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從易卦看性命的修煉
中醫從易卦看性命的修煉
神無方而易無體,但其運行生化之機可以藉象揣摩而會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曰:“有生於無”。可見他所說的道乃一無極本源也,而二則為陰陽二氣,由此陰陽二氣運化合成一太極便謂之有。
劉基《太極圖說》正解此義:無極生太極,太極化萬物。一物一太極,任何事物都是一陰陽和合的單元,孤陰不長,孤陽不生。
然則,道家修煉性命的目的是為了造就純陽之體,故呂祖洞賓以純陽為號,古代道行高深者亦有以純陽子自謂。
佛家修行以消除心性中的陰蘊(斷陰)為功德,達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陽明境界。由此可以推斷,所謂成仙成佛,乃是成就(或曰還原)純陽之性也。
純陽無陰,在易為乾,六爻均為陽爻。乾為天象,“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周易·乾》)修得乾身乾性者,在人界來看,已為孤陽,不能位於天地二才之間作為中才,於是發生質的突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升華到另一個境界裏形成新的陰陽平衡太極體。
相反,道行失修敗壞者則可能墮為純陰體。純陰無陽,在易為坤卦,六爻均為陰爻。坤象為地府黑洞,落為坤身者,便成地獄鬼箍,同樣不能位於天地二才之中,而須墮落到低一級的陰陽境界才能形成相對穩定的新的太極體。坤為孤陰,與乾卦同屬無極,但相對而言,它是負極。
是故,所謂修煉性命,就是以增進性命的陽性內涵為功夫,以排除性命的陰蘊為事務。“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終日乾乾”(《周易·乾》)。
然而,如何自強,如何取得純陽之性?
孔子以仁者愛人之心行中庸之道,於七情六欲未發之中處覓性命的根本。
孟子養浩然之氣,使其塞乎天地之間。
老子則“致虛極,守靜篤”,以陰柔無為謙下為追求,似乎反其道而行之。
最為極絕的是釋迦牟尼,寄身心於虛無,立本性於空寂。此間玄義值得吾輩細心體認。
竊以為,易之為道,有三大要領值得修身養性者謹記一一。
其一是陰陽相交,兩極相通。
任何一個太極單元都必須形成陰極生陽,陽極還陰的循環不息的能量迴路,才能維持生機。如果在一個太極單元內陰陽兩極不能互相往來,就會造成能量的泄漏和無序,從而使系統走向死絕空亡之境。此理與電磁原理相同。
依道家的說法,任督二脈是人體陰陽溝通循環的主要渠道。它的初級功法“小周天”就是從更深的層次打開任督二脈,使陰陽二氣升降往返,暢通無阻,使生命保持動態的平衡。
具體作法是:將心火置於腎水之中,意守臍下三寸,如月映水,使陽氣在腎水中凝聚之後,循督脈自然升發,上至頭頂泥丸,化陰精而沿任脈下行,降歸腎元,周而復始。
周天常通的人,一般是不會犯什麼病的。對於心腎不交,任督不合,有升不降的病人,中醫有一妙方,僅川連、肉桂二味。川連性寒,入心經,能降心火,化陰氣為陰水,使之下行;肉桂性溫,入腎經,能將任脈下行之陰水溫化,收入腎本,轉為陽氣重新生發。
《易》經中陰陽不交的情況見諸陰在下,陽在上,如否卦、未濟。在這種情況下,陽氣不能得陰而降以歸下,陰氣不能得陽而升以達上,形成對流。猶如煮水,火不在鍋爐底下燒,卻在鍋爐上方燃,最終只落得火熄水涼。
其二是陰陽平衡,各居其位,以得其正。
一太極系統是否穩定,主要在於其系統內部陰陽二性是否守衡,區位是否得當(陰居陰位,陽居陽位)。如果陰陽平衡而且區位得正,其結構的有序度就高,不易吸收外部的衝擊和干擾,產生振蕩,導致能量的耗散和結構的無序。這種道理與現代化學、物理學在微觀領域的發現無二。
