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1
序言
在"境妙究竟(從妙法蓮花經玄義中談天台智顗對真理的論述"一文中,筆者曾對智者大師的真理觀做過初探.因智者大師在《妙法蓮花經玄義》中所建立的佛學體系是由十妙所組成,而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這五個方面乃是智者思想核心之所在.故本文旨在對智者大師的智慧體系做一番梳理,揭示其體系中真理與智慧這兩者相輔相成的關係.理與智之相互依賴,密不可分乃誠如智者大師言:"至理玄微,非智莫顯.智能知所,非境不融.境既融妙,智亦稱之."
在"境妙"這一節裏,智者大師將佛教教義以及他自己對真理的認識綜合了起來,組成了一個有系統的佛教真理體系,共闡述了六個種類的真理.每種真理皆歸屬在智者大師"四教義"的判教體系之下,即每一類真理皆由四個對這一特定真理的認知層次所組成,分別屬於藏,通,別,圓四教.四教對真理認知程度的不同,而有深,淺之分.因有這四種層次的區分,各類真理之間屬於同一教義之境便能互相和合,互為詮釋,使每一類特定的真理內涵由此而得以豐富擴展.通過這一真理體系,智者大師旨在揭示,此六類真理儘管名相不同,但所蘊含的實相是相同的.
那麼,與真理渾然一體,密不可分的是什麼呢 由此,智者大師展開了他的智慧觀的論述.在智者大師看來,智慧所關照的物件就是實相真理,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契入真理,唯有靠智慧.因為智慧所指之處即真理之所在.另一方面,唯有真理顯現,智慧方稱為妙.智者大師對智慧的論述從幾個方面展開:"總論諸智","智照境","對境明智"以及"輾轉相照對境".
在"總論諸智"裏,智顗舉出並逐一解釋了能夠契入真理的二十種智慧.這二十種智慧也被劃分為四個層次,分別屬於藏,通,別,圓四教.既然每種真理亦是由四個層次的認知來呈現,那麼,這些代表四教義的四個層次的智慧就可以用來與六個種類的真理相應了.這就是"智照境".事實上,智者大師正是如此來分門別類地論述這二十種智慧的."對境明智"則是展開真理與智慧之間相輔相成關係的具體寫照.智者大師首先將二十種智慧總合關照,將之分別與五類真理境相應,而成五種智慧.既然這五種智慧所契入的即是這五類真理,那就為接下去的每一種智分別照了各境鋪平了道路,智者稱之為"輾轉相照對境",由此揭示了真理與智慧無二無別,共為一體的本質.
另外,在"境妙"這一節裏,各類真理有粗,妙之分.因此,在這一節"智妙"中,智慧亦相應有粗,妙之分.對於真理的體認,因了個人智慧層次的不同而有差別.這種智與境互動的關係便是智者大師真理體系的完整寫照.即契境由智,境顯而稱智妙.如果智者大師之"境妙"一章可視之為對於真理之認知的探討,那麼,"智妙"這一章則旨在揭示智慧在對於真理的認識上所起的不可或缺的決定作用.換而言之,對真理的體認一定是智慧的作用,而智慧則一定是照了真理之境的,此乃智契境也.
本文通過對《妙法蓮花經玄義》中"智妙"這一章的解析,意在將智者大師的智慧理論做一個系統的論述,並由此展現大師是如何經由文本具體地表現其智慧觀的.以下便是對大師"智妙"一章的具體探討.
一,總論諸智
在這一部分中,智者大師首先舉出了二十種智慧及其名稱,並解釋了其之所以有此歸類組合的原因.同時也指出每一類智所具有的特徵.
1.第一類稱為"世智".智者大師雲:"世智無道,邪計妄執.心行理外,不信不入."因此類智慧與修道成佛無關,只是世間的俗智,其特點是將世間假有執為實有,故大師將其歸為一類.然世智的特徵又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別.智者指出,印度的世智極至非想,而中國的世智是有關忠孝五行,醫方,蔔相,兵法,貨法,草木千種皆識,禽獸萬品知名.如此等等有關世間的知識,皆稱為世智.人們掌握世智的目的是為了世俗的利益,離不開名利地位,滿足一己之欲望.故是無明眾生所追求的東西.
2.第二類稱為"五停心,四念處智".這類智慧為初步獲得成果的聲聞行者所擁有,是聲聞乘七賢位中的前三位,智者稱之為"外凡".外凡即指修行五停心,四念處(四念處分為總相念處及別相念處).智者稱:"已入初賢佛法氣分,俱是外凡."智者解釋了行者應如何以智慧修五停心,四念處.五停心智是關於止觀的修行,止住妄念使其不生,由定而生慧.這是修行初級階段之聲聞人所修之五停心,四念處智.五停心智旨在斷障除惑.智者指出:"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觀.觀能翻邪,定能制亂.數息治散,不淨治貪,慈治嗔,因緣治癡,念佛治障道."
另外,四念處智旨在糾正行者之顛倒妄想,以令其最終能獲得正確的四諦觀.因此智只是為行者獲得四諦觀做準備,故仍屬外凡智.智者言:"四智治於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觀初翻四倒,未入聖理,故言外凡智也."
3.第三類為四善根智.這類智慧為進一步證得之聲聞行者所有,是聲聞乘七賢位中的後四位,智顗名之為"內凡",為聲聞人修行的第二階段.四善根指煗法,頂法,忍法以及世第一法.智者言:"四善根同是內凡,故為一."並詳細地解釋了暖法,頂法,忍法以及世第一法這四個名稱所代表的對於四諦的認識及四個階段逐層遞進的特徵.
其一,煗法是一個積累的階段,是為後面三個階段的基礎.其特徵是修習十六特勝觀法,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智者解釋說:"求解脫智火煗在初,如火以煙在初為相.無漏智火亦以煗法在先為相.如日明相在初為相.是故名煗."
其二,頂法是建立在煗法的基礎之上的.行者觀行轉明,如登山頂,觀矚四方.這是一個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行者可能退失而至初始階段,稱為頂退.如果行者能真正忍可苦,集,滅,道之理,進而升至第三階段的修行,則稱為頂住.
其三,忍法有三類.第一類下忍,乃忍可欲界,色,無色界之四諦十六行相.第二類中忍,漸次省略所觀之行相,最後僅留欲界苦諦一行相.第三類上忍,則能於一刹那間經由觀欲界之苦諦行相而解四諦.
