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海釋道--14
第十四章 禪宗與淨土
淨土一宗,為佛法入吾國後,最早創建之宗派。自晉時慧遠法師創設白蓮社於廬山,歷代相繼,雖無法統之傳承,而已普及於社會。本宗祖師,多為世人公認修持確有成就之大德名僧。千餘年來,於弘揚佛法及維繫吾佛之教,其功至巨。自禪宗之興,其修持教跡,儼若相違。蓋淨土以信、願、行為徹始徹終之法則。禪宗則掃除諸法,佛亦不取。表面觀之,有如涇渭之分,實則盡為未了宗徒,自作擔板漢之見耳!其互相作短長之見者,大抵可納於三途:
一、主禪宗者:謂淨土為愚見,徒仗他力,冀得往生,終為未了。法界同體,自性是佛,借他力而往生,非為究竟。
二、主淨土者:謂禪宗徒恃自力,稱即生成佛,非魔即狂。眾生自無始以來,業習深重,功未齊于諸聖,雲何能得頓悟成佛?不若持名乘願,帶業往生,親近彌陀,修成正覺,為萬穩萬當之事。
三、調和論者:主禪淨雙修,最為穩當切實,其所立見,約有兩說:(一)念佛念至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可見自性彌陀,成就唯心淨土。(二)即或不然,必可乘願力以往生,花開見佛,立證菩提。
主禪宗者,執著古德“念佛一聲,擔水洗三日禪堂。”“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等語,食古不化,死死認定。主淨土者,聞禪者之言,即心即佛,怖而卻步,如對仇讎。迨宋時永明壽禪師提倡禪淨雙修,作四料簡偈語,調和之說,於以大行。元代之後,禪林提倡參“念佛是誰”話頭,於禪淨雙修之外,別創一格,永為禪林規範。凡此諸見,且試論之。
淨土究竟論
大藏之中,專言彌陀淨土者,有三部經、一部論。即《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起信論》是也。《無量壽經》人稱大本,說彌陀因地法行,果滿成佛,攝受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彼國。所攝之機,通於凡聖。凡位具攝三輩,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其餘均為所攝。《阿彌陀經》,人稱小本,略說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等事,令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最為切要。此經所攝,揀除小善根福德因緣,唯攝一類純篤之機。《觀無量壽佛經》攝機最廣,十惡五逆,臨終苦逼,十聲稱名,即得往生。或者疑十惡五逆之人,善根全無,何能感佛接引?且亦與本宗教義相違。須知《華嚴經·隨好光明功德品》有言:阿鼻獄中,夙根成熟,蒙光頓超之說。且經稱“三界唯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惡逆之人,臨苦改悔,一念回心,已與佛心相應,其蒙光接,了了何疑。
淨土一宗,確屬三根普被。極樂國土,多為一生補處之不退轉菩薩。華嚴會上,菩薩如雲,等妙二覺如雨,最終一會,普皆回向淨土。如雲:此為方便表法,則佛為不妄語者,安得誑言!須知淨土因緣,確為無上甚深微妙,多劫薰修菩薩道者,亦不能知,況可以凡情而測聖量乎!欲明此事,略析如後。
一、極樂淨土何以實有?此須明乎天文之學,參酌佛法,自能通之。乙太虛之間,星雲群聚,每一星雲,附諸星球,星球之間,即為形器世界。如此地球,乃太陽系星雲中面積最小、壽數最低之一星球。凡此無量無數無邊星雲,佛說繞須彌山而行。須彌山者,舊稱非實,有邃於天文學者之阮印長所著《造化通》,謂須彌山乃是太空之銀河;有謂此乃一假設之宇宙中心,順世俗之說,以山名之,如科學稱地軸,地豈實有軸耶!凡諸星雲,依住於太空,太空依本體(佛教稱如來藏)而存在。則所謂極樂淨土,若以實有言之,准此義可明其為另有存在之世界。人智有限,本土所在之地球,其國土疆宇,是否完全已經發現,現尚不能無疑,何況超此形器以外,另有世界存在,而可言其為必無非有耶!
