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講要--1

分類:華嚴部
2012/09/08 10:35


  不弄清華嚴的道理,密教的一些道理不大好講,所以我在講密教之前還是要講講華嚴的道理。所謂教在華嚴,行在三密。實踐啦,就是密教的實踐啦,他的修行,行在三密;但是他的理論呢,教在華嚴。要懂得一些華嚴的一些道理,才有可能懂得密教。
  按大乘的經典來說,釋迦牟尼最初講的,他成道之後,最初講的一部經是《華嚴經》。講華嚴,佛教形容他,日照高山,等於太陽出來了。佛第一個講的法是華嚴,這個華嚴講的時候,所謂稱性而談,講佛自己的境界,釋迦牟尼稱性而談,所以講的非常深奧,結果二乘的人,聲聞緣覺的人聽不懂,紛紛告退,離席了,聽不懂走了。因為華嚴講的道理是佛的境界,不是講的菩薩的境界,也不是緣覺聲聞的境界。比如,我們以前講小乘,講業力,講四諦,講十二因緣,那是小乘的境界。後來講唯識,講空性,講中觀,那是大乘菩薩的境界。現在講華嚴了,才是佛的境界。所以這比四諦十二因緣,比中觀唯實,要高一個層次,更圓滿了。佛,稱性而談,所以過去講華嚴宗,是窮理盡性,徹因賅果,性和理都窮盡了,這麼所以叫華嚴教海,華嚴的教義像海一樣,華嚴教海,汪洋縱容,廣大齊備,形容華嚴的道理。因為密教的事相,這個曼陀羅那個曼陀羅,怎麼加怎麼持,為什麼一個普通的眾生他可以變成佛,講這些個道理,你要是不明白華嚴的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道理,很難想得通。講到哪兒都是謎,沒個道理說得清楚。所以我想了一下,還是要講講華嚴。講華嚴,不可能把華嚴的東西全部講了,只是講他個大要。本來今天應該講密乘,為了瞭解,講密宗的方便,我在講密宗之前,還是講講華嚴。
  華嚴的經典很多,華嚴是龍樹菩薩傳來的。華嚴的經典結集不是像其他的經典,由哪一個懂經的,懂密的,跟佛接近的,他講出來,大家認證,形成一部經,華嚴經他不是這樣結集的。佛說了華嚴以後,這個經典就藏在龍宮裏,《華嚴經》是藏在龍宮裏,開始並沒有傳到人間。是龍樹菩薩到龍宮去了,看了一遍,他記得了,把他記得的誦出來了,就傳出來了。但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裏看到誦出來,是略本,是很簡單的一個《華嚴經》。完整的《華嚴經》在龍宮裏頭,誰也沒見過,那是廣本。廣本和略本呢,廣本不曉得多好多。略本就是現在流傳在人間的這個本子。現在傳到中國的呢,也有多少不同。最早的有《四十華嚴》,後來有《六十華嚴》,60本的《華嚴》,再後來是80本的《華嚴》。
  《華嚴經》啊,華嚴經講的什麼東西呢?講的佛的境界。不是講四諦十二因緣、講中觀唯識,那是菩薩的境界。華嚴他是講佛的境界,佛究竟是什麼境界?佛的境界,在《華嚴經》來講,他講了很多,但是我們概括地講,就兩個字——法界。釋迦牟尼,《華嚴經》講整個的法門,他把萬事萬物一切法門,用法界兩個字給概括了。所以華嚴宗又叫法界宗。這個法界,我們不要一講法界,就想到世界。我們世界,這個宇宙吧,拿我們現前腦筋所能夠想像的宇宙,比之于華嚴宗所說的法界,那就差得遠,我們想像得很有限,華嚴經講的法界了,廣大無邊,重重無盡,不是我們凡人普通人所能夠想像得到的,這麼一個世界,因為是佛的境界,徹底有了一切智,道種智,證得了這種智慧的人,就是把我們的八識能夠圓滿轉成四智的人,他才能體會到這種法界的境界。
  華嚴宗講的法界的道理很多,他把整個的法界,為了說明的方便,他歸納了四個法界:1 事法界;2 理法界;3 事跟理無礙的法界;4 事事無礙法界。
  實際上,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都是為了說明第四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來建立的,真正講法界就一個一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因為一般的人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他得一層一層的來說,先說事法界,然後說理法界,然後再說事理無礙法界,最後說事事無礙法界。那麼前頭三個都是第四個的說明,真正的四個法界都具備的,真正的,統一的,完整的法界,就是一個事事無礙法界。
