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天臺宗的四教及其四諦義

2012/09/24 08:06



超定


上一期依中觀的二諦,闡述緣起的生滅與不生不滅,附帶提及部派佛教學者對四諦的看法,為真為俗之判,可以說各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其見解對後起的大乘空有諸宗,影響至深且钜。我人欲探討全盤佛法,認清思想的起源與發展,部派的阿毗達磨論書,是不可不讀的重要文獻。如印順導師說:佛法的部派時代,是上承一味和合的佛法,下啟大乘佛法。論書是部派的產物,對承先啟後的發展過程,應有其重要的貢獻與價值。


依印度佛教演進的史實看,初期是聲聞的四諦乘,中期是菩薩的波羅密乘,後期是如來的陀羅尼乘。(如藏傳三理炬論的分期:初為諦性義、次為波羅密義、後為廣大密咒義。)很顯然地,四聖諦法門,是一切佛法的源頭活水,釋尊初轉法輪的內容,即是苦集滅道的真理;直到佛陀臨入涅槃,在最後遺教裏,還特別宣示: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而且很慎重地如是三唱,可見四聖諦一法,在佛陀一代時教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崇高!


四聖諦的深義,隨著佛教思想的變遷,由根本的佛法,演變為初期大乘佛法後期大乘佛法,對佛說的四聖諦,賦與不同層次的意義。如天臺宗所判的化法四教:藏教的四諦為生滅四諦,通教為無生四諦,別教為無量四諦,圓教為無作四諦。同樣地,對十二因緣法,依四教的深淺,分為思議生滅的十二因緣,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不思議生滅的十二因緣,以及不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四諦與十二因緣,原是同一教法,從橫豎角度不同,對世間的流轉因果,和出世間的還滅因果,而作差別的演說。近日因溫習四十五年前在佛學院的時代,親教上人續公主講天臺四教儀,聯想到幻生幻滅即是不生不滅,思惟二諦空有,生滅與不生滅的命題。道理的探討至此已夠周延了,為何天臺宗的祖師智者大師,于生滅與無生滅而外,又別立無量四諦與無作四諦?所謂無量、無作與無生,實質不同何在?把與四諦相關的十二因緣,又劃分為:三界內與三界外,界內可思議的生滅與不生不滅;界外不可思議的生滅與不生不滅。法義深玄,涵蓋學派之間,大小性相的分歧。茲依天臺宗義,略述四教的四諦與十二因緣義。


藏通別圓與四聖諦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不論聲聞與菩薩,大乘與一乘,既屬佛陀的教法,自不能偏離此四種真理。換句話說,如違反四諦的根本原理,即非佛法了。譬如美國聯邦憲法,為全美各州法律的根據,違背最高憲法即是非法、無效之法。通常為解說三乘,分為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法門,以此配合: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實,十二因緣即是四聖諦;大乘佛法的不同思想體系,也不過是四諦義的不同解讀和發揮而已。


真常唯心系的勝鬘夫人經,將佛說的聖諦分為二類:作聖諦、無作聖諦。這是依二乘和一大乘的差異,所做的分類法。經雲: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諦義。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意思說:二乘人是依佛聖教,修習四諦與緣起;也即是依佛力而非自力,其智慧有限有量,不能知一切苦,證一切滅。如大乘經說:二乘人斷了分段生死(經說有為生死),還有變易生死(無為生死)未斷;所證的涅槃是有餘,唯有佛所證的才是無餘涅槃。經說另一種聖諦,名無作聖諦: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聖諦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無作,即是無量,究竟圓滿之意。對上有量說,分段生死是有量的苦諦;分段與變易二生死,為無量的苦諦。四住煩惱(見惑與思惑)是有量集諦;四住地與無明住地,為無量集諦。有餘涅槃是有量滅諦;合有餘與無餘,為無量滅諦。少分的淨智道是有量道諦,總一切無漏道才是無量道諦。經文說的無作無量的四聖諦,是因如來以自力知一切苦、集、滅、道;不同於二乘因他力而知四聖諦。


天臺宗為配合化法四教,於經說的無作即是無量,分為二種四諦:別教是無量四諦,圓教是無作四諦,通教是無生四諦,藏教是生滅四諦。


天臺四教儀解說生滅四諦:一苦諦,二十五有依正二報是。也即所謂有情世間,從最低的地獄至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及其所依住的器世間,總名藏教實有苦諦。二集諦者,即見思惑(又名見思、四住、染汙無知、枝末無明、界內惑。)三滅諦者,滅前苦集,顯偏真理,因滅會真,滅非真諦。四道諦者,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上列四諦名義,乃是佛陀根本聖典和阿毗達磨論書所說,天臺大師判為藏教的生滅四諦。此下通教、別教、圓教,其四諦又是什麼?勝鬘經依二乘與如來,有量與無量的差別,分為有作的四諦、無作的四諦,合起來成為八聖諦。四聖諦的原理是不會有差別的,但是隨教廣狹勝劣,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不同耳。例如: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怎會有差別?智證的深淺偏圓,而施設差別。


通教,約根性利鈍言,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此教所詮是無生四諦,簡言之,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般若經屬於通教,聲聞、辟支佛、菩薩三乘共學。般若,後期大乘分為共般若與不共般若,初期性空大乘,應是共般若;三乘同證空性、同入無餘涅槃故。然此般若是大悲功德所助成者,又不同於二乘的偏真智,是則有勝出二乘之處,似應稱為不共般若。可是不共之名,不免與後期真常大乘混淆不清。無生四諦,正是中論觀四諦品所詳明,乃是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


別教,教、理、智、斷、行、信、因、果,別前藏通二教,又別後圓教。此教所詮的是無量四諦,意謂苦有無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密不同故。


圓教,空假中三諦圓融,一心三觀,一境三諦,即是此教的妙論。其修證是:圓伏五住、圓常正信、圓斷一切惑、圓修一切行、圓證一切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此教所詮是無作四諦:古德解說:陰入皆如,無苦可舍;無明塵勞即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依此而言,無作四諦與無生四諦,其實並無軒輊之分,初期大乘的般若空義,文殊相關的教典,以真如為定量皆依勝義說、衡之於圓教的無作四諦義,可以等量齊觀;分為無生、無作、無量,不過是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緣起論與唯心論,強調至頓至簡至圓的真常思想,而作如是方便分判吧!


