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妙究竟--2
七種二諦的表解如下:
é 俗諦:實有為俗
é 1. 藏教二諦¾ |
| (實有二諦) ë 真諦:實有滅為真
|
| é 俗諦:幻有為俗
| 2. 通教二諦¾ |
| (幻有空二諦) ë 真諦: 即幻有空為真
|
七 | é 俗諦:幻有為俗
| 3. 別入通二諦-- |
種 | (幻有空不空二諦) ë 真諦:即幻有空不空共為真
|
二 | é 俗諦:幻有為俗
| 4. 圓入通二諦-- |
諦 | ë 真諦: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
|
| é 俗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 5. 別教二諦¾ |
| ë 真諦:不有不空為真
|
| é 俗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 6. 圓入別二諦-- |
| ë 真諦: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
|
| é 俗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ë 7. 圓教二諦¾ |
ë 真諦: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
以上七種二諦顯然有粗、妙之分。智者用佛說法的三種方式來判定其粗、妙,因為這三種方式正代表了修行漸進的過程。第一種隨情的方式代表了藏教和通教,為粗。第二種隨情智的方式代表了別教,為即粗且妙。第三種隨智的方式代表了圓教,唯妙無粗。智者根據這三種粗、妙來判定七種二諦的粗、妙。第一和第二種二諦分別屬於藏教和通教,是佛“隨情說他意語”,故是粗。第三種到第六種二諦大致屬於別教的範圍,是佛“為情智說自、他意語”,故是即粗且妙。第七種二諦屬於圓教,是佛“隨智說佛自意語”,故是唯妙無粗。
判定了粗、妙後,智者強調粗、妙的圓融無間,而《法華經》正揭示了這一實相真諦。也就是說,不單《法華經》以前藏、通、別三教所代表的諸佛說皆是為了開顯實相,而且佛在久遠之本時的顯現即已決定了其開示法華實相宗旨的一大事因緣。《法華經》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於,法華的說教是建立在普同平等的原則上,並直接揭示了實相的奧旨,令無論是小乘人或大乘人皆能登堂入奧,令人人成佛,同證妙覺實相。用智者的話說,這就是“開權顯實,諸粗皆妙,絕待妙也。”
智者論述的第五個種類的真理是三諦境。 智者舉出了五種三諦,其形成源自於七種二諦。第一和第二種二諦不含中道之義,故不在智者所述的三諦的範圍之內。從第三到第七這五種二諦分別形成五種三諦。每一種三諦的中道諦有不同的含義,智者以體現大乘菩薩積極入世、普度眾生的中道為上,名之為有功用,備諸法。第一種“別入通三諦”是從第三種二諦引申而來的。有漏是俗諦,無漏是真諦,非有漏非無漏之雙重否定是中道。根據智者的意見,這種中道只是為了去除對空的執著,其本身並不具有菩薩入世度人的功用,亦不是對人世間的肯定。因為承認假有的存在是菩薩入世化他的原動力。若只是追求證悟空境,那不過是自度而已,所謂“當教論中,但異空而已;中無功用,不備諸法”。
第二種“圓入通三諦”是從第四種二諦引申而來的。真、俗二諦與前同,但對中道的理解進了一步。因為是將圓教的教義應用到通教裏來認知中道,故此中道“具一切法”,是“不空”的同義詞。用不空的觀點來看現實世界反映了大乘菩薩在人世間教化眾生的實踐精神。
第三種“別三諦”是從第五種二諦引申而來的。真、俗二諦源自於對假有的認識。把假有看成即有又空是俗諦,非有非空是真諦。這種真諦包含了中道思想,是為了去除對空邊或有邊的執著,因為空、有二邊皆非中道。然而,此種中道只是作為觀念上的理而已,不具入世的功用,“對真為中。中,理而已。” 在智者看來,只在理念上下工夫的中道顯然是有缺陷的。
第四種“圓入別三諦” 是從第六種二諦引申而來的。真、俗與前同。俗諦是即有又空,真諦是非有非空。因為這裏將圓教的教義引入了別教,故此中道與前一種中道借否認空、有二邊以達到超越不同。在這裏,中道是對空、有二邊的肯定,“點真中道,具足諸法也”。 亦就是說,中道不單屬於理念的範疇,更重要的是體現菩薩濟世度人的本懷,具有實踐的功用和現實的意義。
