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41集)
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本第七面第一行。我們從第一行第一句念起,還有四個字在第六面的最後一行,這才算一段。
【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
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接著看:
【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
這一段所說的,就是大乘教裏面所講的不二法門。『即』,當「就是」講。昨天說到『即依即正』,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從小處講,我們貼身穿的衣服,汗衫、內衣,這是小環境,往大處講,遍法界虛空界都是我們依報的環境。依報環境裏面,大別,可以說有人事環境。我們今天得的是人身,在人道裏面,人很多,佛法講正報,正報是自己,除自己之外,其他的人是我們依報裏面的有情世間,有情世間包括一切動物。如果從佛法裏面來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的依報環境。除有情眾生之外,還有無情的。無情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統統包括在裏面。
為什麼說「即依即正」?就是依報、就是正報,依報就是正報,正報就是依報。我們在《還源觀》前面一直學下來,從前面一直學習下來的同學應該沒有什麼問題,能夠肯定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同一個自性裏面變現出來,正如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物質現象是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現在講的星球、星系、太空這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是十法界裏面諸佛菩薩、諸天、人類、畜生、餓鬼、地獄,這都是屬於有情這一分。實際上講,現在我們知道了,《華嚴經》上講得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句話很難懂,如果你明瞭即依即正,這句話問題解決了,依正是一不是二。所以情與無情,這個地方後頭有一句說「即情即非情」,非情就是無情,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為什麼?我們要知道,宇宙怎麼來的?我從哪里來的?在前面「起二用」這一大段裏面就專門討論這個問題,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這個生命不是講別的,是講自己。佛在經上常常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這個比喻得非常之好。我們冷靜去思惟,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哪一次的夢中沒有自己?你只要作夢,夢裏一定有你自己,你自己是正報,夢中境界就是依報,生起一定同時,你醒過來的時候,這個境界消失了,也是同時。實際上整個大宇宙跟夢境非常相似,起滅都是同時。這個起滅現在我們曉得時間非常短,我們講剎那,剎那已經太長了。佛給我們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剎那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是《仁王經》上佛說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跟六十不能比。「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那個形就是宇宙的現象,依報的現象;識是正報的現象,形皆有識。所以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虛空,有沒有見聞覺知?有;有沒有受想行識?有。你迷的時候就有受想行識,你覺悟的時候,沒有受想行識,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迷了自性就變成受想行識,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依正不二。
下麵講『即染即淨』,染淨不二。《三藏法數》裏面有講到「染淨不二門」,這一句很重要。為什麼?我們現在的環境染汙到了極處,所謂是地球病了,不但病了,是嚴重的病了。居住在地球上這些眾生,應付得不好,那就是災難,如果會應付,轉染就成淨。用什麼方法來轉?你想想這個境界是怎麼生的,你就用什麼方法去轉,肯定轉得了。因為境界不是真的,境界是從念頭生的,那你就曉得怎麼轉法?還是用意念來轉。為什麼會有染?我們念頭不清淨。所以在佛法裏面是這麼說的,「無明之用為染,法性之用為淨」,這個講得好!「無明、法性,體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則全法性而為無明,全起無明之用」,這是原理,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說一迷一切迷,不可能說一部分迷一部分覺悟。也許你會問,佛菩薩不是覺嗎?我們凡夫是迷,釋迦牟尼佛降生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覺悟了,他是法性起用,我們這些眾生是無明起用,這不是有染有淨嗎?這個話講得對不對?不能算錯,也不能算對。為什麼?你對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你這是妄想、這是分別,不是智慧。覺悟的人有智慧,智慧怎麼說法?大乘經教裏面告訴我們,宇宙、人生、法界,一個人是一個人的法界,我的法界跟你的法界、跟他的法界,有沒有相同的?沒有,個個都是獨立的。
