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2
說到信仰,近年來世界各地不時傳出一些教徒因為信仰邪教,導致思想偏差而集體自殺。例如,一九七八年美國一位患有妄想症的牧師吉姆?鐘斯(Jim Jones),帶領九百一十四名追隨者在圭亞那的鐘斯鎮(Jonestown)集體自殺,這是有史以來集體自殺人數最多的一次。一九九一年,墨西哥的一位名叫阿爾馬桑的政府部長由於信仰上帝走火入魔,率領二十九名追隨者在一個教堂中集體自焚;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和一九九七年,太陽聖殿教在北美和歐洲製造了三起集體自殺事件,造成超過上百人死亡的不幸;一九九五年,五十三名越南村民在一個篤信邪教的盲人帶領下使用粗劣武器將自己射殺;一九九七年,三十九名“天門教”教徒認為不明飛行物會把他們帶到天堂,因此集體服毒身亡。邪教害人之深,由此可見。
其實在佛教裏,根據《成實論》卷十舉出,惡有“惡”、“大惡”、“惡中惡”三種,其中自殺亦教人殺是為大惡。《梵網經》也說,凡生者皆為我父、我母,故殺生即殺父、殺母。准此而言,自殺亦無異殺父、殺母。再如《大智度論》說,無論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殺之戒,亦將失其意義。
因此,一般而言,佛教十分重視生命,因此反對任何戕害生命的作法,而主張應該在有生之年,發輝生命的光與熱,以奉獻一己、服務大眾來擴大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延續生命的希望與未來,這才是正當的信仰之道,也才是我們面對人生應有的正確態度。
四、決定自殺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態,就是想以死來擺脫一切。請問大師,人死以後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嗎?
答:“人死一了百了”,這種對生命的錯誤見解,普遍存在於一般人的心裏,因此常見有人在遇到無法排解的困難或挫折時,就消極地想要自殺,希望以死來擺脫一切。
其實,人到世間投胎為人,都是帶業而來;現世所受的順逆、好壞境遇,都是自己前世、今生行為造作的結果,應該直下承擔,才能隨緣消業。如果遇到困難、苦厄,就以自殺來逃避,不但不能消業,而且更造惡業;如此舊業未消,又造新業,人生如何能解脫?如何能一了百了呢?
所以,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自殺只有增加問題,甚至只會增加痛苦。比方說,我自殺了,即刻就會帶給我的家人、朋友、親戚、同學,乃至認識我的人無比的痛苦,有時還會把一些未了的責任加諸給他們,增加他們的負擔。再說,國家栽培我、大眾成就我,正當能為社會服務的時候,卻因故自殺死了,這就是社會成本的浪費。因此,一個人的自殺,不但造成社會的損失,並且拖累了許多人,辜負許多關心我、愛護我的人,真是情何以堪。
再者,自殺也會留下很多的後遺症。例如,一個家庭裏如果有一個前輩是因自殺而死亡,雖然隔了幾代以後,後代的子孫都會覺得不榮譽,不但在他們的心裏留下拂不去的陰影,有時還會起而仿效。所以我覺得社會上有時候發生兇殺案,被人殺死還可說是不得已的,自殺是不可原諒的行為。因為遭受外力而死是沒有辦法抗拒的事,可是自殺則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愚癡,是因為一時想不開所造成;由於自己的愚癡想不開,造成了家庭、社會的損失,所以基本上自殺是不值得同情而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尤其,自殺者當時的心情,必定是帶著一種心靈的創傷,是在痛苦、哀傷、無助、絕望、焦慮,甚至是憤怒、嗔恨、懊悔的情緒中死去,就憑當下這麼一念,死後必定墮入地獄、惡鬼、畜生,這就是《俱舍論》所講的“業道”。
所謂“業道”,亦即貪、嗔、癡三業,彼此之間由貪生嗔,由嗔生癡,由癡生貪;前者能夠成為後者之道,或者互相輾轉為道,如此成為六道輪回之通路。也就是說,我人造作的業,自然會產生一種力量引生結果;業本身就像道路,隨著善業能通向善的地方,隨著惡業通向惡的地方。因此我們不要萌生自殺的念頭,就不會有自殺的行為與結果。
人在一生的數十年歲月當中,難免會遇到種種的問題,雖然讓人感到生活艱苦,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們在思想上、心情上千生萬死,從中慢慢進步。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困難,就想一死了之,總以為死了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是不對的想法。人,只要有信心、有勇氣、有慈悲、有智慧,世間其實沒有解決不了的事,因此希望社區裏的一些有德之士,能夠經常舉辦各種聯誼、講習,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讓鄰居之間彼此互相關心、鼓勵,從心理上建立起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如此才能防範自殺悲劇的一再發生。
五、請問大師,人在自殺的時候,乃至自殺死後有痛苦嗎?
