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白話參考譯文--3
“不能!世尊。”
“同樣的道理,迦葉啊,那些叫做沙門婆羅門的人,如果沒有真實的沙門婆羅門的功德品行,也就同那假冒富貴的窮人一樣為名所壞了。
“這就好像有這樣一類人,其身漂沒在大水中間,卻竟然乾渴而死一樣。同樣的道理,迦葉啊!有的沙門雖然讀誦了不少的經典,但卻不知道依經教遏制貪婪、瞋恚、愚癡的三毒之渴乏。這不就是其身漂流于法水之中,卻為煩惱等困渴而死,最終墮于諸種惡道麼?
“這又好比給人治病的藥師,隨身帶著藥囊,卻不能給自己治病。有些多聞佛法的人也是這樣,他們瞭解不少佛法,因而能夠為別人說法論道,但他們自己的煩惱卻沒法消除,不能給自己帶來利益。雖然得了上好法藥,卻不能修善進道,多聞本來是好事,但結果卻違害了自己的善根。迦葉啊!就好像摩尼寶珠一旦落到污穢之中,便再不能戴到頭上。這種損害了自己善根的多聞之人,再不能予天人以任何利益。“也好像死人帶上黃金瓔珞等飾物一樣,這種雖多聞而複破戒的比丘,穿著出家人的法衣,受在家人的供養,不也是枉然麼?
“又好像富有長者的兒子,修剪好了指甲,又作了齋戒沐浴,複以赤旃檀塗飾自己,穿上了潔白的衣衫,頭上還作了花鬘裝飾。裏裏外外都是虔敬莊重,稱得上心口相稱,內外一致。如果多聞比丘,也是這樣,那麼身著法衣,接受供養,也稱得上名符其實了。另外,大迦葉!又有四種破戒比丘,好像是善淨的持戒者。哪四種呢!有一類比丘,能夠具足地受持戒法,對於犯戒的大罪小罪,一律小心冀冀,心常怖畏,凡所受戒法都能夠謹慎履行,做到了身業滑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其謀生活命也做到正命清淨,但這種比丘只要主張有我論,說在生死輪回中有自我存在,那他也就是初一類的破戒而假現為善淨的持戒者。另一方面,迦葉!有一類比丘,能夠誦持戒律,熟習開遮持犯,可以依律而行清淨。但他只要內心還存有身見我見,他就是第二類毀破戒行而假現為善淨的持戒者。
“再者,迦葉!又有一類比丘能夠具足持戒,而且慈心廣被,多行利他,但由於執有我相、人相、眾生相,所以一旦聽說了一切法本來無生,便心中大生恐怖,驚惶而不能自持,他就是第三類毀破戒行而假現為善淨的持戒者。
“最後,迦葉!還有一類比丘,賣力地修習十二頭陀行,精勤良苦,但他只要心中認定仍有實法性可證,那就違背了一切諸法性空不可得的正法,他也就是第四類的毀破戒行而假現為善淨的持戒者了。
“再者,迦葉!那真正善巧而清淨持戒的比丘一定了達我空法空,因而是無我無我所的;一定瞭解真正的善淨戒是無作而無非作的;相應地也就是無有所作,亦無有作者;也就無有遷流造作,所以無行而無非行了;身口意行既無,也就三業俱無,從而沒有身口業的色,也沒有意業的名;無色無名,也就無相無非相;進而也就無滅無非滅;無生火,也就無取捨;也就無可取著無可棄舍。
“從法性本空有角度來看真正的善淨持戒,既然無生滅取捨可言;從戒行與眾生和世間的關係來看,也就可以說:無眾生無眾生名,無心亦無心名,無世間亦無非世間,也沒有修佛者依止戒或無非依止戒。
“真正的善巧而清淨的持戒,是一切如法,清淨不染,小以自己持戒而自高自大,也就不會看不起他人所持戒行,以平等舍心而住,便不會憶想分別,說持戒犯戒,說高下淨染。達此境界,便是聲聞、緣覺、菩薩等諸聖所持戒行。它與聖道相應,無有漏染而不受煩惱系縛;不受三界生死果報,遠離一切有敕于具它有為因緣的諸依止法。這時候,世尊為了使所有弟子明瞭前面所說的意義,又用偈頌的形式重說道:
清淨持戒者,無垢無所有,
持戒無驕慢,亦無所依止;
持戒無愚癡,亦無有諸縛;
持戒無塵汙,亦無有違失。
持戒心善軟,畢竟常寂滅,
遠離於一切,憶想之分別,
解脫諸動念,是淨持佛戒。
不貪惜生命,不用諸有生,
修習于正行,安住正道中,
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
持戒不染世,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無暗無所有,
無我無彼想,已知見諸相,
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
無此無彼岸,亦無有中間,
於無此彼中,亦無有所著。
無縛無諸漏,亦無有欺誑,
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