所以釋迦覺悟了,我們沒覺悟,我們迷了,釋迦不迷。你從這裏看就曉得,一個人是一個人的法界。雖然《楞嚴經》上有說「同分見妄,別業見妄」,別業是各人的,同分是相似的,我有你也有,是相似的,絕不是真的同,沒有一樣有真的相同,沒有。如果真的相同,那釋迦成佛,我們都成佛了。我們沒成佛,他成佛我們沒成佛,六祖能大師成佛,我們也沒成佛。說同,法性是同,一個法性;說異,無明是異。大乘教裏,佛也有用大海做比喻,大海比喻作法性,同,大海水裏面起的水泡,一個水泡一個水泡不同。如果同,一個水泡滅了,統統都滅了,沒有了,一個水泡滅了,滅了就歸大海,跟大海一同。這個水泡滅了、破了,那個水泡沒破,但是都不離大海。所以說菩薩修行成佛,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那是什麼?一個水泡破了,歸到大海,他知道所有水泡統統是依大海起的,都會破,這是同成佛道,是這個意思。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好比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這個意思。本來你是佛,但是現在你有無明,你有一念不覺,覺悟的人看到,那一念不覺是暫時的,不是真的,早晚你總會回頭,這才是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明白這個原理原則,你就能解決你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問題解決,你能幫助別人。自己怎麼解決?自己覺悟了,覺悟之後,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了,為什麼?災難是假的,不是真的。
只有自性是真的,在這個地方講法性,只有法性是真的,無明決定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講得很清楚,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法性,不覺就是無明,不覺本無。無明、法性,體就是自性,實在講,說法性也行,法性是什麼?法性是無明的本體。無明是妄,依真起妄,如果沒有真,妄怎麼起來?只是一念迷了真,就叫做妄。迷悟不二,都是依自性,所以它是一不是二。可是迷悟的作用就不一樣,悟的作用?悟的作用是清淨心起用,照見。迷了?迷了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不是照見。佛用水來比喻,比喻得好,水起作用,沒有波浪的時候,水準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起波浪的時候,風吹起了波浪,波浪它也能照,照的就不是真相,支離破碎,起波浪照的時候就是無明,就叫無明。佛在經上也常常用這個做比喻,我們細心去體會,我們就曉得真妄不二,即真即妄。
我們怎麼樣用真?用清淨心。清淨心你有沒有?有,你本來就是的,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是清淨心,放下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三個都放下,你就回歸到法性,法性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可見得我們有沒有?人人都有,個個都有。回歸那才叫真的一體,所謂佛佛道同,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沒有回歸到自性清淨圓明體,同中有不同。為什麼講同中?同是從法性上講的,不同是從無明上講的,無明是迷的總代名詞,就是我們講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智照,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世尊在《華嚴經》裏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不是修來的,是你自性裏頭本具的般若智慧,它能照見,它像水一樣,沒有染汙、沒有波動;沒有染汙、沒有波動就是自己的真性,所以它能照見。
起個念頭就是一個波浪,這個波浪雖小,小到我們自己沒有方法覺察。為什麼?起心動念是極其微弱的波,但是這個波一起來,就把法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是被無明所染的法性,所以說體本不二,就叫阿賴耶。阿賴耶裏面沒有智照的作用,它有什麼作用?它有分別執著的作用。諸位要知道,起心動念已經讓法性染汙了,雖染汙還沒起作用,這個時候在我們淨宗四土裏面講,這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學習《華嚴》,講得很詳細。菩薩修行確實是把根本無明破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一迷一切迷,一證一切證,在《華嚴經》裏面稱為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在哪里?在實報莊嚴土。無明破了,也就是說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還有實報莊嚴土?我們從前面一看就明白了。前面你看,阿羅漢把執著放下了,還有執著的習氣,習氣沒斷;習氣斷了就不叫阿羅漢,叫辟支佛,他升級了。辟支佛連執著的習氣都斷了,但是他有分別,所以辟支佛必須把分別斷掉;分別放下,不再分別,他又升級了,他是菩薩。菩薩雖然沒有分別,有分別習氣,分別習氣斷掉,菩薩升一級,叫佛,菩薩成佛了。這個佛是十法界裏面的佛,就是說他分別的習氣都斷掉了,可是他有無明,無明就是起心動念。無明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他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這就是圓教初住菩薩。
