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234

分類:法相宗
2013/03/28 10:29

子二、釋(分二科) 丑一、處所


當知處所略有五種:一、相續,二、名號,三、總略,四、彼益,五、宣說。


  「當知處所略有五種」,這個「處所」,就是那個地方,就是語言文字所使用的地方。語言文字,這個聲音,語言文字也就是聲音,聲音也就是語言文字,那個地方,那麼叫做處所。這是說處所有五種的不同:一、是「相續」,二、是「名號」,三、是「總略」,四、是「彼益」,五、是「宣說」,這是叫做處所。這處所《披尋記》解釋得很好。


丑二、根栽


若界頌等,名為根栽。


  這個「處所」講完了,但是什麼叫做「根栽」,怎麼講呢?「若界頌等,名為根栽。」這個「界頌」是一個書的名字,印度一個仙人,他作的一本書。這個是說印度的這種聲明論,這個書關於文學的這種書,最初說是梵天王造的,梵天王造了一百萬頌,後來釋提桓因又把它改為十萬頌,後來又經過仙人,又把它減少了八百頌,又是三百頌,這個界頌就是三百頌,這個書上有三百頌。就是梵王,或者帝釋,那些書已經不傳了,已經失掉了,大家讀的書,就是這些三百頌、八百頌、一千頌,這些書。這個書是學習文學的,一個重要根本的一本書,所以叫做根栽。這個栽就是這個樹,你栽這個樹的時候,栽在地上,栽在適當的地方,栽好了,從這個栽裏面就生出一棵樹來,所以那個栽就是根。說這本書就是聲明論的根本,你若歡喜文學的話,你要一定讀這個書,這個書是根本最重要的,就是這麼意思,「名為根栽」。


子三、結


如是二種,總名處所根栽建立。


  前面這五種處所,加上界頌等的根栽,這兩種總合起來,名叫做「處所根栽建立」,是這麼意思。這底下看《披尋記》的解釋。


《披尋記》五七頁:


當知處所略有五種等者:謂別別字展轉相續以成其義,是名相續。於一一法立多種名而為呼召,是名名號。或總略說,或處中說,或廣長說,如其次第,名為總略、彼益、宣說。如是五種,聲、名、句、文,為其體性,是名處所。若依自體,所造界頌,說名根栽,此為根本聲所依故。由此二種,皆是所依,故總建立。


  「當知處所略有五種等者」,把這個文標出來,「謂別別字展轉相續以成其義,是名相續」,這個處所,這個文學,這個名句文的處所,究竟是什麼呢?就是別別的字,一個字一個字的,展轉的相續,以成其義。展轉相續的這一段,把這個道理說明白了,以成其義,這就叫做「相續」。因為一個字一個字的連續下去,到了一個階段的時候,這個義表達的明白了,那叫做「相續」,是這麼意思。


  「於一一法立多種名而為呼召,是名名號」,這個「相續」這麼講,「名號」怎麼講呢?就是「於一」,在每一法、每一法上面,立出來很多種的名字,這一法可能立出來三個名字、四個名字,我們查那個字典,一個字可以有幾十個講法,一個字有幾十個的講法,這就是複雜得很。那麼立出來很多種的名字,「而為呼召」,立出來很多的名字,我們有記憶力,有念心所,我們聽見母親說了,我們就記住了,記住了就會念,就會說出來,就這樣稱呼。這是房子,我要水,我渴了要喝水,我要什麼什麼,「呼召」,就這樣稱呼出來,你說出來,「是名名號」,這個「名號」就是這樣的意思。這是解釋這個名號,這個相續是這樣意思,名號是這樣意思。


