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因果法則

分類:宗教篇
2012/07/23 14:55

蘇格拉底的因果法則可歸納三種基礎:「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亦因亦果」。

一個結果產生之前,必有無數因所形成,而單一因子不會產生任何結果,即「無緣境」


,這是極其重要哲學觀,也是現象界的「第一因」。 中國佛教假名「空」,


中國道家假名「無」(?),南傳佛法稱之「淨色」(空間;地水火風;不動名形)。

佛法、道家思想、黑格爾和西方哲學都是唯物主義,世界上只有宗教才是唯心主義,


此一基礎是現象界的第一因,務必要十分清晰才行。


比如說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都是唯心主義。

老子、莊子、列寧、康德、毛澤東、柏拉圖、馬克思、笛卡爾、恩格斯、蘇格拉底、


釋迦牟尼和亞裏斯多德都是唯物主義者,後人看成是唯心主義是一種幻覺造成的顛倒,


是根本不清楚第一因。

古往今來有不少先哲把第一因假設成「唯心」是起於時代背景不允許「無形實體」存在,


而真正原因是漏洞百出的思想往往有背離因果法則疑慮,從而產生極其嚴重矛盾衝突,


無法成就出一個圓滿價值體系。 如此,在不得已情況,一方面為了逼出價值體系,


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流於不可知論,才假設成「唯心」


,實際上在先哲思想體系中都知道第一因是「唯物」。

比如說不能假定一個「無形實體」成為第一因,如不然盤石建立在迷信基礎就成就不了形而上,


更沒有圓滿價值體系,而任何衍生辯證必定一直錯下去而無從因明,越辯越模糊,


誤區越來越大,但本身並不知道,等於是自欺欺人,最終得到結論是缺乏形而上基礎,


卻充滿了形而下主義,然後躲在井底去抨擊世界。

先哲必是唯物主義,假如是唯心主義就不可能發現因果法則,而因果法則也不適用於唯心主義,


因為在其中會一直莫名其妙產生誤區。


一言以敝之:所謂現象界因果法則的「第一因」是物質、盤石,


而且百分之百是不動方,假如是動方就不可能成為「第一因」。

上座部佛教在一世紀繼承因果法則,以「因緣」說明。


北傳佛教及道教為了方便敘述,杜撰「一因一果」、「一因多果」,


可惜這種論點不是「因果法則」,而是忽略緣境變數而產生的邪說,是忽略誤區,


然後自圓其說,便於蠱惑信徒,成就信仰。

現象界不能違背「因果法則」,而「第一因」是物質、盤石、不動方。


以下例舉三道敘述來簡單因明示範:

一問:《三世因果經》:「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今生坐牢為何因?前世見危不救人。」
一答:此是「一因一果」,而且前世的「前因」無可考,演變成「無因有果、撥無因果」。

二問:《阿彌陀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二答:無苦而有樂是糞飯不分的一元論,標準「陽明學說」,典型唯心主義,此是「無因有果、撥無因果」。

三問:《無量壽經》:「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三答:此是「一因一果」,而且恒常不壞的「後果」不可知,演變成「死無對證、撥無因果」。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其實簡易「因明」並不難,


可惜眾生顛倒易慘遭邪師腦控而罹患迂腐病。 如果各位能經常使用


「因果法則」三種基礎去判經,慢慢會長智慧,直到無所惑,大致已了脫生死大事,


情況正如同《卡拉瑪經》揭示了四種保障。

《卡拉瑪經》雲:當修行人的心意識能沒有敵意,盡除憎念、不含雜染而清淨時,


他於現世已經同時獲得四種保障:

第一種保障:如果有輪回,如果有善惡業報,我身壞死後,則有可能往生於善處。



第二種保障:如果沒有輪回,如果沒有善惡業報,則至少於此生中,我活得很快樂,


沒有敵意及憎念。
第三種保障:如果惡人有惡報,因為我對他人毫無惡意,所以我就沒有煩惱痛苦。



第四種保障:作惡者可能不受惡報,但是不管輪回業報是否屬實,當下的我,已經獲得清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