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8

2012/09/06 10:17

第二種福


受持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個人受持了三皈,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佛經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落餓鬼;皈依僧,不作畜生。這三句話,就已說盡了三皈依浩大無邊的功德了。


具足眾戒。三皈之後,還要遵守各種的戒律。戒律的意義是約束自己,做你應該做的,不做你不應該做的。凡佛弟子,在家的人,要持五戒;出家的比丘,要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持三百四十八戒;修大乘法的人還要持菩薩戒。一切的戒都能令人防非止惡,若犯戒就是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不犯威儀。就是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樣子,要守修行人的規矩,如行住坐臥,都要端端正正,令人見了,生恭敬心,若是有輕浮的舉動,便是違犯威儀。持戒和守威儀,都屬於修福。


第三種福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亦即念佛人一面要求自己往生淨土,完成佛道,同時還要隨緣廣度眾生,利樂有情。上求佛道是自利、修慧;下化眾生是利他、修福。所以念佛人一定要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福慧雙修。


深信因果。念佛人要深信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因為一個深信因果的人,肯定不會胡作非為,造作傷天害理的事。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就是善,就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念佛人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為憶佛念佛,必定見佛。當見到了佛,何愁不開悟成佛?


讀誦大乘。念佛人應要讀誦大乘佛法的經典,以便瞭解大乘佛法至極圓頓的道理,像讀誦淨土五經,便是讀誦大乘之經典。


勸進行者。我們不但要勸導那些向來不念佛的人,來參加我們的行列,做一個深信、切願、力行念佛的人,而且還要勸導那些已經念佛的人,更進一步,由妄心念佛而淨心念佛,由事一心不亂而理一心不亂。大慈菩薩曾說:勸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勸百人千人念佛就是真菩薩,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由此可見,勸人念佛,有無窮無盡的福報。


上面所列之三種福業,佛說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修成淨業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修成淨業之真正種子。顯示三福不只是世人克盡本分培養優良品德之福業,也是一切世人往生極樂世界之淨業。


昔時有人問蓮池大師:一個人不信淨土,不願修念佛法門,恐是此人福薄?大師答道:確是此人福薄!淨土念佛法門是一個使人直接成佛的法門,沒有大福報的人,不會遇到它,就是遇到了,也不會對它信願行。例如《無量壽經》中就說到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他們聽佛講此經,聽了很歡喜,也希望自己將來作佛時能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偉大,但他們僅動此歡喜心,並不發心念佛,和求願往生。佛說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可惜善根福德不夠,所以今生不能一聞即信、願、行。


這樣的例子,現在多的是,直到去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根據統計全世界的人口已達六十億,但有幾人遇到此念佛法門呢?又有幾人一聞就能信能願能行呢?可以說萬中無一,此無他,善根福德因緣不足,有以致之。如果有人對此法門,一聞即能信能願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剛經》之所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我們甚至可以說,那些一生造惡業,但臨終卻能懺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們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肯定都大過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的人。


誰想證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緣,那可從自己對念佛法門,是否一聞即能信、能願、能行看出來。若如是者,應當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積福,千萬不要錯過了此千生萬劫都難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絕好機緣;若未如是者,亦應見賢思齊,趕緊信願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車,方不枉為人一生啊!


十一、一個簡單的念佛儀式


念佛儀式,有繁有簡,可隨各人喜歡;功德大小,則胥視行者心存誠敬多少而定。若無誠敬,任何儀式,皆失意義。


這裏要介紹一個簡單易行的念佛儀式如下:


每日早晚,向西正立,合掌問訊,或焚香頂禮三拜,念: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三聲


阿彌陀佛 坐立均可,念百聲千聲或萬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三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 三聲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三聲


念畢,再念大慈菩薩贊佛懺罪回向發願全偈一遍: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最後,問訊或頂禮三拜而退。


注意事項:


1、家中若供有西方三聖像,須對佛禮念。


2、念佛時,記住要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3、佛數應由少漸多,不可由多漸少,又須持之有恆,不可或作或輟。


4、正課時念佛,平時更要念佛,以便佛不離心,心不離佛,淨念相繼,無有間斷。


5、在穢處或躺在床上,不可出聲念佛,因與律儀不合,只宜在心中默念,口念默念,功德一樣的。


6、拜佛時,要拜佛如佛在,即要觀想所拜之佛就在面前,我以最誠敬之心頂禮,這樣拜佛,才能感應道交,福至心靈。


7、拜佛要注意三件事:(一)收攝其身,即拜佛時不得有任何不合規矩的舉動;(二)鄭重其語,即拜佛時不得與旁人閒話;(三)誠敬其意,即不得以輕心慢心拜佛,要心無旁騖,衷心誠懇。


8、凡禮拜務必從容,五體投地,徐徐而拜,不可急起急落,不管是拜佛、拜塔、拜經,或拜出家人,皆應如此。


9、念回向發願文時,必須特別用心,要做到字字從心裏過,以便在八識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視同具文,隨便背過,徒具形式,那是沒有效果的。