  這第三個是「總略」,這總略是「或總略說,或處中說,或廣長說,如其次第,名為總略」,這個總略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事情,我們思想簡單的人,我們所認識的事情也就是簡單,但是要複雜了,就不得了。特別複雜的時候,它也會有一個方便,把它歸納成幾條要義說出來,那叫做「總略」。用這個略義,總攝廣大的那個道理,很多很多的事情,用這幾條的要義,就把它總攝了,所以叫做「總略說」。「或處中說」,或者說這個人介紹這件事的時候,他也不略說,也不廣說,處中而說,這樣子介紹。同是一件事,可以多樣式的去把它介紹出來,那麼就是一個略、中、廣。處中說就是中等,不太廣也不太略。「或廣長說」,或者是特別地詳細的,說了很多的時間,要用很長的時間,才把它完全說出來,這叫廣長說。「如其次第,名為總略、彼益、宣說」,前面那個是五種,有五種處所,最後的三個,正好就是這個意思。就是「總略說」,那就叫做「總略」;「處中說」叫做「彼益」,就是能令對方有所瞭解,得到了認識,彼益;那個「廣長說」就是「宣說」的意思。


  「如是五種,聲、名、句、文為其體性,是名處所」,這個處所原來就是這麼回事,就是這五種,就是都以聲名句文為體性的,這就叫做「處所」,是這樣意思。相續、名號、總略、彼益、宣說,這就是聲名句文的處所。「若依自體,所造界頌」,「若依自體」,就是一個字、一個字,每一個字它有它的體相,造出來「界頌」的這一本書,說明叫做「根栽」。這個「根栽」什麼意思呢?「此為根本聲所依故」,這是學習文學一個根本的一本書,你要依據它,才懂得名句文的文學的道理,你就會寫文章了,也會說話了,是這麼意思。「由此二種,皆是所依,故總建立」,說前面這個處所和根栽這兩種,都是你學習文學所依止的地方,所以叫做建立。


庚五、工業明處(分二科) 辛一、結前生後


已說聲明處,云何工業明處?


  這是第五科「工業明處」,這個五明最後一個,就是工業明處。分兩科,第一科「結前生後」。「已說聲明處,云何」叫做「工業明處」呢?這是問,這是結前生後。底下是「總標別列」,分三科,壬一、標。


辛二、總標別列(分三科) 壬一、標


謂於十二處,略說工業所有妙智,名工業明處。


  這地方舉出有十二個境界,十二種事情,這就是工業所有的妙智,叫做「工業明處」,「明」就是智慧。這個十二種是什麼呢?底下第二科。


壬二、徵


何等十二工業處耶?


  這是問,底下第三科列出來。


壬三、列


謂營農工業,商賈工業,事王工業,書算計度數印工業,占相工業,咒術工業,營造工業,生成工業,防那工業,和合工業,成熟工業,音樂工業。


  「謂營農工業」,你去做種田這件事,這件事也是要智慧的,也是要讀書的,你才能把這件事做得好,也有專業知識的。「商賈工業」做生意,做生意的事情,行商作賈,這個事情也是要智慧的。「事王工業」,按現在說,就是在政府裏做事情,這也是要有專業知識,也是要有智慧的。「書算計度數印工業」,這也是工業,這個「書」,或者是書法、寫字;或者說是「算」,計算;或者是「計度」,這個「算」應該包括這個「計度」,就是你要用心來計算它,思惟怎麼計算這個數目;「印」是印刻,或者刻什麼像,或者刻圖章,這是刻印這些工業。還有「占相工業」,印度還有這種工業,占相。還有「咒術工業」,念咒術的這個事情,這應該就是巫術一類的事情了。


  「營造工業」,在現在這件事是特別發達了,能造出來很多的,能造飛機,能造車,還能在天空裏飛,這個營造也是很厲害,營造的工業。「生成工業」,這是養豬、養鴨、養牛、養羊的這一些事情,做這個也對人的生存有所幫助,叫做生成工業。「防那工業」,我這個本子是個邪,但是我看這些注解上看,都是那,唯那,那字,是那不是邪。它說這個那字,「防那工業」這個「那」,在印度話是個男人說話的聲音。這個防那工業是什麼呢?就是紡織工業,就是織布,織出來各式各樣的布,或者是繡,繡花這一類的工業,做這個的工業,這就是這樣。