第五種“圓三諦”是從第七種二諦引申而來的。按照智者的說法,此三諦是最為圓融的,因為“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 也就是說,無論是真諦、俗諦,或是中道皆具足濟世救人的現實功用,皆是不離世間的宗教實踐,無論是對空無、或是對假有、或是對中道皆是從整體上來把握,毫不偏廢。真諦中包含俗諦和中道;俗諦中包含真諦和中道;中道裏包含真諦和俗諦。故從總體來看,三者是一個圓融的整體,而此整體則由三諦組成。“三諦圓融,一三三一。” 五種三諦的表解如下:
五種三諦 世諦 真諦 中道
1. 別入通三諦: 有漏 非有漏 非有漏非無漏 – 異空而已,中無功用,不備諸法
2. 圓入通三諦: 有漏 非有漏 非有漏非無漏具一切法 -- 不空
3. 別三諦: 有空 非有非空 對真中道 – 中,理而已
4. 圓入別三諦: 有空 非有非空 點真中道 – 中,具足佛法
5. 圓三諦: 具足佛法 具足佛法 具足佛法
智者判定上述的五種三諦中的前四種為粗或相待妙,唯有最後的屬於圓教的三諦為最圓融的三諦理論,最妙。因其不帶方便,是直顯佛之知見也。然而,所有這些粗、妙的分別在《法華經》裏都消失殆盡。藏、通、別三教雖是方便之說,但它們都含有令眾生入佛道的實相。因此,這三教在《法華經》裏享有與圓教同等的地位,皆是絕待妙也。智者曰:
決前諸粗入一妙諦,無所可待,是為絕待妙也。
智者論述的第六個種類的真理是一諦境。 此一諦境即一實相。一諦是智者對現實世界真實相狀的認知,是三諦的邏輯推衍。究其根本,三諦所表達的不過是一圓融的實相整體。從非二分法的一諦境來說,二諦仍然是方便權說。智者引《涅槃經》的話,將前者譬喻為醉人,後者為醒人,“如醉未吐,見日月轉,謂有轉日及不轉日。醒人但見不轉,不見於轉。” 聯繫到四教的情況,智者強調說,“三藏全是轉二,同彼醉人。諸大乘經帶轉二,說不轉一。今經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不轉一實,是故為妙。” 這就是說,其他三教或唯粗,全是轉二,如三藏教。或即粗且妙,帶方便而說實,如通教和別教。只有《法華經》所代表的圓教才不帶方便,但說一實相。所以,根據智者的觀點,對實相的認知與個人所處的狀態有關,醉酒的狀態導致錯誤觀念的產生,因此而不能正確地認知實相。這是聲聞的境界。大乘人處於清醒的狀態,故能正確地認知實相乃一圓融的整體。然而,從語言本身具有致命的缺陷,真理非言語所能表達來說,智者更進一步指出,真理是不可言說的,故無諦說其實更能確切地說明實相真理寂然清淨的特性。“諸諦不可說者,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那得諸諦紛紜相礙? 一諦尚無, 諸諦安有? 一一皆不可說,可說為粗,不可說為妙。不可說亦不可說是妙,是妙亦妙,言語道斷故。”
以上是智者論述境妙的第一部分,智者共提出六個種類的真理,可以說,涵蓋了佛教中所有的有關真理的理論。其中,十如是的概念取自于《法華經》,智者將十如是作為實相的特徵,並將之放在十法界的背景之下。每一法界皆具十如是,而實相即遍佈十法界。既然智者將十法界分為四組(四惡趣、人天、二乘、菩薩佛),十如是亦有四種定義。智者的十如是理論揭示了實相的特徵,並以即空、即假、即中來概括之,這是他自己對真理的認知。
智者所提出的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以及二諦境乃是傳統的真理說。然而,智者的詮釋已經不再是狹隘意義上對這三類真理的復述,傳統的十二因緣理論乃是屬於緣覺乘的真理,而四諦則是聲聞乘的真理。二諦說是龍樹中觀理論的核心,旨在探討真、俗二諦的關係。智者把這三類真理放在其判教體系中進行討論,使得每一種類的真理均能引領不同根機的眾生證悟成佛。對智者來說,這些種類的真理因人們理解程度的不同而被賦予不同的定義。十二因緣被理解為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以及不思議不生不滅。四諦被理解為生滅,無生滅,無量以及無作。二諦被理解為實有,幻有空,幻有空不空,幻有、一切趣空不空,幻有無、不有不無,幻有空、不有不空、一切趣不有不空以及幻有空、一切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這些對真理不同程度的理解由藏、通、別、圓四教來代表。四教的體系不但突出了圓教作為最高真理的代表的崇高地位,並同時體現了個人修行成佛的過程,從藏教人對真理粗淺的理解,進步為通教人對真理的認知,再進一步到別教人對真理的認知,最後到圓教人對真理的徹底認知。由此,智者論證了四教中任何一教之不可或缺的地位,體現了其辯證圓融的哲學思想。就漸進的過程來說,無論粗、妙,均是成佛的一個過程,不能舍此就彼。但從成佛為最高目標的意義上來說,藏、通、別三教最終只是佛的方便權說,是為了開顯圓教一佛乘的實相思想。