二、何以持名念佛,一心不亂,即可往生淨土?又何以佛光能來接引?欲明此義,須先取自然科學中之光學、力學,參酌佛法,自可會通。首須瞭解,佛之一名,涵有體用之義。佛之體,乃法身如來藏性,即宇宙萬有之本體。佛之用,即報身、化身,如釋迦、彌陀之各別應身。次須瞭解,如來藏性之為力為明。初有常寂光,此光無相無形,具含于宇宙萬有法界之塵塵物物。世界形器有壞,此光不滅(參看《心法與光》篇)。淨明初動,快速無比,乃發光明,於是有色之光得以生起。粗看無形,實則光波隨時自在振動。其速度之快,科學家稱之為光年。地球高空以外進入黑暗,然黑暗亦為有色光之一種,其振動當亦存在。唯速度之快,尚非今日科學所知。過此黑暗光層,必另有一色光之境。太虛之間,純為光照。無論光色不同,其為光則一。光能發熱,同時與力並具,而光與力,皆依本體這法爾(自然)功能所生,涵于常寂光中。萬有眾生之心身性命,皆為如來藏中之一環。此心具足力之與光(參看《心法與力學》篇)。念念專精得至一心不亂,則光力專精統一,自可與佛之常寂光接流。加以自他二力互相憶引,臨命終時,形器毀壞,常光現前。複有彌陀願力,與行者之往生願力相應,自然不消彈指之間,乘彼常寂心光之無比速度,往生淨土矣。故“阿彌陀”譯義為無量壽光也。
三、如來藏性中,光之與力,猶為物之極微。原子、電子,猶非極微之極,僅為體性具足萬有之一點。覺性心光,靈知昭昭,無相無形,遍含萬類,往來翕辟,為萬物之主宰者此也。姑名曰心。而此心物二者,實同一體。所謂體者,謂其往來翕辟而互為因果,相成相滅,輪轉不易,宰相無相,體亦強名。當心之用,具帶質而生。所謂帶質者,即具光與力之功能。願念之起,為心之動用,用之所至,光與力皆具矣。故願力存在,世界形器得以成住(佛經稱娑婆世界,為眾生業力所成,極樂世界,為彌陀願力所現)。故發願往生,信心不二,自他力固,膠結為一,其終也必生,不復有疑。
四、如來藏性,本以空為體,以有為用。而用時,體在有中;空時,有在體中。不易之理,如翕辟之稱陰陽。華嚴所謂法界重重無盡者,法性功能之起用也,即為真空之妙有。全體純真,體入於用,地上菩薩,未盡其義,當有疑矣。若已入妙覺之海,則觀空無有,仍為半截之言。故念佛者,無論凡聖,單提一念,專心不亂,必可成辦。故曰:“凡念佛者,千句萬句,即是一句。前句已滅,後句未生,當念一句,刹那不住。念佛之心,不緣過去,不緣未來,但緣現前一念,以為往生正因。此是萬修萬人去之法也。”
五、一心不亂,緣現前一念,即制心一處、心一境性之禪定要法。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能作是觀,必可得無上殊勝之定。但恐修學行人,住空則散亂如雨,執有則不得專精。無論淨土禪宗,皆非所企。須知臨終之時,眾苦逼臨,平常無熟練之功,此時必身苦心亂,絲毫不能得力。若能念念專一,而謂不得往生淨土,必無是理。
禪宗究竟論
禪宗修行,從參究自心入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猶如擒賊,必先擒賊之王。心識之王,一旦成擒,則本體自性,頓時顯露,如久客還家,依然故主。眾生與佛,無始以來,原本同體,念念不覺,忘失本妙明淨,隨無明以遷流,沉淪難拔。一旦塵盡光還,從本以來,性心依然未動。故禪者曰“明心見性”。明者,明此心之妙用靈光,見者,見此性之寂然本體。既得見性,則十方三世諸佛,與一切眾生,原皆同體,何來何去,一道如如。故曰:“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如曰:佛道遠曠,經有明文,須薰修無量功德,經三大阿僧祇劫,曆四十一位,登菩薩十地,方能成佛。即生成佛之說,抑可狂妄!孰知此皆泥相滯教,未透吾佛全部教法圓極之理。佛謂一句彌陀,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常讚歎定德,為功德叢林,能消多劫之業,此豈皆非佛言耶!經複有雲“劫數無定”,足見非為泥執之論。又雲:地位互通,如“初地即通十地”。昧於此者,緣皆未明佛所說時間空間等法,皆為心法之所內涵也。若心念專誠,立心向道,即生成辦之事,縱我有不能,人或能之,安得以偏概全乎!