答:人一有了煩惱、痛苦,就想要自殺,希望就此一了百了;也有的人在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覺得“生不如死”,因此也想以自殺來結束生命,總以為死了就能獲得解脫,但是當他自殺死後就會知道,其實“死更不如生”。
根據《醒世千家詩》記載:“吳江蔣某,與人爭氣不勝,服毒自殺。後來憑在他的妻子身上向人道:我不當死而死,罰入枉死城,火床銅柱,慘苦萬狀。方知在生一日,勝死千年,勸大家寧可氣死,切莫自殺,以致後悔無及,大哭而去。”可見自殺只能逃避一時,但是卻因此更增無邊的痛苦。
另外根據《認清自殺的真相》一書說,自殺者所感受的痛苦,千百倍於生前所受的苦,非語言所能形容。例如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進,肺氣外逼,內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縊而死者,氣管閉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繼而渾身麻痹,痛苦萬狀。服食農藥、鹽酸等藥品中毒而死者,五臟壞爛,極痛難忍。服食安眠藥而死者,頭眩氣促,五臟翻攪,有時暫時停止呼吸,心臟也停止跳動,與死無異,可是經過一段時間,悠悠醒來,卻早已入殮,欲出無門,於是輾轉棺木之中,恐懼痛苦而死。
另外也有研究報告指出,開棺檢視服食鴉片而亡者,伏著居多,側者亦常有,唯平仰者甚少;此乃埋葬之後,鴉片毒退,棺中輾轉掙扎而死之故。
從以上記載可知,自殺的方法雖然有種種的不同,但自殺者自始至終,痛苦了了在心,而且在將死之時,意識轉清,過去和現在的景象,映現分明,因此所感受的痛苦也就更加的深刻。
自殺的人,在自殺前想當然爾一定是感到很痛苦,不痛苦就不會想要自殺,他因為熬不過痛苦,遂想要以自殺求得一死來解決。但是自殺將死未死之際,不管是上吊、服毒、刀割、槍殺、投河、跳樓,或是燒炭等,儘管方法不同,但其結果都是痛苦不堪。就以上吊而言,不是那麼一分鐘就死了,死前的一刻,呼吸悶絕,有時後悔了想要自己解救都沒有力氣,想叫也叫不出來。可以說上吊的過程中,真是千百種的痛苦,難以盡述。
自殺者不但在彌留之際要受無量苦痛,就是死後所遭受的痛苦,比臨死時還要增加千萬倍。甚至死了固然苦,得救了還是苦。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人以“燒炭”來自殺,他們以為燒炭自殺可以安詳地在睡夢中離去。不過根據馬偕醫院及高雄長庚醫院的醫師表示,這類自殺倖存者可能因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造成遲發性神經精神症狀,部分甚至無法恢復。曾有患者在獲救一個月後出現意識混亂、幻聽,甚至拿抹布洗臉、將電話當成飲水機、大小便失禁、無法自理清潔等症狀;有些人則留下反應遲緩、記憶力減退等後遺症。
自殺也是犯了殺生戒,即使如願自殺成功,死了以後仍免不了要受殺生的業報。殺生乃天地所不容之罪,即使閻王老爺也不會給您好臉色看,所謂“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自殺者有什麼面目見人?所以,自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死,不是痛苦的結束,死並不能“一了百了”,生命是隨著個人的善惡業報而一再相續不斷的。所以佛教講“善終”,唯有善終,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六、有人說,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精神疾病的頭號殺手,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因憂鬱而自殺。請問大師,如何防範因憂鬱症而萌生自殺心理?