智者三諦空、假、中的理論公式最能簡潔明瞭地傳達出一實相境的精髓。二諦的理論公式有將事物一分為二的傾向,而三諦說就避免了這種一分為二的思維方式,使人們對客觀現實的看法全面而圓融,正符合實相的本來面目,因為實相本來就是浩瀚無際,無拘無束而包容整個法界以及一切諸法的。那為什麼人的思維能達到如此廣闊無垠、全面而圓融的境界呢?智者“一念三千” 的理論提供了很好的說明。也就是說,一心包括十法界,善心起即是人、天界顯,惡念生即是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顯。故整個現象世界不過在一念之中而已。所以,在智者看來,成佛與心念密切相關,改變思維方式,使之與實相之境合,那麼,開悟成佛近在咫尺矣。而三諦即是智者自身證悟的實相之境。事物真實的相狀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按照智者的觀點,對現實世界全面而圓融的領悟的終極目的並不僅僅是有關個人之成佛,更是關係到菩薩入世度眾的動力。因為只有對現實世界有了全面的認識,才能激發起菩薩普度眾生的宏願。菩薩這種慈悲濟世及教化眾生皆成佛道的宗教實踐正是三諦說的意義之所在。基於此目的,智者提出了五種三諦說,分別判為別入通之有漏、非有漏和非有漏非無漏三諦,圓入通之有漏、非有漏和非有漏非無漏具一切法三諦,別教之有空、非有非空和對真中道三諦,圓入別之有空、非有非空和點真中道三諦,以及圓教三諦。
智者所論述的最後一個種類的真理一諦境總括前述諸境,強調現實世界只有一實相諦這一真實的相狀。智者認為,真理本身是抽象的,非一固定名詞所能表達,亦非從理念上就能夠把握的。故真理的表達與眾生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有關。然而,只有是上上根機的行者才能全面地把握真理。基於此點,智者不但系統地推出了六個種類的真理,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判定不同程度的認知真理的標準。由此對真理認知程度的不同,而決定了個人修行得果的不同。藏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通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得聲聞、緣覺和菩薩的果位。別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得菩薩的果位。圓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最終將證得佛的果位。在以上第一部分論述了諸境以後,智者又在第二部分“論諸境同異”中將不同種類的真理綜合起來加以評判,構成了諸境中屬於對真理同一程度理解之間交互相關的圖解,旨在揭示它們所共同擁有的現實。
二、 論諸境同異
在這第二部分,諸境交互相關的圖解是通過諸境之間的和合來完成的。通過這樣的和合,每一境都成為其他諸境的注解,不再局限於其自身所規定的含義,由此具體而微地展現了智者的圓融哲學。諸境之間的和合由五組展開。
第一組是十二因緣境合十如是境。 兩種屬藏、通教的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合六道十如是,兩種屬別、圓教的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合四聖十如是。這是因為思議十二因緣是有關世界的生滅現象,而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和天)十如是描寫六道輪回的特徵,故兩者相合。而不思議十二因緣是對十二因緣十分殊勝的認知,故與反映超凡入聖法界特徵的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以及佛)十如是相應。具體的說來,在前一重組合中,由無明、愛、取三支組成的煩惱道與如是性、如是緣、如是力相合。由行、有二支組成的業道與如是相、如是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相合。