其四,世第一法即上忍一刹那,是凡夫所得之最勝善根.行者觀修苦諦之一行相,可於一刹那入見道位而稱為聖者,為進入七聖位之轉戾點.
4.第四類為四果智.此指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以及阿羅漢之智慧.因四果同見真諦,故智者將之並為一類.四果之智包括:八忍,八智,九無礙以及九解脫.八忍和八智是從理念上對四諦的體悟,因此斷除三界內之見惑.而九無礙和九解脫則是進一步從實際的修觀上斷除三界內之思惑,因此而證得解脫道. 以上三類聲聞智皆以析法入空為特色,代表了三藏教之智.以下兩類智雖是支佛及菩薩智,但其入空的方法也是析法.
5.第五類為支佛智.智者大師認為,辟支佛所修行的是別相觀,即觀十二因緣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因果.無明與行兩支為過去之因,導致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支的存在.而這五支即為現在之果,從此而產生愛,取,有三支.此三支為現在之因,因此而有生,老死這兩支未來之果.辟支佛因修此別相觀,而得以除去斷除三界見,思惑之後所殘留下來的習氣.故智者將此智列為一類:"支佛別相觀,能侵習,故為一." 辟支佛智有總相和別相之分.總相智指對十二因緣之共通于一切有為法的領悟,如無常,無我等相.別相智指辟支佛人因分別十二支緣起(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而對十二因緣之個別特性的領悟.
6.第六類為六度智.這是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行之菩薩所有的智慧.智者大師認為,行六度的菩薩側重于實際的修行:"六度緣理智弱,緣事智強",故其對真理的認知是從事上入手.所謂緣事就是體認到苦是實有的:苦有其因,苦有其果.若要從苦因,苦果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就必須行六度萬行.另外,智者所說的緣理是指從理上入手來體認真理.即進一步認識到苦的實質是空的:苦無因,亦無果.顯然,六度菩薩還未能把握諸法當體即空之理,尚未徹底斷惑.
7.第七類為體法聲聞智,乃是通教聲聞人所有的觀空智慧.其對空之觀察是體認到諸法之本性實空,這與三藏教聲聞人對空的觀察方法有別,因後者是認為諸法實有,只有在將之拆散分析之後才歸於空無.智者稱前一種方法是"體法",後一種方法為"析法".由於藏教之智以"析法"為特色,而通教之智則以"體法"為其特色,故通教三乘皆能體法入空.儘管如此,三乘人之體法仍有高下之區別.既然"體法"不屬於聲聞之智,對通教聲聞乘來說,這就只能算是方便法門而已.然而,因其對空的認識較"析法"進了一步,故通教聲聞人之"體法"智仍然要勝於內凡,外凡之聲聞智.智者大師稱:"通教方便聲聞體法智勝,故為一."這一類智的特色表現在, 通教聲聞人著重觀苦諦(果)及集諦(因),以通達空之真諦.這是從事上入手,從世界萬象中去把握真諦,故是達俗
即真.
8.第八類為體法支佛智,為通教辟支佛之智.就象藏教以聲聞乘為代表一樣,通教則以緣覺乘為代表,故體法智乃屬辟支佛所具之智.因體法入空屬於此支佛智,故相較通教聲聞乘而言,要略勝一酬.通教辟支佛不但通達諸法無常,無我之總相,有如聲聞,而且更進一步由十二因緣而明瞭生死緣起之別相.由因緣和合而生之一切理法的總相,別相而達俗
即真.
9.第九類為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這是通教菩薩之智.如上所說,體法入空為辟支佛智,故對於通教菩薩來說,這只是方便智而已.因為菩薩解空的目的是為了了達諸法不空的一面,以此為濟世救人的動力.而非如聲聞,緣覺那樣,以證得空性真諦為究竟之解脫.此通教菩薩智的特色是能於四種悟入佛教真理的門徑(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而了達諸法之總相,別相,俗達即
真.這類通教智乃接入了別教的教義,是別入通.
10.第十類為體法菩薩出假智,為菩薩之智.智者將此類智定義為智正緣俗,意為菩薩用體法的方法來證悟真空之理,而其證空的目的是為了入世濟人,故其智是正,而其緣是俗,因其因緣乃在人間之故.這類通教菩薩智的特色表現在,菩薩不但能于四門悟入真諦,並能以此四門為四種教化眾生的法門,對樂空之眾生說空門,對樂有之眾生說有門等等,依此類推.顯然,此通教智已與圓教教義相銜接,是圓入通.
11.第十一類為別教十信智.這是別教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的十個階位之智,乃初步獲得中道之智.十信菩薩所修是從假入空觀,伏界內見,思惑.故此類中道智體現在以空觀來破除凡夫之有觀,但又不執著於空.在智者看來,中道之智即看到空,又看到假,比只是證空之智為圓融.故空智是聲聞,緣覺人證悟的境界,不空之智則是通教菩薩的境界,此不空乃含有中道之理.而直接以中道之智契入諸法則是別教菩薩更進一步的證得.
12.第十二類為三十心智,為三組十個階位的菩薩所有,分別悟入空,假,中三諦.(1)十住菩薩的特徵是由從假入空觀而證悟了空諦,因此而斷三界內之見,思惑及塵沙惑,並伏三界外之塵沙惑.此類中道智的特色是以空諦破凡夫之執著於有.(2)十行菩薩的特徵表現在修從空入假觀,因此而斷三界外之塵沙惑.此類中道智的特色是以假觀來破除二乘人之執著於空諦.(3)十回向菩薩的特徵是進一步由修中道觀而伏根本無明惑.此類中道智乃別教菩薩之正智,其特色是離邊之中,非空非假而超越兩邊之中道也.智者稱這類證得三十心智的菩薩之成就與聲聞之內凡階位相等,故合為一類.
13.第十三類為十地智,為十地菩薩所有之智,其特徵是已證得中道,斷根本無明惑.此類智的特色是,十地菩薩不但證得了中道之理,且力行實踐,以入世化道為己任.故此類中道智已接入了圓教的教義,是圓入別.