  佛的境界,他就是事事無礙的境界。事事無礙不但是超空間、超時間,他事事無礙了,這個才是真正的,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在、絕對的神通。佛的這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頭,是沒有什麼生啊死,沒有什麼涅NB231不涅NB231,沒有什麼佛不佛,他是事事無礙了。
  為了說明,華嚴宗的名相也不少,限於時間,我寫在板書上的,知道有這麼個說法就可以了。這重點還是要講的,事事無礙法界,我從後面講,前面也可以明瞭。我們把主要的、精要的講了,其他的,找找書看,還是容易明白的。
  為了講事事無礙的法界,講佛的境界,我們一定要把四個方面的道理要弄清楚:互入、互攝、全體、無礙,把這四個東西弄清楚。我們前面講了唯識、講了空性、講了中觀,在那個理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講,應該說比較容易懂一點了。
  1互攝、互入
  互入,比較好說,就是你滲透到我這裏,我也滲透到你那裏去,等於兩個鏡子一樣,這個鏡子的影像反映到那個鏡子裏去了,同時,那個鏡子的影像也反映到這個鏡子裏來了。兩個鏡子相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互相滲透,這個叫互入。
  我們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互入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個法界,它通啊,不然你是你、我是我,兩不相干,法界就不一統啊。華嚴講法界,首先講事物之間的互相關係。第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什麼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事物,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緣起的,就是大家我靠你,你靠我,這個東西才成功,缺一不可。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緣又是哪里的?緣是互起條件,同時而起,事物才能成功。我講緣起已講了,既然事物都是互相緣起的,有互依性,我要依靠你,你要依靠我。父母跟子女,沒有父母也就沒有子女,同樣的沒有子女也沒有父母,父母和子女本身是互依的。人與人的關係,不管你是人際的關係也好,社會什麼關係也好,或者其他什麼關係也好,只要成為一個關係,必然是互依的,你靠我,我靠你。正是因為事物的緣起都是互相依賴的,所以它可以互入,必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的。互入要弄清楚,萬事萬物都互相交涉。因為是互入的,所以《心經》裏頭講啊,色即是空,講互入的道理。這個,我再說明一下,我現在講的,從講空性以來,我講,本來不是我們現代科學知識、常識,這個思維來想像的,如果我們用科學(邏輯思維),用我們常識的想像來考慮這些問題,想不進去的。我講了,講這些道理,如果我們深深地體會的話,深一層體會的話,我們要打破我們常規的思想思路,把思維的模式,這個思路轉變一下。我們平常,常識的想法,按佛教來說,上次也講過,總是有執著,總是抓住一個東西不放的,按唯識講話,就是我的,我的。思路打不開,總是偏執的,你不是抓到,就是抓到;不是抓到這個,就是抓到哪個。他不瞭解這個東西的空性。現在呢,要打破,不走常規的思惟路子,跳出這個圈子,把思路打開一點,來觀察,來想一想,有的可能想得通一點,想得開一點。不然的話,我們下面講的,如果以常識來看,不大容易想得通。不大容易想得通就成了天方夜譚,神話了。因為華嚴,為什麼他是講的佛的境界,確實是在不可思不可議的情況下,勉強說出來的東西,已經是勉強了,我們再勉強來說,所以思路上一定要轉,要調整一下,超脫一下,其實這是使我們智慧來開發,你跳出一個思維的路子,不走我們常識思維的路子,這對我們的思惟、大腦的開發會有好處。