確實不起心、不動念,當然分別執著全都沒有了,清淨心現前。可是怎麼樣?還有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斷可麻煩了,不像前面斷執著的習氣、斷分別的習氣,那個好斷,無明習氣不好斷,也沒有方法斷。所以《華嚴經》上講,初住以上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是一切順其自然,不能起個念頭,一起念頭馬上墮落。要到什麼時候它自自然然就沒有?經上佛說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說,初住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之後,無明的習氣斷盡,那真的是妄盡還源了。還到哪里?還到清淨的法性,就是我們這篇文章裏面講的,第一段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是很長,時間沒有長短,時間是假的,空間也是假的,沒有長短。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一念,一念展開是三大阿僧祇劫,念劫圓融,我們套經上這個話,即念即劫。我們這裏頭有沒有?這裏頭沒有這一句。念劫圓融,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明白之後,現在世界上災難很多,我們有沒有辦法度自己?有,只要把不善的念頭放下,善的念頭興起,念念都是清淨,念念都是善,這個世間無論災難怎麼多,你沒事,你平安無事,我們就自度了。所以我聽到有很多人講,災難來的時候要拼命念佛。這個話有道理,為什麼?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在講《華嚴經》、講《無量壽經》、講《彌陀經》都詳細講過。我們用隋唐大德他們的一個理念,他們尋找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哪個法是第一,能夠代表釋迦牟尼佛的?當然各宗各派祖師大德們立刻都能回應,《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經中之王,根本*輪,這個都能說得出來的,一乘圓教。《華嚴經》跟《無量壽經》比較,《無量壽經》又變成第一,為什麼?《華嚴經》到末後的圓滿成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經,那就是《無量壽經》,所以變成《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華嚴經》的歸宿,它變成第一。
《無量壽經》我們現在講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它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這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大家不約而同的會說第六品。第六品說什麼?說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誰說的?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所以第六品第一。第六品裏面,四十八願哪一願第一,四十八願哪一願最重要?這個古大德已經說出來了,第十八願。十八願說什麼?十念、一念必生。念是什麼?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歸到最後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總歸歸到最後就這六個字,這還得了!這六個字展開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展開,那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教。古大德這種演繹歸納法說得好,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無論什麼災難來,你就抱住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會平安度過,什麼災難你都沾不上。
我最近看了一個光碟,有人送給我的,一個癌症,是肺癌的病患,非常嚴重。有個念佛的同修告訴他斷食、飲水、念佛,就這麼簡單。斷食十天,用這個方法治療,十天十夜佛號不間斷,他是有十幾個人輪流來幫他助念,日夜不休息,十天十夜,他病好了,再去檢查,沒有了。現在這個人還是生活得很好,七十歲了。你們想想什麼道理?你應該能夠回答,他抓住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佟居士領導的,就是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放下,你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把阿彌陀佛抓到,你心裏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看十天,那麼嚴重的病沒有了,再去檢查,沒有了。你說奇跡,我們看起來這個奇跡一點都不希奇,這有什麼好奇怪的,你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得了,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
前清康熙時候有一位大德灌頂法師,慈雲灌頂,這位法師他的著作很多,我過去講《觀無量壽佛經》,採用他的批註《觀經直指》,參考他這本書。我學《楞嚴經》的時候,學他批註的《灌頂疏》,《大佛頂首楞嚴經灌頂疏》是他做的。他的著作收藏在日本《卍續藏》裏面好像有二十幾種,我看它的目錄大概有五十多種。他在《觀經直指》裏面有一句話,我記得非常清楚,他說你遇到災難、病苦,佛門裏面所有一切經教你去用都失效,所有一切懺悔門你都使不上力,最後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救你,什麼辦法?一心念佛。你就曉得,一心念佛那個力量能夠抵得全部的《大藏經》、全部懺悔法。譬如我們今天講,《大悲懺》沒用了,救不了你,放焰口也救不了你,最大的法會水陸法會也救不了你,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救你,問你能不能相信?你能相信、你能接受、能依教奉行你就得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多少人當面錯過,為什麼?認為它太簡單,就輕視了。像現前這個社會,我們知道,真正能救社會的是什麼?儒釋道的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決定能救你。能救你一家,能救這個社會,能救這個國家,能拯救今天地球上的災難,沒人相信,說什麼?它太簡單了。簡單有效!阿彌陀佛六個字,比這個更簡單,效果更大,沒人相信。你要能相信,你真肯幹,它就管用。章嘉大師早年跟我說,佛法知難行易,這裏面甚深的奧義你要想知道太難了,你要照做很容易。可是一般人不知道他就不願意去做,所以靈丹妙藥在你面前不會用,當面錯過,你還得去受災受難,那多可惜!