14.第十四類為三藏佛智.根據智者大師的判教理論,藏,通,別,圓四教各有教主,皆指釋迦牟尼佛,但各教之應化身因其教義之不同而有異,成四教四佛.三藏佛指佛陀在三大阿僧祗劫中精行六度,直至這一世在菩提樹下成佛,並為藏教之人轉生滅四諦的法輪,住世八十年,最後入無餘涅盤,灰身滅智.三藏佛是佛之應身中的劣應身,乃是對十地以前之凡夫與二乘所應化示現之佛身,住於凡聖同居土.
15.第十五類為通教佛智.通教佛之果位較三藏佛為優.在智者大師的佛學體系中,藏,通,別,圓四教代表了依次漸進的修行果位,故通教佛智勝於三藏佛智,體現在斷惑照機上相對略勝一籌.即指在七寶菩提樹下,以一念相應之慧頓斷殘習而成道,為通教之人轉無生四諦之法輪,其機緣盡而入無餘涅盤.通教佛是經過十地而證悟成佛,是佛身中的帶劣勝應身,是對十地以上菩薩所示現之報身,乃丈六之佛,具神通變現自在,住于方便有餘土.
16.第十六類為別教佛智.別教佛之果位又勝於通教佛,因別教佛智在斷惑照機上又勝於通教佛智故.別教佛是經過菩薩五十二階位而成佛的.指在七寶菩提樹下,以大寶蓮花台為座,以斷十二品無明而成道,現圓滿報身(即尊崇奇特之報身,略稱尊特身),而為別教人轉無量四諦之法輪,住於實報無障礙土.
17.第十七類為圓教五品弟子智.這類智屬於圓教五品弟子所有,是圓教中的初級階位,相當於三藏中七賢位的外凡位,通教位的乾慧地以及別教位的十信位.圓教智雖然在名位上來說,與其他三教有相通之處,但圓教的修行起點高,皆以圓融無礙之中道實相為觀修根本,能直接契入事物的真實相貌,故圓教智是諸教中最圓滿的智慧,智者大師以之代表佛之智慧.故五品弟子智雖只屬圓教初階,但其斷惑證真並不需要經過如藏,通,別三教那樣漸進隔曆式的,必須先從斷見思惑起步,漸進至伏,斷界內,界外塵沙惑,再進一步伏,破無明惑.而是在修行伊始,除涉及斷伏見思,塵沙惑外,還同時涉及伏根本無明惑.故雖同具煩惱性,而能知如來秘密之藏也.
智者在論及位妙時,解釋了這五品的修行內容.在初品的"隨喜品位",行人起圓信解,一心中具十法界.因修圓行,一行一切行,而知此心常寂常照.用此寂照心,破立一切法,了知萬法無非即空,即假,即中.故其心念念悉與諸波羅蜜相應.在第二品的"讀誦品位",行人為了將養其初生的圓信,內修中道理觀,外則受持讀頌大乘經典,因聽聞大乘佛法有助於其修一心三觀.由此內,外之修,行人圓信轉明,十信心堅固.在第三品的"說法品位",行人在能圓解三諦的基礎上,起誓願欲眾生皆得了知佛法,因此開始說法利生.在第四品的"兼行六度",行人仍然以修觀為主,但亦開始兼顧到修行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第五品的"正行六度",行人圓觀稍熟,理事將融,不相妨礙,了知世間萬物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故以實修六度為主.
18.第十八類為六根清淨智.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清淨無染之智,其相應之位乃圓教鐵輪十信位.此位之行者已斷除界內見,思惑,又破界外塵沙無知惑,並伏無明住地之惑,獲相似中道智.相當於三藏七賢位中的內凡位,別教之三十心(即十住,十行,十回向).根據智者的解釋,行人因修圓行,得入圓位.具體而言,善修平等法界入信心,善修慈湣入念心,善修寂照入進心,善修破法入慧心,善修通塞入定心,善修道品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入回向心,善修凡,聖位入護法心,善修不動入戒心,善修無著入願心.
19.第十九類為初住至等覺智.這類智之相應之位是圓教七階位中從第二至第六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等覺菩薩所獲之智.初住至等覺之所以合為一組,是因為其"同破無明,故為一."在破無明方面,圓教與別教的區別在於,別教須到十地的階位方才斷無明,十地至妙覺,共斷十二品無明.而圓教從十住起就開始斷無明,從初住至十地等四十階位各破一品無明,共破四十品根本無明,乃至等覺地而破最後一品無明.故從初住直到妙覺地,共計斷四十二品無明.圓教智之斷破無明顯然比別教智徹底,故智者大師強調此智乃是佛之實智.
20.第二十類是妙覺智,乃是無上正等正覺之圓滿佛智.智者稱:"妙覺佛智無上最尊,故為一."此智相應於圓教妙覺地.圓教佛以虛空為座,無明斷盡,入妙覺位,法,報,應三佛具足無缺減,相即無異,不須現尊特身佛,而為圓教人轉無作四諦之法輪.因法華會上,小機純熟,雖只面對佛之丈六三十二相之應身,卻能直接感見尊特身.此佛住于常寂光土.茲表解如下:
二十智 四教
世智
| 五停心四念處智 |
| 四善根智 |
| 四果智 | 藏教智
| 支佛智 |
| 六度智 |
三藏佛智
通教方便(體法)聲聞智
| 通教(體法)支佛智 |
| 通教菩薩入真方便智 |通教智
| 通教出假菩薩智 |
通教佛智
別教十信智
| 別教三十心智 |
| 十地智 | 別教智
別教佛智
圓教五品弟子智
| 六根清淨智 |
| 初住至等覺智 | 圓教智
妙覺佛智
以上是智者所列出之二十智.這二十智是大師根據四教義體系總結歸類的.二十智被分為四組,分別與四教對應.智者在"智照境"那一部分的論述中,對這四組智分別進行了討論.從第一類到第六類再加上第十四類這七智屬於三藏教;從第七類到第十類再加上第十五類這七智屬於通教;從第十一類到第十三類再加上第十六類這四智屬於別教;從第十七類到第二十類這最後四智屬於圓教.通過這四組智的相互比較,智者將不同種類的智慧之間逐級遞升的關係展現了出來.每組智慧中最高的無疑就是佛智.然而,唯有最後一組圓教智慧能至於無上正等正覺.如下列圖表所示,智者所突現的圓教智乃為至高無上之智慧,故在四教四佛中,圓教佛是為最圓滿的佛身.