  「和合工業」,還有和合工業。這和合工業是什麼呢?這個窺基大師的解釋,就像戰國時代這個蘇秦那一行的事情,他就會聯合起來,這個國家和那個國家有什麼問題,他能從中去發生作用。若有了戰爭了,他去說幾句話,就不戰爭了;或者是這裏面有什麼矛盾,他可以製造矛盾,也可以解除矛盾,這個蘇秦這個人,有這個本事。看戰國時代真是有點智慧的人。其實後來的人,一直都是有這種人,現在也是有。這叫做「和合工業」。


  「成熟工業」,就是飲食業,吃飯的這些事情,能做出來各式各樣的食品,能維持人的健康,這一種工業。還有「音樂工業」,這個事業,還有這麼一行,也是特別的。這都是要有智慧的事情,這叫做工業明處,工巧明處。這個「聞所成地」,到這裏講完了,下面就是「思所成地」。


《瑜伽師地論》卷十六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


丙八、思所成地(分二科) 丁一、結前生後


已說聞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


  這個〈本地分〉裏面,一共是十七地,現在是〈聞所成地〉結束了,到〈思所成地〉。按分科來說,這是第八科。


  「已說聞所成地」,這是結前生後。前面的〈聞所成地〉,這一大科講完了,這以下是〈思所成地〉。怎麼叫「思所成地」呢?這是「生後」。


  這底下第二科「略標廣辨」,分二科,第一科是「標列」。


丁二、略標廣辨(分二科) 戊一、標列


當知略說由三種相: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


  「當知略說由三種相」,這個〈思所成地〉裏邊也是很廣的,但是現在一開始,先提出來它的要義。這個要義,就是有三種相貌:「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這就是「標列」。


  「由自性清淨故」這句話,這個「自性」,就是思所成慧的自性;思所成慧本身的情況,叫做「自性」。它本身的相貌,是什麼樣的情況?是「自性清淨故」。它的智慧是清淨的一種智慧,就是由思惟得到的智慧,由思惟而成就的智慧,這個智慧是清淨的,不是污染的。我們的智慧,有生得慧,就是生來就得到了,不需要修習,不需要學習,生來就成就這樣的智慧,那麼這叫做生得慧。生得慧當然有高低,這個聞思修,這三種智慧都是修得慧。這個聞所成慧,當然因為生得慧影響到聞所成慧;這個思所成慧,當然也受到聞所成慧的影響,但是它是進了一大步,就是比生得慧和聞所成慧是清淨得多了。因為這是屬於正憶念,它依據聽聞佛法得來的智慧,進一步地去思惟觀察,這是一個理智上的行動,所以說它是清淨的,這是第一項。


  「二、由思擇所知故」,「思擇所知故」,就是思所成慧,它所應該思惟觀察,所應該通達的這個廣大的範圍,那麼這是這個境界。前面這個「自性清淨」,這個範圍,還不是……,只是在它本身上說它智慧的相貌是這樣。這個「思擇所知」呢,這個範圍是很廣大了。


  「三、由思擇諸法故」,這一段就是「思擇諸法」,思擇修多羅裏邊,就是佛說的修多羅裏邊的長行和偈頌裡邊的要義。就是分這麼三類,來介紹思所成慧的。


  這是「標」,底下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就解釋「自性清淨」的智慧。分四科,第一科是「徵」。


戊二、隨釋(分三科) 己一、自性清淨(分四科) 庚一、徵


云何自性清淨?