  這是一個,互入,萬事萬物都是互相滲透的,相攝入的,我攝入到你哪里去,你攝入到我這裏進來,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我依靠你而有,你也依靠我而有。這就是互相攝入,互相依賴,萬物相依呀。
  什麼叫互攝呢?這個概念,如果說互入像兩個鏡子互照一樣,那麼互攝就等於波跟波相碰一樣,水的波浪,這個水的波浪和那個水的波浪相碰,那就不是什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互入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還有一個彼一個此,如果互攝,那就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彼就是此,此就是彼;那真是不分彼此。互入還有個彼此,互攝就沒有彼此了。你看,兩個波相碰,波的本體都是水,水跟水相碰,你說哪一個是前波,哪一個是後波?它是一體的東西,它互攝了,我們萬事萬物的本體都是互攝的,所以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此就是彼,彼就是此,這就是互攝。如果這個原理成立,這個茶杯就是電燈,這個電燈就是茶杯;我這個人就是電腦,電腦就是我這個人;我可以是你,你也可以是我。不然的話,我講密教,講加持,就不好理解,所以我說一定要先講華嚴,我講互入互攝,你要懂這個道理。你這個加持,怎麼來的,想想看,如果說前面互入,色即是空的話,那麼互攝呢,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話的另一個解釋,就是色和空能夠互入互攝,正是因為互入互攝,才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然的話,一個無自性的東西,空性的東西,怎麼會是物質性的東西,不然就很難得理解,這個彎轉不過來。
  還要弄清楚一點,這個互入、互攝是同時的。同時互相起來,同時互相滲透,同時互相依賴,同時互相攝持。是同時的,不是有先有後的。
  2全體、無礙
  我們再打個比方,互入互攝,比如說,好,我現在問你,這是什麼東西?你說是一杯水,這是常識人答的,你可以說是一杯水;而化學家答復,它是H2O;物理學家又說是純淨的液體;文學家更說那是我描寫的物件……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他的答復也不同,但不管他怎麼答,這一杯水裏頭就是飲料,就是H2O,就是物理學家講的物理現象,也包涵文學家所描述的現象,哲學家所描述的因果現象,都包括在內,它是全體的。這杯水並不因為你是常人,你是化學家,你是物理學家,它會給你來分別,它是個全體的東西,但是我們說出來不是全體的,我們或者看它是飲料,或者看它是化合物。所以,你看,我說這是一杯水,我只說了這個事物的一個方面,我並沒說出事物的全面,這是一杯水嗎,豈只是一杯水,它確實是化合物H2O,它確實是物理現象,確實又是因果現象,確實是文學家藉以描繪的一個素材。所以可見得我們說話的時候,語言是有限的。語言的局限性,反映了我們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同一個事物,因立場觀點不同,我們現在的語言,很難反映事物全面。
  華嚴講法界,講境界,他一講,就講全體的,全面的,講這杯水,包括這杯水是飲料、這杯水是化合物、這杯水是物理現象、這杯水是因果現象、這杯水是文學家描述的物件,重重無盡的意思都在內,這樣的描述是全體的。我們的語言,沒有這個辦法完成這個任務,電腦打都打不贏一個辭彙,其實這一杯水的含意,把它研究出來是很大的一個數字。所以看事物互入互攝的關係,我們看事物的時候,用我們常識的思惟是表達不了的,也理解不到的,因為這個東西,是全體,包括這杯水是飲料、是化學式、是物理現象、是哲學原理,等等在內,全體的。正是全體的,所以才無礙。所以華嚴宗他講法界的時候,他是互入互攝,又是全體,又是無礙。
