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與神霄派 【李遠國】




2010/01/15 17:59



 


分類:道教名論

2009/02/25 10:02


從北宋張伯端始肇道教南宗丹法,其間經過近二百年的發展,曆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方可謂正式形成內丹派南宗,後人謂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等五人,為道教南宗五祖。五祖皆以精通丹法、弘揚丹道為己任,從而名揚青史。五祖之中,尤以白玉蟾最為傑出,他承其師陳楠的道統,順應時代的潮流,不僅推重丹道,而且兼習雷法。與其相應,隸屬符纂派的神霄大師王文卿、薩守堅、鄒鐵壁、莫月鼎等皆修持丹道,以南宗之丹法為神霄雷法的基礎。於是,南宗從陳楠開始,即兼習雷法;神霄派從肇源、創立之際,即重視丹道。南宗與神霄派相互交流,內丹與雷法體用無間、道法合一,成為道教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現象。


 


南宗從張伯端至薛道光三位祖師,皆獨善其身,唯以修真煉丹為要旨。但從四祖陳楠開始,一改南宗只重自我修持,追求個體生命的永存與圓滿的仙道傳統,主張濟世利民、安邦護國的大乘思想,從此設定了南宗及神霄派以及內丹為體,雷法為用的道法體系。這裏就陳楠與神霄派的關係而論,探討內丹派南宗神霄派相互交融之跡。


 


一、陳楠得雷法之由來


陳楠字南木,號翠虛。惠州博羅縣(今廣東惠陽)白水岩人。以盤籠箍桶為生業,其慧根悟性無人知曉。曾作《盤籠頌》曰:"終日盤盤圓又圓,中間一位土為尊。磨來磨去知多少,個裏全無斧鑿痕。"又有《箍桶頌》雲:"有漏教無漏,如何水泄通。即能圓密了,內外一真空。"其言下覺悟異常。"後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訣于毗陵禪師,得景霄大雷琅書于黎姥山神人。"(1)這裏所說的"毗陵禪師",就是南宗三祖薛道光。所謂"景霄大雷琅書",即指神霄派所傳雷書。對此,白玉蟾追述說:"今都天大雷,盡出神霄玉樞之上,謂之景霄大雷。景霄雖在神霄之下,乃元始駐蹕之司,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漢臣,授之先師陳翠虛,翠虛以授於我。"(2)《靜余玄問》亦記白玉蟾曰:"先師得雷書于黎母山中,不言其人姓氏,恐是神人所授也,丹法卻是道光和尚所傳。先師嘗醉語雲:我是雷部辛判官弟子,幹道光和尚甚事。"于此可見陳楠確實得傳神霄派雷書,並下傳白玉蟾。



今《道法會元》卷一零四至一零八所收《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書》五卷,即為當時陳楠所得。卷首列大雷主法元始法王、玉清真王、景霄變空天尊、雷霆大帝君、五雷判府天尊、翼軫星君、五氣真人、左玄真人、右玄真人,次之則為雷霆火師真君汪康民、傳教雷霆都督辛忠義、翠虛真人陳楠、海瓊紫清真人白玉蟾。卷尾載白玉蟾《翠虛陳真人得法記》,尤其重要,記述了其師訪道求仙、修習雷法的過程,這對於研究南宗與神霄派的關係與歷史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史料。


 


白玉蟾說:陳楠家世為瓊州人,幼年師事薛道光,得太乙火符之秘,丹道即成,複歸故里,以箍桶為業,混跡民間,和光同塵。於嘉定戊辰(1208),游黎母山,遇一道人,笑曰:"子得薛紫賢太乙火符之旨,但未知太乙雷霆之法,亦可惜也。"陳楠回答:"某慕道而已,不欲多學,以分其志。"道人又曰:"子何其愚也。獨善一身,不能功及人物,神仙不取,是故張正一戰鬼於西川,許敬之斬蛇施藥,古今所傳,不可誣也。"陳楠曰:"山野一貧如許,安得質信以傳此法。"道人首肯,而言曰:"得人即傳,又焉用利。子能信奉,施功及眾,即吾之功。"遂于一石穴中取《都天大雷法》,傳付陳楠,並告誡之:"惟五雷不可小用,元始天尊每當劫運,必命五 雷 君降世保劫。昔陰六為水,堯有九年之災,預期命三 山雷火 君降世,生於伯鯀之家,是謂神禹;火伯風霆君降世,為稷,播奏五穀。子宜保之,以度異時之劫。"臨別之際,又謂陳楠曰:"吾非凡人,即雷部都督辛忠義也。吾師汪真人親授玉清真王付度,今付與汝。"至嘉定壬申(1212),陳楠又以此雷書傳予白玉蟾,白玉蟾再傳彭耜。這裏即記述了南宗自陳楠以來遞傳雷書的歷史,又揭示了他們為什麼兼修神霄雷法的根本原因--不求獨善一身,但願功及人物。


