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3
四智 四種十二因緣
1. 下智觀 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2. 中智觀 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3. 上智觀 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4. 上上智觀 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2.對四種四諦境明智.智者強調,佛所說之四諦境雖然只是一種真理,但由於眾生根緣利鈍的關係,而有四種不同的理解,分別屬於界內,界外之事和理.三藏聲聞人根鈍,只從界內之事相上來理解四諦:知有苦諦而思維集諦
,觀修之道諦能滅苦因,而證得之滅諦為苦滅之果.故是生滅四諦智.通教緣覺根利,從界內之理契入四諦之境:先體認集諦之苦因當體是空幻的本質,既然苦因是幻即無,苦就不存在.苦既
不生,亦無苦滅.是為無生四諦智.別教菩薩之中道智淺,故只見四諦有無量相.此種對四諦的認識屬界外之事,即無
量四諦智.圓教佛中道智深,契入界外之理,深知諸法實相,如虛空之不增不減,所謂苦,集,實無苦,集,所謂滅,道,實無滅,道.如此體認四諦之理乃為非苦,非集,非
滅,非道,即無作四
諦智也.茲表解如下:
四種四諦智 四種四諦
1. 生滅四諦智 生滅四諦
2. 無生四諦智 無生滅四諦
3. 無量四諦智 無量四諦
4. 無作四諦智 無作四諦
3.對二諦境明智.智者大師將契入俗諦和真諦的智慧歸類為權,實二智.照俗諦之智是權,照真諦之智是實.相應於七種二諦境,而成七番二智(析法二智,體法二智,體法含中二
智,體法顯中二智,別二智,別含圓二智,圓二
智).那麼,權實二智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按照大師的理論,此權實二智共有三種,皆是佛陀為適應眾生不同的根器而運用的智慧,所謂化他權實,自行化他權實,自行權實.而說此七種二諦則有三種方法:隨情,隨情智,隨智.這三種方法正是三種權實二智的注腳.(1)"化他二智"是隨情
之說,只為適應眾生之性情,種種善巧方便,而佛陀教化之真實意圖未顯,故可歸結為權智.(2)"自行二智"是隨智之說,乃是佛陀直接宣說自證之一佛乘境,故可判為實智.(3)"自行化他二智"是隨情智之說,是隨順眾生的情性與宣說如來自悟之諦理兩者的結合.如來說教的三種方法和三種權實二智兩者合而為一,正可用來判釋七種二諦,為七種二諦皆是佛說建立了合理性.細分起來,每一種二諦皆有三種情況,合成二十一
種二諦.相應的,每一種二諦亦皆具三種權實二智,合而成二十一種權實二智.茲表解如下:
七 1. 析法權實二智
2. 體法二智
番 3. 體法含中二智 1. 化他權實
4. 體法顯中二智 X 2. 自行化他權實 = 二十一權實
二 5. 別二智 3. 自行權實
6. 別含圓二智
智 7. 圓二智
智顗七番二智的理論,使契入七種二諦境的方法得以明朗化了.另外,七種二諦中的通教與別,圓教的交叉關係,別教與圓教的交互關係亦得以具體化了.也就是說,通教之俗諦所體現的仍然是通教之法,但有一類真諦接入了別教的教義,而有一類則接入了圓教的教義.別教之俗諦所體現的則是別教之法,但有一類別教真諦則接入了圓教的教義.(1) 析法權實二智契入三藏教之"實有二諦".權智即分析世間森羅萬象,而契入俗諦;實智則將萬法之差別歸於空,而契入真諦.(2)體法二智契入通教之"幻有空二諦".權智即體認諸法之有虛幻,契入俗諦;實智指解幻有即空,契入真諦.(3)體法含中二智契入通教接別教教義之"幻有空不空二諦".權智之俗諦即解諸法幻有;實智之真諦指諸法幻有既是空又是不空:因其幻有而論空,因其短暫存在而論不空.此種對空與不空的認知顯然含有別教中道的思想.(4)體法顯中二智契入通教接圓教教義之"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二諦".