  世界上所有矛盾的東西,它都可以相容,通過相反相成的作用它相融,所以講法界之前把這互入,互攝,全體,無礙四個東西的道理講一講。
  事物法界是無限的。無限大,無限小,學數學的比較清楚,無限大是一個,無限小也是個,都有空性。那麼無限大,我們能夠想像的無限大,那怕數學家所想像的,我們對天體上想像的無限大,無窮大,或者無限小,無窮小,但是我們能夠想像的都總還是有個極限,還有個程度。但想像的東西無限大、無窮大,都是線性的,不是圓的。華嚴宗講的無限是圓融無限,是圓通的無限,圓滿的無限。你最聰明的畫家,最聰明的數學家,畫一個圓,你用各種方法,你可以用經緯線,精確度可以把這個圓畫得極準確,但是你畫出來的圓,再怎麼圓,也是個有限的圓,我要你畫個無限的圓,這圓怎麼畫?你沒辦法畫,你著筆就是有限了,你這個圓怎麼畫,圓都有個中心,有個半徑,我要你畫個無限的圓,你這個圓心在哪里,半徑好長?你講找到圓心,找到半徑,你這個圓本身就是有限的了。華嚴講的無限,就是這樣的無限。我所能講的,是我們還能想像到的,實際上我們講的,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所以思路更擴大。
  再一個東西,我們看得到的一面和看不到的一面。常講密宗是秘密,那是看不到的一面。秘密,實際上要懂得,什麼叫密,什麼叫顯,什麼叫隱,什麼叫現?比如說,這是什麼東西呀?你說,這是一杯水。好,你說是一杯水,這杯水是飲料,但是這杯水的化學式H2O、這杯水的物理現象、這杯水的因果關係,這些東西隱了。所以我們本身說這話的時候,就突出了一門,顯了一個,必然其他的就被你隱了。隱了,並不是不存在,比如,你說是水,沒說它是H2O了,但它還是H2O,不過你只顯了它是飲料的這一面,它的其他的面都隱了,這是語言的局限,只能說出它的一面。人們能不能夠說出它全面的東西呢?現在沒有這種語言能夠把所有的東西全面地顯露出來。我們說一個東西的時候,必然是顯一門隱一門,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所說的話,顯的肯定的話,隱的否定的話,任何語言,既是肯定句,又是否是句,就是這個道理。他顯了一面,他必然隱了一面,開顯是肯定,隱了是否定。我說隱的並不是不存在,它不明顯。同樣的,密教講的密,他就是通過法界,實實在在很明顯的東西,他能顯出來,並不是什麼別的密,是現成的,並不神秘的。密教並不神秘的。不懂這些東西,隱密具顯啊,密教的東西就很難懂。
  六祖慧能講,密在汝邊,密就在你的身邊,密就在你旁邊。密怎麼在你旁邊呢?你看呢,顯的一門顯了,不顯的一門隱了,不顯的一門並不是不存在,但你只是用顯的一門,沒用不顯的一門,而隱顯的關係俱存,是同時存在的。當然,有這種情況,一隱俱隱,一顯俱顯,隱顯俱存,相互交著的情況。一般來說,隱的時候,顯了一面;顯的時候,隱了一面,初八的月亮照出來,半邊明,半邊暗,所以我們的語言都是隱一面,顯一面的。我們語言本身是局限的,思路是局限的,因為我們搞慣了,總是X等於Y,某某就是某某,不曉得這裏頭還隱藏很多,所以我們總是片面的,不是全體的。因為是片面的,不是全體的,所以到處是阻礙;如果是全體的,他就無礙呀,說什麼都有,你只說一面,那一面不說,他就有礙。所以全體和無礙是相聯的,事事無礙,一定從全體上來講才事事無礙。
  只抓住一個,不可能事事無礙,只有全體才能事事無礙,這個全體很要緊。華嚴宗講的全體,更高層次的全體。我們常識講在一個層次裏頭,第一層的東西不適用於第二層,但第二層的東西能夠包括第一層;第二層的東西不適用於第三層,但第三層的東西能夠包括第二層……這是很多學科都證明了的,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如果只就一個層次來講,不是全體,所有層次都包括了,這個才叫全體。華嚴宗講的法界就是包括所有的層次的。