《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這些年來我們極力在提倡,我在我的家鄉廬江湯池小鎮做個實驗,不到半年,實驗很成功,效果卓著。佛經上說,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都具足,這一生必定得度,可是這三個條件在一生當中具足不是容易事情。誰具足這三個根?有善根的不見得有福德,有福德的不見得有善根,善根、福德具足的未必有緣分,這三樣東西統統能具足難!我學佛將近六十年,五十八年,我講經教學五十一年,只在晚年遇到一個,這一個就是《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胡小林居士。他聽我講經,跟我學佛兩年半,從他身上去看,轉過來了。自己命運轉過來了,家庭轉過來了,公司轉過來了,確實是幸福美滿的人生。聽我講經的人很多,也許有,我相信有,但是沒見過面,他們從網路、從衛星電視上跟我學習,很簡單,只要你真幹,境界就轉了。真轉境界,我常常講的,必須放下十六個字。為什麼一般人,跟我學的人多,不知道有多少,為什麼轉不過來?這十六個字障礙沒放下。這十六個字我常講,第一個自私自利,這個要放下,第二個名聞利養,第三個五欲六塵,第四個貪瞋癡慢,四句,每一句四個字,十六個字。你把這十六個字放下,你才能夠學佛,你才能得受用。但是這十六個字放下不容易,真正放下,我講得很清楚,你並沒有真的入門,我只是帶你到門口,還沒進去,這十六個字沒有了,你已經到佛的門口。你一步跨進去,你還得努力,那就依照佛法裏面所講的,五種見惑要放下,你就入門了。
這五種見惑,第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第三個見取見,第四個戒取見,第五個邪見,這是經上說的,大小乘經上都說的。這五種錯誤的見解放下了,在小乘,你證得須陀洹果,在大乘,華嚴會上初信位的菩薩。菩薩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最高到妙覺。十信好像是小學,小學一年級到十年級,十住是中學,像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學,十地是研究所,等覺是博士班,像念書,一級一級往上念。你還執著身是我,你沒入門,我們講放下自私自利,但是身見沒放下。所以我講的那十六個字是在門口,沒進去。那就不錯了,把你帶到門口,那一步是要你自己跨。邊見是什麼?我們今天講對立,這個要放下,不跟任何人對立,不跟任何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不對立就是什麼?不對立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大乘佛法裏初信位的菩薩,剛剛入門。見取見、戒取見,我們一般中國人講成見,某人成見很深,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邪見是什麼?只要你有見解、有看法,統統是邪見,為什麼?清淨心裏頭本來無一物。這是大乘佛法入門的門檻,你不認真學怎麼行!我跟你講十六個字是帶你到門口,帶到門口就不錯了,為什麼?所有一切災難你都不受。
今天這個世界,無論是天災人禍,再嚴重的,你真的能夠依教修行,修儒釋道這三個根,你就能免除一切災難。所以得相信,不信不行,要真信,要發願。最殊勝、最高明的就是把一句阿彌陀佛抓住,其他的統統放下。我們壽命還有,還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隨緣要怎麼樣隨法?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依照經教裏面,或者我們依照淨宗,我們修淨土的依照淨宗,淨宗五門功課,叫行門,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常常要用得上的。頭一個基本的理念,一定要建立在淨業三福上,要認真去做「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師長不在了,念念不忘,不忘什麼?不忘師長的教誨,這個重要,見到師長的遺像,聽到師長的名字,師長的教誨就提起來。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都是戒律、都是威儀,這個是戒律、威儀的基本,所有戒律、威儀都是以這個為根本。就像《十善業道經》上講的,依這個為大地,戒律、威儀好像是樹木花草,它依大地才能生長。所以這三個根重要。
