮作他的國名。《大唐西域記》


  上解釋這個名字,他是什麼意思呢?他說印度這個地方,有佛出現世間,也有些大菩薩、大阿羅漢,很多的聖人,也有很多的賢人,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這些聖人,這些賢人,在那裏弘揚正法,教化眾生,就像月亮似的,常常地照耀,使令他遠離一切熱惱,得到清涼之樂,用這樣解釋。當然這個解釋也很好,但是如果沒有佛菩薩在世,印度就沒有佛教了,印度還是叫印度啊,這也就是他立國的時候,他選了這個名字,


  就是用這個作國家的名字。


  天竺,一共分五個大部份,就是東、西、南、北、中,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還有中印度。現在這個伽梵達摩,他是西印度人。他是什麼時候來到中國的呢?就是唐,就是陏煬帝垮臺了以後,李淵建國,叫做唐。這個唐,可能是陏文帝封李淵為唐王,所以他就建國,國號為唐。


  在唐朝什麼時候來的呢?在佛教史上看,他是在唐高宗永徽顯慶年間,是在這個時期來到中國的。這部經就是這麼說: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在譯經的記錄上,也沒有說出來究竟是那一年翻譯的,都沒有記載,沒有說出來,這個伽梵達摩是怎麼個情形,也沒有記錄。但是這部經,不單是他一個人翻譯,後來還有不空三藏,另外還有兩種譯本。


正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幡,周匝懸列。


  這和諸經的意思一樣,如是我聞,這一部經,是我聽聞,親聞佛說的。這個,就是結集經的人說的。一時釋迦牟尼佛一時就是這個集會,開始說這部經到圓滿,統名為一時,並沒有詳細說出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沒有那麼記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翻作能寂,也有翻作能仁。譯作能寂的地方多,翻作能仁的地方比較少。從佛法上說,就是佛有大智慧,所以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照一切法寂靜相。有大慈悲心,廣度眾生,所以叫能寂。這樣解釋也很好,所以叫釋迦牟尼佛。佛就是覺悟真理,有大悲心,廣度眾生,所以叫做佛。在補陀落迦山。佛在什麼地方說這部經呢?在補陀落迦山。補陀落迦山在什麼地方呢?在《大唐西域記》有記載,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上也有記載,就是在南印度,靠海邊上,也有說這個山就是海島。補陀落迦山翻到中國話是什麼呢?就是小白花樹,它這個山上,這樣的樹特別多,所以叫小白花樹山。這山頂上有一個泉水,這個泉水流出來成河,旋繞這個山,然後流到海裏邊。在《華嚴經》上描寫這個山是很好的,有很多樹,有很多花,有很多果,是個特別莊嚴的地方。那裏邊有觀世音菩薩的住處,這個地方說是觀世音菩薩的宮殿。這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那個地方有一個道場。觀世音菩薩本來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座下,在那裏度化眾生的。但是他在這裏也有地方,在印度的南海岸,有一個山叫補陀落迦山,在那兒教化眾生的。說是那個山不是容易到,但是你若能去,就能見到。《華嚴經·入法界品》就說到善財童子到那裏去拜觀世音菩薩。我們中國,靠近寧波、上海,在海裏面有個普陀山,也用這兩個字:補陀,把落迦這兩個音省掉了,叫補陀山,其實也就是取這個經上的名字,叫補陀山。說觀世音菩薩在那裏,當然這也是真實不虛。我們在那兒誠懇地學習這個法門,誠則靈,也就能見到觀世音菩薩。說是文殊菩薩在五臺山,普賢菩薩在峨嵋山,這是真實不虛。


  我一九八九年到峨嵋山去,看峨嵋山的記載,說是天臺智者大師去過那個地方,我以前不知道這件事,他那個文件上說智者大師去過。這個也有道理,智者大師是讀《法華經》開悟的,而《法華經》是以普賢菩薩為幫助的,所以智者大師到峨嵋山去也有道理,但是在智者大師的傳上看不見這個記載。這個文上,是說觀世音菩薩是在印度的南海岸,有一個山叫補陀落迦山,這個山裏邊有觀世音菩薩的宮殿。這個宮殿是寶莊嚴道場中,它是無量的寶所莊嚴的道場。釋迦牟尼佛就在觀世音菩薩寶莊嚴的道場裏邊,坐寶師子座,坐這個座,這個座也是寶所成的座。