聯繫聲聞,緣覺,菩薩,佛四乘來說,四教智各代表不同的乘,其對真理的把握程度不同,其修行的側重點各個有異,導致其證果的境界迥異其趣.
(1)三藏智代表聲聞乘.觀諸法為實有,只有通過析法方能入空.此即滅有而得空的方法.分析諸法因緣合和而成,終至無一物可得.這是從總的方面來看三藏智對真理的把握程度.因藏教乃三乘人共修之教(包括聲聞,緣覺以及鈍根菩薩),故各乘修行的側重點有異.聲聞乘主修五停心,四念處,觀修四諦,體認世間之苦,以達到個人的解脫.緣覺乘修觀十二因緣,進一步體認造成輪回之苦的原因,以獲得覺悟.菩薩乘則側重修六度萬行,以自度兼及度他為己任.
(2)通教智以緣覺乘為代表.其修行的目標亦是入空,然其方法則比三藏智為優越,乃體法入空.即世界萬象當體即空,並不需要經過析法方才顯出其空的本質.通教亦是三乘人共修之教(聲聞,緣覺以及中根菩薩),但通教三乘人之智顯然勝於藏教三乘人之智.聲聞乘之真理雖然仍是四諦,但行者能體認苦及苦因(集)當體即空的本性.緣覺乘之真理雖也是十二因緣,但行者則能體認每一支因緣各為過去,現在,未來因果之當體即空的本性.如果說,通教前二乘是以體法入空為究竟解脫的話,那麼,通教菩薩乘則以體法入空為方便,修觀此空乃不空,欲以出假利生來體現大乘精神.
(3)別教智代表菩薩乘,是利根菩薩之智,修習五十二階位之菩薩道.別教和圓教皆修中道觀,但契入中道的方法別教為劣,圓教為優.別教人為避免凡夫之執著於假有和二乘人之執著於真空,以雙遮否定的方法來超越兩邊,體認諸法非空非假,而顯中道之理.因其中道觀乃是用否定兩邊的方式獲得的,故隔離了法與法之間的內在聯繫,不能看到諸法一體之實相,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本性.故從實踐的方面來說,諸法即具無量相.菩薩要自度度他,就必須窮盡所有的法門,行無量行,一一斷除煩惱,次第漸進而獲至佛果.
(4)圓教智代表佛乘,是上上根器菩薩的智慧,乃是圓融之佛智.其中道觀遠勝於別教中道.乃是以雙照肯定的方式為契機,空即是假,假即是空,諸法即空即假,無二無別,即是中道.此即是圓教之三諦圓融觀,所謂諸法即空,即假,即中是也.圓教菩薩以此中道觀而證入諸法實相,深知現實的對立乃主觀心念之產物.若體認諸法相即一體的本質,那麼,實無煩惱與菩提的區分,無生死與涅盤的區分,亦無所謂的離苦而得樂.因為煩惱即菩提,一切作為皆是虛妄.瞭解客觀之對立乃主觀作用的結果,即可達無分無別,無作無為之自然境界,而開顯眾生本有之佛性,圓頓成就佛果.
二,智照境
既然智者大師所論之"智妙"是契入真理之境的橋樑,故大師在將佛教中之修行證果總結為二十類智慧後,即著重將此二十智所契之境揭示出來,謂之為"智照境".旨在證明真理之境由智慧而得以顯現,而智慧的內容即是其所照之境的道理.因大師將真理之境分為六種(即十如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二諦境,三諦境,一諦境),故此二十智亦分別照了此六種境.無論是在論述境或智,大師都以藏,通,別,圓四教義判之,而形成一契入真理之體系,何智能達何境,而此境所產生為何等果位,都由此體系清楚地陳列了出來.
1.首先,二十智照十如境.世智非關了生脫死之真理,故其所照亦只能是屬於六道輪回之十如境.五停心智以下
等七智(即五停心四念處智,四善根智,四果智,支佛智,體法聲聞智,體法支佛智以及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乃藏教之智及通教部分之智,皆屬二乘之智,故其所照為二乘十如境.藏教之六度智及通教出假
菩薩智關乎自求證果,亦以化他為目的,故其所照為兩種十如境:上求佛果即是照菩薩十如,下化眾生則是照六道
十如.而別教菩薩之四十心智(十信,十住,十行以及十回向)亦兩屬.十信,十住,十行等智所照是菩薩十如,而十回向智體現了菩薩力行之度生事業,關乎六道眾生,故其智所
照也是六道十如.別教十地智已近佛智,若是按照其所屬次第為別教的話,則其所照是菩薩
十如;倘若是從其斷無明之功用已近佛智來衡量的話,則其智所照即是佛界十如.圓教四類智從五品至妙覺,皆是關乎中道實相,並伏或破根本無明惑,故其所
照為佛界十如無疑.茲表解如下:
二十智 十如境
世智 照六道十如
|
| 五停心四念處智
| 四善根智 |
| 四果智 |
| 支佛智 | 照二乘十如
| 體法聲聞智 |
| 體法支佛智 |
|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
|
| 六度智
| | 上求:照菩薩十如
| 通教出假菩薩智 | |
| (體法菩薩出假智) | 下化:照六道十如
| 四十心智
| 次第照: 照菩薩十如
| 十地智 |
| 不次第照: 照佛十如
|
| 圓教五品弟子智
| 六根清淨智 |
| 初住至等覺智 |照佛界十如
妙覺智
2.其次,二十智照四種十二因緣境.十二因緣境是智者論述的第二個種類的真理.智者認為,因為藏,通,別,圓四教的行者對這一真理認知程度上的不同,而有四種十二因緣,即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以及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是為四教人所認識的真理.(1)三藏人所理解的是界內十二因緣.無明是六道輪回之因,因此無明而有行,識等諸因緣,諸法緣起而緣生,生而複滅,滅而複生,周而復始,輪回無盡,故稱"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此境為世智
至三藏佛等七智所照
.(2)通教人將十二因緣理解為虛幻不實,無明是幻乃至老死亦是幻.既然諸法皆幻即空,也就沒有所謂的生.諸法既然不生,也就沒有什麼所謂的滅,故稱"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此境為通教三乘入真方便智乃至通教佛
智等五智所照.(3)別教人所理解的十二因緣為無明之心與行支作緣生起諸法,諸法因緣生,因緣滅,皆源自此無明之心也.故稱"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此境為別
在"境妙究竟(從妙法蓮花經玄義中談天台智顗對真理的論述"一文中,筆者曾對智者大師的真理觀做過初探.因智者大師在《妙法蓮花經玄義》中所建立的佛學體系是由十妙所組成,而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這五個方面乃是智者思想核心之所在.故本文旨在對智者大師的智慧體系做一番梳理,揭示其體系中真理與智慧這兩者相輔相成的關係.理與智之相互依賴,密不可分乃誠如智者大師言:"至理玄微,非智莫顯.智能知所,非境不融.境既融妙,智亦稱之."
