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7

2012/09/06 10:12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切願之後,自自然然的你就會因信啟願,因願導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師曾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由此可知,我們將來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視我們現在念佛的功夫深淺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來,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瀟灑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時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念佛法門,雖有實相、觀想、觀像和持名四種,然而其中以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著稱,《彌陀要解》即指出: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茲介紹持名念佛的七種方法如下:


1、高聲念。即當神志昏沉,或妄念紛飛時,高聲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長用高聲,恐傷元氣,及喉痛音啞,故不宜久行。


2、金剛念。即聲在唇齒之間,口念耳聽,能每字聽得分明,自然心定。


3、默念。即不出聲念佛,微以舌尖敲擊前齒,心念相應,音聲曆然。


4、禪定念。即坐禪時,澄諸念慮,寂然不動,然後以清淨心,默念佛號,不緩不急,綿綿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則純熟,三昧忽爾現前。


5、追頂念。念時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空隙,因追頂緊密,故能使雜念無法出現。


6、禮拜念。即念一聲佛號,拜一次佛,這樣能使三業清淨,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勞,故應量力而行。


7、十口氣念。極忙之人,無時間念佛,可於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氣念,即念佛不拘聲數,但以盡一口氣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氣。


若問上述各種念佛方法,那一種最好?答案是:當你覺得用那一種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淨,不起雜念,這一法便是此時最好之法。所以有時這一刻用甲法最好,下一刻若覺得不濟事,可改用乙法或丙法,總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為准,故不能硬性規定,那一法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規定,恐怕難收念佛之實效,應善自調和為尚。


何謂三不


1、不懷疑


不懷疑就是不可有絲毫的懷疑。念佛人對下列事項絕對不可存有絲毫的懷疑:


(一)不可懷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二)不可懷疑佛言。佛說有極樂世界。肯定有極樂世界。


(三)不可懷疑佛願。佛願要接引眾生,肯定必來接引眾生。


(四)不可懷疑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


(五)不可懷疑佛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乃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淨土,故其他佛國都不能與之相比。


(六)不可懷疑法門。此法門為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一個極其特別奇妙的法門,能令人就在這一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故十方諸佛皆出廣長舌相,同聲讚揚;誰若對之懷疑不信,那便是放棄了在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實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世人雖念佛,只要有一絲毫疑情存在,有福報者,也只能生到西方之邊地疑城,福報差者,疑障起來,即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2、不夾雜


不夾雜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夾雜其他的法門,要一門深入。


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夾雜的毛病,淨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一)讀誦正行,即專讀誦淨土三經;


(二)觀想正行,即專觀想極樂莊嚴;


(三)禮拜正行,即專禮拜阿彌陀佛;


(四)稱名正行,即專稱念彌陀名號;


(五)讚歎供養正行,即專讚歎供養彌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被印光大師列為淨宗經典之一,及淨空上人也說它是淨宗的心經,那是大有道理的,因為此經把念佛的精要,和盤托出。它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它的意思是說:如果眾生的心,憶著佛和念著佛,現在和將來,一定可以見到佛,離成佛已經不遠了,其間用不著假借其他的方法作幫助,一句佛號念到底,自自然然的即得大智慧,心開意解,見性成佛!


此經所說的不假方便,指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不夾雜。蕅益大師就正告世人: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著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3、不間斷


不間斷就是念佛不可間斷,要綿綿密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暫忘。這也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所說的淨念相繼


要做到不間斷,和淨念相繼,除了定時的早晚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不停的想著佛和念著佛。


今人做不到不間斷的理由很多,諸如工作忙、學習忙、應酬忙、娛樂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念佛是一切法門中最最方便的了,無論行、住、坐、臥、路上、車上、船上、做事、娛樂,乃至大、小便時,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誰說沒有時間念佛,那是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自欺欺人,捫心自問,必然有愧也。