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憂鬱症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疾病,全世界有四億五千萬人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擾,平均每四個健康有問題的人,當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疾病的問題。而所有精神病患中,憂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最高,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因憂鬱而走上自殺之途,憂鬱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第三大死因。
人為什麼會憂鬱呢?有一篇名為〈卸下憂慮〉的文章說:“讀書人為考試憂慮;年輕人為前途而慮憂;父母為孩子而憂慮;老人為來日不多而憂慮;窮人為錢不夠用而憂慮;富人為保持財產而憂慮;病人為疾病而憂慮;忙的人為事情做不完而憂慮;無所事事的人為無聊而憂慮;孤獨的人為孤獨而憂慮;熱鬧的人為不能永久熱鬧而憂慮;未成名的人為默默無聞而憂慮;成了名的為名聲不再顯赫而憂慮。甚至有的母親單單為孩子離開去遠足幾個小時而憂慮流淚。試問天下人,誰無憂慮呢?”所以作者最後結論出:“人無近慮,必有遠憂,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他形容:“憂慮是人的影子,走到哪里,它一樣跟到哪里,不因地方和環境變化而消失。”
誠然,現代人似乎都活得很苦悶,活得很不快樂,尤其功利主義掛帥,人與人之間缺乏互信、互助、互尊、互諒,彼此冷漠,互不關心,造成心靈的疏離感。加上現代年輕人普遍養尊處優,缺乏抵抗壓力及接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容易罹患憂鬱症。在臺灣罹患憂鬱症的就有百萬人之多,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個案也愈來愈多,雖然並非每個自殺的人都是精神病患,但精神病患自殺比率約二○%,比一般人高出二千倍。
根據精神科專科醫師鄭泰安在一九九九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針對東臺灣一百一十三位自殺成功的個案家屬進行訪談,瞭解自殺者生前的生活史及精神狀態,結果發現有九成以上的個案都有精神科方面的疾病,其中最多的包含重鬱症及輕鬱症(約九成),以及酒癮、藥癮(四成以上),和人格疾患(占六成)。而在國外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結果,約八三%至一○○%的個案在自殺前都罹患了某種精神科疾病。
因此,專家表示,降低自殺率一個可行的方法,應該把自殺當作是一種疾病來看待,而不僅僅把自殺認為是個人意志力薄弱,或是對生命不尊重。他們認為,將有自殺意念的患者當做是“意志力”、“態度”,或是“道德”上有問題,可能會使他們有更強的罪惡感,反而更不願意向周圍的人要求幫忙。
在臺灣,許多憂鬱症患者初期時沒能及時求診,或是沒有看對科別,失去了向親友或是醫生求助的最好時機,自殺意念高漲,因而導致自殺死亡的比率越來越高。其實有情緒上的困擾時,如果能及早觀察、分析並尋求正確的治療,將可減低許多自殺的機率。有鑒於此,像臺灣新營醫院已開辦憂鬱症特別門診,並且提供憂鬱指數量表,讓民眾自我檢測,降低自殺的意念。
