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97
四、說四法分別相
因為佛已經把凡夫的心識狀態,佛的心識狀態、受污染的心識狀態、法爾的不受污染的心識狀態都說了,所以大慧菩薩就問了:凡夫修行必須由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才能進入如來地,所以請佛再說一說五法三自性這些諸法的分別相。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 惟願為說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我及餘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地次第相續,分別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來自覺地。佛告大慧: 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這就是大慧問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四個法,問這四法的分別相。能夠知道它們的究竟分別相了,就能夠了達菩薩從初地到十地次第相續,就能夠入一切佛法,修到成佛的境界。所以大慧請佛開示。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分別趣相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 入如來自覺聖趣,離于斷常有無等見,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
大慧,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 凡夫妄想,非諸聖賢。
佛說,我就告訴你,這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前面我們說如來藏的時候講過。如果按這五法修行,進入如來的自覺聖道,“離于斷常有無等見”,法樂正受就擺在眼前。不覺五法這些東西都是唯心所現,而妄起分別,那就不是聖智。這是大慧提了問,下麵從這段裏頭又分這麼幾個小段,一是正明五法。
(一)正明五法
大慧白佛言:世尊,雲何愚夫妄想生非諸聖賢?
佛告大慧: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隨心流散;流散已,種種相像貌,墮我我所見,希望計著妙色;計著已,無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貪恚癡所生業積集;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 離我我所, 起於一切不實妄想,離相所相及生住滅,從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時節、微塵、勝妙生。愚癡凡夫隨名相流。
這一段就是講凡愚不瞭解名相是假立的,見相心動,隨名執著,墮我我所見,染著於色,就覆蓋聖智,就起貪瞋癡造諸惡業,妄想纏縛自己,就好像春蠶作繭一樣,墮入諸趣無邊曠野、生死大海,好像水車汲水輪子一樣,輪回迴圈不竭。就是因為為無明愚癡,不知道諸法如幻、如炎、如水中月,離於能所及生滅相,都是自心所現。還有前面佛再三批判過的,諸法不是從這些自在天主、時間、微塵、勝妙、神我所生的,這都是外道的議論了。凡夫隨名相轉,不瞭解境相實在是由六根、六塵、六識和合而生,能分別的是他心識的妄想,所分別的是名相。不知道由名相故而有分別。
大慧,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
大慧,彼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佛分別講了什麼是名、相、妄想、正智和如如。對它們的解釋是以名相來貫穿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相。執著名相的是妄想;認為名相不可得的是正智;知名相不生的就是如如。比如象、馬、車、男人、女人等這些名詞都是分別妄想所生。對名相要用正智觀察,不立名相,也非不立名相,離開建立與誹謗兩邊,不立不破,“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什麼叫如如啊,名相不生就證得如如。
大慧,菩薩摩訶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得菩薩歡喜地。得菩薩歡喜地已,永離一切外道惡趣,正住出世間趣,法相成熟,分別幻等一切法,自覺法趣相,離諸妄想見怪異相,次第乃至法雲地。於其中間,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得如來地已,種種變化圓照示現,成熟眾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為種種意解眾生分別說法,法身離意所作,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就是說證得如如的菩薩,因為已經到了諸相無所有的境界,所以就得初地歡喜地。得了歡喜地就遠離一切外道惡趣,在出世間法中安住,使種種法相成熱,善於觀察分別一切法,自覺法的趣相,遠離顛倒妄想,次第前進一直到十地法雲地。在這中間他得三昧力自在,神通功德究竟圓滿,乃至成佛以後,還是不違本願,以種種變化方便,像水中月那樣普現說法,成熟一切眾生,不假造做,如如不動圓成佛事。這叫“菩薩入如如所得”。這一段就是講正明五法,進一步說明五法。佛在這一段裏說五法中的名、相、妄想(分別)、正智、如如。我們說過了,這前面三個是凡夫的境界,正智和如如是聖者的境界。當然從第一義諦來說,正智還是有分別妄想。所以不但是凡夫的相、名、妄想有分別,就是聖者境界的正智也還是有分別,只能是進到如如才無分別。什麼叫住如如?就是經上剛才說的:“大慧,菩薩摩訶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無所有,這就登歡喜地了。怎麼叫得無所有?唐譯本的經文講了:“菩薩摩訶薩以其正智觀察名相,非有非無,遠離損益二邊惡見”。就是不犯“增益謗”,也不犯“減損謗”,不犯這兩種錯誤,不墮兩邊。“名相及識本來不起,我說此法名為如如。”就是佛說的,什麼叫如如?就是得無所有。什麼叫得無所有?就是上面這句話。什麼叫五法,講五法就要住於如如。住於如如了,我們就可以看到,講五法、如如就包括了講三性、講八識、講二無我,這些分別相都包括進去了。這就把五法說透了,就是從如來藏不受污染的心識狀態來看五法。連菩薩的正智都還是有分別,只有進入如如無所得了,才能夠真正無分別。所以這個講得很深很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