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
是名為安住,真實淨持戒。
雖行持諸戒,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為上,過戒求聖道,
是名為真實,清淨持戒相。
不以戒為最,亦不貴三昧,
過此二事已,修習于智慧,
空寂無所有,諸聖賢之性,
是清淨持戒,諸佛所稱讚。
心解脫身見,除滅我我所,
信解于諸佛,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聖戒,則為無有比。
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逮得于淨智,
已得淨智者,具足清淨戒。
如來說法至此,便有五百位比丘,不再于諸法起執受之心,從而得到解脫;又有三萬二千人因聞法而斷除煩惱塵垢,不惑生死果報雜染,般若現前,得證覺正法的法眼淨。但也還有五百位比丘,在聽聞如來於此所說的甚深大法之後,心中不能信心悟解,不能通達明白,便從座而起,離開了法會。
這時候,大迦葉便對佛祖說:“世尊啊。剛才這五百位比丘,者是已經得了四禪定的功夫的,但他們不能信心悟解你所說的甚深難解之法,所以起座離去了。”
佛祖也對迦葉說:“這些比丘,都懷有增慢心,所以在聽說清淨無漏戒相,即聖戒的特徵之後,不能夠信心理解,不能通達義理。佛所說的這些偈頌,其含義非常深刻,不是隨便可以理解的呢。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諸佛所達的大菩提到達了極甚深的地步。並非一切凡愚俱能信解通達。假如過去不曾厚種福德善根,根鈍智淺,現在又為一切惡知識所守,不能擺脫關於一切法有相可得的見解,那就不會有多少信解之力,當然難得信心稟受佛的教誨。”這時候,佛祖便對須菩提說:“你去把那些比丘都帶回吧!”
須菩提回答說:“那些人連佛的話都不能信受,何況是我須菩提的話呢?”
佛便化作兩位比丘,也跟隨那五百位比丘,與他們一起走在一條道上。這些比丘見了,便問佛所化現成的比丘說:“你要到哪里去呢?”
佛所化現的比丘便說:“我要到山林中找一得清靜的地方獨處,在那裏修習禪定,體味現法之樂。我聽了佛的說法,覺得無法信解。”
眾比丘便說:“長老啊!我們也是如此。我們也聽了佛說法,也覺無法信解。所以想找一個能夠獨處的僻靜的地方去修禪定行呢!”
這時候,佛所化的比丘便對他們說道:“我們應當遠離自高自大的驕慢心,應當放棄與佛說違逆的爭勝心,應當努力去信解佛所說法的意義。為什麼呢?因為不自高,不爭勝,是出家沙門的基本原則。平時我們說涅槃是滅,可什麼是滅呢?是說我們的身體中間的自我消滅嗎?到底有沒有人相、眾生相,有沒有作相、受相或命等可以消滅呢?”
眾比丘便答道:“身體之中,是既沒有我,沒有人,也沒有作、沒有受、沒有命可以消滅的,只不過是因為貪欲、嗔恚、愚癡得以消滅,我們才說有涅槃啊。”
佛所化化丘便說:“你們所說的貪欲、嗔恚、愚癡難道真有決定相可以消滅盡嗎?”眾位比丘便說:“貪欲、瞋恚、愚癡既不在內心中,也不在外境中,也不在非內心非外境的中間。它們都是由憶想分別而生起的,如果離憶想分別,便是我們習慣上說的不生,也就是滅了。”
佛所化比丘便說:“所以說你們不要再起憶想分別呢!如果你們能夠做到不起憶想分別,你們便自然會對諸法無染無離。這無染無離便是寂滅,便是所謂的修道證斷。從畢竟空來看,所有戒品,便沒有生起往來,也就沒有滅盡了。與此相似,平時所說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也都是沒有生起往來,故沒有滅盡的。由於這法性寂滅,所以說涅槃這回事。其實,所有這些法相皆不可取,皆不可得,只能遠離。你們應該連這涅槃想也要遠離,不要追隨這憶想,甚至連不作憶想也不要追隨。不能夠以憶想去舍除憶想,那樣就仍然是被憶想分別所束縛的。你們也不應該對那最高最勝的受想滅定作憶想分別,因為一切諸法本來就是無所分別的。若有比丘能夠滅盡受想得滅定,那就是修行目的的滿足,此外再沒有比它更高更上的涅槃。”
佛所化成的比丘這樣說法之後,五百比丘立即不再對諸法有所取著,心便得到解脫。他們重新回到佛剛才說法的處所。以頭面觸佛祖的足背,恭敬致禮,然後起立站在一邊。
這時候須菩提便問眾位比丘:“你們剛才去至什麼地方?現在又從什麼地方來這裏?”眾比丘答道:“佛所說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
須菩提又問:“誰是你們的師尊呢?”