10、上列之大慈菩薩贊佛懺罪回向發願偈,古德說,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若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得大福報。若嫌之太長,可念普賢菩薩之發願偈: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或文殊菩薩之發願偈: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兩位大菩薩的發願偈完全一樣,只是一個七言,一個五言而已。


十二、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


有位文學家說,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淨土門中,有許多古德時賢充滿智慧的金玉良言,讀之令人茅塞頓開,有勝讀十年書之感。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這些智慧的花朵,並以之作為自己進修的基石,做一個聰明的念佛人。


夫稱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是二者,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慧遠大師


(編者按)思專,即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無絲毫其他的雜念存在。慧遠大師乃中國淨土宗初祖,他的這個思專想寂慈訓,乃是念佛法門的精要所在,足為千秋萬世後學之指南。


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


——後魏·曇鸞大師


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漸漸鳩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善導大師


當於淨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


——·少康大師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延壽大師


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予見新生後學,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沸騰,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刹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蓮池大師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禪離想,念佛專在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變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憨山大師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准。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


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刹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行策大師


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佈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茫茫大夢中,長夜誰能寤。反戀夢中歡,將醒還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錯是百錯。做得勝如前,依然空麼羅。造了夢中業,從苦又入苦。勸君早回頭,直走西方路。萬緣都放下,勤修淨業課。日夜望還鄉,一心求覺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淨土。彌陀忽現前,原來是這個。


——·實賢大師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除,全依於心,故心重能使業強。今以重心而修淨業,則淨業強。他日報盡命終,定生西方,不生餘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同是一夢,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苦,何若夢受極樂之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輾轉沉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漸至大覺者也。夢雖同,而所以夢者,實不同也,可概論乎?


——·際醒大師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既有真心切願,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變為善因緣矣。


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民國·印光大師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


修行人世間事儘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多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金剛經由始至終解答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是雲何安住其心?一是雲何降伏其心?在淨宗就很簡單:雲何安住其心?阿彌陀佛!雲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學佛之慈悲。念佛人要有大悲心,對一切眾生要慈悲,否則與極樂世界不相應。


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無有厭足,道業難以成就,往生淨土必有障礙。只要對於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即可隨時往生,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業決定受報。與其造惡業,不如造善業;與其造善業,不如修淨業。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曾發四十八願,我們的願力若與四十八願相同,可說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作為我們自己的四十八願,就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淨空上人


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語錄;至於在家居士,如古時之王龍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農、 方倫 居士等,對淨土法門,亦有許多精闢的見解和寶貴的指示,特錄於下,以饗讀者:


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


——王龍舒居士


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彭二林居士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有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以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殊勝方便。


——江味農居士


修禪要無心無境,所以在禪定中,不管見何境界,皆是魔事。修淨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見境界,凡所見與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見與所念不符者,皆是邪。但還要知道:縱使所現之境,確為佛境,然若執之過甚,則亦成魔。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遠公一生,三見聖相,而亦不理不說,此正所以教後人:勿因貪戀、欣喜、分別、執著,而失念著魔也。所以與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穩定凝重,何況不符。


說念佛是做無生的工夫,錯了,實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目的是要離此娑婆,生在極樂國,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離濁世,生淨土想。倘若誤認為:念佛是求無生,那是自破其法,把淨土的效用,連根掘起,可知這一錯非同小可,而必須加以糾正。


不念佛時,並不覺得有念頭,念佛時,反而覺得念頭多者,這些念頭,並不是念佛後才生起的,乃是本來就有,經念佛才發覺耳。一切眾生,平日胸中,皆有無限妄想,憧憬未來,作生死根本,作三惡道根本,而主人翁向來迷於塵境,總不覺得。一旦經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覺悟,精勤念佛,方才發現妄想眾多,擾亂心體。此後若繼續精勤,念佛不輟,則彼妄想,自漸次消滅,終得圓證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時,但著重一字,便等於六字俱在。大概:急念時,應著重字,緩念時,應著重字,則心自定,試之!


有相有語的念佛,是念應身佛,無相無語的念佛,是念法身佛。應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應身佛,是為凡夫而說之法。法身是無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為聖者而說之法。經中說:端坐念實相,這實相便是眾生的自性,諸佛的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莊嚴,皆是虛妄,未離生滅。可知教念應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過,學者若不懂得實相念法身佛,還是照舊念應身佛,先做到往生極樂國再說。


禪與淨土,關係密切,兩宗行人,功夫粗淺者,每見禪淨不同處,因僅見一邊說無,一邊說有也。功夫精微者,則見禪淨相同,蓋深知極樂四種淨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禪家的最高境界,而禪門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淨土。不同是見其中途,相同是見其終點,造詣既異,故見解亦異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於佛,怎麼說無住生心呢?須知淨是淨,禪是禪,這兩門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處,凡夫住六塵而生心,住於貪嗔癡煩惱而生心,故其生處為三界六道。念佛人住於佛而生心,故其生處為佛國淨土,境雖不同,其有生則同。生佛國的最後,還要把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無生無滅,無為無相的涅槃,這不但是往生以後的事,也是過三賢十聖以後的事。心中有一佛存在,這是淨土宗的境界,並不是禪宗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