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含經:““四法本末”的“如真”實在論--1
六大”、“十八界”、“五蘊”、“十二因緣”、
提 要:
佛教之學,以“方便有多門”,今亦多致力於西洋哲學會通,毋寧先以阿含哲學為始,較為近易。四阿含經所說,以“法相”與“法門”其事為多。至於“法性”與“法界”其理,僅有其名詞而已。實言之,如知為實之法相與法門,亦即可通於如真之法性與法界。蓋佛法為不二法門,系平等法。就“實在論”言:所謂“物自身”與“現象”,皆系“真如”,乃二而一者也。然“事”與“理”,皆應有其分析。由分析而綜合,則“個體”與“整體”,可分可合。如是乃得有其大源大本大全。我於佛學與西洋哲學,兩皆淺陋。今試為本文,意在引玉。由讀誦而抄錄書寫,實無會通可言。
壹、導言:“哲學”、“玄學”、“佛學”
世界各國,皆有其學。中國之學,初為“周、殷、夏、虞”四學。其後為“玄、史、文、儒”四學。再後以佛教之盛,有“儒釋道”三教之學。自從西歐之學所重於“方法論”者東來,今則普通被說為“常識”、“科學”、“哲學”、“玄學”。
“佛法”有“戒定慧”三學。“戒”學有三:一為“攝儀律”,二為“攝善法”,三為“饒益有情”。此中有“身教”與“言教”。有“自利”與“利他”。“法苑珠林”:“攝善法戒: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佈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按善法意識所顯現,外在與內在,以言語文字以為表達,
p. 72
皆成為學問。如是以言,“佛學”自亦有其“常科哲玄”。如說佛學有超脫于世俗諸學之說者,即“戒學”之後,尚續有“定學”與“慧學”二者。即“常科哲玄”已涵攝於戒學之“善法”中,有“善法”已,再進為“定慧”二學。“定學”非獨為佛教所專有,特佛教定學,乃是“禪定”。“慧學”亦非獨為佛教所專有,特佛教慧學,乃是“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此“定慧”乃“禪法”與“性空”二學。聚此“三學”已,始可曰“正等正覺”。人皆可為堯舜,人皆可為孔孟,人皆可作佛。如將三學簡言之,要可曰“如來學”,或曰“真如學”。或曰“正覺學”。
西洋哲學──本為希臘哲學。一般以柏拉圖為代表,因有人說今之西洋哲學皆為柏氏哲學之注腳故。東西會通後,西哲有兼說儒釋道三教者,而曰“新世界哲學”。我 國唐 君毅先生著「哲學概論”時,則以儒學為主,西洋哲學與道釋二家為伴,而曰“知識論”,“天道論──形而上學”,“人道論──價值論”。迨 唐 先生最後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則不啻有入于“華嚴法界”矣。雖然如是,惟“本體論”,往昔亞裏斯多德所以稱為“第一哲學”者,由於時代進步,今以科學發達,人皆以親切可知其存在,有其實證為真,故已以“實在論”以代之,而將“本體”列入實在論中。至於“形而上學”,此乃對“認識論”以立而言,亦列實在論中。昔者“科學”、“心理學”包括在哲學之內,今已獨立。喜好于形上學即玄學者,以為有非感官所及,非科學所能論及,認為有離現象而存於現象之背後,有其同在者,故今以“玄學”離“哲學”自亦可另有其獨立。
“玄”:幽遠也。清宋龍淵“道德經講義”注:“玄者,不可執捉、不可端倪,無形象,無言說……無朕兆”。印順上人:“太虛大師年譜”:“大師抵上海……取‘人生觀論戰’,科學與哲學等書……去年(十二年),以 張 君勱之人生觀演辭,引起丁文江之駁斥,有科學與玄學之論戰”。按道家之“玄”,其至極是“大乘起信論”中的“絕言真如”論。亦可曰是佛法中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人生觀中之玄學,則是“自由意志”,非科學所可支配之精神生活論。
p. 73
大師游歐,君勱先生曾介紹與德哲杜裏舒氏晤談。杜氏為“生機哲學”者,於心物二者之外,曾創立“隱德來稀”一詞,哲學界即視之為“靈魂”。“年譜”中記有大師“詢其為原始惟一而終歸於一、抑生物始終各有其一”?杜氏則“承認前說”。是“隱德來稀”所以導人有其生機,此亦可曰形而上也。此後,君勱先生以物質生活有使人墮落之虞,故宣導道德生活,是道德生活,亦謂之為形而上。觀此,則形而上學,有其存在價值。惟神學家之講形而上,有以之以終歸之於一神云云,如是之“形而上”,則“無神論”者與“非神論”之佛教,惟有舍之而不論矣。
佛教中,如天臺宗有“玄學”說,華嚴宗有“玄門”說。唐:澄觀大師:“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玄者、妙也。門、即能通之義。玄妙之門,能通達華藏海故也。蓋此十門,乃晉雲尊者,依華嚴大經一乘圓頓妙義而立也:(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秘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托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法界”所存在,是“事”與“理”二者,此與“宇宙”僅限於“時空”二者不同。雖曰宇宙之中,有其事理,法界之中,有其時空。然“法界”之時空,則為“遍一切時遍一切處”,在此遍一切時處中,有其“事”,有其“理”,有其“理事無礙”,有其“事事無礙”。以今語言之,乃於“物自體”與“現象”之形形色色,歸納之,綜合之,濃縮之,凝結之,和合之,而為此“十玄之義”。然仍存其單一,微細與個體,有與大全之整體為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所以然,則為亦即就“經驗”所曆之善者,提撕為“理性”之言。亦惟先之以經驗,後之以理性,合為十玄之義,方顯其“如實如真”,而於文字又見其“真善美”,能引人入勝也。如是以言十玄之玄,此玄,“懸也,懸談後事也”。“玄義:幽微所以,豈虛名哉”。是佛教之“玄”,則為有落實處之玄,為“心色二法”之玄。如是有言“佛學為玄學”者,可知佛教之玄學,實與哲學中之實在論有其不一不異者矣。
p. 74
貳、“增一”、“長”、“中”、“雜”四阿含十大總綱
“四阿含經”,是佛教基本經典,乃佛佛以得“人身”,並由“生老病死”所經驗及所以追求其究竟,能有平等幸福自在之學思。始而有一切,而一切苦多樂少,乃去纏解縛,致力解脫,終得“常樂我淨”之“涅槃”。佛佛為此,乃就自身經驗及實證以降世說法,世乃有“佛法僧三寶”,俾人人可離苦得樂。四阿含經,多為佛對大眾及帝王與親族所說,間亦有與外太空諸領袖所謂“梵王”者的答問,更多有與“異學”相互研討者。至於佛弟子所說有與佛心相印者,亦多記載,視同佛說。要其總綱有十:
一:“六大”:地、水、火、風、空、識,此六者遍一切時遍一切處,視之為實在論中之本體,或曰本質可也,亦即為一切有之所自出。所謂世界之生成,即源於此。
二:“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與“六根”及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也。人,以此而有其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所謂“唯心論”“唯物論”等,皆此十八界中事。
三:“五蘊”:色、受、想、行、識、此五者,乃人一期生命中所顯現一切者也。實言之,“色”、“行”、“識”三者為十八界,“受與想”,則為心理行為也。
四:“十二因緣”:過去世的“無明”、“行”、“識”。今世的“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來世的“生”“老死”等,是人在三世中流轉生死的十二歷程。所謂“存在”,惟此人生存在是如真如實。特一般限於一期生命,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