在"境妙"這一節裏,智者大師將佛教教義以及他自己對真理的認識綜合了起來,組成了一個有系統的佛教真理體系,共闡述了六個種類的真理.每種真理皆歸屬在智者大師"四教義"的判教體系之下,即每一類真理皆由四個對這一特定真理的認知層次所組成,分別屬於藏,通,別,圓四教.四教對真理認知程度的不同,而有深,淺之分.因有這四種層次的區分,各類真理之間屬於同一教義之境便能互相和合,互為詮釋,使每一類特定的真理內涵由此而得以豐富擴展.通過這一真理體系,智者大師旨在揭示,此六類真理儘管名相不同,但所蘊含的實相是相同的.
那麼,與真理渾然一體,密不可分的是什麼呢 由此,智者大師展開了他的智慧觀的論述.在智者大師看來,智慧所關照的物件就是實相真理,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契入真理,唯有靠智慧.因為智慧所指之處即真理之所在.另一方面,唯有真理顯現,智慧方稱為妙.智者大師對智慧的論述從幾個方面展開:"總論諸智","智照境","對境明智"以及"輾轉相照對境".
在"總論諸智"裏,智顗舉出並逐一解釋了能夠契入真理的二十種智慧.這二十種智慧也被劃分為四個層次,分別屬於藏,通,別,圓四教.既然每種真理亦是由四個層次的認知來呈現,那麼,這些代表四教義的四個層次的智慧就可以用來與六個種類的真理相應了.這就是"智照境".事實上,智者大師正是如此來分門別類地論述這二十種智慧的."對境明智"則是展開真理與智慧之間相輔相成關係的具體寫照.智者大師首先將二十種智慧總合關照,將之分別與五類真理境相應,而成五種智慧.既然這五種智慧所契入的即是這五類真理,那就為接下去的每一種智分別照了各境鋪平了道路,智者稱之為"輾轉相照對境",由此揭示了真理與智慧無二無別,共為一體的本質.
另外,在"境妙"這一節裏,各類真理有粗,妙之分.因此,在這一節"智妙"中,智慧亦相應有粗,妙之分.對於真理的體認,因了個人智慧層次的不同而有差別.這種智與境互動的關係便是智者大師真理體系的完整寫照.即契境由智,境顯而稱智妙.如果智者大師之"境妙"一章可視之為對於真理之認知的探討,那麼,"智妙"這一章則旨在揭示智慧在對於真理的認識上所起的不可或缺的決定作用.換而言之,對真理的體認一定是智慧的作用,而智慧則一定是照了真理之境的,此乃智契境也.
本文通過對《妙法蓮花經玄義》中"智妙"這一章的解析,意在將智者大師的智慧理論做一個系統的論述,並由此展現大師是如何經由文本具體地表現其智慧觀的.以下便是對大師"智妙"一章的具體探討.
一,總論諸智
在這一部分中,智者大師首先舉出了二十種智慧及其名稱,並解釋了其之所以有此歸類組合的原因.同時也指出每一類智所具有的特徵.
1.第一類稱為"世智".智者大師雲:"世智無道,邪計妄執.心行理外,不信不入."因此類智慧與修道成佛無關,只是世間的俗智,其特點是將世間假有執為實有,故大師將其歸為一類.然世智的特徵又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別.智者指出,印度的世智極至非想,而中國的世智是有關忠孝五行,醫方,蔔相,兵法,貨法,草木千種皆識,禽獸萬品知名.如此等等有關世間的知識,皆稱為世智.人們掌握世智的目的是為了世俗的利益,離不開名利地位,滿足一己之欲望.故是無明眾生所追求的東西.
2.第二類稱為"五停心,四念處智".這類智慧為初步獲得成果的聲聞行者所擁有,是聲聞乘七賢位中的前三位,智者稱之為"外凡".外凡即指修行五停心,四念處(四念處分為總相念處及別相念處).智者稱:"已入初賢佛法氣分,俱是外凡."智者解釋了行者應如何以智慧修五停心,四念處.五停心智是關於止觀的修行,止住妄念使其不生,由定而生慧.這是修行初級階段之聲聞人所修之五停心,四念處智.五停心智旨在斷障除惑.智者指出:"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觀.觀能翻邪,定能制亂.數息治散,不淨治貪,慈治嗔,因緣治癡,念佛治障道."
另外,四念處智旨在糾正行者之顛倒妄想,以令其最終能獲得正確的四諦觀.因此智只是為行者獲得四諦觀做準備,故仍屬外凡智.智者言:"四智治於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觀初翻四倒,未入聖理,故言外凡智也."
3.第三類為四善根智.這類智慧為進一步證得之聲聞行者所有,是聲聞乘七賢位中的後四位,智顗名之為"內凡",為聲聞人修行的第二階段.四善根指煗法,頂法,忍法以及世第一法.智者言:"四善根同是內凡,故為一."並詳細地解釋了暖法,頂法,忍法以及世第一法這四個名稱所代表的對於四諦的認識及四個階段逐層遞進的特徵.
其一,煗法是一個積累的階段,是為後面三個階段的基礎.其特徵是修習十六特勝觀法,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智者解釋說:"求解脫智火煗在初,如火以煙在初為相.無漏智火亦以煗法在先為相.如日明相在初為相.是故名煗."
其二,頂法是建立在煗法的基礎之上的.行者觀行轉明,如登山頂,觀矚四方.這是一個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行者可能退失而至初始階段,稱為頂退.如果行者能真正忍可苦,集,滅,道之理,進而升至第三階段的修行,則稱為頂住.
其三,忍法有三類.第一類下忍,乃忍可欲界,色,無色界之四諦十六行相.第二類中忍,漸次省略所觀之行相,最後僅留欲界苦諦一行相.第三類上忍,則能於一刹那間經由觀欲界之苦諦行相而解四諦.
