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祖庭至相寺
賈世春
至相寺,又名國清寺,位於西安市南約30公里 的終南山天子峪內,是我國佛教華嚴宗的發祥地。地勢雄巍,形狀如龜,其大頃許,緩平而下;下有百泉匯流。寺院處於龜背之上,坐西向東,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後依突起之龍背,前對挺立之駝 ;左倚龍首,右臨伏虎。負陰抱陽,瑞氣蔥蔥。冬無嚴寒,夏日清涼。遠望東方之群山,層巒嶂;向北俯視秦川之沃野,歷歷在目。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詣寺敬香〈距寺 四公里 之山頂有避暑離宮“唐王寨”〉寺內有遺碑銘曰:“終南正,結在其中。”故知此寺不僅是佛教著名古刹,也是終南古勝境。
據《續高僧傳?普安傳》載,周武滅法〈574〉,普安“棲隱於終南山之楩梓穀〈今天子峪〉西坡,深林自庇,又“引淵法師同至林野,披釋幽奧,資承玄理。”《續高僧傳?淵傳》載,淵屏終南,于楩梓穀內的狹穀之中,水流湍急諸多不便。 之師、高僧靈裕”敕召入朝,有間隙徑投淵寺,又以〈文〉帝之信施,為移山路。“裕蔔西南坡阜是稱福地,非唯山眾相續,亦使供擬無虧。”淵即聽從遷往今寺址推究歷史,該寺的創立當在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6〉,《續高僧傳?智正傳》載,智正原居京城仁覺寺,“承終南至相有淵法師者,解行相高,京城推仰,遂往從焉,道味江湖,不期而會,因留同住28年。”
至相寺自創建後,即成為 淵、普安、智正,華嚴宗初祖杜順、二祖智儼、三祖法藏、海東華嚴初祖義湘等習傳《華嚴經》之所。其中最著名的則是華嚴宗二祖智儼大師。
智儼〈662-668〉,俗姓趙,甘肅天水人,12歲時隨杜順到終南山至相寺出家。他曾于《大藏經》前祈求得一專修法門,因抽得《華嚴經》首卷,從此專學《華嚴》。他初受教于杜順,又跟智正學《華嚴》,後又探討北魏慧光所撰《華嚴經疏》,對其中的“別教一乘無盡緣起”以及“十地中六相義”之旨融會貫通之後,開始著書立說,使華嚴一宗創具規模,宗風漸振,時人稱他為“至相尊者”。智儼在至相寺有二大高足弟子,一為中國華嚴宗三祖法藏,一為海東華嚴初祖義湘。
義湘〈625-702〉,為新羅雞林府人,天資英邁,弱冠出家,于唐高宗龍朔二年〈662〉詣終南山至相寺,以智儼為導師,以法藏為同學,在寺綜習《華嚴》經義達十年之久,歸國後於新羅太白山創浮石寺,弘揚華嚴教義,學徒雲集,被尊為海東華嚴初祖。後來法藏寄義湘書中曾記:“是知如來滅後,光輝佛日,再轉法輪,令法久住者,其唯法師矣!”其讚譽可謂倍至。法藏與義湘的同窗友誼,傳為至相之佳話。
據《續高僧傳》與寺內遺碑載,至相寺僧 淵、普安、智正,隋唐京城高僧曇崇、通幽、慧歡、靈幹、慧藏、道宗、慧因、靜琳、慧海、德美、智該,三論宗之祖吉藏,三階教初祖信行等,以及隋唐諸多在家居士、社會名流。卒後均於至相寺附近鑿龕、立塔或墓葬。
至相寺在隋唐時極盛,高僧輩出,後漸陵夷。宋元明三代興衰無考。清代稱國清禪寺,成為曹洞宗的道場。據《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載,光緒20年,西安臥龍寺方丈東霞禪師兼理寺事,竭力營構,一時托缽者極眾。據方丈室龍寺方丈東霞禪師兼理寺事,竭力營構,一時托缽者極眾。據方丈室脊注明,同治五年二月,方丈海乾和尚重修;韋馱殿脊 注明,民國25年3月,白道峪法亮大和尚、裴公洞監院康大師重修。
1950年前後,有常住僧眾三十餘人,土地數百畝,殿宇房舍四十餘間,寺周圍古樹名木數十棵,寺區碑塔林立;寺院遠近聞名。土改時只剩十三名僧人,分得土地共五十餘畝。六十年代中期,該寺遭到嚴重破壞,古樹名木大都被伐,殿舍、經象被毀,碑誌被砸,塔、龕、墓全部平毀,碧塔內藏的七波斯〈伊朗〉薩珊朝銀幣、鎏金蓮花等珍貴文物,現藏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地下許多珍貴文物被盜,山上的十余戶村民,也相繼遷來寺區安家耕種。
1985年落實宗教政策,僧人本智住持該寺,重修大殿、新塑佛像。現寺內尚存大殿、韋馱殿、方丈室各三間,僧房六間,廚房二間。寺之右側存有“曹洞正宗第三十世靈源紫谷大和尚涅槃塔”六棱石碑及底座與塔帽,寺之左側有“大唐故二諦法師墓誌”一方。韋馱殿前有古槐一株,大殿后有巨大白果樹一棵,兩樹胸圍皆 三米 多。寺之北崖有人工鑿成遺洞四孔,名曰:“蓮花洞”,位置清靜;寺內有唐宣宗丞相裴休靜修之石洞,極宏敞,曰:“裴公洞”〈已掩埋〉。裴休之子、鎮江金山法海禪師曾于寺留住,方丈室前有古井一口,名曰:“法海井”。寺之後方有大面積橡樹林環抱寺院,古木參天,風景幽雅。山下至山上有寬敞盤山大路通達,車輛可直入寺內。
近年,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的佛教人士、專家學者多次來寺參拜、考察。經政府批准,已將國清寺之名恢復為至相寺,並被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有常住僧團。寺區土地、山林根據宗教政策正逐步收復。住持妙醒法師發願恢復重建至相寺,使其成為專修《華嚴》之道場,至相寺復興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