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79

2012/11/17 08:33

6.辨善於語義


我們接著講,這是第六了吧,就是化他智的第六個方面,辨善於語義。佛說法,隨著聞者聽眾他的根機不同,說法就有究竟的了義和非究竟的不了義的區別。或者是根機成熟了,或者是沒有成熟的,情況不同,這樣佛說法,有的說透了,說徹底了,這是了義。講一乘法,對大乘菩薩都是說了義。那麼對二乘聲聞緣覺,或者地前的菩薩,說深了他恐怖,或者他一下子不能接受,只能方便說,就說淺層次的,就說不了義,非究竟。佛說法有兩種相,前面講了,一個是宗通,一個是說通。宗通是宗趣的法相,說通就是言說的法相。宗通就是真實義,說通是方便說。正是因為有宗通、說通兩種相;所以我們聽到佛的說法,我們怎麼樣依據呢?就應該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就主要是應該依佛說的法的法義,而不應該專門依靠佛的語言。因為佛的語言當機而說的,有的語言他沒有說究竟,要看佛說的意思是不是究竟義。應該依究竟義,而不是單純的依語言。所以後來我們對佛法就有四依四不依之說。


四依:


第一、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第三、依義不依語,應該根據他的依法義,而不是根據他的語言


第四、依智不依識,依佛的智,而不是依他的識或眾生的識。


所以要化他,佛在化他的智上就說了義、不了義,有這些區別,我們學呢,就應該四依四不依。這裏主要講了後面的兩個,依義不依語和依智不依識。首先講依義不依語。


1 依義不依語


爾時大慧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菩訶薩當語義。云何語義?云何為語?云何為義


佛告大慧:聽,善思念之,當為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云何為語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斷頰輔,因彼我言,妄想著生,是名為語


大慧,云何為義離一切妄想相、言相,是名為義


大慧,菩訶薩於如是靜處思修慧。了向涅城,氣身轉變已,自境界,地地中進義相, 是名菩訶薩


大慧菩薩問,佛說了,菩薩應該善於明白這個語,明白這個義。為什麼菩薩對佛說的法,要善於知道他的語,又知他的義?什麼叫做語,什麼叫做義呢?請佛開示。


佛告訴大慧什麼叫言語,言語是怎麼來的呢,言語就是這些名詞“言字妄想和合”。這裏“妄想”作分別解。這些文字音聲和合,名詞概念的組合形成語言。這些名詞概念依靠我們的生理器官“咽喉唇舌齒斷頰輔”,這些前面也講過,聲音怎麼出來的,依靠發音,依靠這些生理上的機能發音,還有言說妄想習氣,就是我們的識裏頭有名言種子,習氣就是種子嘛,有這種言說分別的種子。這個種子通過意識的分別,然後通過我們生理機能、發音器官的組合,形成語。“大慧,雲何為義?”什麼叫義理呢。這個義,就是說他的意思,他心識所要表現的思想內容。我們說了,語言文字都是載體,這個載體載的什麼東西呢,是義,是他的內容,這個內容如果從第一義諦來看的話,離一切妄想相,是離開一切分別的。這裏講的義是講的第一義諦的義,還不是一般我們講一個語言所表示的那個義。所以接著就這麼說了,“大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義,”在這裏我講的義,他要“獨一靜處,聞思修慧。”自己靜坐,修養,聞思修嘛,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這樣來修學。“緣自覺了”,因為他能夠在第一義諦上覺了,“向涅槃城”,往涅槃那個道路上走,“習氣身轉變已”,種子習氣身心都轉變了,那麼“自覺境界”,就有一種自己覺悟的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這樣子就登地,初地、二地、三地,地地都前進,勝進這一種不同的境界。這個“義”在《楞伽經》講實際上是境界的意思了,因為它離言說嘛,離分別嘛,他說的是種境界。這種境界有些方面是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語言是它的載體,但是還有許多的境界是語言載不了的,那只有靠你自己去修證,自己去證悟才行的。所以“勝進艾相”,就是地地之間,前進一步,上進一步,都有不同的境界,“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義”。這就是菩薩摩訶薩懂得境界,懂得義。一定把這個分清楚,世俗的義是義理的義,第一義諦的義是境界的義。在這裏說的是境界的義,不是一般的義理的義。當然佛講第一義諦的時候,是不違背世俗講的這個義。復次大慧,善語義訶薩觀語非異非不異。觀義亦複如是。若者,不因語辯義。而以,如照色。


