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佛?--2
究竟的快樂根源之一:緣起之理
比如我們舉個例子,一個水杯,它的現像是什麼呢?包括它的顏色、形狀、內外的各種形態以及構成水杯的土的成分、水的成分、溫度的成分、風的成分、空間的成分等等。這就是這個杯子的現象。這些成分一旦聚合了之後,就變成了這個杯子。
因此,佛教為什麼講包括水杯在內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呢?因為任何一個事物的構成,必須要有構成它的原料——因,和它的緣,比如包括製造杯子的工廠、工人等等。另外,只有在我們用這個杯喝水的時候才稱之為水杯,這就是杯子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因果是不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不過它的本質卻是自性皆空的。
雖然水杯實際上不是真正的水杯,那我們為何稱之為“水杯”呢?這只不過是人們給它強加了一個水杯的假名,安立了這樣一個水杯的假名而已,之後我傳你、你傳他就變成了“水杯”。其實在它構成水杯的每一個事物當中,都沒有稱為“水杯”的一個東西,去掉這些所有構成的成分之後,剩下的也沒有“水杯”。所以說,水杯的自性是皆空的。
如果水杯是有自性的話,水杯真是“水杯”的話,那這個水杯就變成從它本身的角度來說就是水杯了。也就是說,無論用這個水杯喝茶還是喝酒,都不是酒杯和茶杯,仍然必須是水杯。但事物恰恰不是這樣的,喝了茶它就是茶杯,喝了酒它就是酒杯,喝了水它就是水杯,所以,所謂“水杯”,不是事物本身當中就具有水杯的成分,而是人們給它強加安立的一種假名而已。
由於事物本身不是這樣自性存在的,而是由許多事物聚合在一體的一種暫時的凝聚,或者是暫時的一種聚會而已,所以說它的本質是自性皆空的。那麼這跟佛教有什麼關係呢?佛教裏面所講的一切內容,並不是因為是佛所說,才應該是這樣;而是因為事物本身就是這樣,佛才這樣說而已。
我們反過來說,比如在有些宗教裏面,因為是某一個主或某一個神靈所說,所以必須是這樣的,不是也得是。然而我們佛教的理論,幾千年以來,佛之所以這樣說:因果不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任何事物的現象都是緣起,本質都是性空,是因為事物本身的原理就是這樣,佛亦只不過說真話而已。
因此,咱們的佛祖是發現事物的真相者,而不是創造事物者,佛教不承認有什麼創造事物者、有什麼決定命運者,人們的命運永遠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而不在任何一個神靈的手裏。所以說命運是老天爺的安排等說法,佛教一概不承認。只有自己善惡的業力和自己的所作所為才決定了你自己未來的命運,而不是某個神靈決定了你的命運,這就是佛教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的原理。
但是,既然現像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佛教為什麼又說它的本質是皆空的呢?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性空或者真諦和俗諦。俗諦就是現象、緣起的意思,真諦就是本質、真正的面貌的意思。龍樹菩薩曾經在《中觀論》當中說:
諸佛以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以勝義諦
這就是說,佛陀以二諦來為眾生說法,一個是世俗諦,二個是勝義諦。什麼是世俗諦呢?世俗諦就是一切萬事萬物因果不虛的現象、緣起,故此我們要除惡揚善,要斷除一切業以及煩惱才不會受苦。
什麼叫真諦呢?真諦就是事物自性皆空的本質,這就是真諦。所以說,佛是通過二諦來講法。
究竟的快樂根源之二:性空之見
既然如此,那這個跟“證得滅”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能滅掉對於萬事萬物自性的執著,你從此以後便不再會生起貪欲心或憎恨心。比如說我們在電視劇裏面看到的房子,電視機裏面看到的良馬、名車、金銀珠寶等,你不會產生想起偷竊它、或者想辦法把它拿出來的這種念頭,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這個電視裏面顯出來的都是假的。就像人家拍攝後沖洗出來的影像,實際上不是真的。所以說你在屋裏面擱再大的電視機,沒有任何一個人,對裏面顯現的任何事物產生偷的想法,也不會生起任何一個貪欲心和嗔恨心。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它是假的。
