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5

2012/09/24 08:35

  九無礙指念念修觀,斷惑不為惑所礙也.所斷之惑乃三界九地(欲界為一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為四地;無色界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為四地,合共九地)每地各有之九品思惑也,于一一地修此無礙道以斷之. 九解脫指三界九地之每地各有的九品思惑既已了斷,即證解脫道也.
  《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707.
  在這裏,六度菩薩特指佛陀前生經歷三大阿僧祗劫及其菩薩行事.此菩薩堅信因果實有,而捨身命財,
  無所遺顧,以滅盡煩惱業因以及生死果報,達到寂滅解脫.
  吳汝均先生在其著作中對此兩種入空的方法有詳細的討論.參見Ng Yu-Kwan, 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 4243.
  《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707.
  菩薩五十二階位由五組十個階位以及最後兩個階位組成,即十信,十行,十回向,十住,十地,
  等覺和妙覺.十信指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以及願心.
  空,,中三觀為天臺觀修體系.分別而言,空觀屬藏,通二教,假觀屬別教,中觀屬圓教.但別教之假觀所顯乃非空非假之中道理,是離邊之中.從所追求之真理而言,別教與圓教同證中道之境.然從空,假之存在狀態來說,別教所觀之空與假是隔曆而互不相即的,故其三觀法乃是次第證之.即先修從假入空觀,即知凡夫所執之有非真有,諸法無自性故,假有破而證入空諦,破見思惑,成一切智.次修從空入假觀,即知二乘人所執之空非空,空而不空(假有).由此而破但空之執著,證入假諦,破塵沙惑,成道種智.因別教人之空,假隔離,故其中道第一義諦觀,乃于空觀時用空,假觀時用假.以此隔曆之空,假觀得入中道,破無明惑,成一切種智.別教人不能觀諸法是即空即假之雙照與非空非假之雙遮不二,故空,,中三觀不能互相融通,其三觀只是次第三觀.另外,智者大師佛學體系中總結諸惑為三惑:謂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見思惑指因分別,貪染所起之諸邪見,諸妄想,是三界內之通惑,須以空觀破之.塵沙惑通於界內,界外,須以假觀破之.意為眾生見,思惑之數,多如塵如沙.菩薩必須能以無量無盡之方便法門度眾.若令眾生能斷見,思之惑,于菩薩即是斷塵沙惑.無明惑為障覆中道之根本無明,為一切生死煩惱之根本,乃界外別惑,須以中觀破之.
  在這裏,十信菩薩初修從假入空觀,還未證得空諦,故只是伏而尚未破屬於三界內的見思惑.
  三十心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住是菩薩五十二階位中第二組的十個階位,包括發心住,
  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和灌頂住.十行是菩薩五十二階位中第三組的十個階位,包括:歡喜,饒益,無違逆,無屈饒,無癡亂,善現,無著,難得,善法以及真實.十回向是五十二階位中第四組的十個階位,包括: 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不壞,等一切佛,至一切處,無盡功德藏,入一切平等善根,隨順一切眾生,真如相,無縛無著解脫以及入法界無量.
  十地是五十二階位中第五組的十個階位,包括: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
  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以及法雲地.
  在智顗的真理體系中,四教人因對四諦有不同的理解而有四種四諦,即三藏教的生滅四諦,通教的無生滅四諦,別教的無量四諦,以及圓教的無作四諦.生滅四諦意為,集諦(因緣和合導致生死之苦)和道諦(滅苦之道)是因,苦諦(集之果)和滅諦(滅除生死之苦)是果.故稱生滅四諦.所謂無生滅四諦指,通教人認為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故稱無生滅四諦.無量四諦的含義是苦,,,道均有無量相.這是因為別教菩薩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只看到森羅萬象的一面,而不知萬法一體的中道實相.無作四諦指行者通達中道之理,煩惱即菩提,名道諦.生死即涅盤,名滅諦.既然圓教行者對四諦的證悟只是觀念上的轉變,並沒有故意造作,故稱無作四諦.
  根據智顗的理論,佛具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指理聚方圓,證顯諸法實相而常住湛然之身.報身指智聚方圓,顯現相好莊嚴之智慧微妙之身,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應身謂功德法聚方圓,能隨機應現,說種種法,度諸眾生.
  智顗在其佛學體系中立有四個等級的佛土:(1)凡聖同居土.此乃人天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2)方便有餘土.此乃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斷見思惑者生處,故謂之方便.塵沙無明惑未盡,故謂之有餘.(3)實報無障礙土.此乃方便土證空理者果報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可無相妨,謂之實報無障礙土.此土純為菩薩所居,無凡夫二乘.如別教之十地已上,圓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4)常寂光土.,即法身,為本在常住之體.,解脫也,一切諸相永寂.,般若也,照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縱不橫,名秘密藏,是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圓教智以圓融中觀為其特色,一心中而同時具空,,中三觀,是最為殊勝的觀法.諸法即空即假而又非空非假,雙遮雙照,遮照不二.一空則一切空,假和中亦不過是空性而已.一假則一切假,空和中也只是假有的反映而已.一中而一切中,空和假無一例外,皆是中道.此即不可思議之一心三觀,諸法之任何一面都同時具有其他兩面.取一諦即包含三諦,三諦即可歸結為一諦.
  參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707.
  有關圓教五品弟子位的論述,參見同上,733.《法華經》只解釋了五品弟子位中的第一品(見《大正藏》第9,45中至下)以及六根清淨(見同上,51).在灌頂所寫的智者大師傳記裏記載著大師稱自己證得的果位即此五品弟子位(見《大正藏》第46,1).儘管此五品弟子位只是圓教之初位,但大師一再強調圓教各位在斷惑,破伏無明的功用上乃處於平等的地位.這就是說,五品弟子位已經能圓伏見,思惑及無明.有關圓教五品弟子位的研究,參見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冊下,9111023.
  ""指通向涅盤之道,斷除致苦之因,除因果之慧,六度之行,以及修空,,中一心三觀.""指苦,,十二因緣,六敝(即慳貪,惡業,嗔恚,懈怠,亂意,愚癡),無量惑以及根本無明.
  道品指三十七道品,為追求智慧,進入涅盤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有關圓教十信位的論述,見《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733.有關圓教十信位的研究,參見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冊下,935949.
  有關這幾個階位的論述,見《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734上至下.關於圓教十行,十回向,十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