復次大慧,不生不自性涅,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說義計著,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如幻種種妄想。譬如種幻,凡愚生作異妄想, 非聖也。


如果菩薩善於語和義,能夠明辨語和義,看語和義非異也非不異,“觀義與語亦複如是”,也是非異非不異。“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辨義。”你說這語跟這義不同的話,那你就不能夠從語言裏頭領會他的意思。你能“以語入義”,從他的言語裏頭領會他的意思或領會他的境界,這個義又是義又是境界。“如燈照色”,好比燈雖然不是色,但色相卻因為有燈照而顯現。“複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著。”上面講的這些第一義諦的東西: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等名言,如果你抓著這些第一義的東西不放,那你就“墮建立,及誹謗見。”你就會陷入要麼就是破,要麼就是立,立就是建立,破就是誹謗。陷入不是破就是立這種見地上。“異建立,異妄想,”這不是我說的建立,也不是我說的分別。“如幻種種妄想現”,這個實際上是不善於學的人,他的種種分別體現出來的,一切法如幻。“墮如處種幻,凡愚眾生作異妄想。”譬如凡夫見到幻境而作種種不同的分別,以為實有,“非聖賢也”,這不是佛說的,那都是凡愚的境界,也就是凡愚的心量,都是些非量、比量,而不是佛說的現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 偈言:


彼言妄想,建立於法;以彼建立故,死泥犁中。


有我,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複非我。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一切應見諦


一切法性,淨穢有;不如彼,亦非所有。


這個梵語“泥犁”就是地獄。這句話就是,言語與義,言語是能夠表達意思的,但是你隨言取義就不得解脫。比如佛也說了不生不滅,說了自性涅槃,說了三乘一乘,這不是佛的言說嗎,這個佛的言說,佛言祖語,當然應該信受奉行,但是要善於領會。因為佛說的法裏頭有了義和不了義,你應該看他的意思是了義還是不了義,你如果你不分別他的義,你抓著他的語言,以為他講的都是第一義,這種隨言取義的話,你就會有立呀破呀這個錯誤,要麼就建立,要麼就誹謗。比如佛說過四諦,佛說過十二因緣,是不是法呢?是法,但這個是針對聲聞緣覺說的,如果你抓住不放,認為聲聞緣覺就是了義了,你這就是依語就沒有依義,有這個過失。所以“彼言說妄想,建立於諸法,以彼建立故,”因為他以這個依語來建立的,不是依義而建立,“死墮泥犁中”。會墮到地獄裏頭去了,不能自拔了。說這個意思。“陰中無有我”,就是五陰,五蘊,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頭有沒有我呢?我們講人是五蘊的集合,色受想行識五蘊聚成一個人。那麼你在這個裏面執著,這個五陰裏頭是有我啊,還是無我啊。這個“陰非即是我”,你這個五陰不是真我,這個都是妄想執著。“不如彼妄想.亦複非無我”。這個就是講凡夫執著有我無我,要麼有,要麼無,陷入兩邊。“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見,一切應見諦。”凡夫認為一切法有它的自性,他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因緣所生法,不可能有獨立的存在,不可能有永恆性。如果抓著這些不放,就像“若如彼所見”,像凡愚所見的,那就“一切應見諦”,一切都是真理了。“一切法無性”,實際上呢一切法沒有獨立自主性,“淨穢悉無有”,清淨的,污垢的,實際上都沒有自性。“不實如彼見,亦非無所有。”也不是斷滅空。因緣而生,緣生則生,緣缺則缺。所以,也不是斷滅無所有。要這樣看才是聖智的境界。這樣看就是依義不依語。這段譯得還是比較明白的。就是講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下麵接著講要依智不依識,這是第二個方面了吧,辨善於語義,第一個是依義不依語,第二個是依智不依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