有這種根、有這個本你才能夠學佛,學佛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不僅是淨土宗,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統統要依這個為基礎。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要是違背三福,你就是違背佛菩薩的教誨,你不會有成就。釋迦牟尼佛講得好、講得清楚,三世諸佛,過去一切佛、現在佛、未來佛,菩薩修行想成佛,一定是依這三條,違背這三條的話,不可能他能修成佛道,你說多重要!我們掌握這個總綱領、總方向,從哪里落實?從這三個根落實。淨宗裏面的指導,我們講的三福、六和(六和敬)、三學(戒定慧)、六度,最後一條普賢十願,我們提出就五門功課。這五門功課,我們講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與淨業三福第一條相應。「孝敬父母,奉事師長」怎麼落實?《弟子規》落實了;「慈心不殺」用什麼落實?《太上感應篇》落實了;底下是佛門的《十善業道》,「修十善業」。所以第一條四句,儒釋道三個根,你不這樣修的話,第一條沒有,第一條沒有就沒有第二條,你說這個多重要!所以一迷全迷,一悟全悟。
我們今天的環境要曉得,佛經上講得一點都不錯,我們今天是整個法性變成無明,你要不相信你夜晚出來看看,天空一片漆黑,如果說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星光,也沒有燈,那是什麼世界?那叫無明。如果你是覺了,覺了不需要太陽,不需要月亮,不需要燈光,這個世界是一片光明,叫常寂光土,常是永恆,寂是寂靜,光是光明。所以自性是常寂光,一念不覺就把常寂光變成無明,這個現象都在我們眼前,但是我們就是不知道。無明起用,麻煩大了,這妄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完全相反,那叫造業。《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這是講六道裏的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那就是你起的作用是無明之用。像這邊所說的,「以在纏心,變造諸法」,這一切諸法是你在纏的心,纏是纏縛,就是煩惱的代名詞,你心不自在,你心沒有解脫,你心裏面充滿妄想分別執著。
整個宇宙環境是這樣變出來的,你自己作自己受,你怎麼能怨人?怎麼能怪別人?各人因果,各人承當,這個話說得好,你造什麼因就出什麼現象,果報,你自己得受,受的時候還說是別人的,錯了。別人如果能夠變造諸法給我們享受那就好了,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他應該變造極樂世界給我享受,要不然他就不慈悲,怎麼會變成這種世界來讓我們受罪?所以今天我們所遭遇到所有境界,一定要知道,我們中國古人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就對了。自己念頭變現的境界,與別人毫不相干,不能怪人,怪人就錯了。明明是這個人給氣給我受的,不是的,那個人是你心念變出來的。這些事情只有大乘佛法講得透徹、講得明白,真正懂得你就曉得怎麼處理,你處理得會心平氣和,處理得得體,處理得自在,處理得與法性相應。
首先,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講得真好,前面講果,「大乘、無量壽、莊嚴」,這講果報。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行,莊嚴是相好,莊嚴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真善美慧,這是我們自性裏本有的,諸佛如來有,我們一切眾生個個都有。他們有,他們現前了,現在哪里?現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多美好!怎麼修的?