其四,世第一法即上忍一刹那,是凡夫所得之最勝善根.行者觀修苦諦之一行相,可於一刹那入見道位而稱為聖者,為進入七聖位之轉戾點.
4.第四類為四果智.此指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以及阿羅漢之智慧.因四果同見真諦,故智者將之並為一類.四果之智包括:八忍,八智,九無礙以及九解脫.八忍和八智是從理念上對四諦的體悟,因此斷除三界內之見惑.而九無礙和九解脫則是進一步從實際的修觀上斷除三界內之思惑,因此而證得解脫道. 以上三類聲聞智皆以析法入空為特色,代表了三藏教之智.以下兩類智雖是支佛及菩薩智,但其入空的方法也是析法.
5.第五類為支佛智.智者大師認為,辟支佛所修行的是別相觀,即觀十二因緣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因果.無明與行兩支為過去之因,導致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支的存在.而這五支即為現在之果,從此而產生愛,取,有三支.此三支為現在之因,因此而有生,老死這兩支未來之果.辟支佛因修此別相觀,而得以除去斷除三界見,思惑之後所殘留下來的習氣.故智者將此智列為一類:"支佛別相觀,能侵習,故為一." 辟支佛智有總相和別相之分.總相智指對十二因緣之共通于一切有為法的領悟,如無常,無我等相.別相智指辟支佛人因分別十二支緣起(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而對十二因緣之個別特性的領悟.
6.第六類為六度智.這是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行之菩薩所有的智慧.智者大師認為,行六度的菩薩側重于實際的修行:"六度緣理智弱,緣事智強",故其對真理的認知是從事上入手.所謂緣事就是體認到苦是實有的:苦有其因,苦有其果.若要從苦因,苦果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就必須行六度萬行.另外,智者所說的緣理是指從理上入手來體認真理.即進一步認識到苦的實質是空的:苦無因,亦無果.顯然,六度菩薩還未能把握諸法當體即空之理,尚未徹底斷惑.
7.第七類為體法聲聞智,乃是通教聲聞人所有的觀空智慧.其對空之觀察是體認到諸法之本性實空,這與三藏教聲聞人對空的觀察方法有別,因後者是認為諸法實有,只有在將之拆散分析之後才歸於空無.智者稱前一種方法是"體法",後一種方法為"析法".由於藏教之智以"析法"為特色,而通教之智則以"體法"為其特色,故通教三乘皆能體法入空.儘管如此,三乘人之體法仍有高下之區別.既然"體法"不屬於聲聞之智,對通教聲聞乘來說,這就只能算是方便法門而已.然而,因其對空的認識較"析法"進了一步,故通教聲聞人之"體法"智仍然要勝於內凡,外凡之聲聞智.智者大師稱:"通教方便聲聞體法智勝,故為一."這一類智的特色表現在, 通教聲聞人著重觀苦諦(果)及集諦(因),以通達空之真諦.這是從事上入手,從世界萬象中去把握真諦,故是達俗
即真.
8.第八類為體法支佛智,為通教辟支佛之智.就象藏教以聲聞乘為代表一樣,通教則以緣覺乘為代表,故體法智乃屬辟支佛所具之智.因體法入空屬於此支佛智,故相較通教聲聞乘而言,要略勝一酬.通教辟支佛不但通達諸法無常,無我之總相,有如聲聞,而且更進一步由十二因緣而明瞭生死緣起之別相.由因緣和合而生之一切理法的總相,別相而達俗
即真.
9.第九類為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這是通教菩薩之智.如上所說,體法入空為辟支佛智,故對於通教菩薩來說,這只是方便智而已.因為菩薩解空的目的是為了了達諸法不空的一面,以此為濟世救人的動力.而非如聲聞,緣覺那樣,以證得空性真諦為究竟之解脫.此通教菩薩智的特色是能於四種悟入佛教真理的門徑(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而了達諸法之總相,別相,俗達即
真.這類通教智乃接入了別教的教義,是別入通.
10.第十類為體法菩薩出假智,為菩薩之智.智者將此類智定義為智正緣俗,意為菩薩用體法的方法來證悟真空之理,而其證空的目的是為了入世濟人,故其智是正,而其緣是俗,因其因緣乃在人間之故.這類通教菩薩智的特色表現在,菩薩不但能于四門悟入真諦,並能以此四門為四種教化眾生的法門,對樂空之眾生說空門,對樂有之眾生說有門等等,依此類推.顯然,此通教智已與圓教教義相銜接,是圓入通.
11.第十一類為別教十信智.這是別教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的十個階位之智,乃初步獲得中道之智.十信菩薩所修是從假入空觀,伏界內見,思惑.故此類中道智體現在以空觀來破除凡夫之有觀,但又不執著於空.在智者看來,中道之智即看到空,又看到假,比只是證空之智為圓融.故空智是聲聞,緣覺人證悟的境界,不空之智則是通教菩薩的境界,此不空乃含有中道之理.而直接以中道之智契入諸法則是別教菩薩更進一步的證得.
12.第十二類為三十心智,為三組十個階位的菩薩所有,分別悟入空,假,中三諦.(1)十住菩薩的特徵是由從假入空觀而證悟了空諦,因此而斷三界內之見,思惑及塵沙惑,並伏三界外之塵沙惑.此類中道智的特色是以空諦破凡夫之執著於有.(2)十行菩薩的特徵表現在修從空入假觀,因此而斷三界外之塵沙惑.此類中道智的特色是以假觀來破除二乘人之執著於空諦.(3)十回向菩薩的特徵是進一步由修中道觀而伏根本無明惑.此類中道智乃別教菩薩之正智,其特色是離邊之中,非空非假而超越兩邊之中道也.智者稱這類證得三十心智的菩薩之成就與聲聞之內凡階位相等,故合為一類.
13.第十三類為十地智,為十地菩薩所有之智,其特徵是已證得中道,斷根本無明惑.此類智的特色是,十地菩薩不但證得了中道之理,且力行實踐,以入世化道為己任.故此類中道智已接入了圓教的教義,是圓入別.