如果我們把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碰到的或心裏想到的等一切外界的萬事萬物,都能夠明白如水中月、鏡中影,或者電視機裏邊各種的形態一樣虛假不實,那麼再也不會對它生起在乎心,因為沒有了在乎心,也就不會(生起)想得到的貪欲心,也不會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會生起不瞭解事物本相的愚昧心。所以說,一旦遠離了貪嗔之心,你就再也不會有痛苦、難受和折磨,你就真正的快樂了。
其實我剛才所說的真正的快樂,就是沒有任何折磨、沒有任何難受、沒有任何痛苦、沒有任何寂寞。如果你沒有了貪欲和憎恨,從何而來難受、痛苦、失望和寂寞呢?那就沒有了。沒有了它就是證得滅,才是真正的快樂之果。
無論是斷除一切煩惱心的小乘羅漢果位也好,還是斷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的大乘無上菩提果位也好,都是得到涅槃寂靜的滅果。所以說證得滅果才是我們要所求的。而且通過禪定的修法,非常堅定的一心修煉,就可以得到一禪、二禪之上的身安樂和心安樂,然後用智慧來觀察事物本身的實相。當一旦觀察到事物的自性落空之後,就安住於這樣的落空當中修習禪定。通過這種反復修煉,最終會徹底在意識形態當中消除這種貪欲和嗔恨以及把一切萬事萬物當真的那種習氣。所以說,這時候,無論是座上還是座下行為的時候,你再也沒有任何的“在乎”了。
但沒有了在乎難道就沒有了追求了嘛?不是的,他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明智之舉,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這種追求,不是在乎的貪念的這種追求,所以說他就沒有難受和痛苦,因此,佛陀說,“證得滅”。
佛說:於苦集滅道聖諦當知、當修
第四句話叫“趨入道”。既然剛才所說的滅果如此殊勝、如此快樂,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你得到這樣的快樂呢?在佛經裏面講,聞思三藏經典、修三學道法,便能證得佛陀果位,因此它就叫“趨入道”。但是你要趨入道的話,前提要知道什麼是道,因此要學、想,所以說聞和思非常重要。
聞什麼呢?律藏、論藏、經藏等一切佛教的經典。有些人認為:“哎呀,看經書會起煩惱心、分別心,還不如一心念佛號。”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你不學佛經,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妙義,所以說也永遠不得解脫。因此,你必須要看三藏經典,讀三藏經典,而且還要在上師面前聆聽這許多許多的三藏經典的內涵。因為這些才是你修道當中不可缺少的道理和實修的方法,非常重要。
然後如何趨入道呢?只有三個:一個是戒,一個是定,一個是慧。
究竟的快樂方法之一:修戒學
這個戒就是戒律,有人認為:哎呀,你是比丘啊,有那麼多的戒律,是不是很難守啊?我說:你說錯了,因為我從來沒有把戒當作捆綁自己的一種枷鎖,而是把它當作莊嚴自我的,比金銀珠寶還要超出百倍的莊嚴裝飾。由此二百五十三條比丘戒,使得我的行為和言談舉止非常的規範和完美,沒有缺點和漏洞。因此,有了菩薩戒——十八根本戒或者二十八根本戒或者四十五墮戒等等的話,不僅僅是行為和言談舉止,包括心裏的動念在內都會非常的清淨、完美、規範。戒不是用來捆綁自己的,而是用來莊嚴自己的。所以說讓我感到非常的莊嚴。
那麼這個戒是以什麼樣的方法來規範自己起心動念、行為和言談舉止呢?無論是別解脫戒、還是菩薩戒、還是密宗戒,它們都是通過約束的方法來讓你規範行為、言談舉止和心裏的動念。實際上就像調伏一匹野馬一樣,首先通過用繩子來把它的四肢全部綁緊,然後再由許多人來抓住它,調伏它。同樣,咱們這種淘氣的心現在也是非常的野,需要調伏它。那用什麼方法來調伏它呢?就是用戒律的方法來調伏它。只有通過戒律,才能馴好咱們這個心馬,才能夠讓行為、言談舉止、起心動念達到完美,這就是第一步―——戒。