既濟、泰二卦為陰陽平衡並得其位的典型。既濟卦陰爻陽交均三,而且陽爻居於奇數位,陰爻居於偶數位(自底下往上數)。泰卦同樣是三陰三陽、上卦為陰,下卦為陽,將上下同類爻各各會併,就可表示為,乃是陽爻居奇數位,陰爻居偶數位。
中醫和陰陽家通常要判算人的五行四柱中的陰陽偏頗程度,以藥石或佩符作為用神來加以配平。
人體內陰陽不平衡表現為多種症侯,譬如口唇乾燥苦臭為陽氣熾盛,需要降火滋清陰;口水過於清淡且多為陽虛,須壯陽補氣。陰盛陽虛者,升機不足,在精神上往往表現為疲塌懈怠、昏俯無主、萎靡不振;陽盛陰虛者,降機不足,在精神上表現為情緒容易激動,言行無度、心志散亂、外強中乾、意志剛脆而少謀。此類症候,可以使用藥石物治,但要根除還須心治。
其三是平陰潛陽。
可以說,易最大的警示是:潛龍勿用,亢龍有悔。龍為陽的象徵,乾卦就是“六龍御天”(六爻皆陽)。“潛龍勿用”,不僅是對於“初九”(最低下的那根陽爻);“亢龍有悔”,不僅是針對於“上九”(最上方的那根陽爻),通觀《周易》全篇,關於潛陽守陰,謙讓柔和的勸示不勝枚舉。
潛龍勿用就是示人要讓陽氣潛藏歸於本體,不可輕易動用。如果陽氣上亢,就會傷了元陽,其後果將會令人懊悔不及。
一般認為,陽氣主熱、主動、主升、主散,陰氣主涼、主靜、主降、主聚。依此理,陰氣應在上、在外,陽氣在下、在裏。但是,如果這樣,陰陽便不能交合,形成循環互動的生機,世界也將是一片死寂。這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及熱寂說。
然而,正如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和哈肯的協同學所揭示的,生命走的是與這條路線相反的路線,即通過與外界的能量信息的交流和自身的協同組織來渡過熵(無序化)的激流。
生命的修煉就是使陽氣潛於下,聚於內,提高性命的能量及組織有序度。道家相信,當性命中的精氣神熔於一爐,凝成聖胎,結成金丹,達到極高的有序,就會發生質的飛升,可以轉身脫殼而去。
陽氣本來是要升騰耗散的,如何才能使它降於下斂於內呢?
以陽助陽壯?這是不行的,因為陽不守陽,以陽助陽,必使升耗愈演愈烈。那些通過激烈的機械鍛煉和服吃春藥造作出的陽剛之美,其實是一些虛火浮陽,是陽表陰裏的體現。
陽氣也不能靠強力意志造作出來或鎮壓下去,意念越強,造作越過,陽氣就越浮亢。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正因為陽氣升耗,必須挾陰性才能得於歸藏,也就是說,欲要潛陽,必先平陰,以陰秘陽,讓陽氣化陰在虛無寂寥之中自然歸降凝聚,復性還原。
因此,中醫從來不輕易壯陽,欲要壯陽,總是先通六腑,除虛陽,以平陰,才可補氣壯陽。古之為道者,莫不以陰靜柔和的面目出現,“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亢”與“潛”含有生死之機,亢者可轉泰為否,使性命根底朝天;潛可否極泰來,使生命根深葉茂。因此,只有至潛才能至陽。故古之欲修無上大道者,往往隱逸山林,遠離塵囂,於死絕空亡之地回轉生機,於沉淪之中獲得飛升。
當然,話又說回來,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能隱機而坐於囂囂市井之中寂然不動者,才是真正的大就。
值得警覺的是,一味平陰並非總是好事。潛陽不管怎樣,還是有陽在潛,如果無陽而潛,潛而無陽,便會為陰所沒,失去生機。陽之至潛為複卦,如果重陰之下無陽為底。就會陷於昏沉、懈怠、死寂。這是平陰者常常會犯的錯誤和偏差。
儒家對佛道的抨擊正在於此。這雖然出於誤解,但也值得此間人士留意,把握佛教的勇猛精進之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