 


二、陳楠兼傳雷法的原因


此外,陳楠又得那位自稱"辛忠義"的道人所傳《太上三五邵陽鐵面火車五雷大法》及邵陽雷法印,收載《道法會元》卷一二二。其中曰:"凡召雷部將吏及邵陽雷公,皆以此印符牒,謂之暗號,大有報應,昔邵陽將軍得遇六波天君,密付此符,同雷部 辛天 君于海南,授與陳泥丸真人,流傳至此。"陳楠亦自述說:"或邵陽雷公于南嶽衡山祝融峰頂,得遇六波天主帝君,授以三陽五雷之道,使之掌風雷之政。凡天下水旱、人民疫鬁,皆隸之焉。昔六波天主帝君,乃以都天大雷火印並三陽五雷神火之印,及雷霆都司符璽。悉以付之。自是邵陽雷頤指神氣,使風雷立至,積久而有大功,聞於上帝,遂詔封為三五邵陽雷公火車將軍,以掌中鬥大魁五雷之政。……昔晉旌陽縣令 許 君遜隱于豫章之西山,後數年丹成,得九天靈劍之術,飛神馭氣於西山之上,專以伐蛟為心。蛟精知之,遂遁於潭州之境。上帝聞知,乃降詔以此書賜 許 君,以鬥府雷雨判官為職,仍以邵陽五帥為將,詔立邵陽五雷元帥之司,以鬥府雷雨判官掌之,以邵陽五帥輔之。因此 許 君遂得風雷之權,蛟精尋亦剿絕。此事乃吳猛、 丁義二 君當時得其傳流,年代更變,流傳至今,其有得是書者,亦須秘受,當體旌 陽許 君所得之意,及邵陽五帥所聚之因。古甚秘之,亦莫有傳之者,獨吳、 丁二 君派其源矣。"所謂體許遜"所得之意",即是當承許遜濟世度人、驅邪滅妖的傳統,發揚道教大乘的精神。


 


陳楠在繼承南宗道統的基礎上,完善南宗修道求真的理想,從偏重個人的修持,到關心社會的疾苦,這確實是一大進步。在他看來,修丹之法不僅可以打破虛空,跳出五行,而且能夠"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聞九天,目視萬里",建功立業於塵世。當白玉蟾問曰:"祖師張平叔三傳非人,三遭禍患,何也?" 陳楠明確地回答說:"彼一時自無眼力,又況運心不普乎!"這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南宗前期宗旨的弊病,所謂"運心不普",即是對張伯端只求金身圓滿的批評。


 


故他希望弟子白玉蟾不要保守,應輯刊丹經雷書,"散行天下,使修仙之士可以尋文揣義,妙理昭然,是乃天授矣。何必乎筆舌之傳之哉!""吾將點化天下神仙,苟獲罪者,天其不天乎!經雲: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何譴之有?" 正是這種恢弘大度的思想,教育了白玉蟾,使得白玉蟾整理、刊印了一大批道教著述,並勤於著作,從而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道教文獻,這些都與陳楠的開明與大度分不開的。


 


