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學的精神

分類:自性論說
2012/07/23 16:56


  人大成立國學院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其實並不是應不應該建立國學院的問題,而是其背後的象徵意義。如果紀寶成校長僅僅將國學看成是書齋中的學問,可能並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正因為他將國學當成是延續文脈保存和傳承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才招致一些學術家不惜用分解語句、找字的辦法對其進行猛烈的抨擊。從這場爭論中可以看到國學面臨的尷尬局面:當它被抽去精神內涵成為已經過去的歷史文化時,很容易被接受,而一旦涉及到精神本質,就必然會有一些人以學術的名義對其進行圍攻。這場爭論的實質其實是國學的問題,即它是已經過去故學,還是有著永恆生命力的固有之學?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對書齋化的、似是而非的死國學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1、中國學或中國研究。這種人類學傳統起源於文明人類野蠻類人的研究,它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並不只在文明人那裏存在,文明的嚮往者也會運用。這種學術後來分化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居高臨下以我們觀察他們。帶上文明的眼鏡,眯起人類視線,中國的傳統就立刻顯現出其猙獰的面目,成為阻擋文明視線的障礙。另一種類型是回到物件本身的精神世界,抱著溫情歷史地去理解、認識傳統,並從中挖掘出與普世價值現代形態一致的精華。這第二種類型相對於第一種類型來說少了一些文明人的無知和狂妄,但由於固執于傳統與現代之形器,缺乏精神、義理的貫通,實際上是將傳統文化推給了歷史、推給了過去。


  2、詞章、訓詁、考據、把玩之學。這種學術並非近代才出現,但應該指出的是,越是在國學的本質精神喪失、國運衰敗時,它就越發達。這種學術不能說完全不需要,但在喪失根、本的前提下,極有可能淪落為文人雅客、知識精英的遊戲。從曹雪芹筆下推導出史湘雲嫁給了誰,或者大觀園裏有沒有公共廁所,這種研究已經深刻到家了,但意義何在?這種只能在圈內顯擺把玩的遊戲和國學精神並不沾邊,將它等同于國學,就等於將提籠架鳥、對對猜謎說成是發揚國粹。


  3、現代學術、知識體系之下的國故學。其特點是將過去的歷史文化變成現代學術裁縫的布料,用知識的剪刀加以裁制。在知識的關照下,修養成為無干學術的私事,甚至原本屬於自己的明德也被物件化。口能說、筆能論,概念清晰、體系精美,但論之愈精,而去之愈遠,( 陽明 先生語)襲於其外而不能明,陷於其內而不能通。同時,過去的歷史文化知識面前一切平等,不存在是非、實虛、高低、本末,沒有王、霸之分,儒者之學與刑名之術相安無事,各自顯現其學理。於是,經成為學術資源,喪失了教的功能;史成為一種資料,失去了正的作用。這種被現代學理整理出來的國故,就象被貼上了瓷磚的古建築,不倫不類,早已失去了其內在精神。


  清末以來,中華文化被人為破壞,但以上三類國學卻空前繁榮,研究古書而有私見甚至邪見者都成了國學家,這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獨特現象。今天恢復國學,如果僅僅是開闢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這至多是多了一個學術話題而已,縱使有一大批學人成為大家,也只是多了一些語言大師,沒有什麼意義。從塑造民族精神的角度來認識國學的價值和意義,這在今天的中國十分必要,但如果從這個方向規定國學的內涵,那麼它同樣是蔽塞而不能貫通,這和被囚禁于書齋的國學一樣,並沒有擺脫時世之弊。從外部界定或構建國學,這本身就有一個外在的取捨標準,不可能真正體會到國學的整體精神。


  國學的本質在於學,此學不同於流行學術,並非專門之學、與修養脫節之學,而是全體、一貫、踐形盡性之學,不可分解。國學在今天可視為適應國人之學,學的方法或有不同,但本質卻沒有中外之分。知道學之根本,就知道國學的精神。一個小學生讀《三字經》,讀到人不學,不知義時,產生這樣的疑問:難道上學就知道義?學而不知義,這是現代學術和教育的最大弊病。不知道人之所以為人,於人之所異於禽獸者不知道存而擴充之,在不能成人的情況下學習大量的知識和技能,它們能有正用嗎?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物質財富不斷增加,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卻處於嚴重對立的狀態,這種狀況早已被人類的理智所認識,但卻一直難以改變,什麼原因?喪失根本之學,內外不通,知識技能乃至於科學得不到正用,制度停留在外,政治淪落為一種形式,身不正而正其影,怎可能有真正的改變?


  國學並不只是儒學,但儒學的精神就是國學的精神,知道儒學之精神,就知道國學的精神。《大學》開宗明義指出為學之根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程子曰:凡學之道,正其心養其性而已。由此可見,學之根本不外是明明德,不外是複吾人本具之良知,複心體之同然。正如 陽明 先生所言: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既明,則足以應萬事之變,正所謂各得其正、各得其理。因此,此學至簡至易,但卻至大無外,融通萬物。有此根本之學,社會和諧就有了思想保障,知識技能以及分科學術就有了基礎,不至於偏學偏用。中 山 先生主張從根救起固有的文化。所謂根,就是這種文化的內在精神,也就是國學的精神,具有永恆的價值,不會因為古今、中外的劃分而失去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