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3 講
我們從無始以來內心的想法,希望離苦得樂,我們現在有個希望與希求目標是離苦得樂,所得的果位之中究竟的果位,是如此圓滿究竟的佛果位,怎麼樣去得到呢?首先不能得到的因素不是外在,而是內心的想法,主要指的是煩惱。要把煩惱滅掉,心思不能渙散,心識要能夠安住。心思散亂是受到煩惱牽制影響之故,首先把煩惱相違背(相反)的勝觀要做實修,才能把煩惱滅掉,靠著心思不散亂,逐漸產生勝觀之後,成為煩惱的對治,把煩惱滅掉,才能成就佛果。因此將煩惱障、所知障滅掉而成就佛果位。
我們現在在其中這麼多專案,使內心能夠安住的方法(方便),把它稱之為安止,即是現在要聞思要學習,心如果想要安住,我們的心最主要被煩惱搶奪而去,是因為心思散亂之故。假設心思不散亂的話,就不會被煩惱搶奪而去。在心思散亂的情況之下煩惱接踵而來,心追逐煩惱,就被煩惱搶去。因此首先心要能夠安止,要從聞思開始好好學習。心能夠穩定安住,就不會被煩惱搶走,心思不會渙散。由這方面學習逐漸產生正式的安止,之後逐漸產生正式的勝觀,可以成為煩惱障的直接對治,成為所知障的直接對治,逐漸的成就佛果,心裏面如此思惟之下,產生動機來聽聞教法。
我們要學習到的段落是內心的安住,是觀修等持,觀修禪定的順緣資糧。上次我們一開始就談到,修禪定的順緣資糧需齊備,可是《聲聞地》有十三項資糧上次談到的,今天以修安止十三項資糧的項目做解釋。
第一項:五自圓滿。第二項:五他圓滿。這是我們經常談到的十圓滿,這二項條件要齊備。第三項:對善法有欲求之心。第四項:持守戒律。第五項:密護根門。不會使根門放逸。第六項:飲食知量。第七項:精勤修習,悎寤瑜伽。第八項:正知而行。第九項:善知識具足的條件,要有具德善知識。第十項:要在具德善知識前面,聽聞與思惟正法。第十一項:沒有內外的阻礙。第十二項:具有能舍之心。第十三項:不會欺誑,少病。這是在修善行的時候有必要的資糧。之後我們再逐項說明。修習:
第一項:五自圓滿:1.人類、2.投生在中原之中、3.根門具足、不墮入邊業,就是不造五無間罪,信處是對佛教、教法有信心。所以1.人、2.生中、3.根具、4.不墮入邊業(業未倒)、5.信依處。
其次五他圓滿也是一樣。
第二項:五他圓滿。1.佛降、佛出世間,2.說正法,3.教法住世,佛陀的正法留傳在世間上,4.法住隨轉,5.他悲湣,為了攝受其他者之故,具有愛心,這是五他圓滿。十圓滿是修法上很大的助緣。
第三項:對善法有欲求之心。自己內心還要齊備一些條件,對於佛陀教法有強烈的渴求,對法有熱切的追求之心。
第四項:持守戒律。不僅僅希求,想去聞思、實修,更要希求圓滿的佛果,為了達到這個結果,應當要持守並保護戒律。自己得到的戒律是別解脫戒、菩薩戒。或根本沒有受過戒,可是也有自性罪也要守謢。或修安止的時候,上師有特別指示或修法期間,可做、不可做的都應持守,講修教誡、規矩也要守謢。第四項:持守戒律,在《聲聞地》討論戒律很多,別解脫戒、沙彌戒、比丘戒有很多的戒條,這些就不必討論、多說了。
第五項:密護根門。不僅僅是行為上如理去守護,在內在上也不能散亂,收攝根門,主要是指收攝意根為主。因為不能去收攝自己的意根,其他的根門也很難收攝,因其他的根門靠意根而產生,意根是等無間緣,所以眼根、耳根等等沒有靠意根不能收攝,會散亂在對境上面。首先是在意根最為重要,要怎樣收攝意根呢?靠憶念與正知的力量去規範,主要是安住在正知與憶念當中,靠著這個力量,收攝自己的意根。意根收攝了,其他五項根門也跟著收攝了。第五項:守護根門,這是在《聲聞地》中談到。