「清淨、平等、覺」,經題後半段這五個字是因,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報。我們修成了,修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什麼?「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自性變的,極樂世界還是我們自性變的,為什麼?不是在纏的心。在纏的心(在纏是帶著一切煩惱的心)變成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出纏,超出了,超出是什麼?清淨平等覺,變現的諸法是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
佛教裏頭沒有迷信,佛教裏頭要靠自己,不能靠別人。阿彌陀佛慈悲,連一切諸佛都佩服、都讚歎,他幫助我們是相對的,我們有一分誠敬,他加持一分,我們有兩分誠敬,他加持兩分,我們沒有,他加不上,這個事實真相你不能不知道。我們修什麼?很簡單,《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是修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覺從哪里來的?覺從清淨、平等來的。所以這五個字著重在上面的清淨、平等,只要清淨平等,覺,覺就是智慧,自然就生了。再給諸位說,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佛法不是常講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五個字你把它簡化就是戒定慧。你不依戒,清淨不了,戒是叫你放下,放下就清淨;平等是放下分別,清淨是放下執著,心清淨了,放下分別,心平等了,自性裏面般若智慧就現前,真管用。
下面說,「念念住著,名之為染」,住著是什麼?著相,住著是什麼?心裏頭有。有那個叫什麼?就是前面講的纏,念念住著這就是在纏之心,你變造諸法就是六道輪回。我們今天所造的,極其嚴重的染汙,嚴重染汙是三惡道,我們不能不知道。「悟則全無明而為法性」,只要《無量壽經》上講的那個覺,覺一心,覺就是悟,覺悟。所以你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悟了之後,無明就又回歸到法性。「全起法性之用」,法性之用是什麼?就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十法界裏面「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他就有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我們把話說得具體一點,大家好懂,那就是弘護正法、普度眾生,這就是起法性之用。沒有般若智慧,你怎麼能夠弘護如來正法?你對如來正法完全迷了,你還能起用嗎?覺了才行,迷了不行。
下面教我們覺悟的秘訣,「以離障心,應赴眾緣,念念舍離,名之為淨」,這是秘訣,教我們修行的秘訣。總要有離障心,什麼是障?這要知道。妄想是障,分別是障,執著是障,這是總說,給你說得具體一點,自私自利是障,名聞利養是障,貪圖享受五欲六塵是障,貪瞋癡慢疑是障。你首先要認識這些障,然後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應赴眾緣。應赴眾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行化他,我自己修行,我也幫助別人修行,這就是講應赴。用什麼心態應赴?念念舍離,決定不能執著。念念舍離,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世尊一生在物質生活條件上他有什麼?我們都看得很清楚,三衣一缽,其他的沒有了。在當年北印度這個生活條件之下,印度是屬於熱帶,三件衣夠了;缽是托缽,吃飯的,一個缽。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諸位想想,如果他想建個道場、建個寺廟不難,他自己的俗家是王族,家裏面可以給他護持。同時他一生教學當中,經上講的,在家弟子裏面有十六個人是大國王,小國王就不說了,這些人難道不願意給世尊建個道場嗎?不要!
