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妙究竟--3

2012/09/24 08:58


其次是四種四諦合四種十二因緣。智者將四種十二因緣劃分為兩組。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兩種揭示現象世界的生滅,屬於十二因緣生;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兩種揭示中道實相,屬於十二因緣滅。生滅、無生滅四諦中的苦、集乃是有關經驗世界諸法之生起,故與兩種思議十二因緣生合。生滅、無生滅四諦中的道、滅乃是有關經驗世界諸法之泯滅,故與兩種思議十二因緣滅合。無量、無作四諦中的苦、集是屬於超出三界之外的對於諸法生起的認知,故與兩種不思議十二因緣生合。無量、無作四諦中的道、滅亦是超出三界之外的對於諸法泯滅的認知,故與兩種不思議十二因緣滅合。茲表解四種四諦合四種十二因緣如下:

四種四諦 四種十二因緣
é
ù
| |¾¾¾¾
兩種思議十二因緣生
é1.
生滅四諦 ù | û
| | ¾ |
| 2.
無生四諦 û | ù
| | |¾¾¾¾
兩種思議十二因緣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 ë
|
|
| é
ù
| | |¾¾¾¾
兩種不思議十二因緣生
| 3.
無量四諦 ù | û
| | ¾ |
ë 4.
無作四諦 û | ù
| |¾¾¾¾
兩種不思議十二因緣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ë
û

第三組在以上第二組組合的基礎上擴展到二諦境合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 首先是七種二諦合十如是。智者將七種二諦中的俗諦分成三類,分別與六道十如是,二乘(聲聞、緣覺)十如是,以及九法界十如是合。藏、通、別、圓入別二諦中的俗諦是有關經驗世界之有或幻有,故可用六道十如是來做注解。別、圓入別二諦中的俗諦是有關幻有空,有邊即是六道十如,無(空)邊就是二乘十如。圓教二諦中的俗諦亦是有關幻有空,因其包含所有九法界諸法,幻有是六道,空是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同證之境,故與九法界十如是合。智者又將七種二諦中的真諦劃分成兩類,分別與二乘十如是以及九法界十如是合。也就是說,藏、通二諦中的真諦是關於有之泯滅或幻有之空,故是二乘十如是。別入通、圓入通、別、圓入別、圓二諦中的真諦含有中道之義,而中道在智者的思想體系裏是對現象世界最圓融的認知,故與佛法界十如是合。茲表解七種二諦合十如是如下:

七種二諦 十如是
é 1.
ù
| 2.
|¾¾¾¾¾¾¾¾¾六道十如
| 3.
別入通 |
| 4.
圓入通 û
é
-- |
| | 5.
ù é 有邊:六道十如
| | |¾¾¾¾¾ |
| | 6.
圓入別 û ë 無邊:二乘十如
| |
| ë 7.
¾¾¾¾¾¾¾¾¾¾ 九法界十如
|
| é 1.
ù
| | |¾¾¾¾¾¾¾¾¾
二乘十如
| | 2.
û
| |
ë
-- | 3. 別入通ù
| 4.
圓入通 |
| 5.
|¾¾¾¾¾¾¾¾¾ 佛法界十如
| 6.
圓入別 |
ë 7.
û

其次是七種二諦合四種十二因緣。智者將七種二諦中的俗諦分成三類,分別與思議十二因緣生、滅合,與四種十二因緣生合。藏、通、別、圓入別二諦中的俗諦與思議十二因緣生合,因為兩者都是有關經驗世界諸法之生起。別、圓入別二諦中的俗諦與思議十二因緣生、滅合。因為前者講幻有空,幻有與生起相關,空與泯滅相關。而後者即講諸法之生滅的現象。圓教二諦中的俗諦與思議、不思議四種十二因緣生合。因為前者之幻有空是對經驗世界完美的認識,亦正是後者所表達的主旨。智者又將七種二諦中的真諦劃分成兩類,分別與思議、不思議十二因緣合。藏、通二諦中的真諦可由思議十二因緣滅來定義。因為前者關係到存在之泯滅或幻有之空,正是後者的主旨所在。別入通、圓入通、別、圓入別、圓二諦中的真諦由不思議十二因緣滅來定義。因為前者所表達的正與後者同,皆是表達中道思想的涅槃境界。茲表解七種二諦合四種十二因緣如下:

七種二諦 四種十二因緣
é 1.
ù
| 2.
|¾¾¾¾¾¾¾¾¾ 思議兩種十二因緣生
| 3.
別入通 |
| 4.
圓入通û
é
¾¾ |
| |
| | 5.
ù é 有邊:思議十二因緣生
| | |¾¾¾¾¾¾ |
| | 6.
圓入別û ë 無邊:思議十二因緣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 |
| ë 7.
¾¾¾¾¾¾¾¾¾¾¾ 通界內、外四種十二因緣生
|
| é 1.
ù
| | |¾¾¾¾¾¾¾
思議十二因緣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 | 2.
û
| |
ë
¾¾ | 3. 別入通 ù
| 4.
圓入通 |
| 5.
|¾¾¾¾¾¾¾ 界外不思議十二因緣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 6.
圓入別 |
ë 7.
û

再其次是七種二諦合四種四諦。第一種實有二諦可以與生滅四諦合,因為二者都屬於三藏教對真理的認知水準。第二種幻有空二諦可以與生滅四諦合,因為二者都屬於通教對真理的認知水準。在第三種別入通二諦裏,俗諦的幻有空與無生滅四諦中的苦、集合,因為二者都視存在為幻有。真諦之幻有空不空與無量四諦中的道、滅合,因為二者皆是別教主張菩薩入世度眾的觀點的反映。在第四種圓入通二諦裏,俗諦的幻有與無量四諦中的苦、集合,因為二者皆持存在為幻有的觀點。真諦之幻有即空不空可與無作四諦中的道、滅合,因為二者皆表達了中道思想。在第五種別教二諦中,俗諦之幻有即空與無量四諦中的苦、集合,因為二者都反映了別教之重視假有的存在。真諦之幻有非有非無與無量四諦中的道、滅合,因為二者都旨在超越有、無兩邊,如此則即不執著於有,亦不執著於無。在第六種圓入通二諦中,俗諦之幻有即空與無量四諦中的苦、集合,因為二者也是反映了別教之重視假有的存在。真諦之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與無作四諦中的道、滅合,因為二者都是中道思想涵蓋諸法,即空、即假的反映。在第七種圓教二諦中,俗諦之幻有即空與無作四諦中的苦、集合,因為二者皆是對實相之理最究竟的認知。真諦之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與無作四諦中的道、滅合,因為二者都揭示了中道實相的觀點,視諸法為圓融無別的整體。茲表解七種二諦合四種四諦如下:

七種二諦 四種四諦
1.
實有二諦 ¾¾¾¾¾¾¾¾ 生滅四諦
2.
幻有空二諦¾¾¾¾¾¾¾¾ 無生四諦

é
¾¾¾¾¾ 無生苦集
3.
別入通 ¾¾ |
ë
¾¾¾¾¾ 無量道滅

4.
圓入通¾¾ é ¾¾¾¾¾ 無生苦集
ë
¾¾¾¾¾ 無作道滅

é
¾¾¾¾¾ 無量苦集
5.
¾¾¾¾ ë ¾¾¾¾¾ 無量道滅

6.
圓入別¾¾ é ¾¾¾¾¾ 無量苦集
ë
¾¾¾¾¾ 無作道滅

é
¾¾¾¾¾ 無作苦集
7.
¾¾¾¾ ë ¾¾¾¾¾ 無作道滅

第四組在以上第三組組合的基礎上擴展到三諦境合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二諦境。 首先是五種三諦合十如是。在別入通、圓入通三諦中,俗諦之有漏與六道十如是合,因為二者持諸法實有的觀點。在別、圓入別三諦中,俗諦之即有又空,有邊與六道十如是合,空邊與二乘十如是合。在圓三諦中,俗諦之即有又空與九法界十如是合,因為前者包含諸法,後者為諸法的特性。五種三諦中的真諦與二乘十如是以及菩薩十如是合。因為無漏之空和二乘十如是都表達空的概念,而非有非空和菩薩十如是則表達假有的概念。五種三諦中的中道諦只與佛界十如是合,因為中道思想即代表佛的境界。茲表解五種三諦合十如是如下:

五種三諦 俗諦 真諦 中諦
1.
別入通 ù ù ù
2.
圓入通 û 六道十如 | |
|
|
3.
ù é 有邊:六道十如 | |
|¾¾| |
|
4.
圓入別 û ë 無邊:二乘十如 | |
|
|
5.
¾¾¾¾¾¾¾¾ 通九界 û û

其次是五種三諦合四種十二因緣。五種三諦中的俗諦與思議十二因緣皆是表述現象世界之有,故相合。五種三諦中的真諦即與思議十二因緣滅合,又與不思議十二因緣滅合。因為二者都反映了可思議之空的觀點,以及不可思議之非有非空的觀點。五種三諦中的中道諦與不思議十二因緣滅合,因為二者都是別教和圓教對真理殊勝的認識。茲表解五種三諦合四種十二因緣如下:

五種三諦 俗諦 真諦 中諦
1.
別入通 ù
| ¾¾¾¾¾¾¾
六道思議十二因緣 ù ù
2.
圓入通 û | 思 思 |
|
議 議 |
3.
ù é 有邊:思議六道十二因緣生 | 十十 |
|¾¾ | |
因 因 |
4.
圓入別 û ë 無邊:思議六道十二因緣滅 | 緣緣 |
|
滅 滅 |
5.
¾¾¾¾¾¾¾義通兩種思議¾¾¾¾¾ û û

其次是五種三諦合四種四諦。智者將五種三諦中的俗諦分為兩類。在別入通、圓入通三諦中的俗諦與無生滅四諦中的苦、集皆是有關存在的現象,故合。別、圓入別、圓三諦中的俗諦與無生滅四諦中的苦、集合(因前者之有邊與後者皆是有關存在的現象),亦與無生滅四諦中的道、滅合(因前者之空邊與後者皆是有關諸法之空),亦與無量四諦中的苦、集合(因二者都有有關諸法不空的思想)。智者將五種三諦中的真諦分為三類。在別入通、圓入通三諦中的真諦與無生滅四諦中的道、滅合,因二者都表達空的觀念。別、圓入別三諦中的真諦之假有的世界非有非空與無生滅四諦中的道、滅合(因前者之非有與後者皆持空的觀點),亦與無量四諦中的苦、集合(因前者之非空與後者都持非空的觀點)。圓三諦中的真諦包含俗諦和中道諦的觀點,可與無生滅四諦中的道、滅合(因前者之非有與後者都是有關空的思想),亦可與無量四諦中的苦、集合(因前者之非無與後者都是有關不空的思想),亦與無作四諦中的苦、集合(因二者都屬於中道觀)。至於五種三諦中的中道,智者分別將之作了探討。別入通三諦之中道的非有非空與無量四諦中的道、滅合,因二者皆持諸法不空的觀點。圓入通三諦之中道的具一切法與無作四諦中的道、滅合,因為二者皆認為現實是由空和假組成。別教三諦之中道的非有非空與無量四諦中的道、滅合,因二者皆持超越空、有兩邊的觀點。圓入別三諦之中道的具足佛法與無作四諦中的道、滅合,因二者都是對現實世界具有空、有二邊的肯定。圓教三諦之中道的具足佛法與無作四諦中的道、滅合,因為二者皆表達了真理具有涵蓋一切的特徵,諸法是圓融而無分別的。茲表解五種三諦合四種四諦如下:

五種三諦 四種四諦
é 1.
別入通 ù
| |¾¾¾¾¾
無生苦集
é
俗諦¾ | 2. 圓入通 û
| |
| | 3.
ù é無生苦集
| | 4.
圓入別 |¾¾¾¾¾ | 無生道滅
| ë 5.
û ë無量苦集
|
| é 1.
別入通 ù
| | |¾¾¾¾¾
無生道滅
| | 2.
圓入通 û
|
真諦¾ |
| | 3.
ù é 無生道滅
| | |¾¾¾¾¾|
| | 4.
圓入別û ë 無量苦集
| |
| | é
無生道滅
| ë 5.
¾¾¾¾¾¾¾| 無量苦集
| ë
無作苦集
|
| é 1.
別入通 ¾¾¾¾¾ 無量道滅
| | 2.
圓入通 ¾¾¾¾¾ 無作道滅
ë
中諦¾ | 3. ¾¾¾¾¾¾¾ 無量道滅
| 4.
圓入別 ¾¾¾¾¾ 無作道滅
ë 5.
¾¾¾¾¾¾¾ 無作道滅

再其次是五種三諦合七種二諦。在這裏,第一、二種二諦不含中道義,故不包括在組合當中。別入通、圓入通二諦中的俗諦與五種三諦中的俗諦合,因二者皆持幻有的觀點。真諦之幻有空不空,其空邊與五種三諦中的真諦合;其不空邊與五種三諦中的中道諦合。別、圓入別、圓二諦中的俗諦之幻有空,其有邊與五種三諦中的俗諦合,其空邊與五種三諦中的真諦合。而真諦之中道的含義與五種三諦中的中道合。茲表解五種三諦合七種二諦如下:

七種二諦 五種三諦
é 1.
實有二諦 ù
| 2.
幻有二諦 û¾¾¾¾¾¾¾¾¾¾ 不被合
|
| 3.
別入通 ù é ¾¾¾¾¾¾ 五種三諦家:俗
| |¾ | é
空邊: 五種三諦家:真
| 4.
圓入通 û ë ¾¾¾ |
| ë
不空邊:五種三諦家:中
|
|
| é
有邊:五種三諦家:俗
| 5.
ù é -- |
| 6.
圓入別 |¾¾¾¾ | ë 空邊:五種三諦家:真
ë 7.
û ë ¾¾¾¾ 五種三諦家:中