而第四項守戒要守得好,純正好的方法、是要靠收攝根門。離開什麼對境呢?從色法一直到法處之間,色、聲、香、味、觸、法之間,這色聲香味之間,從色到法處之間不會墮入好與壞任何一邊,收攝自己的根門不會墮入好、壞一邊,控制自己的內心,靠的方便是什麼呢?靠憶念的力量。
憶念的力量是指什麼意思呢?持守不同的戒律,就是自己有各自承許許多的戒律,持守不同的戒,自己立下誓言要謹記在心,時時要憶念,不致忘記,能夠做到二十四小時絲毫都不離開,清楚自己身口意三門所做任何的行為。常常想著曾經允諾過的戒律,我要守謢,不會忘記,這是憶念的力量,靠著這個方式.就可以收攝根門。
第六項:飲食知量。前面提到守護戒律、密護根門等。不過意識所依靠之處身體,意識都不能自己作主,要依賴在身體上面,導致很多粗重的狀況,被語言方面的粗重、身體方面的粗重等所控制。所以要注意飲食知量的條件,飲食過量的話,貪戀之心易增長增廣,若飲食豊富,身體強壯,光彩潤澤的話,會產生傲慢之心。這會變成煩惱的原因,而且身體的粗重之故,容易產生昏睡,於是愚癡會更加嚴重,經常心思都不會很清晰,會陷入沉重之中,心智沉重沒有力氣。但是如果飲食太少,氣的來往容易發脾氣。飲食過量、飲食太少,有什麼毛病應當要瞭解。因此之故,應該要適當,這是飲食知量。
第七項:不睡眠而精進瑜伽。這是把夜分成三等分,前分、後分的時間不應該睡眠,只有中間時分睡眠,前分、後分都要精進瑜伽。夜是太陽下山之後算起,一般是七點左右,一直到太陽出來,大概六點左右至七點,共有十二小時,分成三個等分。夜的前分四小時、後分四小時,不應睡眠要精進瑜伽實修。睡眠應在十點左右到隔天二點、三點左右,這也是現代醫生所說的時間。夜的前分、後分,不應睡眠要精進瑜伽實修,中間時分的時間應該睡眠,可是現在我們該睡的時間不好好睡眠,所以我們會覺得睡得不夠,想要繼續睡覺。
第八項:正知而行。前面講到睡眠時間,睡時內心應該要憶念三寶而入眠,心裏要作意思惟光明、明亮,即使睡眠內心依然能夠保持清晰,對內心仍然有幫助。關於這部份內容在《聲聞地》講得很多,《聲聞地》提到修止十三資糧,而每一個資糧解釋很長、非常廣大,在西藏解釋每一項,解釋七八條以上,篇幅都算很長的。
正知而行的「行」,解釋成運用物品,也是受用之意思,例如去化緣的時候,去受用這些供品。總之比較廣大的解釋,是受用對境。解釋成受用對境,走路也是受用對境,衣、食、住、行,都算是受用對境。因此正知而行,受用任何對境的時候,在正知的情況下去受用任何的對境。
正知是指分析,要像偵探、偵察兵一樣去分析,受用任何對境的時候,應具有偵察的力量。例如受用穿著法衣時,在受用任何對境時候,食、衣、住、行要以什麼心去受用,讓自己不要產生貪戀之心。應當要在正知之下,偵察受用之心,分析自己受用時,是否產生煩惱?伴隨著這種分析,偵察條件之下來受用任何對境。
第九項:具德善知識。(善知識要具備性相、條件要齊備。)在《聲聞地》中談到的具足性相,談到八種功德,要依止的善知識的條件,一、持守清淨的戒律,二、具有廣大多聞的功德,三、聰明勝慧,四、對弟子開示教法有悲憫、關愛之心,五、內心沒有憂慮之心,六、能夠安忍,七、無畏的勇氣,八、能說、善說:對弟子傳授的敎誡,再三說明解釋。以上是具足性相的善知識具足的條件。
善知識具足的八種功德,首先持守戒律,指三門行為純淨,中規中矩守戒律。第二廣博多聞。三具勝慧,勝慧是善知識本身對萬法無常的性質。我們通常都會受到常執的影響,對輪回對所有的一切都有恆常的執著,但是善知識他不會受到恒常執著的欺騙,立刻就能瞭解這是無常。對於我們把它執著為清淨的東西,善知識接觸到對境之後,立刻就能瞭解這是不清淨,會有這種瞭解的勝慧。或者我們把不美麗執持為悅意美麗,善知識接觸到對境之後,馬上會知道不美麗、不悅意,這種瞭解是勝慧。