權智之俗諦亦是解諸法幻有;實智之真諦的含義是,幻有的世界同時是空和不空.擴而大之,一切法皆趣空不空.這裏,通教人已經能自覺地用空不空的中道觀去看待一切法了,故是顯中二智.(5)別二智契入"幻有無,不有不無二諦".權智之俗諦解諸法幻有即是空無;實智之真諦即諸法非有非無.此種中道觀乃屬別教的觀點.(6)別含圓二智契入圓入別二諦.權智之俗諦亦指諸法幻有即空;實智之真諦加入了圓教的中道觀,即看到幻有之存在同時是空和不空,更進一步將此不落兩邊的中道思想擴展為一切法之實相.(7)圓二智契入圓教二諦.權智之俗諦亦指諸法幻有即空;實智之真諦則能圓融地觀諸法實相,俱見一切法同時是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七番二智與二諦的關係如下表所示:
七番二智 七種二諦
1. 析法權實二智 藏教二諦
2. 體法二智 通教二諦
3. 體法含中二智 別入通二諦
4. 體法顯中二智 圓入通二諦
5. 別二智 別教二諦
6. 別含圓二智 圓入通二諦
7. 圓二智 圓教二諦
4.對三
諦境明智.智顗對此三諦境以有漏,無漏,非有漏非無漏來表達.有漏是有煩惱之法,用來表達俗諦之有;無漏是離煩惱之法,用來表達真諦之空;非有漏非無漏之雙重否定則代表中道.三法相入而成五境,相應的就有五種三智之建立.在這裏,三智分別由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來代表.在智者大師的體系裏,聲聞,緣覺二乘人修空觀即得一切智,別教菩薩修假觀即得道種智,圓教菩薩修中道觀即得一切種智.在這裏,智者大師揭示了每一種三智中各智的含義以及圍繞著中道智所展開的三智間的相互關係.這使得五種三智中的中道智之優劣在四教義的體系下得到了判釋.
(1)第一種別入通三諦境指非漏非
無漏入無漏,對漏,無漏為三法,由別入通三智契入此境.具體指中道智入
空智,對道種智為三.此種
中道智但異空而已,是針對聲聞人執著於空來說的.也就是說,空諦本身亦是空,必須去除對空的執著.通教人原以空智為指導,但由於加入了別教的中道觀,而能破除執著空諦的邊見.
(2)第二種圓入通三諦境指一切
法入無漏,對漏,無漏為三法,由圓入通三智契入.具體指如來藏智入空智,對
道種智為三.這裏的中道智指的是假有之不空,如來藏智即代表不空.由於通教中加入了圓教之中道觀,體現了菩薩積極入世之精神,這使通教菩薩見空,更見假有之不空,故智者稱此中道具一切法.
(3)第三種別教三諦境指漏,無漏,
非漏非無漏為三法,為別教三智所照.即由中智對空和假兩智而成三智.此中道智與中道之理相關,也就是以雙重否定的思維方式來破除或執著於空或執著於有的偏頗,觀諸法乃非空非假.由非空非假而了達的中道理乃是為了破一切法,掙脫空或有之偏見束縛,超越兩邊,非關菩薩入世濟眾之情懷,故智者判之為但理而已,不具諸法.
(4)第四種圓入別三諦境是一切法趣非漏非
無漏,對漏,無漏為三法,乃為圓入別三智所照.具體指如來藏
智入中道智,對空和假兩智為三智.顯然,此中道智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加以肯定的思維模式上的,為的是建立一切法.觀諸法即空即假,以空觀為根本,以假觀為入世之動力,俾使菩薩在救度眾生的同時,不至於被假有迷惑.故此中道智的根本主旨乃在於以如來藏之不空智而實踐菩薩道,欲令眾生皆得解脫.智者稱揚此中道智具足佛法.
(5)第五種圓教三諦境指一切法趣漏,
趣無漏,趣非漏非無漏為三法,是圓教三智契入之境.所謂圓三智,指三智中的任何一智都能圓融的含攝空,假,中三諦境.如用假智契入有漏之境,
有漏之有指因緣合和所生萬法.既然是因緣所生,故空,既然是暫時存在,故假,即空即假觀,此便是中道觀.故有漏法即空即假即中,具足佛法.若用空智契入無漏境,空諦亦空,即是假.亦空亦假,即是中.故無漏法同時亦是
即假即中,具足佛法.若用中道智契入非漏非無漏境,則諸法實相即空即假.非漏非無漏法即空即假,具足佛法.智者強調圓三智的特性是,每一法即包含
三法,而三法其實只是一實相.相應的,每一智即包含三智,而三智即是一如實智.