四教的十二因緣義


四聖諦與十二因緣,法義內容實無差異,如苦集二諦是世間的苦因苦果,等於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滅道二諦是出世解脫的因果,等於十二因緣的還滅門。以上已說天臺四教的四諦義,十二因緣即可比類而知。今為復述天臺宗義,對十二因緣的深淺,再作簡略的說明。


大涅槃經約十二因緣觀智的差別而劃分聖位的高下。如雲:善男子!觀十二因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從智慧的深淺,體悟緣起法的偏圓,故有諸聖賢的等級。但涅槃經的主題是佛性論,以見不見佛性,所見的了不了而判別聖位的高低。此經把佛性當做佛法的第一義,而結歸為: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衡之于根本聖典和初期大乘佛法,令人有格格不入之感。


1.藏教:思議生滅的十二因緣,因緣的定義,即是無常生滅之意。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如是生而死,死而復生,生生不已,也是滅滅不已,不論是一念生滅,一期生滅,都是因緣生滅。在生死流轉道上,反向操作,使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由緣起的生滅而歸於緣起的寂滅。這一大期生滅,了生死至涅槃,也是生滅。這樣的十二因緣,是三界內的,可思議的。依此而言,阿含聖典以及阿毗達磨論書,儘管說如何甚深極甚深,廣大又精微,在純圓獨妙的後期大乘學者看來,不過是幼稚園,小兒科罷了!


2.通教: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依中論說十二因緣是空不可得,非有非無,非生非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心經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因緣的生滅,如幻如化,本性是不生不滅的。此不生不滅,不論約究竟涅槃說,或諸法空相說,都是不思議的境界;不可思議之法,即超出三界,為何是界內?通教即般若法門,通達諸法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四聖諦皆是不生不滅,此三乘所共的般若,比起一乘(如來)不共般若,當然遜色不少。


3.別教:不思議生滅的十二因緣。眾生以無明所覆蓋,前途茫茫,找不到出路。無明有二:枝末無明和根本無明,前者招感界內的分段生死,後者為變易生死。此期教法,為界外鈍根菩薩,修空假中的次第三觀,解脫分段與變易二種生死,證得中道無住涅槃。


4.圓教:不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依蕅益大師解說:無明愛取,煩惱即菩提;菩提通達,無複煩惱。即究竟淨,了因佛性也。行有業即解脫,解脫自在,緣因佛性也。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無苦無樂,是大樂,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這段注解,正如前所引大涅槃經:十二因緣名佛性。據此而言,不信佛性思想,不了了見佛性,豈非不通達緣起義?


天臺的四教與印順導師的分期


印順導師在晚年所寫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三節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台賢判教,列一表比對古德的判教與他本人的印度佛教四期說。


天臺四教 賢首五教 印公四期


藏教─────小教──────佛法


通教─────始教────初期大乘佛法
┌──────┴───────┐
│ │
別教─────終教────後期大乘佛法

頓教 ──────┘

圓教─────圓教────秘密大乘佛法



導師解說:天臺的藏教,主要依三藏說的;賢首的小教重於佛教界的事實。小教六宗是部派佛教,不能代表一味和合的原始佛教。令人費解的是台賢的圓教,在上列的表裏,把它比配為秘密大乘佛法。何以故?天臺與賢首,都以圓教為最深妙。天臺重法華與涅槃經。賢首重華嚴經。在印度佛教發展史上,法華的成立,應該是初期大乘佛法的後期;天臺宗的圓義,也與般若空義有關,當然是通過了涅槃常住與佛性,也接受了華嚴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思想。華嚴經有後期大乘佛法的成分;賢首宗從(華嚴的)地論師發展而來,所以思想是重於唯心的。台、賢所共同的是如來為本,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論法是一乘,論人是如來。圓滿的佛果觀,在大乘佛法中,表顯于法華及華嚴中。圓滿佛德的信仰與理想,與秘密大乘佛法”──“如來為本之天佛一如,有一致的理趣。從流傳于日本而可知的,東密是以賢首宗的圓義,台密是以天臺宗的圓義來闡述的。不過台賢重於法義的理密(圓),與秘密大乘的重於事密,還有些距離,可見中國佛教到底還是以大乘佛法為主流的。


由此證實,古今賢哲所見略同,我國古德的判教,在義理上實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展,並無不合之處。至於印公導師所分的大乘三系,與太虛大師的三宗,以及唐圭峰宗密大師、宋永明延壽禪師的三宗,內容也相通,只是次弟差異而已。列表如次:



印順導師  太虛大師  宗密大師 延壽禪師

性空唯名論───法性空慧宗─┐ 法相宗─────相宗
┌─┼─┘
虛妄唯識論───法相唯識宗 └─破相宗─────空宗

真常唯心論───法界圓覺宗───法性宗─────性宗



今之學者提及古德的判教,多表示不以為然的態度,甚至以今非古,菲薄古德。從緣起法來說,顯然有欠公允。故鈔錄印公導師的看法,以供參考,比較其異同,給與古德合理的評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