  說師子座,這個師子表示無所畏懼的意思,並不是以獅子為座,不是那個意思,也不是說畫個獅子的形相,是表示無畏懼的意思。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那個寶師子座,純是用無量雜摩尼寶作成的。坐的座是摩尼寶,用作莊嚴寶石的座,但是在空中,有百寶所成的幢幡。這個幢是圓形的。到中國大陸,你看大的寺院,那個大殿裏面,有一個圓形的莊嚴具,叫幢。幡是扁的,扁的叫幡。還有


  百寶所成的幢幡。周匝懸列,就是在周圍懸掛,懸掛在那裏,陳列在那裏。在這個宮殿裏面有種種莊嚴的。


爾時如來於彼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如來,就是那個時候。釋迦如來,於彼座上,就是在那個座上安坐下來。為什麼要坐在那裏呢?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將要演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的關係,所以到那兒去。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這時候並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是與無央數,無央就是無窮無盡的,很多的菩薩摩訶薩同時在那裏,聽釋迦牟尼佛演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


  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


  這個無央數菩薩都是誰呢?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是在大悲懺上的菩薩。


  總持王菩薩,總持就是陀羅尼。陀羅尼王菩薩,這個王就是自在的意思。就是他這個菩薩誦這個陀羅尼,得大自在了,就是得大解脫了,因此就是立這個名,用這個作他的名稱,叫總持王菩薩。


  寶王菩薩,這個寶,我們按一般地解釋,就是這個菩薩,他有很多很多的珍寶,他有大自在的力量,或者這樣說。如果說這個寶是法寶,是無量無邊的佛法,他學習無量無邊的佛法,他得大自在了,所以稱之為王,這樣講也可以。


  藥王菩薩,藥上菩薩。這個藥王菩薩在《法華經》裏邊的地位也很高的。在這裏也有提到他,他當時也在這個法會裏。這個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的名字怎麼來的呢?我們讀這個《觀藥王藥上菩薩經》(筆錄者按:藏經上之經名為《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大正藏第二十冊六六),在藏經上有這麼一部經,叫《觀藥王藥上菩薩經》。在這一部經上,說到他得名字的因緣。他在無量劫前叫做星宿光長者,是個在家人。星宿光長者、電光明長者這麼兩個兄弟。這兩兄弟,當時他是相信佛法的,他用藥供養大眾僧,是雪山上的勝藥,是很勝妙的藥,供養大眾僧。大眾僧吃了他這個藥,除掉了兩種病,一個就是四大增損的病,地水火風生理上的不調和的病,除掉了;第二種病就是除掉了瞋恚的病,就是煩惱病,瞋恚心沒有了,吃了這個藥以後,不發脾氣了,不管什麼時候,心裏面很調柔,除掉了這兩種病。吃了他的藥,除掉了身體的病,和心理上的病以後,就發了無上菩提心,將來一定能得無上菩提,能在三界裏面作法王,就是成佛了。因為這樣的關係,大眾僧說是這個星宿光長者給我們這麼好的藥,我們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我們給他取一個名字,叫做藥王菩薩,這個名字是這麼來的。星宿光長者是哥哥,電光明長者是弟弟。弟弟看哥哥用藥供養大眾僧,他也用藥供養大眾僧,同時也佈施給其他的一切人。這樣子,大眾僧吃了他的藥,得上氣力。這個星宿光、電光明長者,他佈施給大眾僧的藥,大眾僧吃了這個藥以後,得上氣力,身體氣力很壯。得上妙樂,氣力壯了以後,身體就很快樂。聽聞佛法的時候,又得到上妙的法樂。所以大眾僧就為他取個名字叫藥上菩薩,他這個名字是這麼來的,所以叫藥上菩薩、藥王菩薩。在《法華經》裏邊,〈妙音菩薩品〉,妙音菩薩就是藥王菩薩,這位菩薩的身份很高的。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在。釋迦牟尼佛到他的道場去,當然觀世音菩薩在,他不應該不在的。