最後第五組在以上第四組組合的基礎上擴展到一諦境合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二諦境、三諦境。 根據智者的觀點,一諦境可由其他五境中屬於圓教的認知境界來做注解,因其表達的正是圓教之佛的境界。故藏、通、別三教不包括在組合裏面。也就是說,一諦境與佛法界十如是同,與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同,與無作四諦同,與五種二諦中的真諦有同有不同,及與五種三諦中的中道諦同。

以上是智者論真理的第二部分:論諸境同異。通過五組之間諸境的互相組合,智者證實了諸境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它們只是一個圓融整體裏的各個不同的側面而已。借由如此複雜的關聯體系,智者旨在顯示真理即多樣化又單一性的特色。真理多樣化的特色使得代表實相不同側面的各類真理都具有了合法性;真理單一性的特色使得各類真理能夠統一起來,而形成一個圓融的實相整體。這兩個特色的功用由智者的四教義判教體系而得以顯現。在四教的範疇裏,每一類真理都被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因此而各類真理之間得以和合相應。被判為屬於同一教的諸類真理不僅可以互相認同,而且還能互為注解。通過不斷地擴展諸境之間的組合,最後一組的一諦就被確立為可以包容所有種類的真理。也就是說,一諦是諸諦的實相,諸諦是一諦的定義。智者的這一複雜的組合系統揭示了諸諦之間的相同之處,使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真理得到了展示。如下表所示,通過五組組合的不斷擴展,諸諦所蘊涵的一實相境表露無遺。
1.十二因緣
¯
十如是
2.四諦
¯
十如是、十二因緣
3.二諦
¯
十如是、十二因緣、四諦
4.三諦
¯
十如是、十二因緣、四諦、二諦
5.一諦
¯
十如是、十二因緣、四諦、二諦、三諦
這個組合表解形象地展現了一諦作為諸諦之究竟實相的事實。而一諦又正是圓教所要揭示的最高的佛境。其由上往下的模式使人們得以通達一諦境。另外,這個自上而下擴展的圖形猶如一朵閉合的蓮華,展現了真理深遠的意境。從下往上包容的圖形有如一朵盛開的蓮華,呈現了實相寬廣而無所不包的胸懷。

結論

智者對於境妙的論述首先是說明真理的含義,以激發起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十如是境是對實相特徵的描述。三諦境說明了構成實相的三個部分。一諦境和無諦境揭示了實相一詞乃是表達佛境的用語。然而,人們如果對實相一無所知,那麼,實相就成了空洞的名詞,失去了其使人得到解脫的意義。所以,智者認為,實相乃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宗旨,可以用不同的名稱來表達,諸如十二因緣、四諦和二諦等。這些種類的真理以圓教為對實相最究竟的認知。雖然在智者的判教體系裏,藏、通、別三教對實相的認知相對而言比較粗淺,但它們亦都是個人修行道路中不可或缺的階段,代表了從淺到深的漸進過程。另外,四教亦是適合於不同根機的眾生。儘管教有淺深,但不同根機的眾生因此而都能最終認知實相,解脫成佛。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這正是如來應機設教的意圖,乃一實相境也。
此外,通過展開對真理四種不同認識的探討,智者強調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修行的果位高下。至於真理本身,通過不同的組合,每一類真理的定義都被放在一個大的範疇中進行探討,使其內容皆與其他諸境相關,不再局限於其本身的範圍,具有了極為豐富的內涵。如此,智者的判教體系也勿庸置疑地建立了起來。
總之,智者在《妙法蓮華經玄義》中對真理的論述具有五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通過建立六個種類的真理,智者的真理體系具有包容萬象的特徵,概括了佛教當中所有有關真理的理論。第二,通過提出四種對真理的認知,智者的真理體系成為修行歷程的指南,各教之對真理的認知程度以及得果的高低都一目了然。第三,通過對四教所做的合理解釋,將它們視為適應不同根機的眾生,智者的真理體系使得佛典中不同的教義都得到了圓滿的解釋。第四,通過提出他自己對真理的認知實相說,智者的真理體系得以將佛經中不同的教義都統一在實相真諦之下。第五,通過諸境的組合,每一類真理都被賦予了豐富的內容,並揭示了它們統一在實相之下的客觀現實。所以說,智者有關真理的理論乃在於呈現成佛的境界,具有鼓勵人人皆追求成佛的功用。此外,智者有關四教的判教體系及其複雜的諸境組合體系為人們提供了如何認知真理以通達成佛之境的指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