那麼只要有戒就行了麼?不,還要有定。
究竟的快樂方法之二:修定學
定學,實際上就是很多經典裏面所說的心學,是三學——戒學、心學、慧學的一種。因為禪定這個概念比較小,如果你要說定的話,一定要說修的內容為定,不能說禪定那種簡單的定,說心的話就更恰當了。在《入菩薩行論》中就說的是戒學、心學。
那麼這是什麼呢?這是修心的方法,如果沒有這種修心的方法,你要永遠約束自己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怎麼辦呢?若要讓自己主動約束自己,從被動的約束行為言談舉止和念頭,變成為主動的約束行為言談舉止和念頭,這就要靠心學或者定學。如何做呢?一般心學或者定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觀察修,還有一個叫定修。
什麼叫觀察修呢?不用把自己的心放在某一處、一心不動,不要這樣,可以去思考,但是思考的目的是圍繞在如何改變某一種內心的習性,這就叫觀察修。比如說咱們修的第一步就是親近善知識,就是拜上師。為什麼要拜師父呢?要是沒有老師來教導你、引導你,你怎能從一個凡夫俗子最終達到智慧、慈悲和德能都圓滿的無上菩提殊勝果位呢?是不可能的。這要有非常複雜及有次第的系列修行才能達到。所以說必須要有引路人,這就是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之理按照《菩提道第廣論》來說,有如下幾點:
1、所親近的物件——善知識應具備的德相;
2、親近者——弟子應具備的條件;
3、親近善知識的勝利功德;
4、不親近善知識或不如法親近善知識的過患;
5、心裏如何親近善知識;
6、行為如何親近善知識。
大概總共有此六個部分。
然而《掌中解脫》中用四個方面來講:
1、親近善於知識的勝利功德;
2、不親近善知識的過患;
3、心裏如何親近善知識;
4、身體的行為如何親近善知識。
這個問題在《學佛為什麼要拜師》這個光碟當中我已經講過了,在這裏不再多加闡述了。
總之,這種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宗喀巴大師說,一切修道之根本是如何修親近善知識之理。說是一切修道的根本中的這個“根本”兩個字非常重要,要是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修任何一個法都不可能得到任何一個成就,所以說學佛者必須拜師。沒有師父或沒有如法的親近善知識,不會得到任何一個功德及增長。
然後就要修暇滿人身難得,要知道現在咱們得到的人身就有“八暇十滿”這麼好的條件。然後,咱們要充分瞭解咱們人身的無比價值,並能夠充分發揮具有無限作用的人身價值。然後要明白人身雖是無價之寶,可是他很短暫,隨時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因此要取“大義”。這個暇滿人生難得之法,將來我也會講怎樣才能做到。人生有意義就如這樣所說。
然後,要修習生命無常、三惡道的痛苦,以及皈依三寶。因為你沒有生起怖畏三惡道痛苦之心的話,你不可能真正的皈依三寶,所以說要觀三惡道的苦,它是生起皈依心的最根本的因。
那為什麼要皈依?皈依誰?如何皈依?以及皈依之後的學處等等,以後我會詳細講到的。若修好了這個三皈依後,若不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業報之心的話,你仍然不明白為什麼會墮落三惡道,為什麼會投生到三善道,有什麼辦法讓我們免去三惡道的痛苦,讓我得到三善道,來得到人天之快樂——榮華富貴幸福等等,以及如何才能得到的方法。所以說,我將來也會專門講一講因果報應。
為什麼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呢?就有業果這樣一個內容,通過學習你就可以詳細明白善惡的因果報應,以及讓自己多得到一個善報、少得到一個惡報的一種方法。
然後要修六道輪回的苦,我們通過三苦、六苦、八苦來認識六道輪回的苦。佛教為什麼說輪回是苦海呢?剛才我已經講到了一些簡單的道理,更深刻的要在心中體悟才可以明白。
那麼完了之後你要學會十二緣起支。什麼叫十二緣起支呢?一個人為什麼會死了之後進入中有?中有之後為什麼有投生?投生之後為什麼會老死?這要學習從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樣的十二緣起的順轉和逆轉之理。一旦明白了這個之後,你就會明白我們人從哪里來、將往哪里去,你就明白這個道理了。這個將來我也會非常詳細的闡述。