禪宗之徒有雲:抱定一句話頭,死死不放,今生縱不悟去,臨命終時,天上人間,任意寄居,豈非同于一心念佛,乘願往生之說。須知十方三世,成佛者無數,既成佛已,則皆有其願力所成之國土。如此十方三世,佛之國土無量。我願生西,彼願東邁,其願力不同,亦猶眾生之欲樂不一。安得以此佛國土為是,他佛國土為非耶!抱定話頭,死死不放,亦即一心不亂,無上定也。如能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遂願往生,必然可至。如密乘行人,專持一本尊咒,亦乘願力而生彼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雲:只說天上人間,隨意寄居,非指佛土。孰知天上一詞,非獨謂三界之天,乃為經說國土同義。不可泥相執文,頑固不化。
既悟本性之輩,見地廓徹,自同於佛。本性體用齊彰,光含萬有。徒知空為勝緣,性我自性,即為成佛;則性空緣生,妙有之旨,何所立耶!苟知見透徹,則佛佛道同,自他不二,必知彌陀願力,確為佛之無上大悲,甚深微妙之事。釋迦教主,讚歎極樂,咐囑眾生,發願往生。亦猶他方佛土,讚歎釋迦。豈悟後見性者,猶有彼此人我分別心之存在乎?李長者雲:“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彌陀自性,非一非異,為後進眾生,開此方便法門,豈止大悲願力所必具,亦維繫慧命之要著也。況一心念佛,遍含百千法門於一乘。無念一心,正是如來所加護。禪宗見性之人,正好念佛,一則自為鉗錘拄杖,一則澄潭月影,撈逾再三,方見大事原來如此。永嘉雲:“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趙州雲:“念佛一聲,罰令擔水洗三日禪堂。”又雲:“佛之一字,我不喜聞。”乃宗師鍛煉為人,婆子心切之語。蓋欲其專一參究之中,用志不紛,自信不二,努力參禪。豈若末學之輩,執著古人牙慧為金,死守成語,枉生諍議,致成自智自德之累也。古德有曰:“如此事不明,專辦一心,速去修行。”豈謂參禪非修行事耶!蓋謂其頓悟不能,速去依教奉行。故禪門課誦,有《彌陀經》及念佛法門,祖師之用心,亦良苦矣!