由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組成的苦道與如是體相合。在後一重組合中,因為修行而十二支因緣得以轉化,得以與聖人的十如是和合。智者以為,無明支轉為明,此智慧即是了因佛性,表達了內在的本性,故成聖人如是性。惡行支轉為善行,此善行即是緣因佛性,表達了外在的形態,故成聖人如是相。識與名色等苦道轉即法身,此法身所代表的生死解脫即是主質,成聖人如體。愛、取二支轉而成聖人菩提心,這是凡夫與聖人的不同之處。凡夫貪愛的是世俗的物質,將此貪愛轉化,即是追求成佛的意願,故是聖人之菩提心也。而此菩提心正是成佛的動力,故成聖人如是力。有支變成聖人之行六度,故成聖人如是作。既然此六度萬行是成佛的因緣,故亦轉成聖人如是因和聖人如是緣。老死支是無常輪回,而聖人證悟實相,轉老死支為了生脫死,故成法性常住。此法性常住是修證之果,故成聖人如是果和聖人如是報。通過如此的組合,十二因緣和十如是可以互為注解,使其原有的定義因為內容的擴展而不再局限於自身的範圍。茲表解“思議十二因緣合六道十如是”以及“不思議十二因緣合四聖十如是”如下:
六道十如是 思議十二因緣
é 如是性 ¾¾¾ é 無明ù
| 如是緣 }¾¾¾ { 愛 ï¾¾¾煩惱道
| 如是力 ¾¾¾ ë 取 û
|
| 如是相 ¾¾¾
| 如是作 | é 行ù
| 如是因 }¾¾¾ { ï¾¾¾業道
| 如是果 | ë 有û
| 如是報 ¾¾¾
| é 識 ù
| | 名色ï
| | 六入ï
ë 如是體 ¾¾¾¾¾¾ | 觸 ï¾¾¾苦道
| 受 ï
| 生 ï
ë 老死û
不思議十二因緣 四聖十如是
é 1. 無明 ¾® 轉為明 ¾¾¾ 了因 ¾¾¾成聖人如是性
| 2. 惡行 ¾® 轉為善行 ¾¾ 緣因 ¾¾¾成聖人如是相
|
| 3. 識 ¾¾
| 4. 名色 }®轉即法身 ¾¾¾¾¾¾¾¾成聖人如是體
| ; ; |
| ; ; ¾¾
|
| 8. 愛 ¾Ø
| |
| 9. 取 ¾¾¾® 轉成聖人菩提心 ¾¾¾¾¾ 成聖人如是力
|
| 10. 有支¾¾® 轉成六度行 ¾¾¾¾¾¾¾ 成聖人如是作
| |¾¾¾¾ 成聖人如是因
| |¾¾¾¾ 成聖人如是緣
|
ë 12. 老死¾¾® 轉成法性常住 ¾¾¾¾¾¾ 成聖人如是果
|___ 成聖人如是報
第二組在以上第一組組合的基礎上擴展到四諦境合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 首先是四種四諦合十如是。智者將四諦劃分為兩組:生滅和無生滅為一組,無量和無作為另一組。生滅、無生滅四諦中的苦、集說明了六道輪回的因果特性,故與六道十如是合。生滅、無生滅四諦中的道、滅是聖人了生脫死的因和果,故與四聖十如是合。無量、無作四諦中的苦、集是有關別教和圓教菩薩對宇宙萬物和中道實相的真知灼見,不再是有關輪回的特性,故與四聖十如是合。無量、無作四諦中的道、滅揭示了超出三界之外涅槃的境界,故與四聖十如是合。茲表解“四種四諦合十如是”如下:
界內
é 如是體 ù
é 苦 ¾ | 如是果 |
é | ë 如是報 | 六
| | é 如是相 | 道
| | | 如是性 | 十
| ë 集 ¾ | 如是作 | 如
| | 如是力 |
é 1. 生滅四諦 ù¾¾¾¾ | | 如是因 |
| 2. 無生滅四諦û | ë 如是緣 û
| |
| | é 如是相 ù 析
| | | 如是性 | 體
| | é 道 ¾ | 如是作 | 二
| | | | 如是力 | 乘
| ë | | 如是因 | 及
| | ë 如是緣 | 通
| | | 教
四 | | é 如是體 | 菩
| ë 滅 ¾ | 如是果 | 薩
種 | ë 如是報 û 十
| 如
四 |
|
諦 | 界外
| é 如是體 ù 四
| é 苦 ¾ | 如是果 | 聖
| | ë 如是報 | 界
| | | 外
| é | é 如是相 | 果
| | | | 如是性 | 報
| | ë 集 ¾ | 如是作 | 十
| 3. 無量四諦 ù | | 如是力 | 如
| | | | 如是因 |
| |¾¾¾¾¾¾ | ë 如是緣 û
| | |
ë 4. 無作四諦 û | é 如是相 ù 般 ù
| | 如是性 | 若 | 四
| é 道 ¾¾ | 如是作 | 、 | 聖
| | | 如是力 | 解 | 界
| | | 如是因 | 脫 | 外
ë | ë 如是緣û | 涅
| | 槃
| é 如是體ù 常 | 十
ë 滅 ¾¾ | 如是果| 住 | 如