然後要學菩提心,通過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換的菩提心這兩種方法來修菩提心。
然後要修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到禪定波羅蜜之前的,智慧波羅蜜以下的部分。這些都是屬於觀察修。到了禪定波羅密的時候,就是定修了。因為這個時候他就不允許轉動,必須要一心不動修禪定,直到通過九住心的修法,得到身安樂、心安樂的這種真正的“奢摩他”為止。有了這樣的奢摩他之後呢,你要修這個智慧波羅蜜,智慧波羅蜜就要修萬法自性皆空。只是性空和禪定結合起來才能破除我執和法執。要證悟座上如空似的性空正見和座下如夢幻似的性空正見等等。因此你要通達因為緣起就皆空、因為是皆空的所以說它才是緣起的這個道理。
正如龍樹菩薩所說: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他就這樣說的。所以說你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究竟的快樂方法之三:修慧學
那麼慧是什麼呢?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六波羅蜜當中智慧波羅蜜的部分,那就是慧了。因為有智慧波羅蜜才能破除一切“我執”和“法執”,這個智慧波羅蜜具體認識我執和法執,從而加以破除。破除我執法執後的這種萬法皆空的狀態還需要由奢摩他來安住,這就是說止觀雙運的修法,也就是這裏面的所說的慧學。因為你光有定學,雖然你的意識形態會達到安住一處,但你還沒有明白萬事萬物的真正本來的面貌。只有通過智慧來觀察,你才會明白一切萬事萬物的自性皆空和現象妙有的這種真正的本來面貌。所以說他才會真正通達“性空假有”,或者如僧肇法師所說的“性空假有”,或者就是咱們通常中觀派所說的“性空妙有”之理。由此你可以徹底消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剷除一切我執和法執,證得我剛才所說的這種涅槃清淨的滅果——永久的快樂,這就是說佛陀說趨入道。
修持和弘揚佛法的偉大之處
苦、集、滅、道,我已經簡單的闡述了,佛教為什麼能減輕痛苦?為什麼能增長快樂?就是我剛才所說的這些,比如說智慧波羅密蜜來破我執和法執,雖然暫時達不到這種很高的境界,但哪怕能破掉一點點,也會破除世間的這種迷惑,或者迷住或者執著,或者在乎的這種心態,因此做人就輕鬆多了。
看問題要看得穩、看的廣,要高瞻遠矚啊,所以說佛教裏面所說的這些法,我剛才說了,它不是說這是隨便的,僅僅因為是佛說的所以就說它是對的,不是的。因為事物它的本身的原理就這樣,所以說我才這樣說的。因此說佛教的真理,確實是完美的哲學和人生的哲理,具有這樣法的佛陀菩薩或者能弘揚這樣佛法的佛陀菩薩真是非常非常的偉大。寂天菩薩他說過這麼一句話:
若人匱乏安樂具 具足眾多痛苦事
誰以諸樂令滿足 而為斷除諸苦痛
愚癡暗昧能遣除 如此善心何能匹
如斯善友何可得 如斯福德何能及
就是這樣說的,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萬物生靈,你們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什麼?他最需要就是快樂,他最缺乏的也就是快樂,即使是具有家產萬貫、榮華富貴和名聲地位的權力擁有者,他所欠缺的也是內心的快樂,內心的平靜,內心的好受。
街道上要飯的乞丐、整天幹活的這些老百姓以及工人,他們最需要的也是快樂,最匱乏、最欠缺的也就是快樂,包括萬物生靈當中蒼蠅蚊子在內的一切眾生,整天不停的奔波,他們最欠缺的是什麼?還是快樂,它們最需要的也是快樂。
那麼,即使是具有權力、名聲、地位以及榮華富貴的這種富翁或者這種上層人物,他最多的又是什麼呢?憂愁、煩惱、痛苦和傷心。街道上要飯的乞丐,天天拼命幹活的平民百姓以及中層人等,上上下下全世界的所有的人,他們心中最多的也是憂愁,最多的是難受,最多的就是擔心,最多的就是傷心和煩惱心。天下一切萬物生靈包括蒼蠅蚊子在內,在不斷地奔波的這一切蒼生,他們最多的就是恐懼、痛苦、憂傷和災難。
既然如此,有誰能夠(帶領)這些欠缺快樂、有許多許多痛苦的這些一切天下蒼生,到一個永久快樂及快樂因的這樣的果位當中來,讓他們滿足於快樂,幫他們斷除一切痛苦以及痛苦的來源的煩惱和業力呢?