上面曾說過宋朝瑩珂法師往生的故事,像他那樣既破戒又造惡業的人,之所以也能往生,關鍵即在於他不眠不休不間斷的專心念佛三晝夜。


以上所說的三要,乃往生的必備條件,蓋信不深不能往生西方,信雖深而願不切也不能往生西方,信深了,願切了,如果沒有力行念佛,同樣還是不能往生西方。可見,深信、切願和力行,乃往生西方之三資糧,既是資糧,當然不可或缺,而且愈多愈好;再加上不懷疑、不夾雜和不間斷之三不,往生一事,可操左券,決不落空矣!蕅益大師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業往生,即是凡聖同居土。


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土。


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土。


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


由大師的開示,說明瞭凡是信願持名者,可以九品往生,可以圓淨四土,那是一點也不假,都是真實不虛的事!


九、往生極樂的九字真言


我們要先聲明,這裏所說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語真言,而是能幫助世人念佛達到一心不亂之境界的九個字。


這九個字,就是: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淨宗歷代祖師大德,鑒於許多世人雖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臨終時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無心,有以致之。於是,他們將前人念佛的經驗和自己的心得結合起來,得出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時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門的要訣,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誰能依此要訣、心法去修,勢將不難達致佛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境界。


所謂發乎心,就是佛號要由心而發。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即真心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實相、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圓覺、法身、涅槃......等等,名相雖多,而體則一,它是屬於本有的,真淨妙明,永不變異,當我們的心緒寧靜,無念而又無想時,就是這一種心現前;妄心又名緣慮心,它是屬於後天的,常起妄念,時生時滅,當我們的六根入了六塵,而起思慮和分別時,就是這一種心現前。


簡單一點說,真心就是清淨心;妄心就是染汙心


那麼念佛應由什麼心而發呢?當然要由清淨無染的真心而發,絕不能由染汙的妄心而發。偏偏世人都與此相反,多數是由妄心而發,不是由真心而發,於是乎念佛時,心潮洶湧,妄念紛飛,這就難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邊了,越念離佛越遠,永遠也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須知,一心不亂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淨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還滲雜著別的念頭,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時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貪、嗔、癡、慢、疑統統放下,以使心境清淨平靜,保持於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夠以清淨之心來念清淨之佛,自能與所念之佛,心心相應,感應道交,達致一念感應一念佛,念念感應念念佛之境,這樣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謂出乎口,就是聲從口出。


從什麼口而出呢?要從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許多人念佛,口裏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這樣念佛,叫做不老實念佛,這樣念佛,古德說: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必須心口一致,亦即口裏念佛,心中想佛,這樣念佛,才叫做老實念佛。這樣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實效,所謂功不唐捐,你就不會白念了。記住:佛號由口而出時,必須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符合出乎口的標準。


所謂入乎耳,就是音從耳入。


音如何從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時,所念的佛號,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無聲的默念,只要注意聽,一樣也可以聽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用心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任何紛亂的思潮都會立刻沉寂下來的。


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為最重要,因為能否達致一心不亂,此為關鍵。為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須不緩不急,因為太慢了,人容易昏沉,太快了,又聽不清楚,影響入乎耳的功夫。


為了達致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必須時常審察自己:


發乎心時,心裏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時,口裏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時,耳裏是否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則妄念就會越來越少,乃至於無,三昧自會忽爾現前,令你親證一心不亂的境界!


念佛貴在一心不亂,不在於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兩種。事者相也,即著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稱性不著相而修。修念佛法門,一般均由有相入於無相,先往生有相之凡聖同居土,進而契入於無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達凡聖同居土,則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為: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誰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或想成為往生極樂的新科狀元,就必須對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淺,一時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當煩惱起時,念佛能把它壓下去的工夫。


當代的淨空上人告訴我們:一般行者所講的工夫成片,就是《無量壽經》中之一向專念,念到工夫成片,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時,先有佛光照到行者,業障立時消滅,工夫自然加倍,達到了一心不亂。若是已經念到事一心,經佛光一照,即能達到理一心。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亂,不必顧慮,只要老實念佛,一定成就。


用現代的話來說,工夫成片約相等于精神初度集中;事一心不亂約相等於精神中度集中;理一心不亂約相等于精神高度集中。《遺教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意思是說,誰能使精神高度集中,那麼,明自心、見自性、開智慧、得神通,無事不可辦矣!