但是他也很活潑,也並不固執,給孤獨長者邀請他在祇園精舍講經教學,他接受,在那裏也住了不少年,講完就走了,舍離,不要這個道場。道場什麼?道場有主人,釋迦牟尼佛借用,用現在的話說,給孤獨長者、祇陀太子他們有所有權,釋迦牟尼佛有使用權,使用幾年。這是舍離得乾乾淨淨,心裏一點都不染著,這叫淨。我們看到這個淨,你就要想到清淨心。修行頭一個,舍離就是放下,念念放下,絲毫執著都沒有。在今天的社會沒法子,你要沒有一個安定地方居住,你就不能修行,就不能辦道,為什麼?社會型態不同。佛陀出世那個時代,在家人統統擁護你,知道你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你每天來托缽,人家一定供養,你有病的時候,人家一定照顧。出家人接受供養,四事供養,四樁事情。第一個是飲食,每天去托缽,接受人家飲食的供養。第二是衣服,衣服很有限,三衣,只有衣服破了才接受人供養,還能用就繼續使用,不麻煩別人。第三個是臥具,晚上睡覺也只一塊布鋪在下面,尼師檀。現在我們稱為具,拿來拜佛的時候鋪在蒲團上。其實它不是鋪在蒲團上的,它是當年佛陀時候出家人晚上睡覺墊在地下的,那麼簡單!第四個供養就是醫藥,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供養。你看多簡單,舍乾淨了,你一絲毫牽掛都沒有,所以心在道上。道是什麼?道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清淨平等生智慧。
我們在今天這個社會也得要適應,我們需不需要個道場?需要。印光大師說得很好,小道場,不要太大,住眾不超過二十人。人少容易維持,不要求人,有三、五個護法,你就可以安心辦道。心安則理得,佛給你講的這些道理你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們今天讀經,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都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我們心裏雜念太多、煩惱太多,這障道,這就是染汙,這個地方講的染汙。我們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還是離不開名聞利養,這怎麼辦?還有貪瞋癡慢,這連念佛往生都沒有把握。念佛往生決定有把握的是要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念佛就是決定有把握,真的是萬修萬人去,我們不能不知道。
下麵說,「然在纏,染心本具妙理,與淨不殊,故名不二」,染心裏頭有法性,體是法性。染心,就是迷惑顛倒的這個心,它從哪里來的?它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而來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智慧德相,沒有失掉,只是在迷,所以說迷悟不二,與淨不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這個門是比喻,不是真的有個門,這叫法門,就是說你從這個地方開悟,迷是這個門,悟還是這個門。這個門是什麼?一念。這個一念,諸位要記住,就是彌勒菩薩所說這一念,「迷唯一念」,這一念放下就明心見性。這樣說法,怕的是我們還得不到一個清晰的概念,所以下面還有幾句話補充,染跟淨。「在纏心者,纏即纏縛」,纏是煩惱的代名詞。誰纏縛你?自私自利纏縛你,從自私自利,最明顯的,你不難體會到的,欲望纏縛你,名利纏縛你,煩惱在纏縛你,傲慢在纏縛你,嫉妒在纏縛你,所以你造惡業。
這底下也說得好,「謂眾生心識為惑業之所纏縛」,惑是迷惑,造業,我們剛才列舉的幾句,就是你迷惑、你造業。現在人起心動念違背了道德,起心動念都是為自私自利所驅使,起什麼念頭?損人利己,這還得了!每個人起念頭都是損人利己,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還會有和諧嗎?這是迷,這是惑業所纏縛,愈迷愈深,愈陷愈嚴重。佛法給我們講的貪瞋癡慢,慢是傲慢,嫉妒、障礙都包括在裏頭;疑,這個疑是對於聖教懷疑,今天對古聖先賢懷疑,錯了。我們講對科學懷疑還能講得過去,為什麼?科學發展才不過二、三百年,說懷疑還行。古聖先賢教誨至少通過四、五千年,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考驗,經過多少人學習,通過這個驗證,那是真理,你不應該懷疑,老字型大小,可靠。現在人恰恰相反,對新奇東西相信,對故舊老東西懷疑,這叫顛倒。不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你災難來了,你不孝父母,你不尊敬長輩,不知道友愛兄弟,不知道跟一切大眾和睦相處,社會動亂了。