由漏,無漏,非漏非無漏三法相入所形成的五種三諦境列表如下:
世諦 真諦
1. 下智觀 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2. 中智觀 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3. 上智觀 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4. 上上智觀 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2.對四種四諦境明智.智者強調,佛所說之四諦境雖然只是一種真理,但由於眾生根緣利鈍的關係,而有四種不同的理解,分別屬於界內,界外之事和理.三藏聲聞人根鈍,只從界內之事相上來理解四諦:知有苦諦而思維集諦
,觀修之道諦能滅苦因,而證得之滅諦為苦滅之果.故是生滅四諦智.通教緣覺根利,從界內之理契入四諦之境:先體認集諦之苦因當體是空幻的本質,既然苦因是幻即無,苦就不存在.苦既
不生,亦無苦滅.是為無生四諦智.別教菩薩之中道智淺,故只見四諦有無量相.此種對四諦的認識屬界外之事,即無
量四諦智.圓教佛中道智深,契入界外之理,深知諸法實相,如虛空之不增不減,所謂苦,集,實無苦,集,所謂滅,道,實無滅,道.如此體認四諦之理乃為非苦,非集,非
滅,非道,即無作四
諦智也.茲表解如下:
四種四諦智 四種四諦
1. 生滅四諦智 生滅四諦
2. 無生四諦智 無生滅四諦
3. 無量四諦智 無量四諦
4. 無作四諦智 無作四諦
3.對二諦境明智.智者大師將契入俗諦和真諦的智慧歸類為權,實二智.照俗諦之智是權,照真諦之智是實.相應於七種二諦境,而成七番二智(析法二智,體法二智,體法含中二
智,體法顯中二智,別二智,別含圓二智,圓二
智).那麼,權實二智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按照大師的理論,此權實二智共有三種,皆是佛陀為適應眾生不同的根器而運用的智慧,所謂化他權實,自行化他權實,自行權實.而說此七種二諦則有三種方法:隨情,隨情智,隨智.這三種方法正是三種權實二智的注腳.(1)"化他二智"是隨情
之說,只為適應眾生之性情,種種善巧方便,而佛陀教化之真實意圖未顯,故可歸結為權智.(2)"自行二智"是隨智之說,乃是佛陀直接宣說自證之一佛乘境,故可判為實智.(3)"自行化他二智"是隨情智之說,是隨順眾生的情性與宣說如來自悟之諦理兩者的結合.如來說教的三種方法和三種權實二智兩者合而為一,正可用來判釋七種二諦,為七種二諦皆是佛說建立了合理性.細分起來,每一種二諦皆有三種情況,合成二十一
種二諦.相應的,每一種二諦亦皆具三種權實二智,合而成二十一種權實二智.茲表解如下:
七 1. 析法權實二智
2. 體法二智
番 3. 體法含中二智 1. 化他權實
4. 體法顯中二智 X 2. 自行化他權實 = 二十一權實
二 5. 別二智 3. 自行權實
6. 別含圓二智
智 7. 圓二智
智顗七番二智的理論,使契入七種二諦境的方法得以明朗化了.另外,七種二諦中的通教與別,圓教的交叉關係,別教與圓教的交互關係亦得以具體化了.也就是說,通教之俗諦所體現的仍然是通教之法,但有一類真諦接入了別教的教義,而有一類則接入了圓教的教義.別教之俗諦所體現的則是別教之法,但有一類別教真諦則接入了圓教的教義.(1) 析法權實二智契入三藏教之"實有二諦".權智即分析世間森羅萬象,而契入俗諦;實智則將萬法之差別歸於空,而契入真諦.(2)體法二智契入通教之"幻有空二諦".權智即體認諸法之有虛幻,契入俗諦;實智指解幻有即空,契入真諦.(3)體法含中二智契入通教接別教教義之"幻有空不空二諦".權智之俗諦即解諸法幻有;實智之真諦指諸法幻有既是空又是不空:因其幻有而論空,因其短暫存在而論不空.此種對空與不空的認知顯然含有別教中道的思想.(4)體法顯中二智契入通教接圓教教義之"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二諦".權智之俗諦亦是解諸法幻有;實智之真諦的含義是,幻有的世界同時是空和不空.擴而大之,一切法皆趣空不空.