眾比丘答道:“我們的師尊如法性一樣,先來不生,也無有滅。”
又問道:“你們從什麼地方聞法而悟入呢?”
眾比丘答道:“我們不僅從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而悟無我無我所,更從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性空無有而悟入中道正觀。”
又問道:“你們為什麼而悟道聞法呢?”
眾比丘答道:“既不是因為受到束縛,也不是因為企求解脫。”
又問道:“你們依據什麼法門而悟入呢?”
又答道:“我們所依據的法門是不為有所得,也不為有所斷。”
又問道:“是誰調伏了你們,而使你們能如此與法相契呢?”
眾比丘答道:“能有准呢?只不過是知道了身無決定相,心無所緣所行罷了。”
須菩提又問道:“你們依據什麼心行而得解脫呢?”
眾比丘回答說:“既不斷無明,也不生般若之明。”
又問道:“你們是誰的弟子?”
回答說:“凡是無法可以證得,無智可以獲知的人,我們就是他的弟子了。”
又問道:“你們已經得了究竟解脫,何時才會入涅槃呢?”
回答說:“好比如來為說法而方便幻化的人,幻人本無所來,亦無所去,幻性本空,說不上入什麼涅槃。我們也是這樣,無證無斷,也就沒有什麼涅槃入了。”又問道:“你們已經得到了生死解脫的個人利益了嗎?”
眾比丘回答說:“自我的個人本來不存在,哪有什麼個人利益呢?”
須菩提又問說:“你們關於證涅槃的事都已經成辦了嗎?”
眾比丘答道:“正是沒有事情可以成辦,才能成辦大事啊。”
又問道:“你們已經修習了清淨梵行了嗎?”
回答說:“對於三界法,既行於其中,又不行於其中,這就是我們所修的清淨行。”又問說:“你們的煩惱已經除盡了嗎?”
回答說:“一切諸法本性空寂,畢竟沒有滅盡相可得啊!”
又問說:“你們已經破除了一切魔障了嗎?”
回答說:“眾生流轉生死,以五陰為魔障難,既知五陰魔性空不可待.一切魔障便破除了。”
又問說:“你們奉事供養如來嗎?”
回答說:“我們承奉供養如來。但不是以身心供養,而是以法供養。”
又問道:“你們住于福田,受人供養嗎?”
回答說:“不!心無所住。住就不是福田了。”
又問道:“你們已經斷於生死往來,不受後有了吧?”
回答說:“一切法無常無斷,生死也是這樣。”
又問說:“你們是依於法,順於法,一切隨法行吧。”
回答說:“法性無在無不在,所以無礙而得解脫啊。”
又問道:“你們究竟要往哪里去呢?”
回答說:“隨於如來化人。他要去的地方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如來化人實無所至,所以我們也就實無所往。”正當須菩提向那五百個比丘詢問之時,又有五百個比丘于一切諸法不再取著,從而心得解脫。還有三萬二千位比丘斷除了見所斷煩惱,不感生死果報雜染業,由此遠塵離垢,便得了法性清淨,自性清淨的法眼淨。
這時候,法會中便有普明菩薩向佛發問說:“世尊!菩薩中如果有想學習這《寶積經》的,應當怎樣在佛法中安住,又應當怎樣修學呢?”
佛祖便說:“凡菩薩中有打算學習此經的,應該知道此經中所說一切都沒有定相,所以不可執取,不可膠著拘泥。只要隨順諸法本性,不取不著而修行,自然會有大利益。普明啊!譬如說,有了一條船,但這是一條壞船,而又想渡過恒河去,那麼應當以怎樣的精進力來乘船渡河呢?”