能做到這些的人,你說天下哪有比這個人更為偉大的呢?哪有比這樣的人更為應該尊重的呢?哪有比這個人更為有恩德之人呢?他才是真正的恩公啊!
而且他不但能消除痛苦,還能將一切痛苦來源——愚癡和暗昧之心從咱們的心裏面遣除,讓咱們得到一個光明的智慧,誰能做到這個,他才是我們真正的所崇拜的物件、頂禮的物件、磕頭的物件,磕十萬百萬千萬個頭都在所不惜。
平常人們說我幫幫你、你幫幫我,也算是好心人,但要幫天下一切萬物生靈的這種心,誰有呢?你們說,還有比這個更為善的人嗎?咱們說朋友呀,因為是朋友,所以可以幫我們排憂解難,他排的憂不過只是一次的憂,解的難只不過是小小的一次的難而已。而讓你從根本上明白痛苦以及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讓你徹底破除一切痛苦以及痛苦的來源這樣的朋友,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朋友,那還有比這個更為親近的朋友嗎?沒有。沒有比這個親近。
若誰能做到這一點:拿一點錢來做一些供養,做一些佈施,解救幾十個、幾百個貪困戶,我們都說他是善人。如果讓天下一切眾生得到永久的快樂,造這樣的福報,有比這個還大的福德者嗎?沒有。他是誰呀?他就是咱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咱們佛教當中,二千五百年以來的歷代的這些高僧大德啊!
他們專門犧牲自己的一切來研究這一項、觀察這一項,一再的去強調和宣揚這一項,並且自己充實的這項事業。因此,他們才是我們真正應五體投地所頂禮、所皈依之處。
所以說,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為什麼要學佛?因為它能讓咱們明白一個通達快樂的道路,通達智慧的道路,通達慈悲的道路,讓我們走上一條從此結束一切痛苦和煩惱到達永久安樂的彼岸的一個道路。如果我們不去親近他,不去皈依他,不學他的法,就好比是一個快餓死的人,給它許多美食讓他隨意享用,但他卻苦苦的等待餓死而不吃一樣,沒有比這個人愚昧的了。
所以我今天講《為什麼要學佛呢?》。這個道理比較簡單的這麼講了,以後大家要不斷地去看佛教正規的經典,佛教正規的論典,因為我覺得佛教的三藏經典,那是無價之寶的如意寶藏的寶庫,其中的妙樂是享不盡的,其中的受用是用不盡的。
今天我說這些話,願能夠聽到我的這個法的、能知道我所說的道理的所有的人,願你們遠離一切內心的憂愁、煩惱、痛苦和外在身體的一切災難、魔障等等,願你們永久的快樂,現前具備福、祿、壽以及具備一切修煉佛法的順緣,消除一切修煉佛法的惡緣,能夠家庭幸福美滿、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