14.第十四類為三藏佛智.根據智者大師的判教理論,藏,通,別,圓四教各有教主,皆指釋迦牟尼佛,但各教之應化身因其教義之不同而有異,成四教四佛.三藏佛指佛陀在三大阿僧祗劫中精行六度,直至這一世在菩提樹下成佛,並為藏教之人轉生滅四諦的法輪,住世八十年,最後入無餘涅盤,灰身滅智.三藏佛是佛之應身中的劣應身,乃是對十地以前之凡夫與二乘所應化示現之佛身,住於凡聖同居土.
15.第十五類為通教佛智.通教佛之果位較三藏佛為優.在智者大師的佛學體系中,藏,通,別,圓四教代表了依次漸進的修行果位,故通教佛智勝於三藏佛智,體現在斷惑照機上相對略勝一籌.即指在七寶菩提樹下,以一念相應之慧頓斷殘習而成道,為通教之人轉無生四諦之法輪,其機緣盡而入無餘涅盤.通教佛是經過十地而證悟成佛,是佛身中的帶劣勝應身,是對十地以上菩薩所示現之報身,乃丈六之佛,具神通變現自在,住于方便有餘土.
16.第十六類為別教佛智.別教佛之果位又勝於通教佛,因別教佛智在斷惑照機上又勝於通教佛智故.別教佛是經過菩薩五十二階位而成佛的.指在七寶菩提樹下,以大寶蓮花台為座,以斷十二品無明而成道,現圓滿報身(即尊崇奇特之報身,略稱尊特身),而為別教人轉無量四諦之法輪,住於實報無障礙土.
17.第十七類為圓教五品弟子智.這類智屬於圓教五品弟子所有,是圓教中的初級階位,相當於三藏中七賢位的外凡位,通教位的乾慧地以及別教位的十信位.圓教智雖然在名位上來說,與其他三教有相通之處,但圓教的修行起點高,皆以圓融無礙之中道實相為觀修根本,能直接契入事物的真實相貌,故圓教智是諸教中最圓滿的智慧,智者大師以之代表佛之智慧.故五品弟子智雖只屬圓教初階,但其斷惑證真並不需要經過如藏,通,別三教那樣漸進隔曆式的,必須先從斷見思惑起步,漸進至伏,斷界內,界外塵沙惑,再進一步伏,破無明惑.而是在修行伊始,除涉及斷伏見思,塵沙惑外,還同時涉及伏根本無明惑.故雖同具煩惱性,而能知如來秘密之藏也.
智者在論及位妙時,解釋了這五品的修行內容.在初品的"隨喜品位",行人起圓信解,一心中具十法界.因修圓行,一行一切行,而知此心常寂常照.用此寂照心,破立一切法,了知萬法無非即空,即假,即中.故其心念念悉與諸波羅蜜相應.在第二品的"讀誦品位",行人為了將養其初生的圓信,內修中道理觀,外則受持讀頌大乘經典,因聽聞大乘佛法有助於其修一心三觀.由此內,外之修,行人圓信轉明,十信心堅固.在第三品的"說法品位",行人在能圓解三諦的基礎上,起誓願欲眾生皆得了知佛法,因此開始說法利生.在第四品的"兼行六度",行人仍然以修觀為主,但亦開始兼顧到修行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第五品的"正行六度",行人圓觀稍熟,理事將融,不相妨礙,了知世間萬物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故以實修六度為主.
18.第十八類為六根清淨智.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清淨無染之智,其相應之位乃圓教鐵輪十信位.此位之行者已斷除界內見,思惑,又破界外塵沙無知惑,並伏無明住地之惑,獲相似中道智.相當於三藏七賢位中的內凡位,別教之三十心(即十住,十行,十回向).根據智者的解釋,行人因修圓行,得入圓位.具體而言,善修平等法界入信心,善修慈湣入念心,善修寂照入進心,善修破法入慧心,善修通塞入定心,善修道品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入回向心,善修凡,聖位入護法心,善修不動入戒心,善修無著入願心.
19.第十九類為初住至等覺智.這類智之相應之位是圓教七階位中從第二至第六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等覺菩薩所獲之智.初住至等覺之所以合為一組,是因為其"同破無明,故為一."在破無明方面,圓教與別教的區別在於,別教須到十地的階位方才斷無明,十地至妙覺,共斷十二品無明.而圓教從十住起就開始斷無明,從初住至十地等四十階位各破一品無明,共破四十品根本無明,乃至等覺地而破最後一品無明.故從初住直到妙覺地,共計斷四十二品無明.圓教智之斷破無明顯然比別教智徹底,故智者大師強調此智乃是佛之實智.
20.第二十類是妙覺智,乃是無上正等正覺之圓滿佛智.智者稱:"妙覺佛智無上最尊,故為一."此智相應於圓教妙覺地.圓教佛以虛空為座,無明斷盡,入妙覺位,法,報,應三佛具足無缺減,相即無異,不須現尊特身佛,而為圓教人轉無作四諦之法輪.因法華會上,小機純熟,雖只面對佛之丈六三十二相之應身,卻能直接感見尊特身.此佛住于常寂光土.茲表解如下:
二十智 四教
世智
| 五停心四念處智 |
| 四善根智 |
| 四果智 | 藏教智
| 支佛智 |
| 六度智 |
三藏佛智
通教方便(體法)聲聞智
| 通教(體法)支佛智 |
| 通教菩薩入真方便智 |通教智
| 通教出假菩薩智 |
通教佛智
別教十信智
| 別教三十心智 |
| 十地智 | 別教智
別教佛智
圓教五品弟子智
| 六根清淨智 |
| 初住至等覺智 | 圓教智
妙覺佛智
以上是智者所列出之二十智.這二十智是大師根據四教義體系總結歸類的.二十智被分為四組,分別與四教對應.智者在"智照境"那一部分的論述中,對這四組智分別進行了討論.從第一類到第六類再加上第十四類這七智屬於三藏教;從第七類到第十類再加上第十五類這七智屬於通教;從第十一類到第十三類再加上第十六類這四智屬於別教;從第十七類到第二十類這最後四智屬於圓教.通過這四組智的相互比較,智者將不同種類的智慧之間逐級遞升的關係展現了出來.每組智慧中最高的無疑就是佛智.然而,唯有最後一組圓教智慧能至於無上正等正覺.如下列圖表所示,智者所突現的圓教智乃為至高無上之智慧,故在四教四佛中,圓教佛是為最圓滿的佛身.