  怎麼叫做思所成慧的「自性清淨」呢?它的自性怎麼叫做清淨呢?現實的情形,就是我們佛教徒實際的情況來說呢,多數是沒有思所成慧,思所成慧是沒有,有的小小有一點聞所成慧,聞所成慧也不是太具足,就是小小的有一點。少數人呢,當然聞慧、思慧、修慧都有,那是少數人,大多數聞慧不具足,思慧是沒有的。所以這一部分的佛法,應該說是特別陌生的,特別生疏的。怎麼叫做思所成慧?不是太明白的。但是現在《瑜伽師地論》,專有這麼一大段介紹思所成慧。


  這底下第二科,就是「標」出來它「自性清淨」的相貌。


庚二、標


謂九種相應知。


  這個「自性清淨」裏面有「九」個「相」貌,我們應該注意,應該這樣子。


庚三、列


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


  前面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標」,就是標出來數目;這九種相,標出來九個數目。這底下第三科是「列」,就是列出來名字,列出來九個相的名字。


  這九個相,第一個是什麼呢?「謂如有一」,就像有這麼一個人,有這麼一位佛教徒。「獨處空閑」,他就一個人,居住在空閑的地方,不是吵鬧的地方,在那裡。在那幹什麼呢?「審諦思惟」,就是很認真的、很深刻的去思惟,就是做這件事。思惟什麼呢?怎麼思惟呢?「如其所聞」,如他自己所聽聞的佛法,就是思惟這個;以此為題目去思惟。「如所究達諸法道理」,他所聽聞的,也就是他所研究的,所要要求通達明瞭的這一切佛法的道理,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是他一個所思惟的題目,思惟這件事。


  當然,其實應該是很容易明白的,佛說,經論上說一切法是無常的,這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的,這一切有漏法是苦的,這一切法都是無我的,涅槃是寂靜的,這是一個大綱領。我們就是聽聞了這樣的佛法,我們從聞所知道的無常、無我、寂靜是很膚淺的,是很簡單的一點概念而已,那是不好用的,你用不上。現在要進一步去思惟它,那個無常的道理要加以思惟,是這樣意思。一思惟,這個智慧可就不得了,這個思慧也是很大的作用。看這上面的意思,「獨處空閑」,就沒有干擾你的這些事情,沒有人干擾,而且不是馬馬虎虎地,你要認真地去思惟的,這樣子。這是第一個相貌。


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審諦思惟所應思處。


  這底下又加一個範圍。就是「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就是經論上說的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你不要思惟;也就是十四不可計論,你不要思惟。「真如和一切法是不一不異的」,這個道理你不要思惟,這些地方你不要思惟。「審諦思惟所應思處」,你只是認真的思惟你應該思惟的地方,那個不應該思惟的你若去思惟,有危險,能使令你迷悶,可能會令你思想有問題,所以不要思惟。


《披尋記》五七一頁:


遠離一切不思議處等者:由此令心不墮迷悶錯亂故。


  你若是不思惟呢……,你的思惟應思惟處,你越思惟,使令你的智慧明淨,增長廣大,通達無礙;你若是思惟不應該思惟的地方,就令你迷悶,令你錯亂,會有這種過失。所以不應該思惟的地方,不要思惟。


三者、能善了知默說、大說。


  「能善了知默說」,這個「默說」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人沒有智慧,都是無明煩惱很重的人,他所說出來的道理,就叫做「默說」。就是邪知邪見的人,這些邪說,這些說都叫做「默說」。這個「大說」,就是有正知正見、佛法裏面所說的道理,或者是大覺世尊,他所說的道理,叫做「大說」。我們只是小小有點聞慧的人,這個慧很膚淺,我們也不感覺到這個有正知正見的人說的,和邪知邪見的人說的,這個界限不是太明瞭。但是若有思慧的人可不同,就是「能善了知默說、大說」,就會知道這件事。這是思慧進一步得到的功德,有這種事情。