禪淨雙修調和論
禪淨雙修,自宋時永明壽禪師提持以來,由來久矣。及禪門衰落後,用“念佛是誰”話頭,天下叢林,入此話中,終至滯殼迷封者,如麻如粟,於是使參話頭者,如念佛號,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參話頭。雖使二者合流,別創一格,參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禪門參究之旨與方法,勢將永淪喪失矣(參看《參話頭》篇)。今專言調和之修法。先當明夫《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雲: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二)。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
本章此節,試分作三段:第一段,說念佛入門之方法。第二段,說念佛之成果。第三段,說念佛最高方法,淨念與淨土之關係。必先解決此三前提,而後禪淨雙修之事與理,於以完備。
第一,方法,分念與憶之二途,皆為定止之學。念又分為持名與默念二門。先說念法:(一)十方如來之與眾生,皆具“無緣慈”、“同體悲”之憶念。非獨阿彌陀為如此。今簡極樂淨土一尊而言,以符淨土宗之旨。修習修土行者,此心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出聲念之,耳返聞聞其聲,眼返觀觀此念,得使念念不間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切言語動作,皆了不相關,如死如癡,專此一念。(二)念得專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雖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到得此時,修學行人,往往心雖在念,六根緣外之境,仍可作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為用。自以為至於勝境,實則已成“老婆念”,不足論也。何以故?因此時在念佛之念,為獨頭意識發起作用。第六意識,仍然波動,有何用處!必須要將六根收攝,歸此一念,意識不行,念方專一而得真純,此為念佛法門之要髓也。如何稱為憶佛?憶者,與念有別。念猶是粗,憶則為細。念是第六意識在用。憶則此之種子,已種於八識(阿賴耶)田中,根深柢固。故大勢至菩薩,以母之憶子為喻。世人母之憶子,雖無口號心思,而此心耿耿,坐臥不安,片刻難忘。如儒家所謂:“必有事焉!”誠敬之極也。憶之為象,菩薩已用善法言之矣。今複不惜眉毛,以眾所習知之惡法為喻。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戀愛,永綰相思之結,心心相印,靈感互通。如第六代達賴喇嘛之情歌雲:“入定修觀法眼開,啟求三寶降靈台;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又雲:“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若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則由念而入憶,即由粗而入細。如此久久,念憶工深,不必著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團團不化。或在現在,或在未來,忽爾此憶之一念,頓時開發,如洞開無物。此心此身,脫焉如忘,所謂花開見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入於淨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詮,惟到時自知耳。若以散心念佛一聲,或唯具一信願深心,臨終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別耳。
第二,念佛成果,以淨土為極則。淨土亦分為二門: (一)唯心淨土門。(二)實有淨土門,皆為觀慧之學。先釋淨土:土之與地,在理為表持種之義,在事為實質土地。淨者,為對染說。粗則一切惡法,如貪嗔癡,人我是非之念(具如《百法明門論》所雲),皆為染汙之法;細則善見法執,亦為染法。如得至上節所述心開念寂,心身兩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見。無物無心,離諸二邊對待之見。對待不立,絕待之體現前。了了分明,常寂圓明。到得此時,自己此心,合于如來藏體。唯心淨土,不待他求。反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即此穢土世界,亦立轉成淨,無一而不自在也。到得此時,此心淨土現前,與十方如采接法性流矣。方能切實正知正見,西方極樂淨土,亦同此性。且複知確有實在國土之存在。欲願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壯士伸臂頃,即生彼土,與諸佛菩薩,同游寂止之門。不但往生可必,淨土西方,亦可應念就我,因法本無來去也。