ë 如是報û 法 û身
é 俗諦:實有為俗
é 1. 藏教二諦¾ |
| (實有二諦) ë 真諦:實有滅為真
|
| é 俗諦:幻有為俗
| 2. 通教二諦¾ |
| (幻有空二諦) ë 真諦: 即幻有空為真
|
七 | é 俗諦:幻有為俗
| 3. 別入通二諦-- |
種 | (幻有空不空二諦) ë 真諦:即幻有空不空共為真
|
二 | é 俗諦:幻有為俗
| 4. 圓入通二諦-- |
諦 | ë 真諦: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
|
| é 俗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 5. 別教二諦¾ |
| ë 真諦:不有不空為真
|
| é 俗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 6. 圓入別二諦-- |
| ë 真諦: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
|
| é 俗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ë 7. 圓教二諦¾ |
ë 真諦: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
以上七種二諦顯然有粗、妙之分。智者用佛說法的三種方式來判定其粗、妙,因為這三種方式正代表了修行漸進的過程。第一種隨情的方式代表了藏教和通教,為粗。第二種隨情智的方式代表了別教,為即粗且妙。第三種隨智的方式代表了圓教,唯妙無粗。智者根據這三種粗、妙來判定七種二諦的粗、妙。第一和第二種二諦分別屬於藏教和通教,是佛“隨情說他意語”,故是粗。第三種到第六種二諦大致屬於別教的範圍,是佛“為情智說自、他意語”,故是即粗且妙。第七種二諦屬於圓教,是佛“隨智說佛自意語”,故是唯妙無粗。
判定了粗、妙後,智者強調粗、妙的圓融無間,而《法華經》正揭示了這一實相真諦。也就是說,不單《法華經》以前藏、通、別三教所代表的諸佛說皆是為了開顯實相,而且佛在久遠之本時的顯現即已決定了其開示法華實相宗旨的一大事因緣。《法華經》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於,法華的說教是建立在普同平等的原則上,並直接揭示了實相的奧旨,令無論是小乘人或大乘人皆能登堂入奧,令人人成佛,同證妙覺實相。用智者的話說,這就是“開權顯實,諸粗皆妙,絕待妙也。”
智者論述的第五個種類的真理是三諦境。 智者舉出了五種三諦,其形成源自於七種二諦。第一和第二種二諦不含中道之義,故不在智者所述的三諦的範圍之內。從第三到第七這五種二諦分別形成五種三諦。每一種三諦的中道諦有不同的含義,智者以體現大乘菩薩積極入世、普度眾生的中道為上,名之為有功用,備諸法。第一種“別入通三諦”是從第三種二諦引申而來的。有漏是俗諦,無漏是真諦,非有漏非無漏之雙重否定是中道。根據智者的意見,這種中道只是為了去除對空的執著,其本身並不具有菩薩入世度人的功用,亦不是對人世間的肯定。因為承認假有的存在是菩薩入世化他的原動力。若只是追求證悟空境,那不過是自度而已,所謂“當教論中,但異空而已;中無功用,不備諸法”。
第二種“圓入通三諦”是從第四種二諦引申而來的。真、俗二諦與前同,但對中道的理解進了一步。因為是將圓教的教義應用到通教裏來認知中道,故此中道“具一切法”,是“不空”的同義詞。用不空的觀點來看現實世界反映了大乘菩薩在人世間教化眾生的實踐精神。
第三種“別三諦”是從第五種二諦引申而來的。真、俗二諦源自於對假有的認識。把假有看成即有又空是俗諦,非有非空是真諦。這種真諦包含了中道思想,是為了去除對空邊或有邊的執著,因為空、有二邊皆非中道。然而,此種中道只是作為觀念上的理而已,不具入世的功用,“對真為中。中,理而已。” 在智者看來,只在理念上下工夫的中道顯然是有缺陷的。
第四種“圓入別三諦” 是從第六種二諦引申而來的。真、俗與前同。俗諦是即有又空,真諦是非有非空。因為這裏將圓教的教義引入了別教,故此中道與前一種中道借否認空、有二邊以達到超越不同。在這裏,中道是對空、有二邊的肯定,“點真中道,具足諸法也”。 亦就是說,中道不單屬於理念的範疇,更重要的是體現菩薩濟世度人的本懷,具有實踐的功用和現實的意義。