四者、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


  這又進了一步。有思慧的這個人,他「凡所思惟」,他所有的所思惟的這些事情。「唯依於義」,他只是依據義理去思惟。「不依於文」,他不根據文去思惟的。這個地方有什麼事情呢?前面「審諦思惟,如其所聞」,開始思惟的時候,還是要依據文來思惟它的義,但是到這個階段的時候,不是,他又進了一步,能思惟其義,而不是思惟文句的,這個地方又不同了。譬如說我們修這個無我觀,你一定要把無我觀的文句背下來,然後你才能思惟無我的道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思慧不夠。思慧不夠,你對這個義掌握不到,非要根據文才可以。你有這個文,然後才能思惟這個義;要假藉能詮,思惟所詮的道理。我們思慧不夠的人都有這個問題,沒有文不行。有思慧的人,不是這樣子,他是「唯依於義,不依於文」,會達到這個境界,會有這種事情。


《披尋記》五七一頁:


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者:由此思惟,於佛世尊一切所說密意語言能隨悟入故。


  「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者:由此思惟,於佛世尊一切所說密意語言能隨悟入」,能達到這個程度。我們只小小有點聞慧的人,就不行,沒有這個能力,不行。但是有思慧的人不是了;對於佛說那個密意語言,他就能明白,明白那個道理。


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


  這個「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是他進步的境界,但是這個地方又給他一個軌範,還有一個界限的,不是無邊際的「唯依於義,不依於文」,還不是的,還是有限度的。


  我也會感覺到一件事,譬如說我們古代的大德,古代大德對於經的道理他有所發揮,他有講了一大段。我們只是小小有點聞慧的人,一看古德說的那一段話,和經論上對比的時候,感覺他說的不對,我們會有這種感覺,說的不對。但是現在我們若去看這個聞思修的解釋的時候,就發覺不是這麼回事;就是有思慧,不但是有聞慧,而又有思慧、又有修慧的人,他能夠通達到聞慧所不能知的事情,能達到那個境界。達到那個境界,我們用聞慧去比量,感覺到他說的不對,就會有這種事情的。所以現代的人稍微的學習了多少佛法以後,有的會批評古德,怎麼怎麼地,其實是不對的。你單單小小有點聞慧,你怎麼可以批評古德,有聞思修智慧的人呢?那是不可以的。


  「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這是第五科。「於法少分」,這個「少分」,當然不是很多,一部分。「唯生信解」,就是在廣大的佛法裏邊,有那麼一部分的佛法,你有思慧的人,你只可以信解,你可以由你的信心去解,而不是……;你的智慧不夠,你還不能明白的,你還不能明白那怎麼回事情。「於法少分,以慧觀察」,就是其餘的佛法裏邊的一少分,還是一少分,還不算多的,你的智慧夠了,你可以觀察、可以思惟的,是這樣子。


《披尋記》五七二頁:


於法少分唯生信解等者:由於少分唯信解故,於極甚深,自少覺慧,不能達法,仰推如來,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非我境界。如是於法,不生誹謗,不自損害,遠離衰患,無諸過罪。由於少分正觀察故,隨順悟入諸真實義,不由他緣。


  「於法少分唯生信解等者:由於少分唯信解故,於極甚深,自少覺慧」,對於那少部份,你只能信解而已;對於那極甚深的道理,你小小的覺慧,你是不能通達的,不能明白。「仰推如來」,你不能明白怎麼辨呢?那你對於佛菩薩,你要退讓一下,把這一部份的佛法讓給佛,推讓給佛。你心裏面這樣說,「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這樣的佛法是佛的智慧所行的境界,不是我的智慧所能明瞭的境界,這樣子。「如是於法,不生誹謗」,這樣子呢,對於廣大甚深的佛法,你不會誹謗。你要知道自己的智慧,還是有限的。「不自損害」,你若誹謗,就是傷害了自己;不誹謗,就不自損害。「遠離衰患」,你若誹謗佛法,你就會苦惱了;現在不誹謗,就是遠離了苦惱。「無諸過罪。由於少分正觀察故,隨順悟入諸真實義,不由他緣」,這一少部分,你的智慧可以觀察,你能隨順那個道理去覺悟諸法的真實義,這一部分是你自己的智慧力量,不是別人的力量;一定自己努力才能夠達到這裏,別人沒有辦法幫上這個忙的,所以叫做「不由他緣」。這是「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