  大勢至菩薩,這個大勢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同學,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個時候,大勢至菩薩也在。大勢至菩薩,我們讀《觀無量壽佛經》,說是他的智慧的光明,普照一切眾生,令離三途,得無上力,使令一切眾生遠離三惡道。遠離三惡道是果,不做惡當然不到三惡道。得無上力,就是得無上菩提。所以名之為大勢至,他有這樣的力量。


  華嚴菩薩。華嚴菩薩怎麼講呢?。這個就是種種美麗的花,是很莊嚴的,是很美妙的。從佛法上來說,就是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能夠修行六波羅蜜的華。六波羅蜜就是華,六波羅蜜在果上,能莊嚴無上菩提的功德,能得到這個功德。用因華莊嚴果德,所以叫華嚴。


  大莊嚴菩薩,其實也就是華嚴菩薩,說是什麼呢?就是你得無生法忍以後,用般若波羅蜜修行六度萬行,去莊嚴無上菩提,這是大。如果初發菩提心,還是凡夫的時候,說是行六波羅蜜,但是你這個取著心還在,他就不是大,就是很局限,你這個心一執著,這個功德就受到局限,他就不大了。


  寶藏菩薩。寶藏菩薩,就是這個菩薩,他的藏裏面有很多的寶,那麼就叫做寶藏菩薩。如果說這個寶是無量無邊的佛法,說是他得到了佈施波羅蜜的功德,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或者三十七道品,無量無邊的法門功德,叫寶。你得到這些寶,這是法寶。這些寶得到以後,而不失掉,那叫藏。得了又失掉了,那就不能說是藏了。譬如說我們念大悲咒,你若天天的念,你就愈念愈熟,愈念,這個功德愈多。有時候我有事情,我不念了,你過多少日不念,再念,你念不上來了,就不會念了,那就是失掉了,你得到了以後,又失掉了!說我把《金剛經》背下來,你過幾天你不背,你再背,你背不上來了。就是得了以後,又失掉了,那就是沒有藏。現在說是寶藏菩薩,是說這菩薩他修成了一樣功德以後,這個功德不失掉,叫寶藏菩薩。


  德藏菩薩。寶藏菩薩這個寶是用譬喻來說的,德藏就是直接說他,不是用譬喻,直接在佛法上說,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意思是一樣的。這個也有積聚的意思,有個不失掉的意思。你這個東西,你放在倉庫裏邊,它不容易丟,如果你隨便一個地方,放在那裏,那就被人拿去了。所以這個藏,有個不失掉的意思。成就了一樣功德不失掉,在聖人,在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來說,應該比凡夫容易一點,但最好是法身菩薩以上,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有的時候,也還不容易,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凡夫是最差勁了,勉強的成就了一樣功德,過一些時候就不行了,就懈怠了,一懈怠,功德就失掉了。


  金剛藏菩薩。金剛是不可破壞的意思,他成就的功德是不可破壞的,這是法身菩薩以上的,才可以有這種功德。


  虛空藏菩薩,以虛空為藏,不可思議的大菩薩境界。就是他成就了功德,但是在他這個清淨心裏面,和沒有成就一樣。譬如說我們若成就了一樣功德,我們就容易說給人聽,啊,我怎麼怎麼的,我把《華嚴經》背下來了,我把《法華經》背下來了,向人說,就是心裏面有所得,有所執著。當然凡夫能有這個功德,雖然這樣說,但是也是很好了,也是不錯!但是大菩薩他成就了不可思議功德,在他們心中就好像沒有成就一樣,所以叫虛空藏菩薩,他心裏面無所著,他沒有這種分別。