聯繫聲聞,緣覺,菩薩,佛四乘來說,四教智各代表不同的乘,其對真理的把握程度不同,其修行的側重點各個有異,導致其證果的境界迥異其趣.
(1)三藏智代表聲聞乘.觀諸法為實有,只有通過析法方能入空.此即滅有而得空的方法.分析諸法因緣合和而成,終至無一物可得.這是從總的方面來看三藏智對真理的把握程度.因藏教乃三乘人共修之教(包括聲聞,緣覺以及鈍根菩薩),故各乘修行的側重點有異.聲聞乘主修五停心,四念處,觀修四諦,體認世間之苦,以達到個人的解脫.緣覺乘修觀十二因緣,進一步體認造成輪回之苦的原因,以獲得覺悟.菩薩乘則側重修六度萬行,以自度兼及度他為己任.
(2)通教智以緣覺乘為代表.其修行的目標亦是入空,然其方法則比三藏智為優越,乃體法入空.即世界萬象當體即空,並不需要經過析法方才顯出其空的本質.通教亦是三乘人共修之教(聲聞,緣覺以及中根菩薩),但通教三乘人之智顯然勝於藏教三乘人之智.聲聞乘之真理雖然仍是四諦,但行者能體認苦及苦因(集)當體即空的本性.緣覺乘之真理雖也是十二因緣,但行者則能體認每一支因緣各為過去,現在,未來因果之當體即空的本性.如果說,通教前二乘是以體法入空為究竟解脫的話,那麼,通教菩薩乘則以體法入空為方便,修觀此空乃不空,欲以出假利生來體現大乘精神.
(3)別教智代表菩薩乘,是利根菩薩之智,修習五十二階位之菩薩道.別教和圓教皆修中道觀,但契入中道的方法別教為劣,圓教為優.別教人為避免凡夫之執著於假有和二乘人之執著於真空,以雙遮否定的方法來超越兩邊,體認諸法非空非假,而顯中道之理.因其中道觀乃是用否定兩邊的方式獲得的,故隔離了法與法之間的內在聯繫,不能看到諸法一體之實相,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本性.故從實踐的方面來說,諸法即具無量相.菩薩要自度度他,就必須窮盡所有的法門,行無量行,一一斷除煩惱,次第漸進而獲至佛果.
(4)圓教智代表佛乘,是上上根器菩薩的智慧,乃是圓融之佛智.其中道觀遠勝於別教中道.乃是以雙照肯定的方式為契機,空即是假,假即是空,諸法即空即假,無二無別,即是中道.此即是圓教之三諦圓融觀,所謂諸法即空,即假,即中是也.圓教菩薩以此中道觀而證入諸法實相,深知現實的對立乃主觀心念之產物.若體認諸法相即一體的本質,那麼,實無煩惱與菩提的區分,無生死與涅盤的區分,亦無所謂的離苦而得樂.因為煩惱即菩提,一切作為皆是虛妄.瞭解客觀之對立乃主觀作用的結果,即可達無分無別,無作無為之自然境界,而開顯眾生本有之佛性,圓頓成就佛果.
二,智照境
既然智者大師所論之"智妙"是契入真理之境的橋樑,故大師在將佛教中之修行證果總結為二十類智慧後,即著重將此二十智所契之境揭示出來,謂之為"智照境".旨在證明真理之境由智慧而得以顯現,而智慧的內容即是其所照之境的道理.因大師將真理之境分為六種(即十如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二諦境,三諦境,一諦境),故此二十智亦分別照了此六種境.無論是在論述境或智,大師都以藏,通,別,圓四教義判之,而形成一契入真理之體系,何智能達何境,而此境所產生為何等果位,都由此體系清楚地陳列了出來.
1.首先,二十智照十如境.世智非關了生脫死之真理,故其所照亦只能是屬於六道輪回之十如境.五停心智以下
等七智(即五停心四念處智,四善根智,四果智,支佛智,體法聲聞智,體法支佛智以及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乃藏教之智及通教部分之智,皆屬二乘之智,故其所照為二乘十如境.藏教之六度智及通教出假
菩薩智關乎自求證果,亦以化他為目的,故其所照為兩種十如境:上求佛果即是照菩薩十如,下化眾生則是照六道
十如.而別教菩薩之四十心智(十信,十住,十行以及十回向)亦兩屬.十信,十住,十行等智所照是菩薩十如,而十回向智體現了菩薩力行之度生事業,關乎六道眾生,故其智所
照也是六道十如.別教十地智已近佛智,若是按照其所屬次第為別教的話,則其所照是菩薩
十如;倘若是從其斷無明之功用已近佛智來衡量的話,則其智所照即是佛界十如.圓教四類智從五品至妙覺,皆是關乎中道實相,並伏或破根本無明惑,故其所
照為佛界十如無疑.茲表解如下:
二十智 十如境
世智 照六道十如
|
| 五停心四念處智
| 四善根智 |
| 四果智 |
| 支佛智 | 照二乘十如
| 體法聲聞智 |
| 體法支佛智 |
|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
|
| 六度智
| | 上求:照菩薩十如
| 通教出假菩薩智 | |
| (體法菩薩出假智) | 下化:照六道十如
| 四十心智
| 次第照: 照菩薩十如
| 十地智 |
| 不次第照: 照佛十如
|
| 圓教五品弟子智
| 六根清淨智 |
| 初住至等覺智 |照佛界十如
妙覺智
2.其次,二十智照四種十二因緣境.十二因緣境是智者論述的第二個種類的真理.智者認為,因為藏,通,別,圓四教的行者對這一真理認知程度上的不同,而有四種十二因緣,即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以及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是為四教人所認識的真理.(1)三藏人所理解的是界內十二因緣.無明是六道輪回之因,因此無明而有行,識等諸因緣,諸法緣起而緣生,生而複滅,滅而複生,周而復始,輪回無盡,故稱"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此境為世智
至三藏佛等七智所照
.(2)通教人將十二因緣理解為虛幻不實,無明是幻乃至老死亦是幻.既然諸法皆幻即空,也就沒有所謂的生.諸法既然不生,也就沒有什麼所謂的滅,故稱"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此境為通教三乘入真方便智乃至通教佛
智等五智所照.(3)別教人所理解的十二因緣為無明之心與行支作緣生起諸法,諸法因緣生,因緣滅,皆源自此無明之心也.故稱"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此境為別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