最近我看到從中國大陸傳來一個光碟,劉善人劉有生先生,他講病講得好。這個光碟大概六個小時,我從頭到尾聽過二、三遍,講得非常好。現在人迷失了性德,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不善,所以得了許多奇怪的病。他掌握一個原理,如果你能對這些病完全瞭解,病從哪里生的,從根本上把念頭改過來,病就好了,不需要用藥物治療,就能夠恢復健康長壽。他用這個方法治好很多人,這不是假的。所以這個光碟值得流通,他沒有版權。因為他自己年輕的時候染上重病,幾乎活不了,有個人救了他一把,給他一本書,王鳳儀的《篤行錄》。王鳳儀這個人我知道,是東北,從前我跟他們萬國道德會有過往來,萬國道德會就是完全學習王鳳儀。可是這個劉先生學得非常好,他真幹、真學。過去我看讀王鳳儀書的這些人我遇到不少,沒真幹,不像這個劉善人,他真幹。這都是古聖先賢的精華,真有大受用。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社會,染汙太嚴重,我們的飲食有嚴重的染汙,肉食那更不必說,家裏面所飼養的這些畜生,都是用化學飼料,這些動物快速長成。是能快速長成,在從前一個小豬仔,大概要十個月才能長大,現在怎麼樣?兩個月就長大了。以前養雞養鴨至少得半年以上才會長大,現在兩個星期就長大,牠吃的是什麼?吃的是荷爾蒙,快速叫你長成,你吃牠的肉你就中毒。所以現在毛病多,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能不知道。佛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講,講的是我們現代這個社會,佛在二千五百年前說的,現在這個社會是飲苦食毒。我們喝的水,水裏有毒,水源被污染,即使出家吃素,蔬菜也有毒,他用化肥、用農藥。現在已經發現許多的耕地不生糧食,為什麼?他用的化肥太多,土地裏有毒,這個問題嚴重。海洋被污染,湖泊、河川被污染,乾淨的水沒有了,以後人怎麼活?現在這個災難緊迫在眼前,這日子怎麼過?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往生的前一天告訴身邊的同學,也是講到這個世界亂了,災難來了,佛菩薩、神仙下來都救不了,我們只有一條活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世界不能住了,咱們得移民,念阿彌陀佛移民到極樂世界,李老師最後的遺言。他老人家往生,當天我在臺北,同學打電話告訴我,告訴我老師最後遺言。我們今天要把念佛求生淨土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餘的可以統統放下。這是謂眾生心識為惑業之所纏縛。
「離障心者,障即障礙,謂佛心想惑業淨盡,離乎障礙。」佛心想惑業淨盡,想是妄想,惑是分別執著,業是造作。我們放下妄想、放下分別執著,那你所有一切的造作是為別人,不為自己,那就叫淨業,這個好。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不為自己,這是什麼人?這是佛菩薩。佛菩薩沒有為自己的,為什麼?佛菩薩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佛菩薩。我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總以為《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以後慢慢的學多了,才真正明瞭破四相什麼人開始?須陀洹開始。《金剛經》上講得清楚,證得須陀洹的人,他說我自己並沒有以為我證得須陀洹,假如我認為我自己證得須陀洹,佛就不叫我須陀洹。為什麼?你還有分別執著,你還執著有我,我證得須陀洹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須陀洹就剛剛開始證得。所以這四句也是大乘入門的條件。
真的四相放下了,不執著我,也不執著有別人,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與性德完全相應,圓滿的相應,沒有帶絲毫惑業。惑業底下就有苦,苦是報,你迷惑、造業,後面就有果報。我們現在說老實話,這個道理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就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有徹底明瞭,要是徹底明瞭,放下很容易。釋迦、惠能大師一時頓舍,一下就舍乾淨,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釋迦牟尼佛示現是三十歲,年歲都不大,說斷就斷,說放下就放下。一般人拖泥帶水,放下放一點點,不乾不淨,所以它不起作用。這樣的人在佛法稱為鈍根人,能放下的,利根。我們放不下怎麼辦?佛慈悲,有方便法,教我們抓住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一切惑業苦。心裏面有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二念。果然能做到這個地步,在時間上說,決定不出三年,你就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你自在往生,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問題解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再辦。你看這個方法多好、多妙!取這個方法,真叫萬修萬人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留言列表