這裏舉了很多勝慧的例子,但這裏談到的勝慧,主要是指一般其他者接觸到對境,不能立刻瞭解它的無常、或不美與不清淨,受到自己內心無明控制之故,馬上會產生常執,由於常執之故,就會引發煩惱。但是善知識不會如此,內心有勝慧之故,一接觸到對境,這個老師就會知道,會瞭解對境是無常、與不悅意、不好看、不清淨、立刻可以瞭解,這種瞭解是勝慧。這八種條件是善知識需具備的條件。
一般而言,我們對勝慧,不會做這樣的解釋,但真正的勝慧應當要做到這樣。遇到對境能夠壓伏住煩惱、能夠壓伏住無明,遇到任何對境應當直接就能瞭解它,這種勝慧應當要齊備的。後面其餘的條件廣論裏很清楚,不必做解釋說明了。
最後一項,八、能說、善說:能夠善巧言說,對於應當所調伏眾以慈祥對待的、或應當以嚴肅、嚴峻對待。如果有一些弟子經常以慈祥愛語對待,弟子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毛病,自己不會約束自己,以為老師也不知道,因此弟子的程度會愈來愈差,就不能夠用太過溫和的方式,應當予以嚴肅的態度去對待他。但是有一些所調伏眾太嚴峻,內心會變得失望灰心,覺得自己不能夠做好,也不能夠進步。這種情況,就應該用溫和方式去鼓勵他,讓他逐漸進步,視情況善巧教導,以上是善知識八個條件。這些內容來自《聲聞地》裏所說,因為是小乘的實修,沒有談到了空慧的部份。前面談到是第九項:具德的善知識。
第十項:具德善知識根前聽聞思惟。在具足性相的善知識跟前,弟子要做什麼事情呢?對教法要聽聞、也作思惟。聽聞:指辭、義都要聽聞。辭、義二方面皆需瞭解,產生聞所成慧。思惟要產生思所成慧,就不僅要聽聞,仁波切開示講完之後,還有個討論班,是思慧產生的機會。思惟的抉擇,思慧產生的機會。聽聞之後所產生聞所生慧,辭、意義、內容都要瞭解。特別是意義的部份,都要瞭解,這是聞所生慧。聽聞辭義都知道之後不能把它忘記,要在內心再三思惟,自己內心得到一個決定,這是思所生慧。
第十一項:沒有內外的阻礙。內在障礙:指疾病,自己修法時身上的許多疾病,會造成實修的障礙。外在障礙,外:指環境,例如:唱歌、跳舞、看電視、環璄太吵雜,或見到有別人相互交談時,導致自己心意改變,有時我們聽對方講話內心改變,被他引入他的道路之中,離開自己原來的道路,這是外在的障礙。或者在自己禪修時,禪修的處所,不具備處所的條件,這也是外在的障礙。
前面有提到安止資糧,一、住於隨順之處,隨順處所的條件要齊備,一共有五個條件。住處具有五德:「一、易於獲得衣食;二、處所賢善;三、地土賢善;四、伴友賢善;五、具善妙相。」這些都要齊備,假設不齊備就變成外在的障礙。
第十二項:能舍之心。不具備能舍之心,內心執著很強烈。假設內心執著很強烈,慳悋之心太過強烈了。一般慳悋之心太過強烈的話,會讓我們心胸開闊、內心證悟的產生、形成一種障礙,應當沒有任何貪戀、沒有任何執著,要做到沒有貪戀執著,能舍之心就有必要。
第十三項:「頭陀行做為莊嚴而且不欺誑又疾病少」。頭陀行做為莊嚴,這是經常常提到的沙門四法,十二頭陀行功德要齊備,當成是一種莊嚴。十二頭陀行指的是難行、苦行,例如常住屍陀林,常坐在大樹底下,討論內容很多,主要指難行、苦行。但十二頭陀行做為一種莊飾,一般世俗人會以珠寶莊飾,但頭陀行者會以頭陀行實修做為自己的莊飾,而且不會矯詐欺誑,疾病也能夠很少,這些算是一種項目,稱為十三種資糧。