  彌勒菩薩,彌勒翻作中國話,翻作慈,慈悲的慈,所以稱作  慈氏菩薩。慈氏菩薩最初發心的因緣,他發菩提心的時候,不吃肉,最初一相信了佛法,一發心的時候,就能不吃肉,就是因為有慈悲心的關係。我們說不吃肉,是因為有衛生的理由,因為感覺這個肉,裏面有毒素,人吃了對身體健康,不見得好,所以這樣我們就不吃肉了。這是一個衛生的理由,其實也是因為私心的理由。我看印光老法師文鈔上有一件事,他說他看見報紙上,說是在外國,不知是什麼國家?這個女人,他的丈夫脾氣很大,不講道理,隨時發脾氣就是打他的太太,他打太太,他的小孩就哭,小孩一哭,她馬上把小孩一抱過來,給他奶吃,就是這樣辦法,給他吃奶,他就不哭了,她就這樣子。結果這個兒就死掉了,以後又有小孩了,還是這樣子,又死掉了。死掉了,心裏面也不是太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是說是忽然間有什麼覺悟,她就在她丈夫打她的時候,她憤怒的時候,她把這個奶擠出來,去請醫生化驗,一化驗,這個醫生說這個奶裏有毒。喔,她就講:我以前生了兩個孩子,都是吃這個奶死掉了,應該是毒死掉的。醫生說可能是這樣。這個報紙登出來以後,印光法師看見了,就拿這個向人講,就講這個道理。印光老法師是大智慧人,就說,說是我們人吃肉,吃肉,你殺這個豬,殺羊、殺牛的時候,它也是不高興,它也是憤怒的,憤怒的,是不是它這個肉裏面就是有毒了呢?應該是有毒,道理是這樣講法,比類可發明的。所以這樣子,我們應該吃素了,你要是吃它,就是有毒了。印光法師文鈔上,有這麼一段,推知不吃肉。這樣子不吃肉,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所以不要吃肉,這並不是慈悲心。現在是彌勒菩薩,他最初來到佛教裏邊一發心,他就是不吃肉,不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是慈悲心。說是我們同是一個有情,你殺害它,是不合道理的,不平等,它很痛苦的,不應該這樣子的。因為慈悲心,不吃肉,所以名之為慈氏菩薩。彌勒菩薩最初發心是這樣子的。彌勒菩薩,我們大家應該很熟悉了。說是佛在世的時候,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因為相貌特別出眾,國王有一點擔心,怕他將來會造反,我這個王位可能保不住了,所以就想要抓住他,要殺他,他家裏人就把他送到別的國家去,到他舅父那裏讀書。他這個舅父是特別有學問的人,知道有佛出現世間,應該去親近佛,就派他十六位學生,彌勒菩薩在內,來見釋迦牟尼佛。他這個舅父是老師,就提出幾個問題,叫他這幾個學生去問,如果答得上來,這就是佛。這十六個人去見佛的時候,就是還沒有見,可是離佛不太遠了,心裏面默念,佛就把這個問題解答了,這十六個人認為這就是佛。十六個人裏面,因為決定是佛了,就回去幾個人通知他的老師,但是這幾個人在半路,被老虎吃掉了。彌勒菩薩他沒有回去,他就隨佛出家了。在《阿含經》上說他不修禪定,不斷煩惱”──這個彌勒比丘。但是佛為他授記,他在佛入滅度之前,這個彌勒菩薩先入滅,就生到兜率天。欲界六天,最低一層是四王天,然後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兜率天上面還有一個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他是在兜率天。兜率內院的年月,按人間來計算,人間四百年,他是一晝夜,他的一晝夜,人間就是四百年了。這樣子,三十天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他那裏是四千歲,兜率天的人的壽命,就是四千歲。四千歲,這個人死了,那麼彌勒菩薩在那裏四千年,在那裏就入滅了,就來到人間。到了人間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就不是現在這樣的世界,那個時候,是人壽八萬歲,那個時候,這個世界的人,人壽八萬歲。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講仁義道德,是七寶莊嚴的世界,特別和平的世界。那時候的人,沒有像現在人那麼多的病痛,好像連頭痛都沒有,人特別的健康、長壽、快樂。彌勒菩薩在那個時候成佛了,成佛的時候,先是有三次大集會的說法,大集會說法,都是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邊,受過三歸五戒的人,就在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時代,受過三歸五戒的人,都在彌勒菩薩三會說法裏面,得阿羅漢,得解脫。這個三會以後,那時候叫彌勒佛,他度化的眾生,是他自己久遠以來,教化的弟子。最初的三會說法,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三會說法以後,是與彌勒菩薩久遠以來結過緣的弟子。不是說彌勒菩薩就是三會說法,以後還有很多會說法的。