於此要祝願所有念佛人:把清淨心念出來,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共同朝向念佛的最高境界邁進!


十、往生極樂的三種福業


為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亦為了確保在往生時,不發生障礙,一切志欲生西的人,除了念佛之外,還要多多注意善根福德因緣的培養,因為《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的意思是說:不可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和微少的福德之緣,得生極樂國。


在往生極樂的三要(信願行)之中,便有正行助行之分,正行就是老實念佛,助行就是能幫助正行達致其目的的工夫。而《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指的就是正行老實念佛,福德指的就是助行修福的工夫。又前者是,後者是。當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那麼往生一事,肯定就沒有問題、沒有障礙了。


往生是大福報之事,世間沒有一種富貴能與之媲美和相提並論,這可從凡是往生的人,都能身無病苦、預知時至,和佛菩薩親來接迎等等瑞相看出來。那種偉大的場面,就連鼎鼎大名、以戒律著稱的弘一大師,臨終之時,都流下欣喜、感激的眼淚!


這種大福報從哪里來的呢?我們又應如何修福呢?《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現在,我們依據佛之所說,特將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應修習的三種福業,略作解釋如下:


第一種福


孝養父母。這包括要使父母增加財物、替父母辦理事務、供給所需之一切、不可違背其意願、奉獻自己之所有。但是最大的孝,乃是勸導父母皈依三寶,和求生西方。


奉事師長。這包括要恭敬順從、替老師辦事、要聽從指導、常以財物奉敬老師。對出家的法師,還要恭迎法師、見到法師要心生歡喜、恭請上坐、以上好之飲食供養、不可違背法師之教導、不可改變對法師的信仰和敬愛。可是,現在是末法時代,佛經說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由於我們很難遇到善知識,所以必須依法不依人,最好依照淨土經典去修,可保絕對無誤。


慈心不殺。要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如姐妹,不得傷害或殘殺他們。


修十善業。十善是做好人的根本,也是學佛的基礎,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修十善。修行十善,善有善報,福德無量;不修十善,便是造十惡,惡有惡報,往生必有障礙。十善者:


(一)不殺生,即不可殺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殺生的人有十種的功德: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將來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二)不偷盜,即不可偷拿或盜取人家的財物。不偷盜的功德: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天生。將來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三)不邪淫,即不可有男女不正常的茍合。不邪淫的功德: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即美色當前,不會對之評頭評足);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將來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四)不妄語,即不可說虛妄不實的假話騙人。不妄語的功德: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愛敬;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五)不兩舌,即不可說搬弄是非離間他人感情的話。不兩舌的功德: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將來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六)不惡口,即不可說粗惡、侮辱或咒詛他人的話。不惡口的功德: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沒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將來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七)不綺語,即不可花言巧語,或說輕浮無禮不正經的話。不綺語的功德: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問答;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損。


(八)不貪欲,即不可貪愛五欲(財、色、名、食、睡)。不貪欲的功德: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將來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九)不嗔恚,即遇事不順或受人侮辱時,不懷恨於心,也不發怒於形。不嗔恚的功德: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將來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十)不愚癡。這裏所說的愚癡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確,認識有錯誤。要不愚癡,唯有多聞佛法,瞭解佛理。不愚癡的功德: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不論年齡、知識、學問、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安住在通達無礙的正見之中);十、不墮諸難。將來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一個明白事理的善人。愚癡的反面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所作所為,無不是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