廣論p348第一行,「聲聞地說于佛所許,或床或座或草敷上結跏趺坐」能夠跏趺坐、依五因緣(五個必要性):
一、「善斂其身速發輕安,由此威儀順生輕安故。」能夠好好收攝自己的身體,順著這個威儀禪坐的動作,順著此威儀容易產生輕安。
二、「由此宴坐(久坐)能經久時,以此威儀不極令身疾疲倦故。」靠此長坐能經久的時間,不會令自己的身體產生疲勞、勞累。
三、「故由此威儀不共外道,及異論故。」跟外道及敵論不一樣、不共的。
四、「由此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由此端身正坐令別人看到產生清淨的信心。
五、「由此威儀佛(佛陀)佛弟子(佛陀聲聞弟子),共所開許共依止故。」佛陀、佛陀聲聞弟子所開許、共通可以做的方式。
因此瞭解了五個因緣(原因),好好的結跏趺坐,好好的做實修,這是出自《聲聞地》,但沒有把原文引用出來,至尊仁波切做了結論說明它的意義。
其中最重要是端身正坐「端正身體者會令不生昏沈睡眠」,端身正坐者,可遠離昏沉睡眠,瞭解前面五個原因,結跏趺坐有很多好處,我們瞭解前面的原因及必要性。端身正坐就能避免掉這些條件的,這是以身威儀而實修。
第二正行分二:(一)身何威儀(外表姿勢)而修,(二)正釋修習之次第
身靠什麼威儀來做實修。接著是說明修習次第:至尊仁波切談到(p348第五行),先應令身具八威儀,尤於調息如說善修(習)。調息應具足前面八種威儀,具足此方式,要好好調息、調順呼吸,前面巳提過。尤於是特別重要,調息就很重要,針對我們而言,妄念都很強烈、煩惱也很強烈。這時心受到煩惱影響之故,都在動盪不安之中,所以調息的幫助就非常大。因為心都在動亂之中,呼吸與氣也都在動亂之中。這二個比較起來那個比較容易呢?當然把動亂的氣調伏比較容易。比起調伏內心而言,把氣調伏柔和就比較容易進行,故先調伏氣柔和,讓氣柔和,可使內心妄念平順調伏,這有很大幫助。
首先讓心能夠遠離妄念,能夠調伏。這方面而言有很大的幫助,就是調息方面有很大的幫助,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調心與調息來比較,調息容易多了,所以這裏指出特別是調息,要好好重視它。把氣調柔和,當然心很容易柔和,先調息再調心,在密咒乘門也如此談到。
密咒乘門有個比喻:好比人騎在馬上,人講的就是我們的心識,馬講的就是我們的氣。把心識騎在氣上而行動,好像人騎在馬上而行動,就跟這裏講的情形類似。所以在密咒乘門提到,壓迫身體的關鍵而讓心識得到自主,壓迫身體關鍵主要指的是氣的實修為主。氣為主的實修之後達到的目標是心能夠自由自主,氣的實修所以要去壓迫身體關鍵要點的氣。如果透過氣的實修,讓氣可以自主,靠氣的實修進一步就要讓心也能夠達到自主。密咒乘門內容與這裏很類似,透過調息讓妄念平伏掉,內容很類似。
現在的段落,身應具何種威儀而實修。請看p347倒數第三行,「如《修次中編、下編》所說內容,以下所講,一直到p348第一行,全無功用徐徐而轉」到此為止。接下來是根據「《聲聞地》說于佛所許,一直到五行,端正身者為令不生昏沉睡眠」到此為止;「先應令身具八威儀,尤於調息如說善修。」這是至尊仁波切的說明。所以第一段:根據《修次中編、下編》詳細做了解釋。第二段:是根據《聲聞地》的內容,又做了解釋。第三段:是至尊仁波切的補充,又做了解釋。分為三段,今日講到此為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