第五種“圓三諦”是從第七種二諦引申而來的。按照智者的說法,此三諦是最為圓融的,因為“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 也就是說,無論是真諦、俗諦,或是中道皆具足濟世救人的現實功用,皆是不離世間的宗教實踐,無論是對空無、或是對假有、或是對中道皆是從整體上來把握,毫不偏廢。真諦中包含俗諦和中道;俗諦中包含真諦和中道;中道裏包含真諦和俗諦。故從總體來看,三者是一個圓融的整體,而此整體則由三諦組成。“三諦圓融,一三三一。” 五種三諦的表解如下:
五種三諦 世諦 真諦 中道
1. 別入通三諦: 有漏 非有漏 非有漏非無漏 – 異空而已,中無功用,不備諸法
2. 圓入通三諦: 有漏 非有漏 非有漏非無漏具一切法 -- 不空
3. 別三諦: 有空 非有非空 對真中道 – 中,理而已
4. 圓入別三諦: 有空 非有非空 點真中道 – 中,具足佛法
5. 圓三諦: 具足佛法 具足佛法 具足佛法
智者判定上述的五種三諦中的前四種為粗或相待妙,唯有最後的屬於圓教的三諦為最圓融的三諦理論,最妙。因其不帶方便,是直顯佛之知見也。然而,所有這些粗、妙的分別在《法華經》裏都消失殆盡。藏、通、別三教雖是方便之說,但它們都含有令眾生入佛道的實相。因此,這三教在《法華經》裏享有與圓教同等的地位,皆是絕待妙也。智者曰:
決前諸粗入一妙諦,無所可待,是為絕待妙也。
智者論述的第六個種類的真理是一諦境。 此一諦境即一實相。一諦是智者對現實世界真實相狀的認知,是三諦的邏輯推衍。究其根本,三諦所表達的不過是一圓融的實相整體。從非二分法的一諦境來說,二諦仍然是方便權說。智者引《涅槃經》的話,將前者譬喻為醉人,後者為醒人,“如醉未吐,見日月轉,謂有轉日及不轉日。醒人但見不轉,不見於轉。” 聯繫到四教的情況,智者強調說,“三藏全是轉二,同彼醉人。諸大乘經帶轉二,說不轉一。今經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不轉一實,是故為妙。” 這就是說,其他三教或唯粗,全是轉二,如三藏教。或即粗且妙,帶方便而說實,如通教和別教。只有《法華經》所代表的圓教才不帶方便,但說一實相。所以,根據智者的觀點,對實相的認知與個人所處的狀態有關,醉酒的狀態導致錯誤觀念的產生,因此而不能正確地認知實相。這是聲聞的境界。大乘人處於清醒的狀態,故能正確地認知實相乃一圓融的整體。然而,從語言本身具有致命的缺陷,真理非言語所能表達來說,智者更進一步指出,真理是不可言說的,故無諦說其實更能確切地說明實相真理寂然清淨的特性。“諸諦不可說者,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那得諸諦紛紜相礙? 一諦尚無, 諸諦安有? 一一皆不可說,可說為粗,不可說為妙。不可說亦不可說是妙,是妙亦妙,言語道斷故。”
以上是智者論述境妙的第一部分,智者共提出六個種類的真理,可以說,涵蓋了佛教中所有的有關真理的理論。其中,十如是的概念取自于《法華經》,智者將十如是作為實相的特徵,並將之放在十法界的背景之下。每一法界皆具十如是,而實相即遍佈十法界。既然智者將十法界分為四組(四惡趣、人天、二乘、菩薩佛),十如是亦有四種定義。智者的十如是理論揭示了實相的特徵,並以即空、即假、即中來概括之,這是他自己對真理的認知。
智者所提出的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以及二諦境乃是傳統的真理說。然而,智者的詮釋已經不再是狹隘意義上對這三類真理的復述,傳統的十二因緣理論乃是屬於緣覺乘的真理,而四諦則是聲聞乘的真理。二諦說是龍樹中觀理論的核心,旨在探討真、俗二諦的關係。智者把這三類真理放在其判教體系中進行討論,使得每一種類的真理均能引領不同根機的眾生證悟成佛。對智者來說,這些種類的真理因人們理解程度的不同而被賦予不同的定義。十二因緣被理解為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以及不思議不生不滅。四諦被理解為生滅,無生滅,無量以及無作。二諦被理解為實有,幻有空,幻有空不空,幻有、一切趣空不空,幻有無、不有不無,幻有空、不有不空、一切趣不有不空以及幻有空、一切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這些對真理不同程度的理解由藏、通、別、圓四教來代表。四教的體系不但突出了圓教作為最高真理的代表的崇高地位,並同時體現了個人修行成佛的過程,從藏教人對真理粗淺的理解,進步為通教人對真理的認知,再進一步到別教人對真理的認知,最後到圓教人對真理的徹底認知。由此,智者論證了四教中任何一教之不可或缺的地位,體現了其辯證圓融的哲學思想。就漸進的過程來說,無論粗、妙,均是成佛的一個過程,不能舍此就彼。但從成佛為最高目標的意義上來說,藏、通、別三教最終只是佛的方便權說,是為了開顯圓教一佛乘的實相思想。