目前世界各國預防自殺的重點,都放在精神疾病需要接受治療,特別是藥物治療的宣導上。因為許多研究顯示,五○%至六○%以上自殺的人,在死前三個月都曾經看過包括內外婦兒科或家醫科的醫生。因此八○年代瑞典在 Gotland 曾進行一項計畫,教導 家庭科 醫師認識並治療憂鬱症,結果的確使得國民的自殺率下降,這可能是目前被證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憂鬱症的產生,一般人認為是外在的生活環境動亂,例如政治不穩定、社會治安不好、經濟低靡、失業率高、生活壓力大,感覺人生活著只是受苦,乾脆以死自我了脫。但是根據專家研究,有的人出生富裕家庭,一生順遂,毋須為生活打拼,照說應該活得很安然,但其實不然,這樣的人到了中年以後,往往覺得人生了無生趣,不知生命所為何來,也會產生憂鬱症而自殺。
就以澳洲來說,在這裏不僅有優美的居住環境,而且還有醫療、養老金、免費上學、失業金等社會福利優渥。但是此地的人照樣憂慮難解,仍然吸毒,自我麻醉,甚至放棄生命,以致成為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其實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嗑藥、酗酒,長期戕害自己的生命,這也等於是在慢性自殺;有的人冒險玩命,例如有些特技演員經常玩命性的表演,乃至於青少年飆車、酒醉開車等,無形中也是在自我謀殺。另外也有人則是活在虛擬的幻境中,例如把情侶自殺殉情認為是很淒美的事,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也有的時候是一種幻覺,幻想死亡,結果弄假成真。更多的是因為挫折、憂鬱而自殺。
因憂鬱或者受到挫折想不開而自殺,這都是由於自己沒有力量抵抗外在的壓力。抵抗外在的壓力、挫折,平常要增加自己內心的抗拒能力,比方說用歡喜去抗拒,用明理去抗拒,用為人設想去抗拒,不要凡事只為自己著想。也就是平常就要培養很多的實力,要開發自己的智慧,要多讀書、多親近善知識、多參加社團活動或是各種宗教活動,在宗教裏得到鼓舞。
甚至現在的心理咨商、面談,乃至透過旅遊、運動、藥物治療、音樂治療、動物療法、技能訓練、人際溝通、培養興趣、鼓舞信心、找人傾訴、創造希望、融入大眾、打開心田、走出去、忙起來等。如果在自殺前,或是面臨各種壓力時,自己能夠備妥各種戰鬥武器,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再也不怕壓力的魔鬼打擊我們,因為我們都有個辦法應付、化解。
因此,一個人平時要接受挫折教育,要增強抗壓能力。因為從古至今,天地萬物要想生存,誰沒有挫折?很多成功的偉人,都是從挫折中突圍而出,才有成功的一天。所以每一個人從小到大,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一定要有力量,不要因為一件事就煩惱,或是被別人一句話就打倒。很多時候我們聽了一句不高興的話,說的人早已忘記,自己卻幾天幾夜氣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實在是很吃虧划不來的事。或者有的人遇到一點不如意,乃至經濟陷入困境,就想要自殺,其實總會有辦法可以解決,不要一下就鬧自殺,實在是不理智。
人除了要有挫折教育,要有抗壓能力以外,還要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標。有目標,路就會走得遠,走得長,因此要防範自己萌生自殺念頭,唯有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出生命的尊嚴與歡喜。
人的一生只能活一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代替不了,所以要正視“生命的一次性”與“不可替代性”,對自己的生命給予重視與尊嚴。當你懂得尊重生命,知道生命存在的可貴與難得,就會珍惜生命,而不會因一點挫折就自暴自棄,甚至喪失生存的意志而自殺。
雖然專家說,二十一世紀將是憂鬱肆虐的時代,但是我們不要停留在憂鬱的泥淖裏,要思想如何超越,例如對佛法真理有深入的認知,能夠瞭解生命的真相,就有力量去忍受、接受、化解。所以,希望想要自殺的人都能勇敢、發心,把生命用來服務、奉獻大眾,這不是比尋死要好得多嗎!
七、根據專家研究,每當國家社會發生重大災難,例如臺灣九二一震災後,災區民眾常有相繼自殺的現象。請問大師,自殺也會成為風氣嗎?
