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聖人治身之法說:“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縱)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說明聖人治身,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淡虛無,清靜無為。此外並從反面指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可見情緒波動,對於養生家來說,是最為犯忌的。


從道家養生、長生角度看,情緒調養,方法雖多,然而歸納起來,主要可歸結到清靜無為,少私寡欲,道德修養上來。

 


一、清靜無為


清靜無為,是老子在《道德經》中一再強調的養生主張。認為:“為無為,則
無不治。”為了宏揚這一養生思想,他還提出:“致虛極,守靜篤。”同時,他並在理論上闡述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從而為道家以靜制躁的養生觀,提出了早期的理論依據。


接過老子的衣缽,在對清靜無為的闡述上,莊子可謂一面大旗。


《莊子‧在宥篇》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廣成子面南高臥,黃帝順著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問道:“怎樣治身才能長生呢?”廣成子聽黃帝這樣一問,很快起身對黃帝道:“你這個問題問得好。來,我把長生的要訣告訴你,那就是:至道之精,窈窈冥冥(深藏莫測);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聽不到看不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形體自然健康),必靜必清,無搖女(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內心活動),閉女外(感官,言行),多知(智)為敗。”


據說,廣成子當時已達一千二百多歲的高齡,而形體不衰。廣成子是否果有其人,並且真的活了這樣的高壽,我們且不去管他。但從《莊子》所述的這則故事來看,可見莊子對於“必靜必清”的養生長生法,是抱有極大興趣的。否則,他就不會耗費筆墨作如此生動的闡述了。

 


二、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和“清靜無為”,其實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為作為社會的一員來說,人不能生活在真空裏。也正因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生存,所以對於社會上的形形式式,難免目擊心搖,從而引起種種私心和欲念。為此,養生家若要“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也就非“少私寡欲”不可了。


老子曾說:“見(現)素抱樸,少私寡欲。”字面解釋為,為人應當素純雜,淳樸無邪,減少私心,禁降嗜欲。同時指出:“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原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傷),馳騁畋獵令人心狂。”


有關道家“少私寡欲”的養生長生術,晉代道教學者葛洪發揮為:“含淳樸,無欲無憂,全真虛氣,居平味淡。”又說“恬愉淡泊,滌除嗜欲,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唐代大醫孫思邈也認為:“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接著,他還在《千金方》中引彭祖的話說:“口目亂心,聖人所以閉之;名利敗身,聖人所以去之。”


唐宋以來,後世養生家並從道家的這一觀點引伸擴展,多有心得。


如清人褚人獲《堅瓠秘集》曾引《韻府續編》“先斂五關”法道:“將受情欲,先斂五關。五關者,情欲之路,嗜好之府也。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藥;鼻悅芳馨,命曰熏喉之煙;身安輿駟,命曰召蹶之機。此五者,所以養生(充養生命),亦以傷生。”


對此,清‧丁國鈞《荷香館瑣言》則發揮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一難也;喜怒不除,二難也;聲色不去,三難也;滋味不去,四難也;神慮精散,五難也”。

 


三、道德修養


作為養生長生的重要修持之一,歷來道家對於道德修養,都很重視。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又說:“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貨‧‧‧。”


《莊子‧達生篇》則提出:“一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卻,物奚自入焉。”這段話的意思是:純一心性,保養正氣,與道合德,藉以通於天地造化之道。如若做到這樣,那麼他的心性就健全圓滿,他的精神就無有隙漏。正因為精神上沒有隙漏,所以外來的誘惑無機可乘。


唐代道家孫思邈並主張性善以養其生。在《千金要方》中,他說:“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災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


道家的這種修德養生之法,其實和儒家“仁者壽”的機理完全一脈相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