心體離念,為無生法忍。念佛入於佛心,相接合流,專一精誠,是謂因地。心開意解,一念不生,入無生忍。大勢至菩薩,以此行門成就,複來此土,傳茲勝法,攝一切眾生,歸於淨土者,具如上述。
第三,最高淨土方法。修習行人,到得此境,猶未為圓。必須不稍放逸,莫自得少為足。于一切時、一切處,收攝六根,不使外馳。保養前之淨念,心心無間,長住淨土之境。“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即為入淨念之三摩地(大定)。故菩薩之于圓通法門,無有選擇,而亦不必選擇矣。
如淨念現前,不加精進,如擊石火,如閃電光,稍縱即逝,故曰不放逸心所。精進無間,此之謂也。到得行滿功圓,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無可說矣。
此義既明,參禪與念佛,何以能調和耶?若念佛人,持現前一念,往生淨土,則念佛參禪,於此分途。若念佛與參禪,無論提一句話頭,或持一句佛號,但於一念過去,後念未起,此之中間,一覷覷定,即二者同途,了無差別。所謂前念已滅,滅不追往,後念未生,未生不引,當前一念,既前不著邊,後不落際,當下即空。此之境界(此無一空之境界,姑以境界名之),在淨土為唯心淨念之開端;在參禪為三際斷空,明見此心之初曙。到此無論參禪或念佛,即心即佛之事理,於是可明。然尚未盡其妙,以佛具如來藏全體之大用,若止於此境,猶為小果所詮。參禪者,若以此為至,更無餘事,無怪其不知如來藏中,妙有願力之全體功能也。念佛者,止守此淨心一念,不知如來藏中之大機大用,無怪其不識法界無邊,頭頭是道。
雖然,一落言詮,法身亦墮,嘮叨多嘴,不若珍惜尾毛。“盡回大地花千萬,供養彌陀淨土身!”我願如斯,複何言已。
金聖歎有《念佛三昧》一文,雖為慧業文人之知見,而皆不隨一般口頭禪語。文字原通般若,蓋亦有得於心者也。附錄參考,可發深省:
娑婆世界,釋尊住持。華藏世界,盧舍那世尊住持。釋尊新成佛,盧舍那本成佛也。他方世界,有阿彌陀佛,住于極樂國土。一花一世尊,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所以《阿彌陀經》,為無問自說經。
首題佛說阿彌陀,下加不得一佛字。然燈佛者,一微塵佛也。釋迦佛者,無量微塵佛也。釋迦佛者,名為病癒。阿彌陀者,名本無病。
世尊說《阿彌陀經》,另一設施,與諸經不同。乃是為一切眾生,畢竟不能破我故,特地全舉法界,說你本在極樂國土中,各各蓮花化生,有甚不好。譬如醜婦人一般,貯之洞房深宮,亦自覺標緻也。喜怒哀樂四字,以樂為極,所以知之學者,好之聖人,樂之即天地也。蓮花取相連義曰蓮(三世相連,花有房,房有蕊),因非實相曰花。一一眾生,各坐一花,花開見佛,則見釋迦佛也。極樂國土,九品化生。上品上生者,乃是彌勒一生補處,于此成佛。下品下生者,乃是阿鼻大地獄罪人,于此成佛。是人因犯極惡大罪,下阿鼻獄,有善知識,以種種因緣,唱阿彌陀佛,如千年暗室,一燈照之。而此罪人聞此名字,地獄即生蓮花中。而此蓮花,即在極樂國土中。而此極樂國土,在阿彌陀佛世界中。此阿彌陀佛世界,乃即在無量大地獄內一罪人之八識田中。是人縱犯極惡大罪,不敵阿彌陀名字,所以地獄應時粉碎,此謂下品下生也。
菩薩不願住于惡濁世界,則不得不求生極樂。然而生極樂,乃是果事。欲獲果者,先須造因。雲何造因?念佛三昧是也。念佛之法,不可以妄心念於遙佛,亦不可以妄心念於妄心。何以故?妄心者,是生死因,不能感通於本際故;以生死因不能感通故,故佛本不遙而遂遙也。複次,妄心念於妄心者,凡大正以妄心連持,至墮地獄。今複教以如是念佛,彼即以前妄心為念,後妄心為佛,或以前妄心為佛,後妄心為念,如是即與世間流浪何異!是故此法所不應用。夫念佛之法,不應先見佛,次作念,正應先念成,次見佛。所以者何?若先見佛,佛是何事?如是名為大妄語人。又即使感應道交,佛或示現,然佛來尋念,佛去久矣。又況能念,正是妄心,妄心何可唐突於佛?所謂先念成,次見佛者,念是實,佛是假。菩薩以本際為念,而以妄心為佛。問:何故不以妄心為念,本際為佛?答:本際者不可見,不可見則不能令行人發歡喜心。又本際纖塵不立,若行人于念處用力,即大不應。又師子乳用玻璃盞盛,他器不受。若行人欲以妄心念本際,譬如毒器,盛師子乳,終竟不受。又念佛三昧,對治生死,若用妄心追逐,終入生死海無疑也。(《唱經堂才子書匯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