六者、堅固思惟。


  「堅固思惟」,就是由思慧所成就的這一部分,你繼續地這樣思惟,你的智慧很堅定,不容易動搖了。


《披尋記》五七二頁:


堅固思惟者:由此思惟數數作意,能於其修隨順趣入故。


  你若是由這樣的「思惟」,不是一次的,不斷地重複去思惟這個道理,結果你會進一大步。「能於其修」,就是修慧;聞慧、思慧,再進一步是修慧,這個修慧的境界你可以趣入,能進一步到修慧的境界了,叫做「隨順趣入故」。這個時候,就是叫做「堅固思惟」。譬如說諸行是無常,諸法是無我,涅槃是寂靜,你從這裏面得到一個堅定的智慧。若有人說是三法印是不對的,你心裏不動搖,心裏是不動搖的。從這樣思惟的境界,讚歎佛菩薩聖人的境界甚深微妙,你心裏面的信心也堅定。若是我們沒有思慧的人,只是聽聞的時候:「諸行是無常的,無我的,寂靜的」,若有另外一個有福德的人,說無常是不對的,說無我也是不對的,你心就動了,是無我的?不是吧!心裡就動,就疑惑。若是你有思慧的人,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不動搖,就有這種不同。


七者、安住思惟。


  這「安住思惟」,看《披尋記》是什麼意思呢?


《披尋記》五七二頁:


安住思惟者:由此思惟,先未知義,得正了知,得正決了故。


  這是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現在明白了,那麼叫「安住思惟」。


八者、相續思惟。


  「相續思惟」是什麼意思呢?


《披尋記》五七二頁:


相續思惟者:由此思惟,先已知義,得無失壞,得不忘失故。


  這種義,在內心裏面是不會失壞,不會失掉的,你會隨時都能夠思惟,能夠不忘失。說諸法無我的道理,我們沒有思慧的人,我以前是聽人講過,但是現在想不起來。什麼叫無我的道理?說不上來,不知道。就是有這個問題。但是有思慧的人不是,這個重要的道理不會忘掉的。


九者、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


  這是第九個。對「於所思惟」的道理,「能善究竟」,你能夠善巧的究竟圓滿,達到最後。「終無中路」,不會在中間的時候,「厭怖退屈」,不高興了,厭煩這件事;或者是生了恐怖心,不思惟了,退下來了,不會有這件事的。


《披尋記》五七二頁:


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等者:由此思惟,能得先來所未得忍故。


  以前沒有忍,這個「忍」是肯定的意思,以前沒能夠肯定,現在經過思惟的時候,認為諸法是無我的,就肯定、就決定了,而且會安住這裏,不會有恐怖心。思惟這個無我的道理的時候,有的就會生恐怖心,不能接受,也有這種事情。現在這裏說不是的,「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始至終,能夠順利地達到最後圓滿的境界,而不會中間退下來的。


辰四、結


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這上面說到思所成慧的大概的這個境界,它有進一步的境界,但是也有一定的範圍,並不是廣大無邊,是這樣意思。


己二、思擇所知(分二科) 庚一、徵


云何思擇所知?


  這是第二科「思擇所知」,分兩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思擇所知」?


  前面說到「自性清淨」,說它有進步的地方,但是還有一定的範圍,就說它智慧的相貌就是這樣子。這以下是說這個智慧所思惟的境界。先是「徵」,怎麼叫做「思擇所知」?這個「擇」就是簡擇,也就是觀察的意思,說個白話就是挑簡的意思。說這裏面有這麼多的黃豆,但是裏邊有沙子,有不是黃豆的,有石頭子,或者有其他的,不是這個,你去挑一挑,是黃豆,那個不是黃豆,挑一挑,這樣意思叫作「擇」。現在這個思惟也是這個意思;所思惟的道理,自己有錯誤的地方,自己有正確的地方,經過思擇才會明白的,有這個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