  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邊,和文殊菩薩是非常重要的大菩薩。觀世音菩薩,雖然和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因緣很深厚,但是他是外來的菩薩,他是從阿彌陀佛國來的,他不是這個世界的人。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面,主要的大菩薩,就是普賢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怎麼講呢?德周法界為普,智順調善為賢。這個解釋也很多,我們就說這麼一個。


  文殊師利菩薩,翻到中國話,翻作妙吉祥。梵語文殊師利,也有地方說曼殊師利,翻作中國話,叫妙吉祥。妙吉祥是新翻譯,古翻譯,翻作妙德,這個德和吉祥的意義也可以相通的。怎麼叫妙吉祥呢?說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他的道力、神通、慈悲、辯才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叫做吉祥。文殊師利菩薩,也在《法華經》上說,過去七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學生。過去七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葉羅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這七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學生。釋迦牟尼佛原來是他的學生。文殊師利菩薩過去成過佛,現在在北方世界成佛,叫做歡喜藏摩尼寶積佛,過去成佛叫龍種上尊王佛,將來還要成佛,叫普見如來。已經成佛了的人,現在又作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作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釋迦牟尼佛以前是他的學生,今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又來作他的弟子。所以這個聖人的境界,是無我的智慧,他沒有高慢心。說我們人的境界,你是我的學生,我怎麼能聽你的,有這種種的分別。佛菩薩的境界不是,觀世音菩薩以前也成過佛,釋迦牟尼佛也給觀世音菩薩成佛的時候,作他的弟子的。現在釋迦牟尼在這裏成佛,觀世音菩薩又自稱弟子。佛菩薩的境界就是這樣子。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在佛法裏邊是不可思議的人,像《華嚴經》,也是文殊師利菩薩和普賢菩薩,你一讀,你就知道他的地位很高。你讀《法華經》也是的,一開始那個序品,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有所疑問,就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就解答他的疑問。後來到最後一品,又是普賢菩薩來了。所以這兩位大菩薩,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面是很重要的兩位法師。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剛才列的名字,這麼多的菩薩,是十五位菩薩,後邊還有個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的。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灌頂是個譬喻,世間上的國王,他要做國王的時候,他是用四大海水,放在瓶子裏面,這個瓶子用種種的瓔珞莊嚴,然後就灌在他的頂上。這就是就位的典禮的時候,有這麼一個節目,表示他作王了。現在說這個菩薩,也是到了成佛的前一個階,就是等覺菩薩,到了這個時候,所以他是大法王子,就是佛的弟子,到了要成佛的階級了,所以叫做灌頂大法王子。法王這句話,就是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叫做法王。我們平常人,我們的心老是不自在,我們平常人,沒有得定的人,我們對這個欲的境界,心老是不自在。若是得了定,得了色界定以上,對欲界的境界就好一點。但是,還是凡夫,終究是不究竟。得到大阿羅漢的境界,對於三界以內的事情,他的心就自在,但是那法身菩薩,那無量勝妙莊嚴的境界,阿羅漢也有些不自在。因為他就是煩惱還沒能夠究竟的清淨,所以還有點不自在,唯獨到了佛的境界,於一切法得大自在了。所以大法王,就是佛。就是弟子。就是前面列的這麼多的菩薩,都是佛的弟子。佛的弟子裏面,有尚未灌頂的,就是還有不是等覺菩薩的,他們已經到了等覺的地位了,他們都是接近成佛的地位了,就是他的地位很高的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