智者三諦空、假、中的理論公式最能簡潔明瞭地傳達出一實相境的精髓。二諦的理論公式有將事物一分為二的傾向,而三諦說就避免了這種一分為二的思維方式,使人們對客觀現實的看法全面而圓融,正符合實相的本來面目,因為實相本來就是浩瀚無際,無拘無束而包容整個法界以及一切諸法的。那為什麼人的思維能達到如此廣闊無垠、全面而圓融的境界呢?智者“一念三千” 的理論提供了很好的說明。也就是說,一心包括十法界,善心起即是人、天界顯,惡念生即是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顯。故整個現象世界不過在一念之中而已。所以,在智者看來,成佛與心念密切相關,改變思維方式,使之與實相之境合,那麼,開悟成佛近在咫尺矣。而三諦即是智者自身證悟的實相之境。事物真實的相狀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按照智者的觀點,對現實世界全面而圓融的領悟的終極目的並不僅僅是有關個人之成佛,更是關係到菩薩入世度眾的動力。因為只有對現實世界有了全面的認識,才能激發起菩薩普度眾生的宏願。菩薩這種慈悲濟世及教化眾生皆成佛道的宗教實踐正是三諦說的意義之所在。基於此目的,智者提出了五種三諦說,分別判為別入通之有漏、非有漏和非有漏非無漏三諦,圓入通之有漏、非有漏和非有漏非無漏具一切法三諦,別教之有空、非有非空和對真中道三諦,圓入別之有空、非有非空和點真中道三諦,以及圓教三諦。
智者所論述的最後一個種類的真理一諦境總括前述諸境,強調現實世界只有一實相諦這一真實的相狀。智者認為,真理本身是抽象的,非一固定名詞所能表達,亦非從理念上就能夠把握的。故真理的表達與眾生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有關。然而,只有是上上根機的行者才能全面地把握真理。基於此點,智者不但系統地推出了六個種類的真理,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判定不同程度的認知真理的標準。由此對真理認知程度的不同,而決定了個人修行得果的不同。藏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通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得聲聞、緣覺和菩薩的果位。別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得菩薩的果位。圓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最終將證得佛的果位。在以上第一部分論述了諸境以後,智者又在第二部分“論諸境同異”中將不同種類的真理綜合起來加以評判,構成了諸境中屬於對真理同一程度理解之間交互相關的圖解,旨在揭示它們所共同擁有的現實。
二、 論諸境同異
在這第二部分,諸境交互相關的圖解是通過諸境之間的和合來完成的。通過這樣的和合,每一境都成為其他諸境的注解,不再局限於其自身所規定的含義,由此具體而微地展現了智者的圓融哲學。諸境之間的和合由五組展開。
第一組是十二因緣境合十如是境。 兩種屬藏、通教的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合六道十如是,兩種屬別、圓教的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合四聖十如是。這是因為思議十二因緣是有關世界的生滅現象,而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和天)十如是描寫六道輪回的特徵,故兩者相合。而不思議十二因緣是對十二因緣十分殊勝的認知,故與反映超凡入聖法界特徵的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以及佛)十如是相應。具體的說來,在前一重組合中,由無明、愛、取三支組成的煩惱道與如是性、如是緣、如是力相合。由行、有二支組成的業道與如是相、如是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相合。由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組成的苦道與如是體相合。