這裏,通教人已經能自覺地用空不空的中道觀去看待一切法了,故是顯中二智.(5)別二智契入"幻有無,不有不無二諦".權智之俗諦解諸法幻有即是空無;實智之真諦即諸法非有非無.此種中道觀乃屬別教的觀點.(6)別含圓二智契入圓入別二諦.權智之俗諦亦指諸法幻有即空;實智之真諦加入了圓教的中道觀,即看到幻有之存在同時是空和不空,更進一步將此不落兩邊的中道思想擴展為一切法之實相.(7)圓二智契入圓教二諦.權智之俗諦亦指諸法幻有即空;實智之真諦則能圓融地觀諸法實相,俱見一切法同時是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七番二智與二諦的關係如下表所示:
七番二智 七種二諦
1. 析法權實二智 藏教二諦
2. 體法二智 通教二諦
3. 體法含中二智 別入通二諦
4. 體法顯中二智 圓入通二諦
5. 別二智 別教二諦
6. 別含圓二智 圓入通二諦
7. 圓二智 圓教二諦
4.對三
諦境明智.智顗對此三諦境以有漏,無漏,非有漏非無漏來表達.有漏是有煩惱之法,用來表達俗諦之有;無漏是離煩惱之法,用來表達真諦之空;非有漏非無漏之雙重否定則代表中道.三法相入而成五境,相應的就有五種三智之建立.在這裏,三智分別由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來代表.在智者大師的體系裏,聲聞,緣覺二乘人修空觀即得一切智,別教菩薩修假觀即得道種智,圓教菩薩修中道觀即得一切種智.在這裏,智者大師揭示了每一種三智中各智的含義以及圍繞著中道智所展開的三智間的相互關係.這使得五種三智中的中道智之優劣在四教義的體系下得到了判釋.
(1)第一種別入通三諦境指非漏非
無漏入無漏,對漏,無漏為三法,由別入通三智契入此境.具體指中道智入
空智,對道種智為三.此種
中道智但異空而已,是針對聲聞人執著於空來說的.也就是說,空諦本身亦是空,必須去除對空的執著.通教人原以空智為指導,但由於加入了別教的中道觀,而能破除執著空諦的邊見.
(2)第二種圓入通三諦境指一切
法入無漏,對漏,無漏為三法,由圓入通三智契入.具體指如來藏智入空智,對
道種智為三.這裏的中道智指的是假有之不空,如來藏智即代表不空.由於通教中加入了圓教之中道觀,體現了菩薩積極入世之精神,這使通教菩薩見空,更見假有之不空,故智者稱此中道具一切法.
(3)第三種別教三諦境指漏,無漏,
非漏非無漏為三法,為別教三智所照.即由中智對空和假兩智而成三智.此中道智與中道之理相關,也就是以雙重否定的思維方式來破除或執著於空或執著於有的偏頗,觀諸法乃非空非假.由非空非假而了達的中道理乃是為了破一切法,掙脫空或有之偏見束縛,超越兩邊,非關菩薩入世濟眾之情懷,故智者判之為但理而已,不具諸法.
(4)第四種圓入別三諦境是一切法趣非漏非
無漏,對漏,無漏為三法,乃為圓入別三智所照.具體指如來藏
智入中道智,對空和假兩智為三智.顯然,此中道智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加以肯定的思維模式上的,為的是建立一切法.觀諸法即空即假,以空觀為根本,以假觀為入世之動力,俾使菩薩在救度眾生的同時,不至於被假有迷惑.故此中道智的根本主旨乃在於以如來藏之不空智而實踐菩薩道,欲令眾生皆得解脫.智者稱揚此中道智具足佛法.
(5)第五種圓教三諦境指一切法趣漏,
趣無漏,趣非漏非無漏為三法,是圓教三智契入之境.所謂圓三智,指三智中的任何一智都能圓融的含攝空,假,中三諦境.如用假智契入有漏之境,
有漏之有指因緣合和所生萬法.既然是因緣所生,故空,既然是暫時存在,故假,即空即假觀,此便是中道觀.故有漏法即空即假即中,具足佛法.若用空智契入無漏境,空諦亦空,即是假.亦空亦假,即是中.故無漏法同時亦是
即假即中,具足佛法.若用中道智契入非漏非無漏境,則諸法實相即空即假.非漏非無漏法即空即假,具足佛法.智者強調圓三智的特性是,每一法即包含
三法,而三法其實只是一實相.相應的,每一智即包含三智,而三智即是一如實智.
由漏,無漏,非漏非無漏三法相入所形成的五種三諦境列表如下:
世諦 真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