  佛的境界如果是全體的話,那麼佛的境界不光是佛,而是全體都有的境界,佛的境界裏頭就包括菩薩的境界、聲聞緣覺的境界,也包括地獄的境界、餓鬼的境界、畜生的境界、人的境界、天的境界在內,他才全體啊!不然的話,就一個佛的境界而沒有其他,那他只有一個層次,只有一個層次他跟眾生怎麼感應啊!所以佛,講圓滿啊,他是全體的,沒有一樣東西不包括的。沒有東西不包括的,就是我們常識所想像的東西,在不在那裏頭?在那裏頭。不然,他不圓滿了。
  不曉得說清楚了沒有。互入,互攝,全體,無礙,要把這些想寬點,因為這幾個東西常常是我們自以為有,自以為是,常常障礙的東西,不大容易想得通的,所以我這裏講了,你們回去要消化,想一下,不然的話,不那麼容易理解。所以這樣子,因為他是互入、互攝、全體、無礙,這樣子,我們才能夠曉得,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不然的話,什麼叫一?就是一切啊,一切就是一呀。我通過攝一切入一,舉一全收,我舉一,把他全部包括了,收了。
  華嚴的境界,舉一全收,怎麼能夠舉一全收呀,他互入、互攝、全體、無礙,他才能夠舉一全收,能夠一入一切,一切入一,這樣大能入小,小能夠入大,大進到小裏頭,小進到大裏頭。此與彼,彼與此,前與後,後與前,空間無礙,時間無礙,過去進入現在,現在進入過去,未來進入現在,現在又進入未來,他這才能融通,空間融通,時間融通。你把這法界道理弄清楚了,你在看佛經時候,才明白為什麼一下子來了那麼多人,《維摩詰經》講維摩詰給諸菩薩讓座時,一方丈的房間,那麼多菩薩怎麼裝的,如果用常識的思惟,那個想不通,你要用華嚴的法界觀來看,融通無礙、全體,那個房間確實大得不得了,再裝,還可以裝,它融通無礙呀。小與大,大與小;此與彼,彼與此;前與後,後與前;今與古,古與今;中與外,外與中,我們說中西交流,用法界觀不得了。到這個程度了。所以這個佛的境界、華嚴的境界,就是法界的境界,可以無限大無限小,這個無限是全體的無限,無礙的無限。全體的無限,無礙的無限,也就是全體的空性的無限。這個無限啊,它才能起不可思議的種種神通作用,才可能須彌一芥子,華嚴的話,須彌山可以在一個芥子裏頭藏著,芥子可以藏須彌啊!芥萊的籽是很小的,像一枚芥子可以藏須彌山。這個我們講到人,人對於宇宙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哎呀!宇宙太大了,我們人呀,拿人體來比宇宙確實太涉渺小了。但是,對我們自己本身的一個細胞來講,人是龐然大物,細胞自己會感到,唉呀!我是很渺小。就像我們對宇宙的感想一樣。你看,相對的,我們對大的來講,我們很小;我們對小的來講,我們又無限大,可見得我們是個無限大與無限小的統一,人就是在這個無限大、無限小的統一中間,這個一般的人觀察到了,是不是就這樣子了呢?不是。但一般常識,也就是觀察到此為止了。佛教他進一步,你這個人,如果你是無明的話,老是介於前不知頭、後不知尾。就無限大來講,你不曉得你的頭前是什麼;就你自己的無限小來講,你不曉得你後頭是什麼。你不明白這些,這是人類似乎永遠解不開的謎。這個就是輪回,一但弄清楚了,法界,圓融的、無礙的、全體的、互入的、互攝的,我就徹因皆果,徹始徹終。無限大跟無限小,無限小與無限大,這樣子就窮理盡性,你無始無終,可以知道他原始要終,生死之故呀,知鬼神之形狀啊。
  所以華嚴的境界啊,我再進一步說明一下。華嚴呢,他一定講全體、講圓融,所謂圓融呢,就是全體無礙。我們華嚴講,大小乘要圓融;顯密要圓融,世法出世法圓融——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圓融。怎麼樣圓融呢?在從全體來看,無礙如果有礙了,就不能圓融,那麼華嚴講萬事萬物,事事無礙,萬事萬物都是互相攝入的,互相融通的,就應該無礙了。那麼這樣是不是萬事萬物就絕對地存在呢?華嚴宗講,萬事萬物互相融通,互相攝入,互相無礙,我們不要忘記前面講的空性,正是這樣一切最後歸根結底,還是畢竟空的,也是無自性的,這一定要弄清楚,不然我講這麼半天,華嚴講了,華嚴講法界,好像實實在在在那裏,就變成萬法實在論,那不是華嚴的所講的法界。要看到華嚴是在更高的一層來講般若,在更高一層來講空性。我們前面破了好多啊,破了好多啊,破了好多無明,不但破了凡夫的、破了小乘的,從華嚴境界來說,也破了菩薩的執著,法空了,破了這些以後,還以為有一個真正的什麼東西在那裏,有法界在那裏,又錯了。所以一個空性要貫穿到底,法界亦複空,用華嚴的道理來講華嚴。