三、陳楠對傳播神霄雷法的貢獻


《道法會元》卷七六所載《火 師汪真 君雷霆奧旨》,成書于宋崇寧三年(1104)後亦為陳楠、白玉蟾所得,並做序以傳世。白玉蟾序曰:"去聖逾遠,談道者多,曲學旁門,亂真者眾。後之學者,無所參究。非緣後生福淺,亦由恩情愛欲,一念戀著,心境不清,是非之膠擾。亦不知千經萬論,以求道要安在,則其去道愈遠矣。或有苦心學行,持而不見功者,非道負人,皆奉道之士不從明師,而所受非法。或依法行持,而不見功者,皆奉道之士不遵戒律,而學法不驗。有志于此者,苟能清心寡欲,以明道要,以悟玄機,猶當廣求師資,勤行修煉,依法行持,何患法之不驗哉!故《天壇玉格》雲:不行修煉,將不附身。不漱華池,形還滅壞。火師又曰:凡受五雷大法,非上品仙官之職,不能悟此玄機。內則修煉自己還丹,故外則馘邪治病。至人所述,非可誣也。是知非學法之為難,而澄心修煉為之難,而得遇道之尤難也。"


 


陳楠得丹訣以固命求真,運雷法以濟世度人。《仙鑒》曰:"每人求符水,翠虛撚土付之,病多輒愈,故人呼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中,擢提舉道錄院事。後歸羅浮,以道法行於世,所至與人治鬼。潮陽民女苦狐厭,狂易無度,翠虛用雷符熏狐魅殺之。時披發走,日行四五百里,鶉衣百結,塵垢滿身,間食犬肉,終日爛醉,莫測所如,而濟人利物,效驗有不可掩者。"後定居長沙,"湖廣中人常問翠虛覓詩。但自口縷縷而出,皆成文理,第不肯親書,竟未解其故。有《翠虛妙悟全集》行世,及作《羅浮翠虛吟》。以丹法授瓊山白玉蟾,其出入白玉蟾常侍左右。"甯宗嘉定六年(1213),陳楠赴漳州參加鶴會,預知將逝,遂留四句,命白玉蟾題曰:"頂上雷聲霹靂,混沌落地無蹤。今朝得路便行,騎個無角火龍。"(3)此時白玉蟾伴隨左右,在漳州梁山親見陳楠入水而逝。《靜余玄問》載白玉蟾其弟子彭耜說:"先師嘉定六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與一箍桶老子椅角入水而逝,當時有潮州葛縣尉在潭州寧鄉縣見之。先師與尉之父為久契,因寄書使尉歸以達其父,後方知當日在此死,在彼見。予時隨侍在彼,目睹其事。"時人謂之"水解"


 


陳楠的年壽不詳,但當為百歲老人。因曾"於政和中提舉道錄院事,計至嘉定六年屍解,已百年,蓋百數十歲矣。"又據明人郎瑛《七修類稿》曰:陳箍桶相傳宋仙也。能道徽、欽事甚悉,跣足蓬頭,冬夏單穿衲衣一領,衣甚舊而不汙,須鬢斑白,目一色若蒼玉,然可半百人矣。名公皆欲求見,隱顯不測,今日江東,明日關陝,非自來不可得矣。"陳與行《跋陳泥丸真人翠虛篇》亦說:"先生自言閱歲四十三,而人有三世見先生者,亦異矣。平生著述有《紫庭經》,察判潘公景良鋟傳;《翠虛篇》,真息子王公思誠續編之。自丹經行世,幾千萬卷,高者入虛無,下者騁怪幻,如先生之書鏟煩趨要,剔偽辨真,開後學以從入塗。歸宿之地,鑿乎有所據依,以為人皆可學,而卒莫有能學之者,豈真不可學耶!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夫道一而已矣。翠虛之門有鞠九思、沙道昭、白玉蟾,皆心傳口授其高弟也,是三人者不可得而見,幸白公歲一逢焉。翠虛之道,得白公而益顯。"(4)這裏所說的"閱歲四十三",當加上六十,即為一百零三歲。


 


由於陳楠對傳播神霄雷法的貢獻,神霄派即奉他為本宗祖師。明張宇初《峴泉集》卷一曰:“神霄則雷霆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 師汪真 君闡之。次而侍宸 王 君、虛靜真君、西河薩君、 伏魔李 君、樞 相許 君,倡其宗者林靈素、徐神翁、劉混康、雷默庵、萬五雷、方貧樂、鄧鐵崖,而上官、徐、譚、楊、陳、唐、莫而下,派亦衍矣。”其中所說的“陳”,蓋指陳楠而言。


 


注:


1)(3)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


2見《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


4見林有聲編《海瓊白真人全集》卷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