普明菩薩回答說:“世尊,只有依靠發起極大的精進力,才能夠渡過河。為什麼呢?因為那船可能在河中間便壞了。”
佛便對普明說:“菩薩也是這樣啊!菩薩如果打算修習佛法,就應該努力精進,倍於平常。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所受的此身體實在是無常而滅的啊,在刹那刹那生滅的遷流中,本沒有什麼決定相可言。身體敗壞瓦解的變異之相是必然的,它不可能久住,長短一期,終歸磨滅。修行之人所可擔心的不就是還沒有悟入正法,未得法利便死去了嗎?這就像那本欲過河的船才到河的中流便漏水沉沒一樣。
“我在生死人流中,為了要渡脫眾生出生死輪回,而教導他們以斷除所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的四種瀑流。要斷這些煩惱,就必須修習佛法,這也就是載眾生渡生死河的法船。乘此法船,才能離苦得脫。具體地說,菩薩所應修習的是什麼法船呢?首先是培養平等心以救護一切眾生,這就是造法船的基本前提,又叫成就法船的因緣。其次是修習無量清淨戒行而積累無量福德,以此作為法船的堅牢厚實的船板。又以修行佈施及其所獲的果報作為法船的裝飾。于佛菩薩而生清淨信心,以之作為成就法船的木材。除佈施、持戒、信心之外,又修一切福德作為法船上堅固系縛的纜索。那作為法船上的釘子,便是修忍辱行而得的柔軟心和憶念不失。堅強精進中修行諸菩薩分,以之作為最好的材林中所出之船木。由不可思議的無量禪定和以福德業所成的調伏得極好的定心,作為造船的匠師。這法船在未來的無窮際是廣度一切眾生的依靠,它是由畢竟不壞的大悲心所支持所攝受的,又是由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行來引導的。這法船在航行的過程中,以智慧力覺照一切,以防止煩惱怨賊的搗亂。由、智慧所起的善方便力,可以集合慈悲喜舍四大清淨梵行,這就是法船的最美好莊飾了。至於法船上的瞭望台,便是身受心法的四念處,因為在法船航行當中,是要時時觀察苦、不淨、無常、無我的。那鼓起風帆的疾風便是四正勤行和四如意足的精進力和定通力了。信、精進、念、定、慧的五根作為觀察法船航道的工具。五力則成為強大的載船的浮力。七覺分成為了破四種魔賊的利器。這法船隻要駛進八正道的航線,就可以不受外道解脫法的干擾,隨意地到達涅槃彼岸了。又以修止作為駕船的嚮導,以修觀而求自利利他的善益。航行當中以不偏向兩邊,堅持因緣法這穩妥之計。”
“大乘菩薩具有廣博的無盡辨才,所以德行的好名聲廣布於十方世界,又因為他的悲心和淨行具有無量功德,因之能夠救助一切眾生。這大乘菩薩便這樣唱道:
來上法船,從安隱道,至於涅槃,
度身見岸,至佛道岸,離一切見。
就像以上所說的這些,普明,像菩薩摩訶薩這樣的大覺士,應當修習上面我說的法船。並以這法船在無數無量的百千萬億阿僧祇大劫中,救度在無盡生死苦海中漂沒長流的眾生。”
佛祖又告訴普明菩薩說:“此外,還有隨順正法的法行,可以使菩薩迅速地成佛。是哪些呢?便是:行真實不虛的直心,正觀法相而厚集善法;懷有深切的與般若相應的清淨悲心,所以絲毫不肯放鬆精進努力;菩薩以追求趨向菩提為樂,故能夠修習—切善根功德。由於喜樂善法,所以時時能夠一心正念,常時現前;由多聞佛法而不厭足,故能不斷深入法義,所以具足智慧;由於菩薩能夠破壞自心驕慢,故不會少得為滿足,所以能增益智慧;除滅一切愛見戲論,所以能夠具足一切福德;樂於獨處僻靜,所以能遠離取身心相的虛妄;又由於不以惡人為伍,所以他的周圍也就沒有憒鬧妨礙修行;能透過事相法而求勝義法,這是因為以第一義為依的緣故;專注地追求智慧,以通達實相的如實智為目的的緣故;不懈地追求真諦,所以最終能得不壞法,因為真諦便有不壞的意思;求於空法,這是因為所行中正而能悟入;求於遠離故不起煩惱想,所以能夠證得涅槃寂靜。以上所說的這些,普明啊,便是我說的菩薩易於速得成佛的道路。
佛祖這樣說法的時候,普明菩薩和大迦葉等,還有諸天子、天女,以及世間人,無不感到皆大歡喜,紛紛表示要對佛所說的大法,高舉頂戴,奉持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