  好!你講了全體,講了無礙,這一面開了,好,按你前面講的道理來講,你開了一面,必然隱了一面。你說全體,好,這是開了,隱的是什麼東西?開了是他的全體,你就不要忘記他還有個超越,你只講了全體,那麼全體是明顯了,超越就隱了,如果只講超越,超越顯了,全體就隱了。所以華嚴本身是圓門。我們講空性,講中觀,是兩邊,你講這邊就不要忘記那一邊,他是兩邊;華嚴他講圓的,他是講全體的,所以還不光是兩邊,他是圓的。所以講華嚴宗他自己講是圓教。在判教的時候,小教、大教、始教、終教,華嚴宗他自己講,他這個宗判教啊,他是圓教。他確實是個圓。這個圓呢,我們講圓滿、圓融,都是這個圓的意思。圓滿、圓融、圓滑(眾笑),好像做人一樣,這個人滑溜溜的,圓滑,就是他沒有棱角。當然了,我們處世為人啊,滑頭,和華嚴這個法界的圓滑,不能相提並論,我們常常講講一個人圓滑,他左右逢圓呀,那只是逢一下子,他逢到現在,逢不到過去,也逢不到將來,華嚴的左右逢圓呀,他真是逢圓,他圓滿,圓融,同時俱足,他是這樣子來講法界。
  這個我舉個例子講,也是個故事了,華嚴宗的初祖呀,就是陳朝杜順和尚。杜順和尚寫了個《五教止觀》就是講十玄門呀,講法界觀,他有兩大段話,一段是回答五個問題,一段是回答四個問題。頭一段是講,後段是講。他怎麼說的呢?他這樣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頭一大段:緣起是有耶?”就是問緣起的法是不是有,是不是真的有。萬事萬物因緣而起嘛。他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答曰:不是的,即空故。緣起之法呀,沒有自性,就是空。這是回答這個問題,緣起之法沒有自性,所以是空。他不回答緣起是有。接著又問了:緣起不是有,那緣起是不是無呢?”他又回答:不是的。為什麼呢?他回答:即有故。就是緣起之法呀,它是從來就有的,所以緣起法不是無的。好,這是回答第二個問題。接著呢,又來問第三個問題,前面我問緣起法是不是有的,你說不是的;我問緣起法是不是無的?你又說不是的。我現在問第三個問題,我問:緣起法是不是也有也無呢?”他回答:也不是的。為什麼不是的呢?就是空跟有是圓融的,空跟有是一個東西。既然是一個東西,就不該有兩相,不能說又是有又是無,所以不是也有也無。好,那就問第四個問題:是不是非有非無呢?”問這個問題,答也不是。為什麼不是呢?既然空、有是一樣的,那麼空,有互相削克的,就是沒有什麼空呀,沒有什麼有,所以不能說非有非無,好,後來第五個問題,你怎麼回答,一定是沒得了嗎?是無吧,是空無吧,回答:也不是的,這個從杜順和尚回答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沒個立場。你說緣起法是不是有的啊?他是站在絕對,第一義諦,就是真諦的立場,緣起法門,緣起性空,性空就不能說有,所以沒有。好,緣起法沒有,回答第一個問題時,他站在真諦的立場,聖義諦的立場,在第二個問題回答的時候,他完全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答話,從來就有的,怎麼說沒有呢?好,第三個問題問他了,他又變了。你看,他的立場隨時變,我們在世界上做人,不能沒有一定的立場,你不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眾笑)。他不能圓滿呀,他滑,他不能圓滿。華嚴,沒得立場,正因為他沒有一個固定立場,他才無礙呀,他才能夠全體。水是什麼?他不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場說是飲料,也不是站在化學家的立場說是H2O,他也不是站在物理學家立場說是物理現象,他站在全體立場來看,他就包括是飲料,也是化學式,又是物理現象,又是因果現象,又是文學描述物件,從這個全體來回答。


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