答:現在的社會亂象紛陳,不但賭博、吸毒、竊盜、綁票、家暴、性侵害等問題叢生,尤其最嚴重的社會問題是自殺。
自殺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以臺灣為例,根據衛生署在二○○三年的統計,一年共有三千零五十三人自殺,平均約每三小時就有一人自殺。其中男性自殺死亡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若以年齡層來看,二十四歲以下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比九十年增加百分之十八點一,二十五至四十四歲增加百分之十七點一,自殺已經成為青壯年人口的第三大死因,僅次於意外死亡和癌症。
另外,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大城市的自殺比率遠比居住在鄉下者為高,中產階級自殺者也比其他社會層級的人多。從年齡的分佈來看,十五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以及七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自殺率也愈來愈高,尤其老年人自殺已遂的比率很大,但近年來國小學童自殺的比率也日漸升高。以性別而論,男人自殺成功的機率比女人高出三倍;但是女人嘗試自殺的頻率卻比男人高。
由文化的角度觀之,西歐先進國家的自殺率遠比回教、佛教、印度教等地區來得高。原因可能包含了人際關係的疏離、宗教的遜位以及支配自己生命的現代意識高漲等。至於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相比較,則是見仁見智,沒有定論。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前社會主義東歐國家自殺率上升的速度快過西方,例如匈牙利,一九七八年每十萬人有四十一點一人自殺,名列世界之冠。總之,經驗統計的結果顯示,自殺之分佈與年齡、性別、職業等似乎不無關聯。
此外,國家社會的發展步調愈快,人民的自殺率也會愈來愈高,這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尤其當碰到經濟不穩定,或者遭逢劇大變故,都會讓自殺率明顯上升,如剛才所問到的問題,臺灣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幾年間,南投縣的自殺率高居全省之冠。
自殺不但會成為慣性,據美國的一項研究統計,平均每位自殺成功者約嘗試自殺十六次。自殺也會成為風氣,因為世間上的人都是有樣學樣,人與人之間,彼此的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就如瘟疫一樣,有傳染性,加上媒體對自殺的報導過分渲染,不但給了社會大眾負面教育,對當事人更是造成二度傷害,因為自殺已造成身心的傷害,再加以大肆報導,等於又殺了他一次,所以媒體不能推波助瀾。
不過,媒體之所以會偏重這種負面的報導,也是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所以社會不能一味怪罪媒體,觀眾的心態也要反省,也要學習自製。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閻羅王在審判人犯,首先對著趙大說:你在世時殺人放火、貪污舞弊,現在判你到地獄受苦五十年,之後再到人間投胎為人。接著對王五說,你是個讀書人,生前為文寫作、著書立說。可是你寫的書都是黃色書刊,不但造謠生非、而且淫穢人心,對世道人心毫無助益,現在判你終生在地獄受苦。王五一聽不服,抗議說:“閻羅王,這樣不公平,趙大生前殺盜淫妄,他的罪也只不過是下地獄五十年;我只是寫寫文章,為什麼把我的罪判得那麼重呢?”
閻羅王說:“因為你寫的書現在還在世間流傳,你的文字對人心造成的傷害還在持續擴散中,必須等你在世間所寫的文字影響力消失了,你的罪業才有辦法消滅,到時你才能超生。”這個人一聽真是大驚失色,想不到自己一時愚癡所造下的罪業,真是無邊無量,不知何時才能消除。
因此我就想到,有一次應內政部之邀在臺北國際世貿中心舉辦一場人生哲學講座,找我去講演。記得當時我講了這樣的話:“現在我們的社會,每一個人如果筆下有德,就可以救臺灣;口中有德,就可以救自己。”我們不要以為自己興之所至的一句話,隨便說說,過去就算了,其實“聲是無常”,聲音沒有了,但是影響力卻永遠存在,因果業力是不會消失的。所以平時不能逞口舌之能隨便說話,也不要逞筆下之能隨便造謠,引人學壞。平時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寫好的文章、報導好人好事,必定可以救自己,也能救國家社會。所以,社會善良的風氣,要靠全民一起來營造。
至於說到自殺,其實一個人之所以想要自殺,大都是因為覺得“活得很苦”。為什麼會苦?不外乎太自私、太為自己著想,沒有能力應付外來的壓力。一個人如果天天只想“我”,我想、我要、我愛,就會感到生命很有限;一個人要愛大自然,這麼美好的山河大地,為什麼你要離開呢?一個人要愛國家、社會、眾生,這麼有成就的社會,你何以不愛他就想離開呢?你能想到家人、朋友,他們不是都愛過你、幫助過你嗎?你何以忍心離開大家呢?所以能夠活出責任,活出心中有人,自然不會想要自殺。尤其假如心中有佛法,有“忍”的智慧,由“生忍”、“法忍”,一直到“無生法忍”的漸次具足,自然能夠放下世間的人情冷暖、是非榮辱,進而淡化對心外世界的執著,則內心世界變得寬廣、豁達,就能活得踏實、自在,而不致於會有自殺的想法。
總之,如何活出自在,這是教育家的責任,也是媒體的責任;是家庭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一旦國家遭逢重大的災害變故後,如何防治災民自殺,這是需要全民一起來關注的重要課題。
八、憲法明文規定,殺人有罪;那麼殺人以外的動、植物有罪嗎?甚至殺人未遂有罪,自殺未遂有罪嗎?