在後一重組合中,因為修行而十二支因緣得以轉化,得以與聖人的十如是和合。智者以為,無明支轉為明,此智慧即是了因佛性,表達了內在的本性,故成聖人如是性。惡行支轉為善行,此善行即是緣因佛性,表達了外在的形態,故成聖人如是相。識與名色等苦道轉即法身,此法身所代表的生死解脫即是主質,成聖人如體。愛、取二支轉而成聖人菩提心,這是凡夫與聖人的不同之處。凡夫貪愛的是世俗的物質,將此貪愛轉化,即是追求成佛的意願,故是聖人之菩提心也。而此菩提心正是成佛的動力,故成聖人如是力。有支變成聖人之行六度,故成聖人如是作。既然此六度萬行是成佛的因緣,故亦轉成聖人如是因和聖人如是緣。老死支是無常輪回,而聖人證悟實相,轉老死支為了生脫死,故成法性常住。此法性常住是修證之果,故成聖人如是果和聖人如是報。通過如此的組合,十二因緣和十如是可以互為注解,使其原有的定義因為內容的擴展而不再局限於自身的範圍。茲表解“思議十二因緣合六道十如是”以及“不思議十二因緣合四聖十如是”如下:
六道十如是 思議十二因緣
é 如是性 ¾¾¾ é 無明ù
| 如是緣 }¾¾¾ { 愛 ï¾¾¾煩惱道
| 如是力 ¾¾¾ ë 取 û
|
| 如是相 ¾¾¾
| 如是作 | é 行ù
| 如是因 }¾¾¾ { ï¾¾¾業道
| 如是果 | ë 有û
| 如是報 ¾¾¾
| é 識 ù
| | 名色ï
| | 六入ï
ë 如是體 ¾¾¾¾¾¾ | 觸 ï¾¾¾苦道
| 受 ï
| 生 ï
ë 老死û
不思議十二因緣 四聖十如是
é 1. 無明 ¾® 轉為明 ¾¾¾ 了因 ¾¾¾成聖人如是性
| 2. 惡行 ¾® 轉為善行 ¾¾ 緣因 ¾¾¾成聖人如是相
|
| 3. 識 ¾¾
| 4. 名色 }®轉即法身 ¾¾¾¾¾¾¾¾成聖人如是體
| ; ; |
| ; ; ¾¾
|
| 8. 愛 ¾Ø
| |
| 9. 取 ¾¾¾® 轉成聖人菩提心 ¾¾¾¾¾ 成聖人如是力
|
| 10. 有支¾¾® 轉成六度行 ¾¾¾¾¾¾¾ 成聖人如是作
| |¾¾¾¾ 成聖人如是因
| |¾¾¾¾ 成聖人如是緣
|
ë 12. 老死¾¾® 轉成法性常住 ¾¾¾¾¾¾ 成聖人如是果
|___ 成聖人如是報
第二組在以上第一組組合的基礎上擴展到四諦境合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 首先是四種四諦合十如是。智者將四諦劃分為兩組:生滅和無生滅為一組,無量和無作為另一組。生滅、無生滅四諦中的苦、集說明了六道輪回的因果特性,故與六道十如是合。生滅、無生滅四諦中的道、滅是聖人了生脫死的因和果,故與四聖十如是合。無量、無作四諦中的苦、集是有關別教和圓教菩薩對宇宙萬物和中道實相的真知灼見,不再是有關輪回的特性,故與四聖十如是合。無量、無作四諦中的道、滅揭示了超出三界之外涅槃的境界,故與四聖十如是合。茲表解“四種四諦合十如是”如下:
界內
é 如是體 ù
é 苦 ¾ | 如是果 |
é | ë 如是報 | 六
| | é 如是相 | 道
| | | 如是性 | 十
| ë 集 ¾ | 如是作 | 如
| | 如是力 |
é 1. 生滅四諦 ù¾¾¾¾ | | 如是因 |
| 2. 無生滅四諦û | ë 如是緣 û
| |
| | é 如是相 ù 析
| | | 如是性 | 體
| | é 道 ¾ | 如是作 | 二
| | | | 如是力 | 乘
| ë | | 如是因 | 及
| | ë 如是緣 | 通
| | | 教
四 | | é 如是體 | 菩
| ë 滅 ¾ | 如是果 | 薩
種 | ë 如是報 û 十
| 如
四 |
|
諦 | 界外
| é 如是體 ù 四
| é 苦 ¾ | 如是果 | 聖
| | ë 如是報 | 界
| | | 外
| é | é 如是相 | 果
| | | | 如是性 | 報
| | ë 集 ¾ | 如是作 | 十
| 3. 無量四諦 ù | | 如是力 | 如
| | | | 如是因 |
| |¾¾¾¾¾¾ | ë 如是緣 û
| | |
ë 4. 無作四諦 û | é 如是相 ù 般 ù
| | 如是性 | 若 | 四
| é 道 ¾¾ | 如是作 | 、 | 聖
| | | 如是力 | 解 | 界
| | | 如是因 | 脫 | 外
ë | ë 如是緣û | 涅
| | 槃
| é 如是體ù 常 | 十
ë 滅 ¾¾ | 如是果| 住 | 如
ë 如是報û 法 û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