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
華嚴宗,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該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
相傳學統傳承為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該宗推戴杜順為初祖,而實際創始人為法藏。杜順原名法順。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西北)人,嘗從因聖寺僧道珍學習禪法,後住終南山宣揚《華嚴經》。相傳他著有《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各1卷,為此宗在觀行方面的無盡緣起說和判教方面的五階次第說奠定了理論基礎。智儼,天水(今屬甘肅)人。師事杜順。受具足戒後,到處參學,對地論學派慧光經疏中的“別教一乘”說和“無盡緣起”說及《十地經論》中的六相義,別有心得。著有《華嚴經搜玄記》10卷,《華嚴一乘十玄門》1卷,《華嚴五十要問答》2卷,《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4卷等。法藏依智儼學《華嚴經》,深通玄旨。28歲以後,開始廣事講說,參加實叉難陀、義淨、菩提流支翻譯《華嚴經》、《大乘入楞伽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寶積經》等,並有著述100餘卷,詳盡發揮智儼的教規新說,正式創立華嚴宗。
法藏有弟子多人,以慧苑為上首。但慧苑因作《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15卷,與法藏學說相左,被列為異說。唐大曆中,法銑(居說為慧苑弟子)著《刊定記纂釋》21卷,其弟子澄觀著《華嚴大疏》及《隨疏演義鈔》,皆力斥慧苑之作,以恢復法藏宗旨。但澄觀仍雜有不少禪宗、天臺宗的見解。其上首弟子宗密主張融合華嚴與禪宗,提倡教禪一致。在會昌禁佛中,此宗同受打擊。宋初,長水子璿以弘傳宗密之學業主;至其弟子淨源時,華嚴宗始得中興。淨源弟子義天本高麗王子,北宋元祐初年,攜帶該宗久已散佚的疏鈔多種來華,使其得以複傳中土。三年後,攜佛典及儒書1000卷回國,華嚴宗遂傳入高麗。其後道亭、觀複、師會、希迪各作《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的注解,世稱宋代華嚴四大家,繼有義和、鮮演、戒環、祖覺等相繼弘傳。元代敷演《華嚴經》的有盤谷、文才、了姓、寶嚴、春穀、大同、寶覺、善學、普瑞。明代有圓鏡、祖住、明得、方澤、洪恩等人,明末祩宏、德清、智旭,也都研習過法藏、澄觀的思想。明末清初有明源及共弟子續法,均以振興華嚴宗為已任。清初弘傳華嚴者,北方有大義、來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蘊璞、昧智、心光、佛閑、讀徹及居士彭紹升(尺木)等人。清末楊文會以及月霞也均以弘闡華嚴著稱。
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
四法界:事法界。指宇宙萬有事法,彼此一一差別,各有分齊;理法界。指諸法平等的理性,即真如;理事無礙法界。是說有差別的事法與平等的理性,互相溶融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指一切各有差別的事法,由於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稱性融通,一多相即而重重無盡。
六相:總相。指一種緣起中,具足各種成分,類似所謂事物的全體;別相。指各種成分有其差別,即事物的部分;同相。指各部分互相依持,同成一總體,即事物的同一性;異相。指各個部分雖互緣而生,仍各別有異即事物的差別性;成相。指由此各緣起法得成,即事物的生成;壞相。指各部分仍住自法不移動,即事物的破壞。此六相都 兩兩 相順相成,同時具足,互融無礙。
十玄門:同時具足相應門。指一微塵中同時具足一切諸法,互相依存,成一緣起;因陀羅網境界門。指各個法中有無量法,彼此之間互相映現,重疊無盡;秘密隱顯俱成門。指說一法即一切法,或隱或顯,俱時成就;微細相容安立門。指一切法門均於一念中具足,即極微細中含容一切諸法;十世隔法異成門。指一切法門遍佈於“十世”之中,前後久暫,不相隔曆;諸藏純雜具德門。指六度萬行,或純或雜,法法交徹,功德互相具足;一多相容不同門。指每一法中具有一切法,容攝無礙;諸法相即自在門,指諸法融通,相即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唯心回轉善成門。指法界無礙功德,都由一如來藏為自性清淨心回轉,具足成就;托事顯法生解門。指所有塵法,事事無礙,隨一事理,能顯法相實相。該宗認為,上述事事無礙教義,皆如來稱姓之談,即依本具有圓滿性德而起赴感應機之用,謂之性起說。又以理性為眾生本具,是因位中本有的性德,亦有稱性而現之義。
判教對釋迦一代的教法,判為“五教十宗”。
五教:小乘教。為聲聞乘人所說的教法,指說四諦、十二因緣的“阿含經”和《四分律》、《發智論》等;大乘始教。為開始由小乘轉入大乘者所說教法,指大乘空宗的《般若經》、《中論》等以及有宗的《解深密經》、《唯識論》等;終教。為大乘終極的教門,指說真如緣起、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楞伽經》和《大乘起信論》等;頓教。是頓修頓悟的教門,指不依言辭、不設位次而頓悟教理的《維摩經》等;圓教。為圓融無礙的教門,指完全說一乘教理的《華嚴經》。
十宗:我法俱有宗。主張人我、法我俱為實有,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和聲聞乘中犢子部、法上部等所立宗義;法有我無宗。主張五蘊諸法三世實有、法體恒有,但“人我”非有,指聲聞乘中說一切有部等所立宗義;法無去來宗。主張諸法現在有實體,過去與示來無實體,指聲聞乘中大眾部等所產宗義;現通假實宗。主張諸法過去、未來沒有實體,現在只五蘊有實體,十二處、十八界則不真實,指聲聞乘中說假部及《成實論》、經部所立宗義;俗妄真實宗。認為出世法真實,一切世俗法均不真實,指聲聞乘中說出世部等所名宗義;諸法但名宗。主張一切法只有“假名”而無實體,指聲聞乘中一說部等所立宗義;一切皆空宗。主張一切法皆虛幻不實,指般若經等,相當於大乘始教中的空始教;真德不空宗。主張一切法都是真如(如來藏)顯現,含有“實德”,故“真體不空”,指《楞伽經》等,相當於大乘終教;相想俱絕宗。認為“真理”是“絕言所顯,離言之理”,只有頓悟認識,指《維摩經》等,相當於大乘頓教;圓明俱德宗。認為一切法本來功德圓滿,彼此圓融無礙。指《華嚴經》,相當於一乘圓教。
該宗觀法以法界觀為主。此觀有三重:真空觀。依理法界而立,觀察一切諸法的本性即空;理事無礙觀。依理事無礙法界而立,觀察諸事法與真如理,互相交融;周遍含容觀。依事事無礙法界而立,觀察以同一真如理為本性的一一事,遍攝無礙。修行階位有兩門:次第行布,依據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次等,由淺至深,階位分明;圓融相攝,指得到一位,就能前後諸位相即相入、因果不二,始終無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