答:現在是個重視生權的時代,不但法律明文規定不得虐待動物,尤其對於一些保育類的稀有動物更不能獵殺,甚至不准豢養。乃至現在的環保意識高漲,不但全民實行資源回收,而且不得濫墾山坡地,不能濫伐山林樹木等。
可以說,現在已由人權擴展到生權的時代,不只是有人才有生命,大地一切眾生,情與無情都有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與保護。所以佛教雖然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有時不小心傷害蟲蟻、蚊蠅等,雖然法律上沒有刑責,但于道德有虧;不該傷害的,如山河大地,乃至動植物,都應該善加保護,如果肆意破壞、傷害,都是廣義的殺生。
佛教是個嚴戒殺生的宗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未來必當成佛,故當視如父母般供養給侍,豈忍殺之;若殺之,是亦殺未來佛也。佛教的殺、盜、淫、妄、酒等戒律,有自作、教作、見作隨喜的犯行。所以“十重波羅提木叉”中的“殺戒”,有謂:“佛子不得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隨喜殺、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生命者,不得故殺。”
佛教不僅嚴禁自殺、殺人,乃至不准教人方便殺生或讚歎殺生等。有人問:殺人有罪,殺害昆蟲動物有罪嗎?譬如噴灑農藥、DDT,殺害蚊蠅蟲蟻罪孽重不重?一般來說,殺生是有罪業的。有的人聽了這樣的話也許會說:我是種田的,我是賣農藥的,我不要信仰佛教了,因為佛教主張不殺生,不能殺死害蟲,我何以維生?其實縱然你不信仰佛教,一旦殺生,還是一樣有罪。何況佛教是人本的宗教,同樣是殺生,殺戮人類的罪遠比殺害其他動物的罪業要來得重。不過話雖如此,我們也不能以此為藉口而濫殺生物,即使不得已而殺,也要存著慈心為生物祈福,譬如吃雞蛋、鴨蛋時,心中默念:“我今送你西方去,免在人間受一刀。”當然最好是不去侵犯所有動物的生命,包括殺害自己。
自殺是弱者的行為,自以為逃避責任,事實上所有的痛苦並不因為自殺就能解決,像現在的青少年自殺,等於花還沒有開放就萎謝凋零,這是何等殘忍;像青壯年,正當有為的時候,因為情場失意,或因經濟周轉不靈,也用自殺來逃避。再如老年人雖然久病不愈,但是現在的醫療不但發達,還有健保體系,總有一個延長生命的方法。就算是任何辦法都失效了,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是自然的現象,並不需要我們強迫為之,所以不管殺人、自殺,都是同等罪惡的行為。甚至自殺未遂一樣有罪,因為有殺心、殺念,有殺的念頭,舉心動念就有罪,雖然還沒有成為行為,但是念頭也是行為的根源,已經進入危險的邊緣。
總之,殺害別人有罪,必得受刑法制裁,那麼殺害自己有沒有罪過呢?在法律上對於自殺雖不加以判決,但是在佛教認為自殺不僅是愚癡的行為,並且是罪惡的行徑,因為個體的生命是社會眾緣所成就,個人沒有權利加以毀滅,若用暴力強制截斷自他的生命,都是違反佛教的不殺生戒,自己仍須背負行為的苦果。所以想要自殺的人,應該要有責任感,要有勇氣來面對問題,要用智慧來解決問題,千萬不要用自殺來逃避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